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7鷹眼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黃海海戰”的時代背景,黃海海戰——甲午海戰中的決定性戰役,最終以清政府北洋水師損失五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一艦未沉而結束。

    可以說,黃海海戰決定了甲午海戰的結局,而甲午之戰直接決定了亞洲未來五十年的秩序,也就是在這一戰後,亞洲國家實力次序發生了轉換,亞洲核心國家由中國轉為了日本。直至今日,中國在亞洲仍沒有完全恢復它在兩千餘年裡曾經擁有過的歷史地位。

    在黃海海戰之前,清政府北洋水師曾號稱亞洲最強艦隊,其擁有當時世界先進的德制一等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艦艇的排水量均超過7000噸,而日本聯合艦隊最大的吉野號巡洋艦排水量還不到5000噸。北洋水師的裝備水平佔有一定優勢。

    但從雙方艦隊的整體體量來看,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又有區別,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單個艦艇排水量不如北洋水師,但其參戰艦艇的總排水量在4萬噸以上,而北洋水師只有3萬噸左右,北洋水師除了鎮遠和定遠之外,其餘艦艇的排水量較低,如致遠、靖遠、濟遠、平遠等巡洋艦排水量不超過2000噸,而日本聯合艦隊多艘巡洋艦均超過3000噸,因此從整體來看,日本聯合艦隊相對比較均衡,而北洋水師個體差異較大。

    北洋水師的重大缺陷在於它的機動效能和彈藥儲備,定遠號和鎮遠號的航速只有14.5節,而吉野號則有22節,北洋水師能達到18節航速的巡洋艦隻有2艘,而日本聯合艦隊有5艘。在當時的海戰中,誰的速度更快,誰就能佔據主動,而北洋水師在機動效能上遜於日本聯合艦隊。至於彈藥儲備,是北洋水師最終覆滅的根源,整支艦隊極度缺少彈藥。拿定遠號來說,其主炮的彈藥儲備竟然只有3發,打完了就只剩下教練彈可用,這如何同彈藥儲備充足的日本相抗衡?結果不言而喻。

    因此,無論怎樣論證,清政府的北洋艦隊都難以打贏黃海海戰。但如果非要進行假設,那麼即使清朝贏了黃海海戰,它也未必能贏得甲午海戰,更難以贏得當時的中日競爭,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歷了太平天國之亂後的清政府,已經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一個分裂為多股獨立政治力量的殘破帝國。而日本卻因明治維新,從多個分散的小國逐漸凝聚成一個統一的大國。亞洲的秩序主體也從以陸權為中心的中國向以海權為中心的日本開始偏移。

    太平天國之亂,不僅嚴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工業化程序,而且由於滿族統治者的無能,不得不把權力——尤其是兵權——逐級下放,由此形成了事實上的軍閥割據,雖然名義還統一在清帝國治下,但中國各省已開始形成獨立的軍事力量,比如曾國藩的湘軍就是讓中央深感威脅的地方武裝力量。而兵權一旦下放,是無法收回的。

    中國在1860-1890這三十年中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但卻始終無法凝聚成整體,各省自治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以至於慈禧不得不利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打擊相互勾連的官僚階層。到甲午戰爭之前,所謂的北洋艦隊,私下裡被稱為李鴻章的私人武裝,不僅外有強敵,朝廷內部也紛紛冷眼旁觀,希望借中日海戰削弱李鴻章之勢力,因此在甲午海戰中,幾乎是以李鴻章一人之力戰日本一國,其勝負也就不難預料了。所以說,在什麼層面上認識和理解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是否輸了的這個命題的關健因素是由當時朝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大實力所決定的。

  • 2 # 歷小史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其實,黃海大戰在戰前的分析下,大家已經對此戰能有一定的判斷

    第一,清政府未進行戰前摸底。

    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第二,戰略上被迫保守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

    第三、戰前實力差距明顯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中國佔世界第八,日本佔世界第十一,但這個排名其實是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的排名,但自此以後,經費大幅減少,北洋水師至1894年,長達八年未置新艦。

    總述

    關於這場海戰,應全面地分析當時的情況,公正地闡述這場戰役的勝負。中國的失敗並不是1894年在那五個小時的失敗。在前期沒有具體戰略也毫無準備,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仍能奮勇拚殺,鏖戰五個多小時,其英烈精神和光輝事蹟,值得稱頌的;

    北洋艦隊在自己的勢力遜於日本聯合艦隊的情況下,重創日本聯合艦隊,使其想全殲北洋艦隊的目的沒有達成,迫使日軍先行南逃,其戰績是值得肯定的;且北洋艦隊在戰後很快修復好,仍具有相當的實力,只是“保船制敵”的思想下自鑿軍艦全軍覆沒,不是因為海戰直接導致北洋艦隊的失敗。

    北洋艦隊的覆沒,對當時中國海軍的發展是個重大的打擊,不僅標誌著清政府20年海軍近代化建設以及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海軍的發展,在清朝時我們還擁有一隻世界排名前列的戰艦,但黃海海戰之後,中國自此再也沒有擁有定遠、鎮遠那樣令全世界矚目的戰艦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海軍戰略家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海權理論形成,論述如何透過奪取制海權來控制世界的理論。當下我們應當有發展海軍的意識,加強海軍力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及當今海軍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國家領海的完整性等多方面中的重大作用。

  • 3 # 東北老土豆vlog

    如題,如果要沒輸那來的【馬關條約】

    失敗原因總結:

    第一、政治矛盾,戰合兩牌

    第二、用人不當,互相制肘

    第三、削減經費,停止發展

  • 4 # 魅力多彩吉安

    北洋艦隊在當時在世界上具有先進的軍事武器配置的水師。當時清朝水師具有25艘主力軍艦,50艘輔助軍艦,30艘運輸船,海軍兵力達4000餘人,軍艦無論在航速上,排水量,還是火器配置上都是在世界上先進水平,日本當時海軍實力並沒有中國強,由於當時清朝政府官員貪汙腐敗,炮彈裡面裝沙子,軍餉也是層層剋扣,導致官兵打仗積極性不高,統治者上層人物也是挪用軍費,貪汙軍費,以致於後來北洋水師想發展都難。在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上日軍打敗北洋水師也是險勝,北洋水師幾艘火力強大的潛艇因為來不及躲避被日本魚雷擊中,導致北洋水師在此戰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在這之後慈禧太后挪用軍費建造頤和園,海軍沒有軍費來發展,導致北洋艦隊再也無法發展。而在此戰的日軍也是耗空當時日本國力力動用70%的國家財政收入來發展本國軍事實力,特別是在海軍上軍費開支比較大,但是海軍軍事配置當時也沒有清朝北洋水師強,這次海戰日本也是損傷慘重。所以,北洋艦隊不是真的輸黃海海戰上,如果清朝統治者重視本國國防軍隊發展,日本這小國絕不可能輕易戰勝清朝政府的。

  • 5 # 北洋海軍炮手

    如果就從雙方作戰目的來看,北洋海軍並沒有輸掉黃海海戰。因為黃海海戰日軍的目的是攻擊正在登陸的陸軍,否則不會帶赤誠這種吃水淺的炮艦,並讓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去觀戰。而北洋海軍的目的是保護登陸陸軍,阻止日軍接近登陸場。

    而且,日本海軍的赤誠和西京丸被北洋海軍認為是日軍運兵船,也就是裝兵倭船,在北洋海軍成功分割日軍本隊,並在扶桑、西京丸重炮跑路,比叡被重創逃跑的情況下,成為北洋海軍的重點攻擊目標。因為赤誠號體量小,而且船艏有艏樓有防止上浪的擋板,很難被當成軍艦,所以被當成運兵船。而赤誠因為吃水淺,所以日軍想要讓赤誠進港內偵查並攻擊清軍陸軍,只不過遇上了北洋海軍主力。而且,在勸退日本海軍赤誠、比叡、西京丸等艦之後,北洋海軍同日軍第一遊擊隊以及本隊展開了艱苦的廝殺,頂著日軍密集的速射炮火力,苦撐了五個小時而沒有崩潰,重創了敵軍旗艦松島,迫使伊東祐亨掛出了不管旗,放棄了指揮。而且,北洋海軍堅持戰鬥,讓日軍首先支撐不住。9月17日17時45分,指揮指揮得松島重新升旗,命令各艦收隊,日軍退出了戰鬥。因為即將入夜,伊東祐亨擔心夜戰不利於指揮,同時也擔心北洋海軍魚雷艇偷襲,所以日軍退出了戰鬥。

    同樣被日軍集中攻擊得還有北洋海軍旗艦所在的定遠、鎮遠小隊,兩艦被日軍苦味酸開花彈燒成火龍,但是仍然死戰不退。當時日軍第一遊擊隊四艦追擊退出戰場的經遠,同時靖遠、來遠、平遠等艦也因為受創退出戰場自救,所以此時北洋海軍只有定遠、鎮遠兩艦依然在堅持戰鬥。日軍本隊五艘戰艦圍攻定鎮兩艦,定鎮被燒成火龍,最後幾乎完全靜止不動,但是依然向敵艦開炮射擊。而苦味酸燃起的大火,也在海軍將士們的奮戰下撲滅,日軍的炮彈打不穿定鎮的裝甲堡,也燒不穿定鎮的裝甲堡,也燒不穿鐵甲堡,日軍甚至哀鳴不沉的定遠。所以,大東溝海戰也可以說北洋海軍達到作戰目的了,是以自身被重創為代價換來的。

    全文完

  • 6 # 宇澤歷史

    甲午海戰總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早先爆發的豐島海戰、隨後雙方主力戰艦之間的黃海海戰、最終是北洋水師殘餘勢力全軍覆滅在劉公島的威海衛保衛戰,關於這個問題,如果從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之後的戰果以及之後整個甲午海戰的戰局態勢來看,北洋艦隊都是徹徹底底的輸掉了這場戰爭。

    從黃海海戰的戰果來看

    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早先於北洋艦隊一個多小時就發現了對方,並迅速進入了臨戰狀態。不過由於日艦裝備的多為射速快、射程短的快速炮,所以在戰爭伊始,由於北洋艦隊未能進入日艦最佳射程,日艦速射炮的優勢也未能發揮出來。根據北洋艦隊上的西洋人會議,兩國艦隊在遭遇之後便立刻擺開了陣型,進入了戰鬥狀態。當雙方艦隊相距5700米之時,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的305毫米口徑主炮率先開火,其射出的炮彈在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號左舷數百米處爆炸,騰起了巨大水柱。隨後,在雙方艦隊的距離縮短至3000米處,在達到日艦速射炮的最佳射程之後,日艦紛紛開炮還擊,交戰中硝煙瀰漫,在雙方艦隊附近激起巨大水柱,一場規模龐大的蒸汽鐵甲艦之間的海上對決就此展開。

    北洋艦隊共計有“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平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十二艘主力戰艦以及兩艘魚雷艇的參戰,共計總噸位為34420噸、平均巡航速度為15節、火炮合計79門、機關炮129門,魚雷發射管31具。

    日本聯合艦隊方面共分為“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兩個攻擊批次協同作戰,其中本隊由“松島”、“嚴島”、“橋立”、“比叡”、“赤城”、“扶桑”、“千代田”以及由商船改裝而來的“西京丸”號組成,第一遊擊隊由“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穂”號四艦組成,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共計也是十二艘主力戰艦參戰。日本海軍方面參戰軍艦共計總噸位為36711噸,平均巡航速度18節、火炮和速射炮合計246門、機關炮29門,魚雷發射管37具。

    從黃海海戰的戰果來看,日本聯合艦隊一艘軍艦未沉,僅僅付出了“松島”、“比叡”、“赤城”、“吉野”、“西京丸” 五艘軍艦被重創以及其他軍艦不同程度受創的代價,而北洋艦隊先後則有“經遠”、“致遠”、“超勇”三艦被擊沉,“揚威”、“廣甲”兩艦分別在戰後擱淺受傷自爆沉沒,剩餘“定遠”、“鎮遠”、“靖遠”、“濟遠”、“廣丙”、“平遠”、“來遠”等不同程度的輕傷戰果。此戰之後,北洋艦隊殘餘軍艦退守威海衛,而黃海海域的制海權也因黃海海戰北洋艦隊的失敗而被拱手相讓給了日本海軍,為日後日本陸海兩軍長驅直入中國戰場奠定了基礎。

    所以,單單從黃海海戰戰後的結果來看,北洋艦隊確實是輸掉了此場戰爭。

    從《馬關條約》的簽訂來看

    自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戰敗之後,李鴻章在聽取了德籍顧問漢納根的建議之下,便採取了“禦敵報船”的方針,北洋艦隊殘餘的軍艦退守在威海衛軍港之中,任憑日本海軍 如何引誘,都拒不出港迎戰。黃海制海權的拱手相讓,使得日本迅速打開了通往中國的海上之路,海路不再對日本有任何威脅,日本對中國的攻勢也從此急轉直下,源源不斷地從國內向中國戰場輸送兵源,並長驅直入對澎湖列島以及臺灣本島展開了作戰。最終,在日本陸海兩軍的夾擊之下,孤立無援的北洋艦隊在威海衛軍港之內成了日本軍隊的囊中之物。

    早在威海衛保衛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之前,清廷在1895年2月1日派出的議和代表團就與日方在廣島舉行了第一輪會談,但最終以日本政府決絕了本次兩國和談的約定而告終。在威海衛保衛戰失敗之後,3月19日清廷任命的李鴻章赴日使團抵達日本下關,在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談判之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作為清廷全權代表大臣在日本下關與日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如若從中日雙方《馬關條約》的簽訂結果來看,倘若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海戰中沒有損失五艘軍艦、沒有輸掉黃海海戰、沒有將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拱手相讓給日本人的話,那麼就不一定會有北洋艦隊威海衛保衛戰的全軍覆滅,也更不會有《馬關條約》的簽訂。

    所以,從戰爭的結果以及整個甲午海戰的態勢來看,北洋艦隊也確實是輸掉了黃海海戰。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共同話題的兩個人,最終很難在一起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