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山如海涼州
-
2 # 文蹤旅跡
如果李世民對魏徴又敬怕,我覺得他敬的是魏徵的人品,一心秉公,格致都在高處的人,李世民肯定會敬重。他怕,怕的是魏徴的直言,凡事魏徴都能坦陳意見,不迎奉,不阿諛,不做兩面人。這個“怕”里正含著李世民的胸懷氣度,也有魏徴的日月之心。
一路輾轉,魏徴到了李世民帳下,兩人的第一次對話就充滿了挑戰。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魏徴的主人李建成。“你為什要挑拔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面對勝利者李世民的質問,魏徴直言相告:太子如果早聽我的建議,哪有你今天什麼事。這麼擲地有聲的問答,在那個雲雨翻飛的時代,除了魏徴也沒有誰了。
直爽遇上大度,便是人間真情。李世民準備用這個人物。他當上皇帝后,立魏徴為尚書左丞,專門做為自己的高階參事。每遇大事,在拍板出招前,李世民都要問問魏徴。
而且主動問了不算,魏徴還經常主動上諫。他發現哪裡有問題,他就對哪裡出意見,提對策。按照史書的記載,魏徴前後上諫二百多件事情,李世民照單全收。從這個角度看,除了李世民有這樣的胸襟,歷史上恐怕也沒別人了。
李世民對這麼一個心繫天下的人物自然高看一眼,心存敬意。
但誰是肉身,李世民對魏徴也心多不爽。這個臣子太直了,不拐彎不說,還當面讓李世民下不了臺。在李世民鍾愛的長樂公主出嫁這件事上,李世民接受其他大臣的建議,準備給雙倍於永嘉長公主的嫁妝。魏徴卻強烈反對,認為這是壞了規矩的事情。李世民非常生氣,給長孫皇后說了這件事情。沒想到長孫皇后給魏徴大大一個“贊”字——賞娟四百匹,錢四百緡,外加口頭表揚。
正因有了魏徴的春風,才有了李世民一期的春雨。
所以,魏徵因真言大義而該敬,李世民因胸懷寬廣而敬之。魏徵因誠善而不怕直言,李世民因江山社稷而不怕納諫。
-
3 # 南梔子ing
魏徵是隋唐年間的著名大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為他謀劃。此時武陽郡丞元寶藏也起兵響應,魏徵在元寶藏手下掌管文書,很為李密所欣賞,後來便為李密效力。隨著軍事上的勝利,李密享有盟主的威望,稱為魏公 ,但不久便在與王世充的對壘中落敗,不得已入關投降了李唐,魏徵也隨之而往。其後魏徵又被竇建德俘虜並在那裡擔任官職。秦王李世民打敗竇建德後,魏徵再次歸順李唐,併為太子李建成所信任,成為東宮的重要謀臣。
從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開始,他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勢力,各有其自己的官僚機構和組織體系,以致有時政府的相關部門都不知道該聽從誰的號令。按照傳統的皇位繼承原則,嫡長子擁有絕對的優先權,相對於太子李建成而言,李世民本處劣勢,但其心志已逐漸顯露。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之前,魏徵就提醒過太子要加以警惕和防備。但李世民透過收買李建成的親信,實施埋伏並進行偷襲,最終殺死了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挾持唐高祖,成功奪取了皇位。李世民即位後,赦免了魏徵,還派他前去安撫建成和元吉的舊部。
魏徵多次改換陣營,效忠於不同主公的行為,並沒有受到當時輿論的道德譴責,因為那時並不崇尚為君主盡忠而死。在唐朝歷史進入李世民統治時期,魏徵的形象以“直言進諫”儲存在了史書之中,同時也成就了唐太宗從諫如流的美名。《 貞觀政要》中記載了很多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故事,說他常常在朝堂之上犯顏極諫,把唐太宗弄得面紅耳赤極其尷尬,有時甚至氣得欲殺了魏徵而後快,而魏徵卻神色不變,依然直言。因為他本身資歷甚老,而且所進諫言大多是於國於民有好處的忠君愛國之言,太宗在氣消之後,每每也能有所悔悟。由此,魏徵成為成就唐初“貞觀之治”的一代賢臣。
魏徵雖然地位很高,生活上卻很儉約樸素,他病重將死的時候,家裡連一間停放棺槨的“正寢”都沒有。他去世後,唐太宗曾經在朝堂上悲嘆:以銅為鏡子,可以正衣冠;以古代歷史為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以人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現在魏徵不在了,我少了一面鏡子啊!魏徵被賜予陪葬昭陵的特殊哀榮,唐太宗親自為之書寫了碑文;每當思念他的時候,太宗便對著凌煙閣上魏徵的畫像賦詩哀悼。
-
4 # 知行史話唐太宗是否對魏徵又敬又怕?為什麼?
魏徵,被唐太宗比喻成一面鏡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他在死前遺書給唐太宗說:“天下之事,有善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宜祥審。若愛而知惡,憎而知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化矣。”
這樣忠心為國的人,唐太宗能不敬重他嗎?
魏徵不但是諫官,他同時也是唐太宗的師友。他除了“諫”之外,還常常與唐太宗“對”。所謂“對”,就是你問我答,相當於唐太宗向他請教。在唐朝王方慶撰寫的《魏鄭公諫錄》裡,記載了他與唐太宗的六十二篇“對”。
除了比較嚴肅的“對”,他和唐太宗還有很多互動,包括聊天議事等。可以說魏徵是唐太宗的日常。
但為什麼唐太宗又怕魏徵呢?
這當然是因為魏徵的“諫”。
首先,魏徵特別能諫,數量之多,各種史書均有記載。前面說的《魏鄭公諫錄》裡就記載了四十一次比較有名的“諫”。
其次,他說話比較直。有些時候很令唐太宗難過。偏偏魏徵的“直”又特別有道理,唐太宗常常氣得跑回後院去罵娘。
當然,魏徵也有拐彎抹角的時候,比如:
文德皇后(唐朝長孫皇后的諡號)死後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思念她,於是命人在苑中搭建一座樓臺,好常常登樓眺望。一天太宗邀魏徵一同登樓。太宗問魏徵:“賢卿看見了嗎?”魏徵回答說:“臣年紀大了,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太宗指著昭陵說:“昭陵這麼近都看不見。”魏徵說:“原來皇上是說昭陵,老臣以為皇上眺望獻陵(唐高祖陵墓),若是昭陵,那老臣早看見了。”太宗慚愧不已,命人拆去樓臺。
最後,唐太宗也是人,而且是個手操生殺大權的帝王,他怕魏徵哪天“諫”得自己動了殺氣就不好了。
這三點,就是唐太宗“怕”魏徵的原因。
-
5 # 長空舞雪
李世民是想成為一代賢君的,所以他能容忍魏徵的存在。要是貪圖享樂的無道昏君,魏徵早死了八百次了。是人總有倦怠,想偷懶鬆懈的時候,所以李世民稍微有點放縱自己的時候,他是怕被魏徵發現的。不過,因為知道魏徵對自己成為明君有益,他從心裡是認可魏徵的。所以對這個人是又怕又敬,又恨又愛!魏徵就像他的警鐘,他怕它鳴響,又怕它不響了。
-
6 # 唐風宋月
不是又敬又怕,而是愛恨交加。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今河北大名魏縣)。這個地名需要解讀,很重要。陳寅恪先生說,當時的山東豪族所在地就是這裡。可是魏徵並非出生在這裡,他是“假冒郡望”,就如李唐假冒“隴西成紀”一樣,其實是隴西狄道人。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普遍風氣。
魏徵“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啥意思,哥們雖然窮,但是很喜歡學習,志向遠大。“隋亂,詭為道士”。就是說,假道士,沒有道士資格證。大家都知道武松魯智深,二人雖為出家人,但是殺人放火吃肉喝酒,一點出家人的規矩都不守,因此有人說他們是假的。其實人家不是假的,人家是有出家資格證“度牒”的。
魏徵開始給李密打工,“進十策說密,不能用”。典型的謀士型人物。李密戰敗,他很幸運沒被王世充俘虜,而是跟著李密來了長安,投降了李唐。但是李淵對這幫跟著李密來的“山東豪傑”很不信任,不給安排任何重要職務。李密才弄了個管伙食的,別人可想而知。“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
魏徵一看老這麼閒著也不是辦法,於是跟李淵說,要去給李唐召集被王世充打散的瓦崗寨舊人,李淵於是給了他一個“秘書丞”的職務。秘書丞是幹啥的,顧名思義,尚書省搞文字材料的。於是魏徵就給駐紮黎陽的徐懋公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李密都投降了,你還堅持啥。趕緊也投降吧。(時李勣尚為密守,徵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快馬派使者送去。“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
其實這也可以解釋李密為啥會死。因為就在魏徵沒有跟李淵自薦前,李密就跟李淵說,他想去洛陽招撫舊部。李淵答應了。李密帶著王伯當剛走,魏徵就跟李淵說他跟徐懋公很熟,可以搞定徐懋公。李淵一想,“山東豪傑”的實際領袖就是徐懋公,只要徐懋公投降了,就不用李密招撫別人了。再說了李密未必能搞定徐懋公,因為二人有仇。因此半路又招李密回來,李密不想回去,於是造反被殺。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魏徵把李密給賣了。
徐懋公得到魏徵書信,覺得有道理,就投降了李唐,李世民得了徐懋公,才有了征伐洛陽的底氣。可以說,魏徵功勞不小。
魏徵一下成名,被李建成重用,“引為洗馬”。“冼馬”即在馬前馳驅之意,為太子的侍從官。魏徵看見李世民拿下洛陽,功高震主,就讓李建成先下手為強,趕緊把李世民幹掉。但是李建成沒聽。
等到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就把魏徵找來,責問道,你為啥離間我們兄弟關係?現在要你好看。(“爾鬩吾兄弟,奈何?”)魏徵心想,這是死路一條的節奏,答曰:“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太子要是早聽我的,今天就死不了。史書上寫道,“王器其直,無恨意。”
其實這就是春秋筆法了。李世民恨不恨魏徵?恨得要死。可是他不能殺了魏徵,因為要用他統戰太子李建成的人馬。“當是時,河北州縣素事隱、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亂”。太子的人馬馬上就要叛亂,於是魏徵又立了一功,“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禍不可解。”要是不把這幫人安頓住,危險就在眼前,要知道當時突厥人已經兵臨長安城下,形勢很危險。李世民說,那你去把這事辦了。魏徵的長處就是幹這個,跟當年做徐懋公工作一樣,單騎獨馬把這些人安頓住了。魏徵為何能幹這活,因為這幫人的根據地就是他的老家,換言之,這幫人都是他的人。其中的首領正是大名鼎鼎的羅藝。因此陳寅恪先生誇獎道:“魏徵能收能放,的確大才”。
一次李世民跟一幫人喝酒,吐了真言,跟長孫無忌說:“魏徵以前跟著李建成幹,相當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但是魏徵老是跟我進諫,我就不帶搭理他。而且我說話他也不迴應,這是咋回事?”魏徵當場回到:“我覺得如果一件事不對,所以就進諫,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怕你按照不對的方式做。”李世民說,我想想不行嗎。就得當場回答?一個問題不回覆,你可以再說點其他的問題啊。魏徵說,你一個問題都決定不了,我為啥要說下一個問題。帝大笑曰:“人言徵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魏徵下拜,您讓我說,我才敢說。您要是不讓我說,“臣敢數批逆鱗哉!”
又過了一段時間,魏徵跟李世民說,貞觀之初,你總是讓人進諫,三年以後,看見進諫的人還是蠻高興的。最近一兩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就是說心裡根本對魏徵的進諫不以為然,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還是勉強照著做了。
魏徵死後,“帝思不已,登凌煙閣觀畫像,賦詩悼痛”。此時有人才把魏徵的許多事情跟李世民說了,李世民聽了大怒。主要兩件事,第一舉薦侯君集當宰相,第二把自己跟李世民進諫的資料給史官褚遂良看了,想讓褚遂良給寫到史書裡。
為啥舉薦侯君集李世民大怒,因為侯君集造反了。因此人們懷疑魏徵和侯君集有勾結。這裡就涉及到文初說的魏徵籍貫問題。
陳寅恪先生分析道:“魏徵出身于山東望族和山東豪傑的中間階級,是溝通二者與關隴集團的中間人物。如果魏徵在這三方勢力中稍微偏袒那一方,那麼他的地位將岌岌可危。”而侯君集正好是關隴集團一員。李世民因此懷疑魏徵作為山東豪傑派的中間人物與身為關隴集團的侯君集有勾結,這是李世民最為忌諱的。陳寅恪先生說,如果魏徵不死,活到侯君集謀反,那麼他肯定與侯君集一樣被滿門抄斬,絕對無疑。“停婚撲碑,猶為薄懲也”。
第二就是跟褚遂良說自己跟李世民進諫的事。其實這不用多講,大家用腳趾頭都能想清楚,這事能說嗎。因為這是工作機密,許多事誰都不能知道。你跟史官說,意欲何為。就想說李世民不好,幸虧我給他提了耳根子。給你是李世民,你生氣不。這叫“彰君之惡”,給誰都不能忍。
那麼二人為何演這出進諫納諫的雙簧,陳寅恪先生給了八字評語:“太宗沽名,魏徵賣直”。都是做給別人看的。這也是魏徵“嫵媚”的原因所在。這種嫵媚,只有李世民知道。
於是李世民本來想把女兒嫁給魏徵兒子,現在也不嫁了。“停婚”。還把給魏徵立的碑撲倒。為何,覺得被魏徵玩了。
但是在征伐高句麗失利後,李世民又想到魏徵,說到,要是魏徵在,我可能就不會跑這一趟吧。“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李世民對魏徵真可謂弘一大師臨終遺語:愛恨交加,悲欣交集。
-
7 # 暢十四
其實我覺得李世民不是怕魏徵,站在李世民的立場上,魏徵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麾下謀士,魏徵很早之前就提醒過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會是他未來和他爭“帝位”需要提前解決,但是李建成沒聽,玄武門之後太子李建成那一系,基本被清除乾淨了,但是李世民留下了魏徵,其實就是要告訴別人我“李世民的胸懷”不計前嫌使用魏徵,魏徵也知道自己活下來不容易,李世民要千古明君的名號,我就成就他,所以一直直言不諱的進諫,李世民也曾經被氣的要殺魏徵,但是後來都忍了,魏徵也確實做到了,他成為千古第一“諫臣”,李世民也沒虧待魏徵,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關係成為典範。所以說李世民和魏徵相互成就了對方。他們之間不是誰怕誰的關係。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實現文治武功、國家強盛的政治報負,就必須有敢言的諍臣,時刻監督提醒自己,以免犯錯。但魏徵愛增分明,疾惡如仇,知無不言,十分耿直,李世民亦非聖賢,孰能無過。為此,又愛又怕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