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可能是一個深刻複雜的歷史題,當年我在校時就一直在考慮,現在依然沒有清晰系統的答案。
1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隆中對

    之所以題主出現這種感覺,是因為漢朝和唐朝都給人一種由盛轉衰的狀態。比如漢朝,西漢初期,高祖立業,文景之治,漢武大帝,成就都太高了,就顯得後面的皇帝比較黯淡。而且西漢皇帝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昏庸,而是短命。

    高祖62歲,武帝71歲,文帝46歲,景帝48歲,後面的大多不超過40歲,高祖長子漢惠帝24歲去世才導致呂氏篡權,漢武帝少子漢昭帝22歲,漢平帝甚至只有14歲。

    這個詛咒一直延續到了東漢,沒有一個人能活過51歲的劉秀,也是越往後越短,甚至出現了多個夭折的皇帝。

    就是因為皇帝短命,所以導致漢朝太后外戚權勢很大。皇帝為了鞏固權力,只得把身邊的宦官當做親信。這才讓人感覺漢朝的廟堂很亂,於是就歸咎於皇帝昏庸,能力不夠。對於二三十歲的皇帝,我們真的不能苛求太多。

    唐朝之所以感覺昏君多,也是因為唐朝有個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安史之亂為限,安史之亂前,唐朝堪稱世界大國,風光無限,但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就跟一個晃悠悠的病人一樣艱難前行,最後掙扎地倒下。

    唐高祖,唐太宗,武則天,這些人的成就太大,也是使得後面的皇帝黯淡無光。再加上唐玄宗的安史之亂,很多人都把安史之亂當做唐朝的終結。其實,安史之亂只是盛唐的終結而已。就是因為這種想法,安史之亂後的皇帝都被人所忽視了。

    明清感覺明君多,是因為這兩個朝代都讓人感覺突然崩壞的。明朝就是因為崇禎無道,農民起義加上清軍入侵而亡的,清朝就是因為慈禧老太后決策失敗的鍋。

    但實際上,亡國的因素已經在朝代中期悄悄埋下了。萬曆朝鮮戰爭,乾隆拒絕馬嘎爾尼,在我看來都是兩朝走向衰敗的關鍵歷史時點,可是很多人都忽視了。

  • 2 # 小豬世界觀

    漢唐明君比較多的,秦皇漢武,就是漢武帝,能和秦始皇齊名,可見不一般。

    還有李世民,撇開其他不說,李世民武能定國,文能安邦,是皇帝中的奇才。

    漢文帝,漢景帝,也是明君。

    李隆基算是半個明君。

    明清,就朱棣,也就是永樂大帝。除了朱元璋也就只有他還可以。

    清朝感覺明君就康熙,和雍正了,一個善開疆拓土,一個善安邦定國。(本人更喜歡雍正,他在千古明君中,都算數一數二的)

  • 3 # 何老三噴歷史

    每個朝代都有昏君,我不認為明清皇帝比漢唐皇帝開明多少,如果說勤奮的話,清朝皇帝應該排在歷代皇帝前面,但清朝皇帝個人認為他們應該是歷史上目光最短淺的帝王,歷史的推進,我們不妨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分析看看。

    1、漢唐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GDP佔據世界70%以上,大漢大唐開國皇帝都能勵精圖治,至少三代到四代以內都能休養生息,優先發展經濟,這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大的好處,在前任皇帝的基礎之上,軍事行動主要針對外族,到了元帝朝那句明強犯我中華,雖遠必誅,多麼振聾發聵,多麼長志氣,甚至到了三國時代北方外族還深深的被震懾著,對外軍事上兩漢四百年達到了巔峰,唐朝那就更不用說了,高祖,太宗,武后,玄宗前期,經濟,文化高度繁榮,長安的外國人就能達到30萬,截止到咱們國家今天13億人口,來到中國的常住外國人也沒有30萬,可見唐帝國除了軍事之外,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盛,所以漢唐帝國皇帝他們都是比較開明的,除了些許幼小君主被宦官把持之外,凡是成人皇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和勤勉的。

    2、文化經濟方面,漢朝從武帝開始有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每一朝都有很多志士響應國家號召走出去,班超班固這都是典型代表,唐朝時期三藏取經,鑑真東渡對內輸入先進思想,對外輸出文化,萬邦來朝,這些都奠定了漢唐帝國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武力的強大,皇帝的胸懷,經濟,文化,都是重要的參考標準,而這些中國歷史上又有幾個朝代符合呢,在當時生產力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漢唐帝國無疑是走到最前面的,我們不能說僅僅是靠幾個開明皇帝促進帝國前進的,應該每一代皇帝都能在前任基礎上繼承,發揚,才有的局面。

    3、我們再看看明清,明朝時期皇帝大多數恪守八股作風,比較保守,但是對於漢文化他們是做了很好的繼承,對外軍事一塌糊塗,但他們還比較有志氣,明英宗被俘拒降,崇禎皇帝寧死不逃跑,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世界,隨著人類的文明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明朝南方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個時候中國最牛逼的人物已經不僅僅是官員了,很多的資本家,讀書人,地主鄉紳他們代表著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他們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東林黨和宦官的矛盾,還不如說是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落後的制度的矛盾,出現了諸多思想家,資本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他們思想主導著當時的社會,皇權此時已經不是高度集中,人民變得有思想了,明朝的滅亡說白了國家最後沒有錢打仗了麼,這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積極的,因為地主,鄉紳,讀書人掌握了財富,這些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明朝皇帝不一定有很大作為,但是他們是有思想的,是有廉恥之心的,他們雖不知道哪些能做,但他們都知道哪些不能做。

    4、我們再來看看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我個人認為清朝皇帝除了乾隆,其他皇帝都是非常勤勉,積極的,然而這些皇帝除了康熙,光緒之外其他都是一群鼠目寸光,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世界,歐洲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帶動了一切,經濟飛速發展,而清朝還是閉關鎖國,他們在漢族社會兩千年的基礎之下,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最大天朝,根本沒有想到與時俱進,清朝之前大臣見皇帝都是自稱:臣,微臣,老百姓自稱草民,民下,而清朝叫奴才,只要低一級的都是叫奴才,硬生生的從封建社會拉到了奴隸社會,我們很難從史料上看到清朝皇帝在生產力在文化上作出對我中華民族有促進的作用,文字獄動不動就是九族株連,邊遠流放,之前兩千年也很少看到株連九族的大罪,他們想怎麼殺就怎麼殺,直接讓百姓害怕,皇帝是職業皇帝,每天上班,每天想著怎麼徵稅,怎麼叫化人民奴性思想,一群八旗特權階層享受生活,你能說清朝皇帝是明君嗎,開明不是說皇帝有多聰明,多公道,在皇帝的位置上開明代表著先進文化,先進制度,先進思想,對社會有促進和發展作用,1840年大炮轟進來,我們近代中國就開始沉浸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化,經濟,落後西方上百年,這不是某個皇帝造成的,而是清朝兩百多年腐朽統治階級造成的,這個朝代又怎麼能和漢唐明朝去對比呢?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的確是這樣。

    1、周朝。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2、秦朝。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3、漢朝。

    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中原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

    東漢是西安十三朝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先被董卓抓去西安(長安)。西安被曹操攻破後,漢獻帝又被曹操抓去許昌(許都)。

    4、西晉也是西安十三朝之一。

    因為末代晉愍帝,導致五胡亂華。

    5、唐朝西安(長安)關中地區被吐蕃攻破。

    以至於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 5 # 愛做夢的大魚

    唐朝有289年曆史,從公元618年李淵建唐到907年唐滅,共產生了21位皇帝,也被後人稱為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

    明朝(1368年[1]―1644年[2])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16帝,享國276年。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12帝[1],總計296年。[2][3]從改國號為大清開始,總計276年。[4]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從資料來看唐朝的時間比較明清的時間要長,產生的皇帝也比明清要多,從當時的民生還有貢獻也比較其他朝代的多,所以說唐朝產生的明君自然比明清時代多。

  • 6 # 北冥澀兮

         中國古代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無論是周,還是漢、唐、宋、明;那時候世界和華夏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無論是造船、紡織、製造鐵器、火器等,還是農業產量、工業產量,華夏都要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地方。試問,如果華夏幾千年來的文化都是封建糟粕,何以維持千年的強盛?不應該把蠻族入侵帶來的種種問題歸於華夏文明。

        說實話,明朝是個不太盡人意的朝代,但即便是如此,明朝也是群雄璀璨的朝代,比如出現了無數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最為著名的如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方以智和李時珍等。其中方以智則是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面有著顯著貢獻,徐光啟則編著農業鉅著《農政全書》以及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現今幾何上的很多用語,比如點、線、面、三角形、平行線等,都來自於《幾何原本》,並深刻影響周邊萬邦,徐曾說:“百年之後,必人人習之,即又以為習之晚也。”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當時在全世界都是先進的,牽扯到農業、軍事、日常用具的製造等各個方面。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更是詳細的描述了山川地貌。明朝大量翻譯的西方著作是很多的,比如《建築十書》、《各種精巧的機械裝置》、《哥白尼天文學概要》等等。

        拒學者統計,滿清修訂四庫全書中禁燬圖書達3000多種,10幾萬部以上;禁燬的書名可謂是種類繁多,不僅僅包含關於民族、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連科學、技術、經濟等型別的也要禁止,比如《經濟考》、《軍器圖說》等。更為可惡的是,在滿清統治的幾百年裡,諸如《天工開物》之類的科學技術書籍居然消失了;《天工開物》在當時而言就是相當先進的,直至民國在日本發現了此書,才得以使之重現中華大地。《天工開物》還算幸運,很多書籍就沒有這種運氣了。滿清禁燬圖書的程度在漢人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

         上一段說過的滿清禁書《軍器圖說》,實際上是明朝火器部隊重要的圖書之一,明朝時期中國軍隊的裝備是一點也不落後於西方,自隆慶年間,明所使用的火器多達幾十種。在航海方面,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個例證,當時鄭和所乘的船就是最為先進的,西方造不出來。有鄭和所乘的船和哥倫布的船復原模型的對比,哥倫布的船就顯的太袖珍了。

         桐城方氏作為一個思想家和科學家,曾完成過《物理小識》,後來滿清入關,方氏對其研究的領域小心翼翼,儘量避免敏感詞彙,即使是這樣,在戴氏的《南山集》案中牽扯到了方氏,兩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其著作也就隨著迫害而被淹沒了。可以看得出來,滿清為了防漢治漢,甚至防治漢人接觸科技類的著作。

         對於華夏文明,滿清有三個主要原則,凡是不利於滿洲殖民統治的書籍,如若是比較生疏的,知道的人不多的,一律銷燬;如若是知名度一般的,則進行篡改;如若是人人皆知的,那麼滿洲政府就進行私自解讀,就是說按照有利於他們統治的方向進行解釋;這就是所謂的滿清最為發達的“訓詁學”。

         從文字獄和編纂《四庫全書》可以看出來滿清為了防漢治漢幹了什麼,在滿清時期,滿洲人不用從事勞動直接發俸祿,是一大批遊手好閒的寄生蟲;而內務府等滿清的後勤部門,則為這些旗人吃喝嫖賭提供資金,當然要搜刮漢人百姓的民脂民膏。在太平天國之前,滿清中央政府基本上沒有漢族勢力,滿清幾乎完全只提拔滿洲人,只有在太平天國之後,漢族地方勢力上升,滿清才不得已而為之的提拔了少數漢人進入中央。滿人和漢人犯同樣的法處理也不一樣,就是《大清律》規定的同罪不同刑,並且滿人有自己專門的司法機關。

         官員方面,先說地方,地方總督在滿清統治前期漢種的數量“十中無一二”,後來逐漸的對半,但管理軍事等實權的官員,還是滿人為主體。在中央,滿清表面上繼承明朝的體制,實際上是實行民族壓迫統治,滿清前期權利很大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幾乎全是滿人;無太大實權的內閣,首揆由滿人擔任,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滿漢對半。後來雍正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滿漢對半但滿人為首。這些滿漢對半看似公平,實則是民族壓迫,因為漢人的人口數量遠多於滿人,並且漢人幾乎當的是無實權的官員。官缺也是滿人能擔任漢缺,而漢人則不能擔任滿缺。總之,滿清保持滿人在中央的絕對統治地位一直到滅亡,滿清不得不立憲的時候,還整出個皇族內閣(滿9人,漢4人),這就致使一些保皇派也對滿清失去了希望。

         其餘的政策,比如遷地禁海,就是指漢人必須內遷若干裡地,不得靠近沿海;比如禁止東北地區,而事實上早在周朝,東三省的遼東半島就是漢人的傳統居住範圍,後來遭到了努爾哈赤的種族清洗。

    野蠻常常會滅亡文明,因為文明過度往往會讓人享受生活而忘了血性,故迴歸漢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思想,發揚尚武精神,溫文爾雅也需要一些野性。

    對漢人朝代進行刻意的貶低,將明朝說成是最為黑暗,最為無道的朝代;將宋朝說的迂腐不堪、羸弱不堪;將漢朝、隋唐等說的都不如滿清,和滿清一比差得太遠了。現在施琅等漢奸,都成了順應歷史潮流的人,當年屠殺漢人的劊子手,則是統一國家的英雄。在餘秋雨的《一個王朝的背影》中有這樣的話:“問題是,不能由此而把漢族等同於中華,把中華歷史的正義、光亮、希望,全都押在漢族一邊。與其他民族一樣,漢族也有大量的汙濁、昏聵和醜惡,它的統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個中國歷史推入死衚衕。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漢族正統論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又未必是倒退。”按照這個意思,滿清入關是過來超越漢族正統論的,是過來把中華引入歷史的正義和光明的;所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滿洲入關的大屠殺,滿洲貴族制度、剃髮易服、文字獄等都成了歷史潮流;而史可法等人的誓死抗清,竟然成了逆歷史潮流而動。這樣說來,日本軍國主義入侵豈不是更正確的選擇?豈不是來超越你的某某正統論的?日本和族在血統和文化上,可比你通古斯滿族接近漢人。

         既要找回民族精神,復興民族文化,就必須找回那個真正的真華夏,而不是被滿清篡改之後的假華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至你的家鄉有什麼特色美食?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