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吹下的洛夜

    古代除了逆謀等大逆之罪外,基本都是秋後問斬。

    古代科學技術落後,很多自然想象無法解釋,就歸結到鬼神,天意等。

    春夏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季節,上天的意思讓萬物生長,不應該妄動殺念,以免惹惱上天降下災禍。

    秋冬是肅殺的季節,秋後問斬,符合上天對萬物的安排。

    古代對於判處死刑的犯人,也是需要核審的。由於古代交通落後,案卷上報稽核在下達,也是需要一定時間,所以每年都在立秋後對死刑犯行刑。

    同時立秋後百姓基本都能閒暇下來,對死刑犯進行行刑,可以讓更多百姓見證,起到更好的震懾作用。

    但對於那些大逆之罪,一般都是立即執行,不用等到秋後。一則是表達統治者的極度不滿。二則也是表示天理不容。

    當然在古代被判處秋後問斬,如果遇到大赦天下時,也可獲得自由。

  • 2 # 四季文史

    古代犯罪後,都是秋後問斬,為什麼一定要在秋後呢?

    這個問題還是蠻有意思的。要說“秋後問斬”更多的還是反映了某種“天道”,反映人們敬畏天理。

    一、“秋後問斬”的緣起。

    秋後問斬是指在古代,過了秋分這個節氣之後開始處決犯人。秋後問斬始見於戰國時期。

    《禮記·月令》之孟秋之月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也有“秋冬行刑”的記載。到了西漢以後,秋後問斬就被立為一項政治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清。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民諺“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秋後算賬”等等,都有類似的含義。

    二、“秋後問斬”不違天理。

    秋後問斬也蘊含了一定的天道倫常。起初“涼風至,白露降”,秋後獵鷹都已開始捕殺其他鳥類祭祀,人們也可以處決有罪之人,以伸張正義。

    在古代,人們多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某些現象,認為造物主——上天,有好生之德,春、夏萬物生長茂盛,屬陽,也不易屠戮生靈,人乃萬物靈長,更不易被殺戮,所以戴罪之人必須等到秋季才能被處決,何況秋後屬陰,萬物凋謝,萬物生靈已停止生長,所以便於處罰有罪之人,也不違天理。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三、“秋後問斬”符合統治者的“心思”。

    秋後問斬還體現出統治者的心思。古代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當中也只有秋後才得以稍事休閒,這個時候,處決犯罪之人,可以讓這些普通老百姓得到警示,讓這些農民有所顧忌,對國家法律心存敬畏。而且劊子手在處決犯人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人多密集的場所,比如菜市口、城門口等地方,以便更多的人看到,警告他們不要犯罪。

    另外,還有兩點也很有意思。第一,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是秋後問斬,還有“斬立決”的犯人。此等犯人一般都是犯了不可饒恕之重罪,如叛國、起兵謀反、人販子、虐待殘害兒童等情形;第二,秋後問斬為何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因為這個時間大概是中午十二點,當時的理解是,這個點陽氣最盛,可以沖淡殺人的陰氣,或者說這個點處決犯人,正是他們昏昏欲睡之時,便於減少他們的痛苦。

  • 3 # 歷史差役

    其實說是“秋後問斬”實際上是冬至前後的幾天。這個時節萬物凋零,統治者為了適應這個節氣、順應天意所以就有了“秋後問斬”這麼一說。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自從誕生了皇帝以來,除了秦王朝沒有遵守“秋後問斬”這個習俗外,我國其他的朝代都是遵守這一約定的。也許正是秦的這種不仁,也是導致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殺一個人,是要經過好多流程的,你比如說給犯人的斷頭飯是什麼?如何押赴刑場,走那條路,過那個門?劊子手又有什麼小貓膩?

    現在咱們來簡單說一下:

    斷頭飯通常是頭一天晚上牢房給犯人的飯菜。衙役在給犯人飯時通常會說上一句:爺您大喜,官司訂了。聽到這句話犯人也就明白什麼意思了。

    這斷頭飯通常是一包醬牛肉和一斤大餅。吃飽是沒有問題,但一般是不讓喝酒的。要喝酒只能等到明天去法場的路上了。

    上路的犯人第二天會有監斬官來監獄提人,官兵走兩側犯人走中間,監斬官走在最後。走宣武門到菜市口,宣武門的門洞上據說寫有“後悔遲”三個字。

    古代殺人是一件有很多將就的事,劊子手耍鬼頭刀“出紅差”,劊子手一年大部分時間是很自由的,一年“出紅差”的時間也就冬至前後這幾天,收入也不錯。

    “秋後問斬”這種刑法也算是古代殘暴的君王們為數不多的一種仁慈吧!

  • 4 # 歷史漫漫潭

    秋後問斬的意思最早來自《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其實這是古人結合對四季的理解,認為春夏繁衍,秋冬肅殺是宇宙規矩,順應天時的選擇。

    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的某些現象,認為有神仙主宰著人間的一切,最大的神就是“老天爺”,這也是為什麼皇帝被稱為天子的原因。

    地上的人按照老天爺的規矩行事,就會有祥瑞和豐年,如果違背老天爺的規矩,就會有瘟疫和災害。所以歷朝歷代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

    按照自然規矩,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西漢中期儒學“春秋公羊派”大師董仲舒繼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迷信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漢代法律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以後不能刑殺。

    唐宋時期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行都不得執行死刑。

    清代規定,經稽核應處決的犯人,也必須在秋季行刑。

    在明清時期,死刑也被分為立決和秋後決。也就是電視劇裡常說的斬立決和斬監候。在這時秋後問斬稱為相對斬立決而言的一種緩期執行。明清的判決書裡都註明了是斬立決還是秋決。因此,這種秋後處決制度也被看做是現代死刑緩期執行的起源。

    另外朝廷選擇秋後執行死刑的原因可能也有警示的作用。因為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秋收以後農民都比較有時間,此時執行死刑會有更多民眾有時間觀看,能夠更好的起到宣傳和警示作用。

  • 5 # 棲鴻看紅樓

    沒有“一定在秋後”的說法。

    秋後問斬,學名叫作“斬監侯”。馬上斬首,學名叫作“斬立決”。相當於一個是死緩,一個是死刑立即執行。

    為什麼要“斬監侯”呢?相對於“斬立決”,執法者認為這類犯人的罪行略小,所以區別對待。或者是為表現“好生之德”,給一定的時間作為緩衝,萬一有新的證據出現、甚至翻案呢?

    古代的死刑種類很多。除了斬首,還有絞刑、五馬分屍、剮刑等等。

  • 6 # 歷史咖啡廳

    古人講究秋後算賬,但是,你知道古代的死刑犯,為什麼要秋後問斬嗎?其實,這代表了對正義的一種吶喊在裡面。

    大家都對古裝影視劇中的情節有印象,就是死囚犯一般都要秋後問斬,為什麼不是秋前問斬呢?小雪也從小就好奇這個問題,後來,因為一個很偶然的因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還是一位考古專家告訴我的呢,今天,小雪就跟隨這樓主的這道題,和大家聊聊關於古代秋後問斬的故事。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大致的意思,小雪在這裡給大家翻譯一下:當涼風吹起的時候,白露變成了霜降,夏秋的知了不時鳴叫,鷹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捕鳥,殺戮的開始。

    這裡有一個隱喻,就是說,秋分以後,人類可以和鳥類一樣,問鼎罪犯。

    這個起源,也是秋後問斬的由來,從春秋戰國時期,這一項對死囚執行的法律基本都被歷朝歷代沿用了下來,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秋後問斬被寫入了國家的法典內。

    當然,古代的人不像我們現代人,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們認為,古代秋分過後,白天變短,夜間變長,這是一種神的暗示,因此,在這個事件,殺掉那些亡命之徒,是最能伸張正義的。

    在這裡,我們要說明,不是全部的死囚都會被執行秋後問斬,那些公然反叛的人除外,他們都會被執行斬立決。

    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就拿我們耳熟能詳的《紅樓夢》為例,故事情節曲折起伏,曾經紅極一時的賈府,到後來全部沒落。

    充軍的充軍,問斬的問斬,令人唏噓不已,這裡面,有個情節就是賈璉等人被捉拿以後,秋後問斬,至此,賈家一路衰敗。賈寶玉在以前朋友的幫助下,倉皇出逃,才倖免於難。

    所謂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 7 # 林中有小屋

    按照中國傳統陰陽五行學說,春夏秋冬各自對應木火金水,也就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個聖獸!秋天的屬性屬金,是西方白虎之相,白虎是軍神戰神,尚殺伐征戰,所以在秋季處死犯人上應天時。

    從審案程式上,大理寺三法司定了斬刑,將犯人關於死囚牢中,這時如果沒有直接有利證據,犯人肯定是難逃一死,但是,有的御定重犯,沒準皇帝還有留用的機會,比如電影《大明劫》中的孫傳庭,所以,能不能東山再起也得看看個人的能力與造化!

    再就是秋天是農忙結束的季節,農民秋收之後,閒的無事,讓他們聚眾圍觀一下斬首,知道國家的法度不可杵逆,也算是給他們免費進行一下普法教育和現場震懾,讓這些人不要以身試法!

  • 8 # 觀天佛

    春天為木,萬物生長之時,青龍主事,主仁義,主禮尚。

    夏天為火,萬物欣欣向榮,朱雀主事,主文化繁榮,歌舞昇平。

    秋天為金,萬物枯萎凋零,白虎主事,主清淨肅殺,為司刑之神。

    冬天為水,萬物儲蓄歸藏,玄武主事,主修養生息,暗蓄能量。

    根據一年四季的自然規律,選擇秋天行刑符合自然之道。當然並不絕對!

  • 9 # HuiNanHistory

    秋後問斬,這裡的“秋”字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而不是立秋。

    關於秋後問斬,我國對此最早的記載是: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禮記·月令》。為什麼古代的死刑要選在秋分以後呢?

    其實,這是古代的一種陰陽五行的思想。

    根據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說法,“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根據四時節氣的不同,古代的賢王要座不同的事情。其中:

    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慶賞刑罰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

    古代的科學水平很有限,對自然規律理解不清,認為這就是老天的規定;而對應到世間的賢王,就要做對應節氣的事情。秋天就應該是判罰的時節。

    在古人看來,“先德而後刑”,春夏施加仁德,秋冬處以刑法。秋冬時節,天地蕭殺,正是順應天命處決的時候。

    一般來說,古代除了謀反這樣的大罪,一般的死刑犯都是秋分以後、冬至以前執行。

    例如,唐代的死刑是農曆十、十一、十二月,直到清朝都遵行這一規定。

    當然,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秋後處決也為案件留下一定的緩衝時間,在死刑前複核,以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 10 # 梵林文化

    秋後問斬其實可以理解為死緩,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秋後萬物都進入枯死狀態,所以是一種死亡的象徵,所以有秋後問斬。

  • 11 # 使用者楊緒成

    問斬的季節正常在冬至或大寒,問斬時間正常是午時三刻。冬至,大寒屬於萬物精靈處於沉睡狀態(也就是冬眠),午時後屬陰時,可以問斬。

  • 12 # 小橋流水

    這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源於上古黃帝時期。道法自然、順天而行。是一大特徵。按道家文化,四季分屬陰陽,春夏屬陽,秋冬屬陰。陽主生榮,萬物生長,陰主肅殺,萬物寂藏。春夏之時天地在長養萬物,如果那是去斬殺罪犯,那就是沒有違背天意之舉,會有殃咎。所以必須進入秋天之後,天現殺機,才可以行刑,那樣就符合天意了。在奇門八卦中立秋、處暑、白鷺這幾個節氣的氣應是在坤宮,坤宮為陰土之位、坤宮之門稱死門,主萬物殺藏、入土為安。此時行殺戮,不僅應天時,而且是順地勢。

  • 13 # 創史人

    在古裝電視劇中,如果有犯人犯了死刑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斬立決,這種方式一般是犯了重罪的 比如叛國、謀反等,相當於現在當死刑立即執行;另外一種是秋後問斬,這種方式一般都是普通死刑犯,相當於現在當死緩。

    很多人對於秋後問斬的這個“秋”有所誤解,認為這裡的秋指的是秋天或者是立秋時節,其實這兩種理解都不對,秋後問斬的秋指的是秋分時節。

    那麼,古人為什麼一定要在秋分時間之後來執行死刑呢?這不得不說到秋後問斬的起源了,秋後問斬起源於戰國時期,《禮記》中有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之所以秋後問斬,有順應自然規律的意思,天氣涼了,霜降開始了,蟬正在唱著最後的輓歌,老鷹也開始捕捉小鳥了。

    其次,之所以選擇在秋後問斬也和古代的封建迷信及陰陽五行思想有著很大關係。在秋分前晝長夜短,秋分後晝短夜長,因為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人們認為秋分後一天的時間比秋分前短,而且秋分之前草木茂盛,萬物生長,氣溫也高,所以人們認為秋分之前陽氣盛;秋分之後河水封凍、植物凋零,萬物衰敗,所以人們認為秋分之後陰氣重。當時人們認為在這種萬物凋零的時節更加適合執行死刑,算是順應天意。

    最後,歷朝歷代之所以規定秋後問斬也不乏警示和教育的意義。因為到了秋分的時候,人們基本上把該收貨的糧食都收穫完了,正處於農閒的時候,這時候執行死刑能有更多的人前去觀看,最大程度的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到處是新能源車司機招聘,動不動就是月薪萬元以上,這些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