回覆列表
  • 1 # 靈魂GY擺渡

    好奇唄!人生下來本來就是哭著來的,對未來一無所知,什麼都是後天學習的,人本身就是在後天學習的過程有這種好奇心很正常。。而且這個年齡正是叛逆期的開始,對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階段,有這種問答和思考,說明他正在經歷成年的過渡期!!

  • 2 # 石鼓書法愛好者

    這個年齡段如果有這樣過度的想法,說明他的思想已經進入歧途,需要大人們正確引導,因為年輕他不懂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時間久了很大可能思維變異成為抑鬱症,想到死亡的恐懼,成為焦慮症,16歲正是青春期,關愛孩子們的健康思想是大人不可缺的一門課程。

  • 3 # 一悟健康丁軍元

    小孩子在4-5歲的時候會關注到關於死亡的問題。我們可以推測,青春期的孩子經常問關於死亡的問題,可能是在幼年時期沒有釐清死亡這件事情。或者周圍有人遇到類似死亡的事情,又勾起了他的記憶也有可能。只能如此假設。

    正確的給孩子講述死亡,死亡是不需要人類擔心的一種自然現象。比如:納粹集中營裡有一位被關押的囚犯科學家亞歷克斯。他說:“如果納粹現在就把我拉出去槍斃,我擔心死亡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納粹沒有在下一秒把我拉出去槍斃,那麼我就活好我的下一秒就行,擔心死亡也是沒有意義的”。他重新回憶被燒燬了的書稿,準備重新寫出來。賦予了生命在這一秒存在的意義。

    我家孩子在4歲多的時候學校防火教育的時候,產生了對死亡的恐懼。他常常問:“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你們別死好嗎?”、“死了的人會去哪裡?”後來也很長時間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解答,孩子常常說著說著就淚水嘩嘩的掉下來。後來,我偶然說:“死去的人會進到天堂裡,在天上看著下面的人”。他忽然就像找到了答案一樣,沒再哭過。這件事就過去了。

  • 4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我們經常會避諱談及死亡,會覺得不吉利,晦氣,甚至在某些場合,提到死這個字眼會受到懲罰。

    “走了”、“去了”、“壯烈”、“仙逝”,這些詞語都顯示了人們對死這個字眼的忌諱,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一種深植在我們身體裡的恐懼。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由於某些原因,比如親人的離世,喜愛的寵物的死亡,這些情況都可能讓許多的童年期(2-6歲)的孩子就能意識到死亡這回事,只是由於他們不懂怎麼表達,所以用一些看起來很天真的思考去理解這件事情。

    回到我們的問題當中,16歲的男生會經常問關於死亡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也應該根據這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去了解一下,他身邊是否有親密的人離世,最近是否親眼目睹過死亡。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壞事,更多的去了解關於死亡的問題,可以幫助他應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許多從事醫療行業的人,往往是因為在早年接觸過死亡。

  • 5 # 喵言story

    16歲正是我們想回又回不去的年紀,正應該糾結學業與嚮往愛情的年紀,確總喜歡問生死的問題,確實應該值得注意,畢竟心理健康成長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部分。

    那麼,我分析幾個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

    因看過的一本書或者一個電影而引發的思考。說白了就是純粹的好奇,因為生死這個問題似乎離他們很遠,所以總想知道點什麼,就如同探索一個秘密一樣。身邊有重要的親人離世。孩子在未成年前,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親人離世的痛苦會讓他對生死產生恐懼,他會開始害怕關心自己的家人突然離他而去。他正在承受著某種壓力。這個壓力可能來源於父母對他學習的監督,對他生活的管控,對他喜愛的東西的打壓或者其他導致他自尊心受到傷害。校園霸凌,這種就屬於極端情況了,一般不會發生。養育一個孩子確實非常不容易,我們不僅要照顧他們的身體,還要了解他們的心理,耐心的,及時的,正面的給予正確引導,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其實我是拒絕暴力教育的,我相信現在的年代,父母和子女是可以成為朋友的,只要我們少要求,多付出,一定會收穫孩子的另一種感情。

  • 6 # 秋水易東

    [微笑]你好,你的問題我可以回答,因為我經常會碰到類似的個案。

    [玫瑰]16歲,青春期,正是最好的花季,也是最容易煩惱、多愁善感的年齡,這個年齡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期,處理不及時就會引發悲劇。

  • 7 # 屋內火鍋屋外雪

    1.問說明好奇。如果不問了,自己去研究,就可能存在問題了。

    3.這是正常心理現象,不必過於緊張,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應有科學的引導,發展他的運動本能,讓孩子熱愛上運動,愛運動的孩子陽光開朗,運動是疏導青春期學生心理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4.祝成長愉快!

  • 8 # 躍皇娛樂事說

    很多孩子都會目睹親人過世、寵物死亡等各種生命無法延續的情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一定要刨根尋底地搞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面對這些追問,家長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要不要說明真相,以及如何說明孩子才能明白死亡的含義又不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要想做出合理的說明,首先就必須深入瞭解兒童對待死亡的認知狀況。在這方面,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瑪麗亞·耐基的實驗堪稱經典。1948年,她調查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狀況,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3~5歲

    此時期的孩子認為“死亡”就好像睡覺或去很遙遠的地方玩一樣,所以認為一天當中可能會有多次體驗死的感覺,如爸爸去上班了,媽媽不在了。死去者只不過是暫時地離開,並沒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覺一樣,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轉過來,這之間並無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況下,此時期的兒童幾乎將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會兒,又醒來一會兒,接著又會死掉一會兒。

    第二個階段大約是在5~9歲

    這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瞭解死亡的真正意義,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們關心的是別人的死亡,他到哪裡去了?他還能變成什麼?他為什麼要死?而且有時因為別人的死亡,他們會心生恐懼和不安,尤其是在親人死亡之後。

    第三階段是在9~12歲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事實。他們已經開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種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種生命固有的必然現象。人都會慢慢地變老、生病,最後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對於一些孩子而言,死亡與黑暗聯絡在一起,從而具有了某種神秘的色彩。這時的孩子也開始主動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時會主動要求吃藥,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針,配合父母主動治療,也會盡自己所能,儘量躲避來自生存環境中能意識到的危險。

    基於以上的實驗結果,真正需要父母對死亡做出解釋的孩子是處於5~12歲階段的。正因為死亡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父母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必須非常謹慎小心。適當的做法是,生活裡,不要刻意去避免談到死亡的問題,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讓孩子自然表現出沮喪、氣憤、流淚、內疚、反抗等情緒。不要禁止孩子對死亡產生的懷疑、流淚、發問以及孩子對此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疑問,父母尊重孩子對死、生意義的不同見解,不要給予孩子種種對待死亡的錯誤印象,或用類似童話的那種半真半假的說法解釋死亡。

    第一種,把“死亡”捏造成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歡這樣做,受故事的誘惑,孩子很容易信以為真地掉進一個幻想的世界裡,而將“死亡”殘酷的一面忘得乾乾淨淨。父母以為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遠生活在美好的世界裡,將他們永遠保護在沒用傷痛的世界裡。但這決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因為往後他們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第二種,父母常會用“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這種方法孩子比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麼去那麼久?而產生抱怨,或認為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來代替死亡告訴孩子,也不是一種很恰當的方法。

    第三種,把死比喻成“睡覺”,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死亡就是“安安靜靜的睡覺,睡好久好久永遠都不起來”。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關於這點,身為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甚至恐懼一睡就會不起,所以要幫助孩子理清死亡與睡眠的差別。

    儘管以上三種例子都是父母較常用的,但透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著問題。那麼,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親切地給孩子講述事實的真相。在對孩子進行說明時,父母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花草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同時應儘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語句和神情,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態上。如此,孩子會慢慢了解死亡的意義,並且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

    總之,解釋死亡的最好原則就是:將事實明白且清楚地告訴孩子。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範例,可供家長參考: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

    父母:是的,我們會死的。我們現在身體很好,而且你年紀小,需要我們的幫助,所以我們還不想死;當你長大後,你便不需要我們來照顧你了,即使我們上了年紀死了,我們仍會彼此想念的。這當然使人很難過,但也沒什麼,因為那時你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如果我們在你沒有長大的時候死去,我們會讓叔叔、阿姨來照料你。他們無法取代我們,但他們會幫助你的,就像我們做的那樣。如果我們現在死去,我們會感到傷心,因為我們不能幫助你,分享你的快樂。但你將永遠擁有我們的愛,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為我們愛你,叔叔和阿姨也會愛你的。我們無法預見或阻止我們的死亡,在你活著的時候,我們總有一天要死的,但我們現在儘可以享受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我們死了之後,你便擁有了這些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永遠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與生者之間的橋樑就是愛,這是唯一不變的,也是唯一的意義。”所以父母在回答有關死亡的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多給孩子一份愛,用愛彌補他心中所失去的、用愛消除他心中所恐懼的。

  • 9 # 我叫淑梅呀

    謝邀!首先呢,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有點感同身受。因為在幾年前我16歲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心裡想法。當時的我是因為自己的學業不精。青春期叛逆愛攀比,可自己又沒有什麼能夠攀比的。加上對自己外貌的自卑,總之各種自尋煩惱的心理。所以 當時的我也是經常有各種想要死的想法。因為每個孩子的想法不同。不過這邊建議的是題主不用太過擔心,你一定要多加的和孩子溝通,適當型的。

  • 10 # 人間小Q

    16歲,已經是一個會有心事,會產生情緒的男孩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心理是及其敏感的,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建議還是立即找到原因,觀察平常的表現。

    在心理學上,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表現出這個的內心情感,我相信一個16歲的孩子,不會輕易問這個問題。並且16歲真的是一個充滿美好,卻又極易傷感的年紀,心靈跟脆弱,需要我們用心呵護。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這個年紀正是愛情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的關鍵時期。作為他的親人,有責任去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如果真的有什麼不對,可以懸崖勒馬。

    你已經說了,他是總問這個問題,說明不是偶爾的好奇,說不定會有厭世的念頭。所以這個時候,要給予他陪伴,多陪他出去玩,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我相信:愛真的可以改變一切,當我們真的可以用心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定會讓那個人感受到春暖花開和這個世界的溫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能吃豬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