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農事一鍋燴

    分蜂在我們養殖蜜蜂的過程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擴繁蜂群的方法,目前根據養殖經驗的不同,使用的分蜂方法也不同,最常使用的為1:1分蜂和N:1分蜂。

    1:1等比例分蜂又分為原地分蜂和異地分蜂,這種分蜂方法,它的優點是在操作的時候方法比較簡單,直接按照群勢一分為二就可以了。缺點是會對原有蜂群群勢造成很大的影響,直接由一個強群變成兩個弱群或中等蜂群。如果大流蜜期距離的比較遠,對蜂產品的採集量影響還比較小,但如果蜜期比較近,會嚴重影響到蜂產品的總產量。

    在分蜂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蜜蜂有一個回蜂的現象,這種現象不管使用那種分蜂方法都有發生,如果處理不好會對分蜂群的群勢造成一定的影響。

    那麼在我們原地分蜂后,怎麼移走蜂箱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題主完全不必困惑,因為你完全沒有必要移走蜂箱養殖,就把分蜂群放在原群附近,間隔0.5--1米左右處養殖就可以。

    我們要知道回蜂現象不是每日都在發生,它只是發生在分蜂最初的一兩日,因為此時蜜蜂所接受到的資訊素還是以原群王為主,對新王的資訊素有一定的排斥。而且在它外出飛行後,也會按照原有對蜂箱外表和蜂箱附近環境的記憶飛回原群。

    當我們分蜂兩三日左右後,蜂群中的蜜蜂會逐漸接受新王的控制,以它散發出來的資訊素為主,完成新老王記憶轉變,所以即使原群距離得非常近,也不會再回到原群生活。

    在分蜂的時候我們還要明白一點,回蜂現象並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有這種情況,它主要出現在外勤採集蜂身上,內勤蜂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的。

    這主要是因為,在幼蜂出房後身體各方面的發育還並不完全,需要一個完善的過程,在這段期間它們會參與到飼餵幼蟲、提升巢穴內溫度、建造巢房、打掃衛生、護衛巢穴等內勤工作當中,而並不是直接投入到採集當中。

    一般經過一週左右的身體構造完善後,會根據天氣情況,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飛出巢房試飛,適應飛行和認識巢房附近的環境,為後期外出採集做好準備。

    所以在我們分蜂的過程中,經歷過前兩日的外勤蜂回巢後,後期所剩餘的內勤蜂試飛,是不會以原群為主的,即使兩個蜂群距離再近也不會相互之間亂串。

    另外我們要知道,蜜蜂在外出歸來時,是以本群中散發中的氣味為主,以蜂箱的外觀以及周圍的環境為輔,即使我們在原群位置和其它正常養殖蜂群對換,外勤蜂也是不會進入的(越冬前期除外),它會在蜂場的附近尋找符合自身氣味的蜂箱進入

    這是因為每個蜂箱內部都有它們獨特的氣味,這個氣味的組成有多種因素,包含有蜜蜂自身分泌出的氣味、蜂箱木質散發出來的氣味、以及其它一些材質上的雜味等(脾框、巢礎片)。蜜蜂在外出飛回來後,會根據蜂箱的外觀以及蜂群中特有的氣氛來判斷是否為原群,所以即使是外勤蜂,經過幾日的飛行控制後,外出飛行歸來也不會再飛入原群,而是以新群為主,否則會被原群認為是外來入侵蜜蜂殺死。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以下幾點,1,回蜂情況只發生在外勤蜂身上;2,分群后,蜜蜂會逐漸適應新王的控制,認新王為主;3,蜜蜂的外出歸來,並不是單純的以蜂箱位置為主,而是以氣味為主;4,分群完成後,即使兩個蜂群距離再近,也不會相互之間互竄。

    在文章的開頭,我曾經提到另外一種分蜂方法N:1分蜂。N:1分蜂是利用多個蜂群提脾,然後將這些脾合併到一起,組建新群的一種方式,這種方法在我們擴大蜂場養殖規模的時候,也是比較常見的。

    它的優點是提脾後對原群的群勢影響比較小,即使蜜期較近的情況下,對蜂產品的採集量也不會造成過多的影響。它的缺點是,對於一些新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一些技巧,很容易造成新分群因為蜜蜂身體上的氣味不同,相互撕咬打鬥的內亂情況發生。

    不過對比1:1分蜂來講,N:1分蜂更適合於蜂群健康的發展,也更有利於蜂產品的採集,所以在我們養殖的過程中,如果想擴大蜂場的規模最好還是採用這種辦法。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這種分蜂方法的注意事項:

    ◆ 1,分蜂群的選擇

    在選擇分蜂群的時候,我們必須選擇蜂群中,比較強壯的蜂群,如果在春繁後期分蜂,分蜂群必須保證在6框蜂以上。在分蜂的時候,我們不不能以計劃分出的蜂群目標為準,而是要以蜂群的群勢為參考依據,逐漸擴大蜂場規模。

    ◆ 2,分蜂時提脾的數量

    以一個6框蜂的蜂群為例,在我們提脾分蜂的時候,提出的數量一般為一框蜂,如果大流蜜期距離的時間比較長,最多可以提出兩框蜂。否則分蜂群過弱,在我們提脾後群勢會變的更弱,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恢復成強群,會嚴重影響到原群的正常繁殖。

    3,提出蜂脾的選擇

    在我們N:1分蜂提脾的時候,要注意蟲、卵、蛹脾的比例。以新分群4框蜂為例,如果使用處女王組建新群,由於蜂王前期無法產受精卵,所以組建新群的時候,需要一張卵蟲脾、一張大蟲脾、兩張封蓋子脾(單獨加一張蜜粉脾)。

    如果使用產卵王組建新群,由於組建後就可以產卵繁殖,我們提脾的時候,可以不提卵蟲脾,直接提一張大蟲脾、三張封蓋子脾,加空脾和蜜脾組建新群。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所提的內勤蜂數量必須足,不足框的情況下,也可以變更為一張大蟲脾、兩張封蓋子脾、抖落入一框蜂(只要蜂,不要脾)、一張空脾、一張蜜粉脾的方法組建。

    ◆ 4,提脾組建蜂群的時間

    在我們提脾分箱組建新群的時候,最好是在上午9點以後,這時外勤蜂基本上都在外邊採集,巢房中剩餘的蜜蜂多數為內勤蜂。在提脾分蜂后,出現回巢的現象小,不會對新分群的群勢造成太大的影響。

    ◆ 5,統一蜂群中的氣味,避免打鬥現象的發生

    由於在我們提脾的時候,是由多個蜂群共同組建,所以氣味比較駁雜,不同蜂群中的蜜蜂相互之間會產生敵對情緒,發生打鬥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在合併前找一些氣味濃烈的液體統一蜂巢中的氣味,比如大蒜汁、酒、白醋等兌水稀釋後裝入小噴壺內備用。

    合併時我們可以將所提的蜂群正反面都噴射幾下,這樣蜜蜂的身體上,會沾到液體的氣味,讓它們相互之間,無法分辨出原有的體味,完成合並

    ◆ 6,如果提脾時外勤蜂比較多,我們可以透過阻擋蜜蜂外出的方式完成過渡

    外勤蜂有識巢的特性,不過這個特性會根據新王的統治和新群氣味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在我們分群后,在保證蜜粉源充足的情況下,可以用鐵紗網封堵兩三日,讓它接受新王的資訊素,識別和沾染新群的氣味。

    這樣在放飛後,外勤蜂即使對原群還有一定的記憶,但由於內部氣味不同,也不會輕易進入,它會找尋符合自己身體的氣味的蜂箱,所以不必再擔心回巢的現象發生。

    分蜂並不是很難操作,只要我們瞭解其中的一些技術要點,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種異常情況的發生。不過很多事情不是光聽別人說就能學會的,而是要透過實踐去摸索,掌握與其中的一些技巧,才能達到既能擴繁蜂場,又不影響蜂產品採集的目的。

  • 2 # 學者110

    原地分蜂可採取“同位換朝向”的方法分蜂可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同位換朝向分蜂可根據群勢的強弱來決定,既可同箱分蜂也可加箱分蜂,在場地受限群勢不強就用同箱分蜂法分群,強群就可加分蜂法進行分蜂。

    一同箱分蜂的方法是:用一隻中間隔好隔板在一個蜂箱內隔成兩個蜂群生活區巢門分前後出入。把帶臺的封蓋子脾、糖脾、粉脾組成巢門朝後的分蜂群。蜂王帶卵脾、幼蟲脾、巢礎組成幼原群繼續繁殖。在新王交尾成功產子後可互相調整,也可獨立成群。

    二強群分箱式分蜂:可以用一隻蜂箱加中隔板隔成兩區開前後門同時培育二個分蜂群,注意原群應向左或右移開一個箱位,使新增蜂離開1米,注意左右蜂量均衡,按上述方法組織交尾群即可。

  • 3 # 山馥元蜂蜜

    原地分蜂后怎麼移走蜂箱。

    這是養蜂過程中最常見的,每個養蜂人都要學會的技術。蜜蜂具有識別本群蜂箱位置的能力,如果將蜂箱移到它們飛翔範圍內的任何一個新地點,在一段時期內,外勤工蜂仍會飛回到原來的巢位。因此,當對蜂群作近距離移動時,需要採取有效方法,使蜜蜂移動後能很快地識別新巢位,而不再飛返原址。

    1.逐漸移動,如果少量蜂群需要進行10米20米範圍內的遷移,可以採取逐步移位的方法。向前後移位時,每次可將蜂群移動1米;向上下左右移位,每次不超過0.5米。移動蜂群最好在早、晚進行。每移動一次,都應等到外勤蜂對移動後的巢位適應之後,再進行下一次移動。

    2.直接移動的原址和新址之間有點距離或有其他蜂群,不便採取逐漸移動時。可於晚上關閉巢門開啟後紗窗,將其搬人通風的暗室,關閉3–5天后,再搬到新址。 待清晨蜜蜂未巢時,把巢門口做必要的偽裝,以此加強它們巢位變動的感覺,而重新進行認巢飛翔。同時,原址放置一個蜂箱,內放空巢脾,收容返回的蜜蜂后,合併到鄰群。注意這個方法不適宜炎熱的夏天操作。

    3.就是把蜂群暫時遷移到距離原址和新址都超過3公里以上的位置放置一週以上的時間,之後再搬回你要放置的場地。

  • 4 # 蜂部落
    原地蜂箱旁分蜂

    原地蜂箱旁分蜂的意思是我們新分的蜂群就在原來的蜂群旁,與原來的蜂群並列,這種分蜂我們可以採用均等分蜂方式。方法是在大流蜜期過後,將要分蜂的蜂群移動半個蜂箱的距離,然後在原來蜂箱的位置放我們要用的新蜂群蜂箱,放好後把原來蜂群中的蜂脾連同蜜蜂一分為二,分別放在新的蜂群和老的蜂群,這樣就臨時組成了一個有王群和一個無王群,巢門不要開靠近的巢門,都開邊上的巢門,避免蜜蜂迷巢。

    在我們分蜂后如果發現蜜蜂只王一個蜂箱進,可以調節兩個蜂箱的距離,多的一個往外拉、少的一個靠近,還可以透過調節巢門的大小來控制兩邊蜜蜂的進入情況,達到外飛的蜜蜂平均進入兩個蜂箱,達到均衡群勢的目的。在分蜂完成的第二天向無王群中介入產卵王或者成熟王臺即可。

    蜂場內近距離分蜂

    其實蜂場內近距離分蜂的方式與原地分蜂的方式是相同的,但是由於蜂箱不是放在原地,不好調節外飛蜜蜂,同時容易發生回蜂現象,所以一般同蜂場內近距離分蜂採用的都是不均等分蜂方式。

    這種方式的分蜂方法主要是考慮到回蜂問題,所以在分蜂的時候,分走的蜂群要多帶蜜蜂,避免蜜蜂回蜂后在成新蜂蜂群蜜蜂不足的現象發生。通常以分蜂熱的時候人工分蜂較多,操作方法是把老王連同部分封蓋子脾以及蜜粉脾提到新的蜂箱中,在原來的蜂箱中留下端正的王臺,其餘的王臺人工滅掉,也可以全部把王臺滅掉,過一天介入產卵王或者王臺。

    對於我們分走的蜂群來說,為了避免大量回蜂,可以用青草之類的鬆鬆的塞住巢門口,儘量在新分蜂群與原來的蜂群之間存在隔離帶,比如房前屋後的分蜂、中間間隔了小山之類的,這樣可以減少回蜂。對於這種蜂群而言,由於老蜂王的蜂群中有可能因為回蜂而剩餘大量的幼蜂,所以兩個蜂群在分蜂后都需要注意觀察蜂群中的儲蜜情況,給蜜蜂進行適當的獎勵飼餵,提供充足的蜂蜜和花粉,不然非常容易餓死或者凍死。

  • 5 # 蜂友會

    感謝邀請:原地分蜂之後,我們移走蜂箱有1個問題需要處理,移走蜂箱的距離不超過3公里,這時分蜂群內的老蜂會飛回原蜂群內,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回蜂現象”,為了避免蜂群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將蜂箱移走3公里以外的地方,分蜂群不容易出現“回蜂現象”。

    蜂群出現“回蜂現象”的2個處理方法

    我們給蜂群進行原地分蜂之後,第二天的時候,分蜂群內的老蜂飛回原蜂群內,這時我們需要給分蜂群內補充工蜂,因為,分蜂群的工蜂數量減少,分蜂群的哺育能力和採集能力下降,蜂巢脾上的幼蟲得不到充足的哺育,影響幼蟲的健康成長,所以,我們可以用這2種方法,幫助分蜂群正常的繁殖發展。

    分蜂群內補充工蜂,可以調入封蓋子脾,或者將原蜂群內的還未試飛幼蜂,補充到分蜂群內。

    這裡講如何將原蜂群內的幼蜂移入分蜂群,原蜂群內的成蜂出勤採集的時候,這時原蜂群內剩餘的幼蜂較多,所以,我們在白天中午的時候,這時原蜂群內的成蜂出巢採集,我們將原蜂群內的幼蜂巢脾提出,放在分蜂群內將幼蜂抖落在蜂箱內,這樣可以給分蜂群內補充幼蜂數量。

  • 6 # 蜂語語

    什麼是原地分蜂?

    原地分蜂,是人工分蜂最基本操作。準備一個乾淨的空蜂箱,放置在需要分蜂的蜂箱(原蜂箱)一側,把原蜂箱的子脾、蜜脾和蜜蜂平均分到兩個蜂箱中。然後把原蜂箱移動到另一側,把墊原蜂箱的磚頭或木架等搬走。然後觀察兩個蜂箱的蜜蜂進出的密集情況,進蜂量少的,往原蜂箱位置挪動,並適當開大巢門。進蜂量多的往反方向挪動,縮小巢門或讓巢門方向偏離原方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兩箱蜜蜂,群勢相當,不產生嚴重的偏集現象,讓兩箱蜜蜂均衡發展。如果蜜蜂嚴重偏集,群勢弱的發展慢,甚至發展不起來,就屬於原地分蜂失敗。

    近距離移動

    原地分蜂的關鍵在於解決蜜蜂的偏集問題,而移動蜂箱的關鍵在於控制回蜂問題。近距離移動,是指移動範圍在10米內。可以採用每天逐漸移動的方法,前後移動一次移一米距離,左右移動每次移30-50公分。當蜜蜂認巢後會產生記憶,移動距離超過一定範圍蜜蜂就找不到巢門了。特別是中蜂,認巢能力比較差。找不到巢門的蜜蜂,飛入別的蜂群,因為氣味不同,容易打架。

    短距離移動

    短距離移動,指的是移動範圍在3公里以內。蜜蜂是根據太陽和磁場及參照物來認巢和識別採集路線的。中蜂的採集半徑在1.5公里左右,如果蜂箱移動的距離在3公里內,與蜜蜂日常採集範圍會產生交集,蜜蜂會飛回原址。也就是說,蜜蜂如果飛到平常熟悉的地方採蜜,就會飛回原址。短距離移動蜂箱,相對來說,是比較麻煩的。有效解決回蜂問題,就是成敗的關鍵所在。常用方法有:1.把蜂群放到密室中幽閉4天,第5天再搬到目標位置。有關資料表面,蜜蜂的記憶只能保留4天。這種方法,養蜂人稱作幽閉法。相當於讓蜜蜂失去記憶。2.把蜂群搬到距離原來位置和目標位置相互距離3公里外的地方,10-15天后,搬到目標位置。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就是比較麻煩。3.在傍晚時分,待蜜蜂歸巢後,把蜜蜂直接搬到目標位置,在巢門口堵塞些青草,阻礙蜜蜂出巢來增加蜜蜂記憶。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就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會出現部分回蜂。原箱和目標位置中間最好有樹木、房屋等阻隔物,儘量改變巢門的方向。如果回蜂較嚴重,要從其它蜂群調入幼蜂或封蓋子脾。原蜂箱位置一定要清理乾淨,避免回蜂在原址結團。

    遠距離移動

    遠距離,指的是3公里外,這種移動最簡單了,因為不用考慮回蜂問題,沒有後顧之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樹從種植到掛果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