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滴美育

    比爾•維奧拉生於1951年,是一位主要採用錄影裝置的形式來創作作品的藝術家,他有著廣博的哲學宗教以及人類學的知識背景,他的作品表現出對生命的關注,他經常被提及的一件作品是《永無止境的祈禱》,在這件作品中,比爾•維奧拉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思考,同時播放三段錄影,左邊是一位瀕臨死亡的老婦人,傳出顫抖的呼吸聲。左邊是一個正在分娩的婦女,在痛苦的呻吟。中間的畫面是一個男性在水中浮動的形象。在這些作品中,比爾•維奧拉透過影象的並置展現出錄影的特徵,這不是被動的記錄,而是一種自主的敘事方式,從而將觀眾引入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

    2014年,北京林冠藝術基金,推出了比爾•維奧拉的影像個展《蟬變》。這是,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展出的大量作品中,人類情感的力量和複雜的情緒時持續探索的主題,他的影像裝置的作品,關注人類的命運、死亡、出生和重生,演繹著身體在極度壓力的狀況下的運動和靜止。透過技術和顏色的完美把控,賦予作品視覺上憾人的美感,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比爾•維奧拉也被稱為影像藝術的先驅,他將新媒體新媒體藝術的影像推向了真正的藝術高度,在視覺形態和影象經驗上拉開了與商業電視和電影的距離,他的作品的視覺影象好似一部視覺詩,不是被動的記錄,而是一種自主的敘事方式,將觀眾引向對生命的體驗和思考。

  • 2 # 洛瑜藝術寶盒

    比爾·維奧拉 by Getty Images 比爾·維奧拉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影片藝術家之一。然而,由於沒有在中國舉辦過大型展覽,多數中國的藝術愛好者對他並不是特別熟悉。不過沒關係,瞭解了以下幾點,你就對他的藝術生涯有大致的掌握了。 他的作品探索了生命的終極命題 死亡,復活,重生,超越,無限,深淵——比爾·維奧拉的藝術一直都是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正面迴應。拿其1992年的作品《南特三聯畫》(Nantes Triptych)為例,三個相連的螢幕分別展示了:一位年輕婦女分娩的過程;藝術家的母親去世前一週的畫面;一個著衣男子沉溺在黑暗水域的狀態。

    比爾·維奧拉1951年出生於紐約。他成長的環境並不是特別宗教化,而他對宗教的興趣更多來自於成年後的主動尋求。剛年滿二十歲時,維奧拉在佛羅倫薩一家影片藝術工作室工作。閒暇時,他經常到各個大教堂參觀。後來,他在一名日本禪師的指導下學習了18個月,之後周遊了亞洲和太平洋諸島——包括索羅門群島、爪哇島、巴厘島、拉達克和斐濟島。2014年,當他的作品《殉道者(土,氣,火,水)》在聖保羅大教堂亮相(這是英國教堂首次永久收藏動態影象作品)時,牧師馬克•奧克利(Mark Oakley)表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上帝的傳說。”但是,維奧拉的“上帝”並不是正統教義規定的上帝——而是,正如奧克利所說:“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往神秘世界的共同道路。”

    他被稱為錄影時代的古典大師 維奧拉被稱為“錄影時代的倫勃朗”和“高科技時代的卡拉瓦喬”。與古典大師一樣,維奧拉對他的藝術美學如何創造深刻的情感體驗很感興趣。 比爾·維奧拉,《理性的睡眠》,靜幀,1988 比爾·維奧拉,《理性的睡眠》,靜幀,1988 《理性的睡眠》(The Sleep of Reason,1988)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這件作品中,觀眾會進入一間明亮的房間,房間裡有一個櫃子,櫃子上放著一些家庭用品,其中包括顯示一個男人正在睡覺的小顯示器。突然間,整個房間都陷入了黑暗之中,牆壁上不時出現噩夢:熊熊大火、兇猛的狗、漆黑的森林。正如這位藝術家所言:“這就像是對另一個平行世界的短暫一瞥,我們這個光線充足的熟悉環境的黑暗底面出現了。” 作為錄影裝置的先驅,維奧拉花了40年的時間,來研究如何製作出規模宏大、技術精湛、富有感染力的影片作品。

    1969年,他進入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藝術學院學習商業藝術和實驗音樂,但很快就被美國市場上第一批行動式業餘攝像機吸引了。從那時起,他的事業就像不斷髮展的技術一樣,迅速發展起來。他代表美國參加了19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被認為為大眾建立了通向尖端影片藝術的“某種橋樑”。正如《觀察家》(Observer)的藝評人勞拉·卡明(Laura Cumming)所言:“維奧拉一直在使用最新的技術來激發最古老的情感。” 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影片藝術家” 比爾·維奧拉,《特里斯坦的昇華》靜幀,2005 “人們會說‘這是一個影片,這是一個等離子螢幕’,但我用的是光,是純粹的光。”維奧拉如是說。當你抬頭凝視他的大型影片裝置《特里斯坦的昇華》(Tristan’s Ascension),看到畫面中閃閃發光的瀑布時,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麼這麼說。維奧拉裝置作品的很多靈感來自文藝復興前佛羅倫薩大教堂奢華的內部裝飾,他在那裡第一次感受到“感官的、內在的、身體的、空間的、完全消耗性的”藝術作品。

    那麼,是什麼讓影片成為維奧拉實踐的中心呢?他曾在《牆紙雜誌》的採訪中說到:“移動影象需要時間,這正是我想要觀眾們體驗的東西;反省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的時間。”藝術家對精神性的興趣正是基於人類自我理解的興趣,而影片是他探索這項內容的有效工具。 他並不總是對藝術史中的經典人物感興趣 談到年輕時的自己,維奧拉說:“作為一名藝術家,我總是展望未來。我才不理會藝術史中的那些傢伙呢!”但當他四十多歲時,母親去世後,他想起15世紀佛蘭德斯畫家迪瑞克·波茲(Dieric waves)創作的聖母瑪利亞,那件作品為他“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悲傷維度”,由此,他開始重新審視古典大師的作品。從那以後,他就成了“情感藝術悠久傳統的繼承者”(策展人馬丁•克萊頓語)——這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喬託的情感現實主義。《哀悼基督》中,眾人的悲慟,至今還有著感染人心的力量。 四元素是他作品的核心 比爾·維奧拉,《火女人》靜幀,2005 維奧拉的藝術充滿了“土”“風”“火”和“水”——古希臘人相信,這四種元素構成了人類已知的一切。克萊頓表示,維奧拉用最基本的元素創作,是為了“創造一種精神性的物質對應物”。維奧拉說,他還對火和水等元素的物理可能性感興趣,“它們的破壞性……

    1

    它們的宣洩、淨化、改造和再生能力”。例如,在2005年的作品《火女人》(Fire Woman)中,一堵被藝術家稱為“激情與狂熱之火”的高牆在一個女人的剪影后面呼嘯而過,直到她崩潰於其水裡的倒影中。維奧拉把這幅作品描述為“一個垂死之人的心靈之眼”,因為他意識到“身體的慾望永遠不會再得到滿足”。 他總是表現處於極端身體狀態的人 比爾·維奧拉,《歸來》靜幀,2007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一樣,他的作品常常表現單一的個體。但這些個體,往往處於特殊的、極端的狀態之下——游泳、溺水、找尋、做夢、漂浮、喘氣、分娩、出生或死亡。維奧拉對身體和靈魂之間的關係,以及有表現力的身體如何傳達內在的精神狀態等感興趣。

    他作品中的身體大多屬於表演者——他們代表著所有人。維奧拉會詢問表演者人生中的深刻經歷,並讓他們激發和釋放情感。所以,他裝置中捕捉到的許多親密特寫鏡頭都是表演者真實的情感和身體反應。音樂家威帕·加勒森(Weba Garretson)和維奧拉合作了將近十年。但她仍然發現,在《歸來》(Return, 2007)中,從她身上傾瀉而下的水對自己是一種“淨化”,幫助她化解了母親去世的悲痛。正如維奧拉所言,他希望他的表演者和觀眾能體驗“當下的狀態”。

  • 3 # 陳丙利

    比爾·維奧拉 by Getty Images 比爾·維奧拉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影片藝術家之一。然而,由於沒有在中國舉辦過大型展覽,多數中國的藝術愛好者對他並不是特別熟悉。不過沒關係,瞭解了以下幾點,你就對他的藝術生涯有大致的掌握了。 他的作品探索了生命的終極命題 死亡,復活,重生,超越,無限,深淵——比爾·維奧拉的藝術一直都是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正面迴應。拿其1992年的作品《南特三聯畫》(Nantes Triptych)為例,三個相連的螢幕分別展示了:一位年輕婦女分娩的過程;藝術家的母親去世前一週的畫面;一個著衣男子沉溺在黑暗水域的狀態。

    比爾·維奧拉1951年出生於紐約。他成長的環境並不是特別宗教化,而他對宗教的興趣更多來自於成年後的主動尋求。剛年滿二十歲時,維奧拉在佛羅倫薩一家影片藝術工作室工作。閒暇時,他經常到各個大教堂參觀。後來,他在一名日本禪師的指導下學習了18個月,之後周遊了亞洲和太平洋諸島——包括索羅門群島、爪哇島、巴厘島、拉達克和斐濟島。2014年,當他的作品《殉道者(土,氣,火,水)》在聖保羅大教堂亮相(這是英國教堂首次永久收藏動態影象作品)時,牧師馬克•奧克利(Mark Oakley)表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上帝的傳說。”但是,維奧拉的“上帝”並不是正統教義規定的上帝——而是,正如奧克利所說:“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往神秘世界的共同道路。”

    他被稱為錄影時代的古典大師 維奧拉被稱為“錄影時代的倫勃朗”和“高科技時代的卡拉瓦喬”。與古典大師一樣,維奧拉對他的藝術美學如何創造深刻的情感體驗很感興趣。 比爾·維奧拉,《理性的睡眠》,靜幀,1988 比爾·維奧拉,《理性的睡眠》,靜幀,1988 《理性的睡眠》(The Sleep of Reason,1988)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這件作品中,觀眾會進入一間明亮的房間,房間裡有一個櫃子,櫃子上放著一些家庭用品,其中包括顯示一個男人正在睡覺的小顯示器。突然間,整個房間都陷入了黑暗之中,牆壁上不時出現噩夢:熊熊大火、兇猛的狗、漆黑的森林。正如這位藝術家所言:“這就像是對另一個平行世界的短暫一瞥,我們這個光線充足的熟悉環境的黑暗底面出現了。” 作為錄影裝置的先驅,維奧拉花了40年的時間,來研究如何製作出規模宏大、技術精湛、富有感染力的影片作品。

    1969年,他進入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藝術學院學習商業藝術和實驗音樂,但很快就被美國市場上第一批行動式業餘攝像機吸引了。從那時起,他的事業就像不斷髮展的技術一樣,迅速發展起來。他代表美國參加了19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被認為為大眾建立了通向尖端影片藝術的“某種橋樑”。正如《觀察家》(Observer)的藝評人勞拉·卡明(Laura Cumming)所言:“維奧拉一直在使用最新的技術來激發最古老的情感。” 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影片藝術家” 比爾·維奧拉,《特里斯坦的昇華》靜幀,2005 “人們會說‘這是一個影片,這是一個等離子螢幕’,但我用的是光,是純粹的光。”維奧拉如是說。當你抬頭凝視他的大型影片裝置《特里斯坦的昇華》(Tristan’s Ascension),看到畫面中閃閃發光的瀑布時,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麼這麼說。維奧拉裝置作品的很多靈感來自文藝復興前佛羅倫薩大教堂奢華的內部裝飾,他在那裡第一次感受到“感官的、內在的、身體的、空間的、完全消耗性的”藝術作品。

    那麼,是什麼讓影片成為維奧拉實踐的中心呢?他曾在《牆紙雜誌》的採訪中說到:“移動影象需要時間,這正是我想要觀眾們體驗的東西;反省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的時間。”藝術家對精神性的興趣正是基於人類自我理解的興趣,而影片是他探索這項內容的有效工具。 他並不總是對藝術史中的經典人物感興趣 談到年輕時的自己,維奧拉說:“作為一名藝術家,我總是展望未來。我才不理會藝術史中的那些傢伙呢!”但當他四十多歲時,母親去世後,他想起15世紀佛蘭德斯畫家迪瑞克·波茲(Dieric waves)創作的聖母瑪利亞,那件作品為他“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悲傷維度”,由此,他開始重新審視古典大師的作品。從那以後,他就成了“情感藝術悠久傳統的繼承者”(策展人馬丁•克萊頓語)——這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喬託的情感現實主義。《哀悼基督》中,眾人的悲慟,至今還有著感染人心的力量。 四元素是他作品的核心 比爾·維奧拉,《火女人》靜幀,2005 維奧拉的藝術充滿了“土”“風”“火”和“水”——古希臘人相信,這四種元素構成了人類已知的一切。克萊頓表示,維奧拉用最基本的元素創作,是為了“創造一種精神性的物質對應物”。維奧拉說,他還對火和水等元素的物理可能性感興趣,“它們的破壞性……

    1

    它們的宣洩、淨化、改造和再生能力”。例如,在2005年的作品《火女人》(Fire Woman)中,一堵被藝術家稱為“激情與狂熱之火”的高牆在一個女人的剪影后面呼嘯而過,直到她崩潰於其水裡的倒影中。維奧拉把這幅作品描述為“一個垂死之人的心靈之眼”,因為他意識到“身體的慾望永遠不會再得到滿足”。 他總是表現處於極端身體狀態的人 比爾·維奧拉,《歸來》靜幀,2007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一樣,他的作品常常表現單一的個體。但這些個體,往往處於特殊的、極端的狀態之下——游泳、溺水、找尋、做夢、漂浮、喘氣、分娩、出生或死亡。維奧拉對身體和靈魂之間的關係,以及有表現力的身體如何傳達內在的精神狀態等感興趣。

    他作品中的身體大多屬於表演者——他們代表著所有人。維奧拉會詢問表演者人生中的深刻經歷,並讓他們激發和釋放情感。所以,他裝置中捕捉到的許多親密特寫鏡頭都是表演者真實的情感和身體反應。音樂家威帕·加勒森(Weba Garretson)和維奧拉合作了將近十年。但她仍然發現,在《歸來》(Return, 2007)中,從她身上傾瀉而下的水對自己是一種“淨化”,幫助她化解了母親去世的悲痛。正如維奧拉所言,他希望他的表演者和觀眾能體驗“當下的狀態”。

    選自:洛瑜藝術寶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父母的教育方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