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找心靈音樂
-
2 # 七尐L
1、笛子:笛子,是古老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音笛。
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
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紅木做的笛子,古時還有骨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竹笛聲音效果較好,製作成本較低。
2、簫: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3、笙:笙,是中國傳統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笙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4、嗩吶: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5、琵琶: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絃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6、柳琴:柳琴,彈絃樂器。又稱柳葉琴、金剛腿、土琵琶。中國傳統樂器。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以山東臨沂及蘇北一帶為主。
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絃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造、奏法均與阮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
7、三絃:又稱“弦子”,中國傳統彈撥樂器 ,其他少數民族也有類似三絃的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
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現代三絃是在傳統三絃基礎上改進而來,大三絃分60型、80型大三絃,分別於1960年和1980年研製成功,故而得名。
8、阮:阮是一種中國傳統樂器,阮咸的簡稱。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於唐代,元代時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
9、雲鑼:雲鑼,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璈,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丁冬、丁當。
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常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流行於內蒙古、雲南、西藏和漢族廣大地區。
-
3 # lhc6542
二胡,二胡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也是最難學的樂器,俗稱“一年琴,兩年蕭,一把二胡拉斷腰”。目前二胡很少有人學了,表演機會也很少。
-
4 # 人間故事薈
個人認為是嗩吶吧!
嗩吶在古代的戲劇演出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現在是部分農村白事專用的樂器。
隨著時代的變遷,嗩吶已經漸漸被人遺忘,這是傳統文化的丟失。
-
5 # 海豚mp3
《中國樂器》裡有個叫曹榮的師傅,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裡最年輕的拉絃樂器製作大師。20年前曹榮的師傅以為機器會在20年後完全代替手工,制琴師會被淘汰。事實是有的東西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就像不同的人會製出不同性格的琴聲,就如傳統的樂器流傳了幾千年,它依舊存在,只不過現在社會發展迅速,西洋的樂器對傳統樂器衝擊很厲害,而近些年來興起的電子樂器更加重了衝擊。
總有人會認為中國民樂不如西方音樂?也許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吧。我堅信的一點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樂是一定要復興的,西方樂器沒有多“高尚”,民樂也一點都不“庸俗”,只是有些人的審美還不能接受,除了偏見,你們對民樂還剩下什麼瞭解?聽到來自千年前的樂音,我不知道你們聽了是什麼感受,我聽了以後只有落淚,迴響千年,綿遠悠長,訴說著幾千年的華夏文明。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出彩中國人》裡面看到的使用 阮琴 演奏的馮滿天,《出彩中國人》中,登臺的選手很多,出彩的也很多,可是偏偏馮滿天憑藉他的中阮,獲得了冠軍。他在獲得冠軍時,說道,他要把中阮這種民族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下去。讓我不禁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現狀發生擔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五千年曆史中,不斷的豐富,發展。中國的傳統的樂器就更加多了。古箏,二胡,琵琶,中阮無不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歷史久遠,顯示出強烈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這些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而現實生活中,這些傳統藝術的繼承人在慢慢減少,這些傳統文化也漸漸不為人所知,甚至有很多傳統文藝漸漸的沒落下去。這無不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正在對每個中國人發出求救的訊號。儘管現在科技的不斷髮展,使得地球越來越小,人與人的聯絡越來越緊密,便利,儘管外國各種各樣的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儘管外國的文化正在變得越來越流行,我們仍舊需要發揚我們的中華文化。只有弘揚,繼承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才能讓這些經典的東西流傳下去,才能豐富發展我們中華文化,才能讓世界其他國家更加了解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才能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中不被沒落。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要對我國文化發展的現狀引起足夠的重視。近段時間,熱播的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等節目,無不是引導人們對中華文化重視起來。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是財富,當然也存在著一些與當代社會不相適應的部分。對於那些與當代社會倡導的價值觀不符合的內容,我們要積極加以改造和剔除。確保傳統文化能夠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此外,傳統文化拿來被現代社會所用,它的存在或者繼承才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做到推陳出新,……
-
6 # 無聲笛2366
風琴(已經基本淘汰),手風琴吧
電子琴可以替代太多樂器了,而且音色基本沒太大區別,如果是安裝了軟音源的合成器就更厲害了
大多數民族樂器肯定不會淘汰,反而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國家的強大,而變得越來越重視,也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歪果仁學民樂,正如有越來越多的歪果仁說普通話!
-
7 # 潘學偉老師
首先,瞭解我國古代的音樂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豐富,樂器也有很多!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古典音樂,我說的是咱們中國的古典音樂,並非西方國家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之美
我們的古典音樂傳承有序,隨著時間推移,也有很多變化,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就是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我國古代器樂分類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器樂藝術十分發達的國家,樂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質材料分為八種類別: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稱為八音。現代樂器分為四類:吹,拉,彈,唱。依器成組和 傳播在民間 合奏用儀式 獨奏娛雅間器樂儀式的表演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獨奏。在中國傳統生活中,器樂合奏大多數都用於民間習俗和信仰儀式活動中。獨奏在封建時代多半是文人以古琴,琵琶,簫等自娛,或在民俗場合中由嗩吶,管子,笛演奏者作即興演出,與合奏相比,形式,品種都要少一些。
即將消失的樂器
骨笛,只存在於博物館了!
一些少數民族樂器,包括打擊樂,隨著社會發展已經很難走上,演奏舞臺了!
-
8 # 凡夫俗子3020
樂器店裡有賣的都不會消失!
因為有市場!
一般樂器店裡見不到的,演藝場所極少見的。可能會消失直至失傳。
樂器是大眾誤樂所需器樂,也是演藝界賺錢所需之必須品。
大眾喜愛的都不會消失!
-
9 # 我的626
只要民族音樂不消亡,這些傳統樂器就不會消亡,現如今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民族樂團,更有中央民族樂團,還演奏到維也納金色大廳。
-
10 # 楚一伯
傳統民族樂器不會消失,相反有些已失傳的樂器正在挖掘整理復原出來,民族樂器製作簡單學起來也容易,不失為普及音樂藝術的一個途徑。但有些民族樂器音域不寬,表現力不豐富,這與現代人的音樂欣賞要求跟不上,所以應該加以改進和改良,比如現在已經有在竹笛上加鍵子的,能夠像外國的長笛那樣吹奏半音,表現力就更加豐富,轉調也非常方便,特殊的竹子原始發音並未失去,且能與西洋樂隊相配合,很符合音樂科學要求。
-
11 # 嘟嘟蛋
傳統樂器一般指民族樂器,實際上大家都瞭解的那些笛簫琵琶胡琴等依然活躍在民間,即使現在的年輕人學的少,但比如五十歲後,都會有民樂情懷鑽進來,不過倒是有一小部分冷門樂器,現在玩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即將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比如腳踏風琴,現在玩的人很少了,還有鳳凰琴,現在玩的人也非常少。
回覆列表
對於嗩吶,只能說:喜歡的人甘之如飴,不喜歡的人棄如敝屣,強求不得。
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相信一定都聽過嗩吶這個樂器,我們當地管它叫吹喇叭,因為它的頭部像是一個大喇叭,嗩吶,是民間白事專用的樂器之一。
嗩吶最早是由波斯、阿拉伯帶入中國的,至於它什麼時候變成白事專用樂器已經不得而知,不過我相信它最早進入我國的時候,是作為藝術樂器而來的,和吉他、鋼琴的意思一樣。
今天我是看到一篇“部分地區禁止吹嗩吶,農民不能接受”的文章,心生感慨。
農民辦白事吹嗩吶,那是對逝者的一種思念,一種祈禱,起靈時下葬時都要吹,對於民間而言,如果白事沒有嗩吶,已經像是覺得缺少了什麼一樣。當然,這裡不包括信教徒,信教徒們白事是不做這些法事的。
不過為什麼會被禁止呢?小阿偉翻閱了資料,大致是農民攀比之風盛行,吹嗩吶講排場,還有形式化太嚴重,不利於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其實小阿偉想就這幾點說兩句。
1、農村是否有在這方面作攀比之風?
我不知道是誰這麼認為,辦喪事還要講排場,而且是在農村。在我的理解裡和所經歷過的生活中,從來不存在農村辦喪事講究排場的說法!
誰家辦白事還大張旗鼓一番?不同的人家經濟實力不一樣,所以請的嗩吶班子人數也不一樣,嗩吶班子分二人組,四人組,六人組八人組,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想辦的稍微隆重一點,完全是出於對死者的思念,和祈禱,所以才請的大班子嗩吶,居然被說成是排場,有這樣看法的人,從內心就沒有尊重過死者。
還有農村一些德高望重的人過世,生前幫助了很多人,那這些被他幫助過的人合力來辦喪事,辦的隆重一點,給老人祈禱,也是攀比之風嗎?
如果說攀比之風,那為什麼那麼多豪宅存在?怎麼就不說買豪宅是攀比之風,要禁止呢?同樣的道理啊。
所以我今天看了那些網上的說法,內心其實挺憤怒的。
關於不利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這一點看情況而定,確實處理不好也是對社會比較有影響的,就是如今的嗩吶班子是不是和過去一樣,只是為了傳承嗩吶精神而非坐地起價?
其實嗩吶本身是好的,嗩吶藝術是我們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不應該成為純粹獲利的工具,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成了農村裡面的商業活動,這是要不得的。
曾經有一部電影《百鳥朝鳳》,當時剛上映的時候小阿偉就去看了,期間還熱淚盈眶。
電影裡的焦三爺,吹了一輩子的嗩吶,在當地很有名望,他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兒的人,才能拼了命的把這活兒保住,傳下去!
這部電影的初衷就是想傳承嗩吶精神,嗩吶班子是越來越少,電影希望讓更多的人真正瞭解嗩吶文化。
時間更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很多傳統的東西漸漸被人遺忘,比如嗩吶,至今很多人都認為嗩吶只是白事專用,並非風雅,然而在古時,嗩吶確實名副其實的美妙樂器。
2006年,嗩吶藝術也經國務院的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嗩吶藝術,不會永遠消失,但會漸漸被遺忘。聽起來或感悲傷,卻也欣慰,它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