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源4
-
2 # 屏山品紅樓
若說林黛玉和薛寶釵合夥乾點什麼事,畫面感應該也算是很強了,不過這樣的情景的確出現過,就是二十二回寶玉調解湘雲和黛玉不成,兩邊落了不是,受了挫折的寶玉回到房間,誰也不理,襲人又和他說寶姑娘還席的事,寶玉更是覺得沒有人懂自己大哭起來,滿心委屈,仿《南華經》提筆寫了一個偈子: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自以為悟了,還怕別人不懂,還填了一支《寄生草》: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為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這一偈一詞,黛玉、湘雲和寶釵都看了,三個人的反應截然不同。黛玉先看到,表現是可笑又可嘆,覺得沒什麼緊要,就是寶玉一時感憤,情緒化下的作品。湘雲沒反應、也沒發言。寶釵看了就說,都是我昨兒的那支《寄生草》惹出來的,這些禪機最能移人的性情,這要是存在心裡可了不得,邊說把寶玉所做撕了個粉碎,撕了還不夠,還讓丫鬟去燒掉,簡直如臨大敵。接下來三個人結伴來到寶玉的房間,出現了三位姑娘“訓”寶玉的情景,當然,湘雲只算是一個旁觀者。
首先是黛玉“發難”說:“寶玉,我問你,至貴者是寶,質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啞口無語,一句話也答不上來,於是被三人嘲笑:這麼愚鈍,還參禪呢!黛玉又說了,你那個偈子我給你續上兩句:
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寶釵說,這話才算透徹。接著為寶玉講了六祖惠能承襲法嗣的歷史典故。寶玉心裡就想,也沒見她們平時講談過,誰知道悟性都出於自己之上,人家還沒說覺悟,我就別自尋煩惱了。寶玉的這次情緒波動算是告一段落。
整個事件中,林黛玉很輕鬆,拿此事就當一個好玩的遊戲;湘雲無感;寶釵則相當緊張,唯恐寶玉誤入歧途。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者說曹雪芹想表達什麼呢?無非是要表達黛玉、寶釵和湘雲這三個女性對寶玉關注點的不同以及與他的思想距離罷了,下面一一分析。
林黛玉——
黛玉在後文曾有過一段內心獨白:素日認他(寶玉)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寶黛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三觀高度一致。
黛玉是最瞭解寶玉的,準確的說是最深刻的懂寶玉心性的。寶玉這次情緒的起因和過程黛玉都是掌握的。在湘雲拿她比小戲子這件事上,她生的不是湘雲的氣,怪的是寶玉向她使眼色,她在意的是寶玉認為她小性,所以不留情面的搶白他,所以寶玉傷心的根源在黛玉,黛玉釋然了,寶玉的情緒自然煙消雲散。
史湘雲——
這是個說話只講痛快卻常常不過腦子的姑娘,無論寶玉還是黛玉,從來沒有真的生過她的氣,她說小旦像林姐姐的模樣兒,也是她沒有城府的表現,無心更無意的直率,最多是個小導火索,寶玉、黛玉和湘雲三人自小一起長大,太瞭解湘雲的脾氣為人了。所以,你看湘雲氣得馬上收拾包袱要回家,認為黛玉給她臉子瞧,連黛玉房間也不待了,而是去老太太屋裡躺著生悶氣去了。黛玉見到寶玉的一偈一詞,做出一個舉動,帶回房與湘雲同看。這說明湘雲當晚仍然和黛玉同宿,兩人早已和好,亦或者,黛玉透過這個舉動也實現了同湘雲重歸舊好。所以,湘雲嚴格說,實是個局外人。
薛寶釵——
首先寶釵理解錯了,她認為是自己生日宴上為寶玉解那支《寄生草》惹出來的。事實恰恰相反,這首詞太對寶玉的胃口,所以他傷心時還不忘對其模仿,這也是黛玉覺得好笑的原因。寶釵不理解這點,她怕的是寶玉生出遁世之意。可見寶釵骨子裡很在乎寶玉不讀書上進的事,反對他旁學雜收的,現在竟然參起禪來了,這個心思可不是更歪了嘛,寶釵當然更擔心。
其次寶釵的舉動過激了,她把寶玉的《寄生草》撕碎還讓丫鬟燒了,如果寶玉真存了這個心,難道此舉就能解決問題?這種動作應該是王夫人或者趙姨娘那種不識字的蠢人該有的舉動,寶釵來做不免好笑。
再次寶釵把六祖都搬出來了,講了一個參禪需要極高悟性這個道理,意思是勸寶玉剎車。
寶釵的舉動的確是“停機德”,這也是是曹雪芹給她的定位,只是可嘆可惜了,針對賈寶玉,這個勸不但沒勸在點子上,寶玉最後不就是出家了嗎,可見寶釵的德也好、勸也罷,不會起到一點用處。
參考原著:
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紅樓夢》(庚辰底本前80回)
-
3 # 海闊天空詩酒花
這事發生在薛寶釵過十五歲生日的時候。生日宴會要看戲,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並向寶玉介紹戲文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極妙”: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果然,寶玉聽了這支曲子,“喜的拍膝畫圈,稱賞不已”。這支帶有禪機意象的《寄生草》顯然給他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接著,鳳姐說起一個唱小旦的孩子像一個人,大家都猜到了是林黛玉,但只有史湘雲大大咧咧說了出來,寶玉趕緊給她使眼色。結果這個眼色讓史湘雲和林黛玉都不高興了,寶玉兩邊哄不好,一時心灰意冷,加上想起日前讀的《南華經》和那支《寄生草》,這性情中人的公子哥兒就忽然動了所謂禪念,提筆寫了一個偈語: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然後意猶未盡,又填了一支《寄生草》: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寫完這一切,這位想一出是一出的公子哥兒就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只是難為了對他特別關心的襲人,看他的樣子覺得不對勁,就在林黛玉過來看動靜的時候,把寶玉這些“作品”交給黛玉,讓她看看怎麼回事。
聰敏的黛玉一看就知道寶玉的中二病又犯了,於是帶走這些“作品”,當笑話一般給湘雲和寶釵看。然後三個人一起來勸解寶玉。
黛玉的勸解簡潔有力,直達要害。她先是丟擲一個問題給寶玉:
“寶玉,我問你: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答不上來,三個女孩就笑他如此愚鈍還想參禪。接著黛玉又說,寶玉那個偈語寫得還不夠徹底,應該再加兩句:
“無立足境,是方乾淨。”這確實比寶玉的偈語更上一層樓,更得禪意中“空”的真義。寶玉至此已經無話可說。
寶釵的勸解是解釋善後型的。她看了寶玉的“作品”,先是自責不該向他介紹那支《寄生草》,讓他念念不忘,然後撕掉寶玉的“作品”,還鄭重其事地叫丫環燒掉。待黛玉以碾壓的態勢和寶玉談禪,三言兩語就把寶玉打趴下的時候,寶釵又在一旁詳細點評,說寶玉的偈語和黛玉的偈語比起來,恰似當年五祖尋找衣缽傳人時,神秀和和惠能所作的偈語的高下之分。
概括起來,就是黛玉一出手就展示了比寶玉高得多的悟性,然後寶釵又透過詳細解釋讓寶玉知道了她的學識豐厚,寶玉發現這兩個女孩子都比自己厲害得多,就想那自己也不必自尋煩惱了。
這事就此翻篇。
整個過程,黛玉和寶釵的表現是符合她們的性格特點的。黛玉很聰明,而且懂寶玉,知道他只是一時心血來潮情緒低落,只要隨便點兩句,讓他知道自己這些情緒只是小孩子玩意,沒什麼要緊的,他也就會順水推舟翻篇了。寶釵就沒有那麼懂寶玉,看到寶玉的表現,她還以為寶玉真的“移了性情”,所以頗有些緊張,習慣性地端起了“姐姐”的架子,準備長篇大論來說服寶玉。
有意思的是史湘雲從始至終一言不發。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這裡面有三個原因。
首先,湘雲是三個女孩當中年紀最小的,性格比較直率,神經大概也比較大條。她在這個時候還是習慣一口一個“二哥哥”地向寶玉撒嬌,並不像黛玉和寶釵那麼關心寶玉的心思和情緒。所以當黛玉和寶釵從寶玉的“作品”發現他有些小鬱悶需要開解的時候,湘雲大概還遊離在狀況外,並不很瞭解發生了什麼。
其次,因為年紀小,可以推想湘雲唸的書還是不如黛玉和寶釵多。雖然湘雲寫詩也不錯,但是黛玉肯定是從骨子裡愛讀書的,寶釵最為年長,雖然口口聲聲“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自己也是博覽群書的。湘雲如果讀書不如黛玉和寶釵多,那麼在黛玉和寶釵一唱一和地和寶玉談禪的時候,湘雲插不上話也是正常的。
再次,那時的湘雲是寶釵的鐵桿粉絲,口口聲聲恨不得有寶釵這樣的親姐姐,同時湘雲那時很不喜歡黛玉,總覺得黛玉小性、愛轄治寶玉。如果當時黛玉和寶釵意見相左,湘雲肯定站在寶釵一邊。但事實是當時黛玉和寶釵站在同一陣線,聯手說服了寶玉,而且基本是黛玉主攻,寶釵助攻。也就是說,湘雲的偶像寶釵當時是作為黛玉的支持者的身份出現的,這種情勢下湘雲自然是沒什麼可說的了。
-
4 # 萍風竹雨123
第二十二回,薛寶釵過十五歲生日時,賈寶玉為石湘雲和林黛玉著想,不料二人皆不領情,並怒懟寶玉。
湘雲與黛玉對寶玉的詰責讓寶玉感覺做人好難,做好人更難,不如四大皆空,獨善其身的想法,便仿《南華經》提筆寫了一個“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的偈子,還填了一支《寄生草》詞牌進行說明,大有禪悟的跡像。只是未悟徹底。
脂硯齋語:“已悟已覺,是好偈矣”。只是"寶玉悟禪亦由情,讀書亦有情,讀《莊亦由情,可笑。”
黛玉,寶釵和湘雲三人見了之後,便聯袂找到寶玉,對寶玉進行規諫,在勸諫寶玉的過程中,黛玉直接問寶玉“有何貴”“有何堅”,並給寶雲的偈子續上兩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的話,給寶玉棒喝。寶釵也說六祖惠能承襲法嗣的歷史典故,並撕了寶玉的偈子燒掉,湘雲卻只是敲敲邊鼓,便什麼都沒有說了,湘雲一向話多,為何這次卻三緘其口呢?
賈寶玉之所以對人生失望,進而禪悟,主要是因史湘雲誤會賈寶玉引起,史湘雲對賈寶玉的失望感到很羞愧。薛寶釵過生日時,因為史湘雲說小戲子"倒像林姐姐的模樣兒",把身份低賤的小戲子拿來與林黛玉相比,這是很不禮貌的事情。賈寶玉擔心史湘雲的話,會讓林黛玉生氣,便向史湘雲使了個眼色。誰知史湘雲把賈寶玉的好心當做了驢肝肺,不僅懟了寶玉,還捎帶了無辜的黛玉:
湘雲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語別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別人說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說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說他,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頭,得罪了他,捨不得……大正月裡,你少信嘴胡說這些沒要緊的惡誓,散話,歪話。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制你的聽去。別叫我啐你。
史湘雲本身是個聰明的女孩,對賈寶玉的好意未必不清楚,只是對賈寶玉這樣無微不至地關懷林黛玉的做法感到心裡不舒服,於是強詞奪理,說一些醋話,藉此來發洩一番自己心中的醋意。內心卻也知道錯怪了寶玉,委屈了寶王,對賈寶玉寫偈子表達出他內心對人情世故的失望,湘雲只想到自己所犯過的錯,內心無比羞愧,又不願向寶玉承認錯誤,只好三緘其口。
史湘雲只瞭解賈寶玉禪悟的原因與己有關,卻不瞭解與黛玉有關,自覺罪過大矣,卻又拉不下臉道歉,只好“沉默是金"。其實,湘雲不知道,寶玉禪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卻是黛玉。寶玉史湘雲那裡吃了憋,便去找黛玉尋找安慰,誰知林黛玉也不理他,賈寶玉問起緣故,林黛玉說:
……再你為什麼又和雲兒使眼色,這安的是什麼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輕自賤呢?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頭,他和我玩,設若我回了口,豈不他自惹人輕賤了?是這主意不是?這卻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個偏又不領你的好情,一般也惱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說我小性兒,行動肯惱,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惱他,我惱他與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與你何干?
寶玉聽了黛玉的話,才知道自己與史湘雲的對話被林黛玉聽去了。賈寶玉為林黛玉著想,林黛玉未必不喜,只是史湘雲醋意大發時編排了黛玉好些話,寶玉並未為黛玉洗白,這又讓黛玉不舒服,可是又說不出來。因而寶玉來訪,她便用這些話遷怒。
賈寶玉本是有慧根,又極有情,又剛在寶釵處聽薛寶釵對《寄生草》詞中所表述的"隨緣""隨性"有所感觸,恰巧回去後又看到《南華經》,故有了四大皆空的念頭。
史湘雲不知緣故,林黛玉卻是知道的,她與賈寶玉又是青梅竹馬,又有上一世的緣份,是心靈相通的知己,因此他勸起賈寶玉來擊中肯綮,讓你賈寶玉立馬敗下馬來。而當時的史湘雲卻除了自責,自愧,確實沒有任何辦法。
至於寶釵,因為當時她不知道後來發生的賈寶玉與史湘雲,與林黛玉的故事。便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以為一切都是由己向賈寶玉介紹《寄生草》詞引起,則有點自作多情了。且說林黛玉拿著賈寶玉的偈子和詞找寶釵看,寶釵看過以後,首先肯定賈寶玉"悟了”,然後反省說是她昨兒一支曲子惹出來的禍,賈寶玉真存了四大皆空的心思,都是從她那一支曲子上來,她成了個罪魁了。
薛寶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不知道。她過生日時,因史湘雲說一個小戲子像林黛玉,賈寶玉向史湘雲使了個眼色以後說引起的兩段故事。
薛寶釵自認為自己有無心之過,以為賈寶玉僅是因他所介紹的一支曲子而生禪悟,所以她面對黛玉和湘雲,開誠佈公,面對寶玉,也可坦然面對,侃侃而談。
-
5 # 小白的文化之旅
薛寶釵生日宴會上,史湘雲指出王熙鳳所說的戲子像林黛玉,賈寶玉因擔心林黛玉怪罪她,所以忙給她使眼色,但不曾想,寶玉的這一番好心,不但沒有化解她們二人的矛盾,反而接連兩次遭遇二女的訓斥,也正是因此,賈寶玉灰心意冷,寫出了“你證我證,是為心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這樣開悟的話,隨後,林黛玉看到後,便拿回去同史湘雲看,第二天,又拿給薛寶釵看,並同她們二人,一同到怡紅院兩問寶玉,最終打消了賈寶玉的開悟之心。
在小白看來,對於賈寶玉開悟一事,這三個女子的行為算不上問罪,準確來說,應該是勸阻。史湘雲在對待賈寶玉開悟一事上,確實沒有發表任何言語,但從這件事的整個過程來看,其實這三個女子對賈寶玉開悟一事的態度是大不相同的。
史湘雲面對他的開悟,是一言不發;薛寶釵面對他的開悟,是慌張害怕,因為在她看來,賈寶玉之所以開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說的那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曲詞;所以,當林黛玉拿給她看後,她立馬撕個粉碎,怕擔責任;而唯獨林黛玉,面對賈寶玉的開悟,選擇用自己的智慧去問住他,阻止他。最終,也是因為林黛玉的兩次機鋒,讓賈寶玉自願放棄了這樣的思想。
那麼,在賈寶玉開悟這件事上,這三個女子為何展現出如此不同的態度呢?或許,這,就要從她們的性格以及她們同賈寶玉的關係來看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史湘雲:史湘云為何不言語?
在小白看來,史湘雲面對賈寶玉開悟一事,之所以不言語,有這三個原因:
第一:史湘雲本身有的一份內疚
總的說來,史湘雲、林黛玉二人不領情賈寶玉對她們的一番好意,的確是導致賈寶玉開悟的直接原因;而史湘雲,本身是一個聰明的女子,所以,此時的她,在心裡對賈寶玉有愧疚,因此,她沒有發表意見。
其實,在《紅樓夢》裡,史湘雲這樣的行為出現的並非這一次,在後面,薛寶琴來到賈府,得到賈母特殊的寵愛,琥珀打趣寶琴來了,黛玉會嫉妒她時,史湘雲同樣是一言不發,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當初戲子一事,她瞭解黛玉的脾氣。
第二:寄人籬下的處境,讓史湘雲變得膽小怕事
史湘雲,早年父母便去世了,她寄居在自己的叔叔家;從命運來看,她比林黛玉還要悲慘;對於林黛玉而言,雖然她的父母沒有了,但在賈府,賈母是真心疼愛她的;而史湘雲,父母沒了,叔叔嬸嬸對她並不好,常常做針線活要做到凌晨幾點。或許,史湘雲受到的冷眼和對生活的理解,要比寶黛二人深的多。
在賈府,除了賈母同她一樣是史家的人,她並沒有任何的親戚關係,而在這,又能同這樣姐妹一起快樂的生活,因此,她非常珍惜能在賈府生活的機會。賈探春組織海棠詩社,史湘雲聽了,忙說道,哪怕讓她掃地倒水,她也願意,似乎,便表明了她對賈府的嚮往。
而賈寶玉,是賈母的心肝寶貝,如今,可能因為自己一時的言語而讓他出家,她能不擔憂嗎?她害怕的,也許更多的是那未知的責任。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薛寶釵:
面對賈寶玉開悟一事,薛寶釵表現出來的其實同史湘雲並無區別,甚至於更直白。
當林黛玉將寶玉寫的給她看後,她就說道,“這個人悟了,一定是我昨日說的那些戲詞的原因”,並因此,立馬撕了,還讓丫鬟燒了。其害怕擔責任的意思,更為明顯。
而寶釵之所以這樣,最大的願因就是因為她不願意得罪賈府;薛姨媽一家來賈府,本意便是要透過她與寶玉的婚姻來獲取政治力量,維持薛家的地位;如今,“金玉良緣”還沒頭緒了,再因為自己的原因賈寶玉出家了,那薛家還有什麼指望呢?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林黛玉,林黛玉帶著她們二人來到怡紅院,也是因為林黛玉已經用兩句機鋒問住了寶玉,薛寶釵才引經據典,說出了南宗劉祖慧能的典故。賈寶玉看到林黛玉、薛寶釵比自己的慧根要深得多,才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林黛玉之所以能成功的勸阻賈寶玉,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她同賈寶玉知己的關係,她對賈寶玉非常的瞭解;其二,是因為在這件事上,她也是當事人之一,史湘雲數落完賈寶玉後,正是因為她對賈寶玉的第二次傷害,才導致他的心會意冷;第三:在這之前,林黛玉就知道賈寶玉一直在看《南華經》的事。因史湘雲的到來,賈寶玉不分白天黑夜的來瀟湘館,襲人吃醋於賈寶玉而冷落他,在她們二人冷戰期間,賈寶玉看的就是《南華經》;林黛玉在去怡紅院時,無意中看到他寫的,還特意寫了首詩:“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賤南華《莊子因》。不悔自己無見識,卻將醜語怪他人”;回看賈寶玉開悟一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一直以來看《南華經》的原因。
小結:
賈寶玉開悟,看似是因為林黛玉、史湘雲二人的數落,其實,只要我們聯絡前面的內容,就會發現,並非如此。
賈寶玉的開悟,不僅同戲子一事有關,也同襲人莫名其妙冷落他有關。
對於賈寶玉的開悟,這三個女子對他的態度,不僅反應出了她們各自的性格;也反應出了她們與賈寶玉的真正關係。
對史湘雲而言,賈寶玉是他親密的愛哥哥,他們二人,可以聚在一塊商量如何吃生的鹿肉,但在精神方面是零溝通。因此,她並不十分理解賈寶玉開悟的原因。
對薛寶釵而言,她是真正的奉獻主義者,縱觀薛寶釵的一生,她一直都是在為拯救薛家而奮鬥、努力,無論是參與選妃;還是追求“金玉良緣”,似乎,對於她來說,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機會,就如賈寶玉,對她來說,也許並非是一個優秀的丈夫,不然她也不會多次勸告賈寶玉讀書上進,但為了薛家,她依然要圍繞著他,哪怕時時刻刻看到的是寶黛二人秀恩愛的表現,她也無動於衷。
而對於林黛玉而言,賈寶玉即使他的知己,也是她在這個世上唯一重視的人;為了他,林黛玉可以什麼都不要;也許,林黛玉同賈寶玉,不能如史湘雲那樣,兩個人在一起商量著怎麼吃生的鹿肉,但是,他們能夠一起看《西廂記》,他們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
也正是因為她們三人性格以及各自對寶玉態度的不同,所以,面對寶玉的開悟,她們才會展現出不同的表現。
-
6 # 大天使
寶玉對湘雲的感情還是很不錯的,就像他自己說的話那樣,我怕你得罪了人,所以才使眼色。你這會子惱了我,豈不辜負了我?要是別人,哪怕他得罪了人,與我何干呢?而且還常常想到這個妹妹的喜好,在張道士那裡看到有一個麒麟和湘雲的是一對就拿回來給這個妹妹玩,
而湘雲之所以敢在寶玉面前發脾氣也可以看出這兩人從小到大都是有這樣的摩擦是很平常的事情,吵吵鬧鬧也是慣了的,按照湘雲的性格是有什麼怨氣是一定會統統的發洩出來,而且語言一點都不會留情面,從寶玉的性格來看,他們兩個吵鬧一般都會以寶玉的後腿一步海闊天空而結束,
這也是寶玉很可愛的一個特性,所以和黛玉吵鬧的結局也都是這樣,以此類推寶玉是可以忍受所有女孩子的不帶敵意的發洩不高興的情緒的,而且還要好妹妹好妹妹的不停的規勸解釋甚至給黛玉都有下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一片真心,所以說寶玉是整個紅樓夢裡真正意義上的暖男是毫不誇張的。
在湘雲這裡接受了好一頓暴風驟雨在到黛玉那裡又來了一場狂風暴雨,溫順像一隻綿羊的寶玉依然沒有表現一點點的對這兩位的怨恨,而是充滿了世界上要做一個真正的好人的確太難的委屈和深深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以至於對黛玉最後通牒一樣的語言也就毫不在乎的獨自立刻了黛玉的屋子,
回到家中滿腹的委屈在襲人那裡也得不到體諒和理解,因為寶玉的很多行為襲人是看不懂的,這個時候的寶玉想起了南華經裡說的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蔬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
這句話是出自《莊子·列禦寇》,原文是:“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意思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吃飽了四處閒逛,就像沒有被固定的小船.寶玉此時此刻的心情是自己因為聰明而產生的憂煩還不如做個沒什麼本事的人逍遙自在,
一副熱心腸交付給了兩副冷麵孔,何苦來。還想到了山木自寇,源泉自盜又是什麼意思?樹木長大了因為可以有用了所以才會遭到給人砍伐的災難,源泉味甘,然後人爭取之,自尋乾涸了,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慧聰明都有害處。有時候不是你想做個好人就能夠做成好人那麼簡單。
那麼寶玉想到的南華經又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南華經》本名《莊子》,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隋書·經籍志》:“《南華論》,二十五卷, 梁曠撰,本三十卷。”《隋書》是唐太宗時,魏徵主持編纂的,而當時《南華論》就已經亡佚了五卷,可見所出尚在唐朝以前相當一段時間,其作者應就是與盧景裕同注《老子》的那個梁曠。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任蒙城漆園吏,不久辭去,逍遙獨處,一生閒居。正因為閒居無事,所以才對人生進行深入地思考與探索,以至於縱橫捭闔,談道論德,講天述地,窮理究性,深有所得,從而成就莊子學派。
莊子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道教祖師,號南華真人,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子等大體同時期,死時享年83歲。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戰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祖上系楚國貴族,後因楚國動亂,祖上遷至宋國。
我不知道為什麼寶玉會對道教的書那麼喜歡,興趣遠遠超過自己將來必須要刻苦去專研一番的八股文,是不是透過對寶玉所喜歡的道教的書也可能預示將來對宗教信仰的偏愛而出家也應該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這也可以從一個方面來了解到寶玉對道家的書的喜歡也是出家思想慢慢形成的一個誘因,
至少現在的寶玉是有點心灰意冷對這個最最喜歡的朋友圈,當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個厭世的程度,這就是湘雲和黛玉為了發洩自己的心中的怨情而對一個老實巴交的寶玉所構成的有點對世間之事看淡的感覺,而炮筒子湘雲在發射完自己所有的怨氣的炮彈以後就理所當然的陷入了沉默的狀態之中就很正常了
湘雲的性格是她有什麼不滿意不高興,有很生氣的事情的時候一定是要爆發出來,在她生氣的狀態中說的什麼話並沒有什麼仇恨只要發洩了,就像夏天的一次疾風暴雨突然降臨,又戛然而止的雨過天晴,你看她對黛玉說了那麼多的狠話在寶玉很沉浸在鬱悶的情緒中她已經和黛玉和好了,
所以這就是湘雲不再說話的原因之一,黛玉和寶釵在開導寶玉,作為一個小妹妹也可以看出湘雲是不善於勸導這個二哥哥的,因為寶玉這個人根本就用不著去勸,去哄,去找話題延續他們之間的天長地久般的友誼,過一會就會很自然就好起來了,你看他和黛玉頭天吵鬧的天翻地覆,
而第二天他會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又去瀟湘館敲黛玉的門,這也是寶玉可愛的地方,也是女孩子喜歡他的原因之一,他的心裡彷彿永遠都沒有恨,和湘雲也應該算是青梅竹馬,所以湘雲深知這個二哥哥的習性,要勸你們兩位去勸吧,我靜觀其變,我知道這個二哥哥不會真的就生氣了。
湘雲這個時候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二就是她很可能對佛學的造詣是遠遠低於黛玉和寶釵之下的,甚至根本就不喜歡去對佛系這方面有什麼興趣,當然就只能保持一種聽眾的角色,黛玉和寶釵講的絕對對湘雲來說是一個好奇而深奧的天地,如果這個時候惜春在還很可能對寶玉有所開導,
惜春應該是看了不少佛學的書的,所以和智慧她們才有共同的語言,也只有她喜歡和智慧一起玩耍遊戲,首先就對智慧的打扮看得慣,說不定還很喜歡,才有了送宮花的時候就有了要是剪了發去當姑子了這花又怎麼戴的戲言,而這種戲言往往就是一個人潛意識中的本能的反應,和寶玉對道家的書很感興趣有相似之處。
湘雲對黛玉和寶釵對寶玉的訓話和引導可能有的地方她還搞不懂,所以要加入這個話題的的水平還不夠,所以也就只好和寶玉一樣乖乖的聽這兩位對佛學有一定深度的高人侃侃而談了。那我們看看黛玉和寶釵到底什麼怎麼訓導寶玉的吧,前面說了寶玉心裡有點心灰意冷對這兩位的冷麵孔,
所以就寫下了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認為你領悟了,證在佛教用語中是領受、領悟道法之意,我認為我領悟了,但只有透過內心的意會交融,才能夠真正達到領悟的地步。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等到了再沒有什麼可以領悟的程度,才可以說得上是真正徹底的覺悟了。達到了徹底覺悟的地步,也就是沒有什麼再需要證驗的時候,才算是進入了思想的最高境界。黛玉看了又接了兩句更加的精闢,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黛玉的意思就是連參禪的境界都不要了不才算是最徹底的乾淨。這就又比寶玉的境界還要高遠和更加的盡善。而且黛玉開始就問了寶玉我問你: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你不是叫寶玉嗎?你有何貴能成其為寶?你有何堅稱其為玉?寶玉完全答不上來,
世間什麼是最寶貴的當然就是人,而寶玉最珍愛的就是女子這當然就是他精神世界中最寶貴的品質,所以這樣一個寶玉在黛玉的眼裡或者在女孩子的心目中是可貴的,這就是寶玉的至貴,那麼什麼又是寶玉至堅的品格呢?如果要說寶玉是一個很堅強的男士就大錯特錯了,寶玉是不具備這樣的品行的,
但寶玉有一種對愛情忠貞不二的對黛玉的忠心耿耿的情感,就算是看到寶釵令人萬分驚訝的無限的柔美的肌膚也沒有動搖對黛玉的深深的愛戀,又應驗了一句古話情比金堅,這才是寶玉身上最堅如磐石的最值得黛玉去欣賞和喜歡的東西,而這兩種品質寶玉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無立足境的地步了,
世間能夠達到寶玉這樣對女孩子和對自己的戀人的思想境界的人可以說鳳毛麟角,已經是達到了超然的地步了,也就是達到了沒有境界的境界了,是不是就是達到了無立足境的地步了,所以也只有黛玉對寶玉的至堅,至貴看的非常的清楚,而寶釵看到也僅僅是單純的佛學的探討中。
併為自己給寶玉講了一大通的佛學原理,當然也就是黛玉的問話和寶釵的解釋讓寶玉這個在佛學大門遊歷的人物感覺到了和這兩位的巨大差距,而最黛玉的眼光不僅僅看到了佛學的真諦處,還看到了寶玉其實就是在愛情和愛女子的境界中已經達到了無立足境的地步,
這就是和寶釵的佛學觀念有本質的區別,而我們那位小乖乖妹妹湘雲當然對兩位高人的佛學高論聽得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哪裡還有她施展她嘰嘰喳喳的強項的空間,所以也只能是乖乖的聽黛玉反問寶玉之後二哥哥答不上來的敲邊鼓,還有就是對寶釵的佛學故事的保持一種沉默的狀態。謝謝大家。
-
7 # 棲鴻看紅樓
說“問罪”,就是沒看懂。事實上在四個人的爭紛之後,釵黛湘三人看到“回頭試想真無趣”之語,內心是後悔的。
寶釵給寶玉講解曲子,湘雲黛玉跟寶玉生氣,但她們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與寶玉疏遠決裂。愛情也好,友誼也罷,她們都是願意和他親近的。
因為嫌寶玉對自己不夠親近,所以才跟他生氣;到寶玉真的決定“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了,那就有違她們的初衷了。所以才有三女“問罪”之舉。
所謂“問罪”,其實就是指出寶玉“回頭試想真無趣”的偏激,從而修復已經破裂的關係。黛玉是從自己擅長的長華,以詩詞來證明寶玉的回頭試想真無趣”是偏激;寶釵是從自己擅長的學問,用典故來證明寶玉的偏激;而湘雲呢,則以“拍手笑”的天真爛漫,來證明寶玉的偏激——她哪裡是一語不發了?
感情的世界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故起波瀾,反而會增進感情。
-
8 # TeaC
從字面故事上看,這段情節已經是寫得曲裡拐彎、入情入理、細緻入微了。單這一個表面層,解讀起來就很不容易,人情世故一環扣一環的,小姑娘們的心理一道又一道的,不得不說真的很難拆解,也不知到底能拆解出多少環扣和道道來,更遑論在隱蔽層作者又藏了多少和什麼樣的寓意和暗指了。
總得來說就是這樣一個大概的印象:湘雲心直口快,說了一兩句關於黛玉的話。一是黛玉知道湘雲的性格,知道她的無心,所以應該不會太在意,可寶玉呢,因為太在乎黛玉的感受、太想處處維護黛玉了,所以有點草木皆兵,立刻想阻止湘雲,而湘雲自然就不高興了。二是湘雲所說的關於的黛玉的話,黛玉就是聽到了也未必會生氣,所以寶玉有點瞎操心了。
寶玉想兩頭討好,結果適得其反,搞得湘雲和黛玉兩位都不高興了。
結果寶玉就落了個兩頭不是,心裡著實懊惱,卻也真心委屈、冤枉了。
大致就這麼個過程。
這個過程中,寶釵在哪裡,我的印象很模糊,需要再找空子去翻翻書。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作者把幾位角色心理的變化寫得十分的真實可信,幾乎是完全接近真實的人心世故。
大家都是使用漢字的,為什麼曹雪芹能把漢字運用得這樣高妙、出神入化呢。而且讀起來卻又很輕鬆、平淡,一點都不彆扭和費勁的。
真是百讀不厭的一部好書。
所以就等有了一些心得的時候再來補答吧。
回覆列表
為何史湘雲一言不發,要從作者寫史湘雲這個人物的設定來解析:曹雪芹寫史湘雲,既不同於寫黛玉的那種傳神的朦朧筆法,也不同於寫寶釵的那種世俗美人的套路。純真率直,出言無忌是湘雲最突出的性格特點。純真率直嬌憨之中,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傳的聰明靈秀之氣,這又是湘雲迥於其他姊妹,並惹人憐愛的另一個性格特點‚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也是湘雲豁達、開朗性格特徵的一個亮點。湘雲決不可能像寶姐姐那樣循規蹈矩,用禮教綱常去鑄造自己,這正是曹雪芹傾盡心力理想熔鑄湘雲光彩照人的典型性格魅力所在。綜上,由於作者給予人物設定就是這麼一個性格定位,所以,史湘雲的一言不發,也就在情在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