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前行,自五四運動以來,批孔甚盛,建國後又批林批孔,中間的斷鏈,使固有文化受到冷落。但目前有識之士已開始向子女們私下傳授,畢竟有限得很,忘掉古文化,新文化又雜亂無章,毫無教育意義,如此下去,中國文化被西化,就會失去固有的根基,丟失偉大的文化教養,可悲可嘆呀!

  • 2 # 趙福

    #其實傳統文化對現代人來說-更重要 #

    傳統文化在現代人眼裡顯得越來越來不那麼重視了,傳統文化正在凋零。筆者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來說,比在什麼時候都顯得更加的重要。

    一.現代人對傳統文化不那麼熱衷,最主要原因是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上百年飽愛欺凌,科技落後,使之喪失了原有的自信。

    二.現代化人們快節奏的生活的變化極大影響著人們品味的方向。

    三.近代從社會制度到經濟科學都學習的國外那一套,國內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衝擊。

    四.繼承傳統文化由於受到了一些敏感問題,出現了斷代現象。

    其實筆者在上述內容中也提到,其實傳統文化對現代來說,比在什麼時候都顯得更加的重要。因為,我們的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滄桑的母親終於以端莊、華麗、氣慨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文化民族之林,我們不能失去自己的傳統文化。

  • 3 # 平民鉅子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並不看不懂,是與社會制度與政策及主流媒體的誤導有直接的關係。

  • 4 # 一點學堂

    這個問提我來回答一下,因為我就是從事傳統文化行業教育的。為什麼現在的人不熱衷傳統文化了呢?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就沒有太多相關傳統文化的傳授,2-3代人都這樣,自然就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了;2、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太浮躁了,人人都太功利,只有實惠人們才相信,其他都是虛妄的;3、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是一種福報,這種福報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學習傳統文化需要善根、福德、因緣,有的人業障太重,福報不夠,接觸傳統文化不舒服,有的人一聽到這些理論就煩躁、不自在。常言道“佛渡有緣人”,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強求不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改過行善,積累福報,否則再好的機緣也會擦身而過。

    我從事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位高學歷的家長(留美博士),它的孩子6歲左右,在談及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時,我希望她的孩子能夠學習一些傳統文化的只是,她說她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這些沒用的東西,這些東西只會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傻。你看,這就是 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有槽糠也有精華,大家只看到了槽糠的地方,沒有理解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殊不知,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是大智慧、大學問,永遠都不會落後和過時。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的原因。

  • 5 # 永吉0893

    特別是70後80後,他們由傳統的向現在的快節奏轉變,他們的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對傳統文化只是透過父母口頭授課,又面臨新的文化衝擊,有時候很難選擇,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處理上較現在的文化似乎有些慢,因為現在的人對物質條件較之前看得重一些,身邊的一些人透過非傳統的努力都先富足了,可傳統的人還沒有。至使傳統的人不再墨守陳規。

    傳統文化是古代學者和長者對自己和學生及家人最高的禮儀,較受尊重,值得去學習。可現在沒有錢你什麼也不是,固守著傳統等於零。

    但凡傳統的人比較固執,不靈活。在快節奏下,以顯然不跟形式的趟。不幾年,只是在短時間內,從長遠看還是傳統文化適合我們的生活,會王者歸來。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從幼兒到大學應立課程,出教材,我們的民族文化應放在第一位,學好傳統文化才有好的傳統思想,只有民族文化團結,方可立足於世界強林。

  • 6 # 塗之人995

    傳統者,祖宗留下來一直伴隨我們的思想、文化、藝術、宗教、制度、行為方式等等。——你繞得開?你不重視它,它也纏著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倘若僅僅把“傳統文化”界定為《三字經》之類“國學”,這些年我們也沒冷落它。出版、書商、學校、蒙館、家長、學者,在近四十年一直熱情不減地倡導、推廣,且成績裴然。

    我用手機一年多,藏文近千,得曲數百,寫詩稿千餘,存書畫六萬。—— 以前看不到的看到了,聽不到的正聽著。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古代就提出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毛主席重提它們;而認真實踐的,是今天。

  • 7 # 草民879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飲食文化、漢語文化、漢字文化、民俗文化、中醫文化、節氣文化、宗祠文化、兵法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在當代中國幾乎無處不在,而這所有的一切也是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實不知“對傳統文化不那麼熱衷”從何說起?如果係指當代最大多數中國人對延續幾千年的皇權專制政體的御用文化、精神支柱——儒學沒有興趣,那麼,對於文化底蘊厚重的漢民族來說,無疑是最值得慶幸的。

    在所謂博大精深的儒學中,沒有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科學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改變人類命運,推動人類歷史程序飛躍發展的近代工業文明發端於西方,而不是東方的原因所在。這是歷史的選擇。

    儒學飽受歷史詬病的就是所謂教化作用。在儒學的教化之下,唾面自乾,逆來順受,好死不如賴活著竟然成為漢民族中多數人的生存之道,但凡有一絲希望,沒有人會為了做人的尊嚴而奮起抗爭。而這正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

    科學是文化的基礎。歷史說,儒學與人類的工業文明格格不入,遑論當代知識文明。

  • 8 # 第三代嬰幼教育

    穿漢服、行君臣禮、民俗民風(喪葬、婚嫁、居住等)屬傳統文化,你會堅持其中的多少?

    文化至少有兩類呈現方式,一是精神層面的,如三綱五常、天人合一等,一是物化層面的,如服飾、禮儀、建築等。

    有些文化時代特徵特別強,當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便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有些文化有特別強的跨時代魅力,會自然得到傳承。

    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對文化會形成一個自然的揚棄力,刻意傳承是沒意義的。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數千年,根本上是社會結構的穩定造成的結果,並不值炫耀,相反是種悲哀!

    具跨時代魅力的文化一定是以人為本的,唯有如此方能站在全人類跨時代的高度上。那些為具體某個社會形態下的某個利益團體代言的文化,社會結構一且改變,必消亡!在社會變革時期,維護這類文化的一定是保守力量,是阻止社會進步的頑固力量。

  • 9 # 浙江湖州羅林

    其實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它所包含的內容是極為廣泛的,既有哲學思想,文學藝術,道德觀念,古代典籍,還包括倫理道德,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行為規範等等。不能簡單地把傳承文化看成是僅僅讀古人先賢之書而已!

    文化是一種背景,是一種土壤,是滋生民族精神的母親。傳統文化中的禮尚往來,家族家風,尊老愛幼,擠困扶弱,傳統佳節,婚喜慶賀,吊憑故友,鄰里互助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勤勞節儉,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創家立業,不畏強暴,不持強凌弱等這些精神品格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很多優良的傳統文化還是廣泛存在著,在民眾中傳承著。像"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座籬笆三個樁,一個朋友三個幫"。這種在社會上處事的傳統精神,不能說還全被丟棄了。至於端午節賽龍舟,祭屈原。中秋佳節慶團圓。春節除夕迎新春,還是年年遵守著傳統的禮義。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習俗也有所改變,歲移時遷,這也是正常的,歷史是發展的,文化需要不斷吸納新的內容,更改舊的陋習,提倡新的形式!

    至於傳統文化中的典籍史冊,古人著作,四書五經,孔夫子《論語》,司馬遷之《史記》,司馬光之《資治通鑑》等等浩如煙海古代文字,文言繁體,木刻石印。今天的人去讀,的確感到困難重重,這也毫不奇怪,畢竟現時代的人去看古書,這中間存在著很大歷史的,文字的距離障礙,提不起興趣理所當然。今天的人有今天的生活內容,奔波於工作都十分緊張,那有空閒去啃古書呢?有時間能翻閱一下《唐詩三百首》巜宋詞選》《古代文選》讀一下《紅樓夢》,四大文學名著。已感覺蠻不錯啦!

    當然古代賢人學者的書,他們思想中的精華,還是需要研究的,需用發揚推廣的,但必須與時代相適應,與今天現代化的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相適應。

    再說對古代經典的研究主要還是靠專門的學者專家們的努力,做好普及工作。

    而真正繼承傳統文化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精神,道德品質!

  • 10 # 歐比旺羅克

    所以漢朝人熱衷賦而非詩經楚詞,晉人熱衷駢文而非賦,唐朝熱衷散文律詩而非駢文,宋朝熱衷詞而非詩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尚、潮流,順應時代和潮流就具有了時代標誌,成為正常的社會人。所以當代少年看二次元動畫、聽英文歌,長大了看科幻大片、讀外文原著,只有這樣在學校才能有朋友,畢業能找到工作。如果熱衷於傳統文化,除非做尖端研究或上百家講壇,對生活幫助不大,還可能影響找物件。在工作單位中會有小人議論這種人另類而被邊緣化。

    即使傳統文化的頂級專家穿越回古代也找不到工作,不是隻毛筆字寫不過人家,所有文字的讀音也都變了,科舉考試還不一定考過人家。

  • 11 # 出於幽谷

    說到傳統文化,需清楚,其不僅僅是古代典籍,它的內容內涵極其豐富極其深厚的。可能有人不喜歡,有人熱衷,而看不懂僅僅是一個方面吧。下面談談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第一、的確存在著閱讀困難。絕大多數的古典文化典籍,是用古代書面語言記錄下來的,由於時代久遠,許多書面語言,與當代的書面語言,在語音語義遣詞造句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時代差距。不經專業訓練,很難讀懂古典書籍,甚至經過專業訓練,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教授等專業人才,不是長期浸淫其中,讀起來也有許多攔路虎。如《尚書》《易經》等,沒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廣博的歷史知識等作鋪墊,想讀懂是很困難的。

    第二、缺乏傳統文化的環境。首先是大環境影響。現在的大環境是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文化,東西方文化融合,世界文化交流等是大環境是主流。客觀的,理性的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屬於非主流,有些人不熱衷,不喜歡實屬常情常態。其次環境的小眾化。熱衷於傳統文化者,大都是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學習等專業人群,如教師、教授、學者、專家,以及喜歡傳統文化等人群,相對而言,這些人畢竟屬於小眾。如傳統文化的文學、藝術、建築、音樂、舞蹈等等。

    第三、社會發展同時也有個案。社會在進步,歷史在發展,每一個“現代”社會都有現代文化,現代藝術,現代修養等文化符號。中國傳統文化土壤極其深厚,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的門類及其繁多,熱衷於傳統文化,並研究傳統文化者,比較而言雖然少。但是,有一個傳統文化現象,卻是鶴立雞群,與眾不同,即收藏。俗話說盛世收藏,當代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收藏這個傳統文化喜歡熱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兩個字——利益。人的天性,追逐利益。而收藏這個傳統文化起興於當代,而且幾乎達到了人人都喜歡熱衷她,就是因為其能給人們帶來利益。當然,這是個案。

    第四、當代有些人缺乏興趣。一是缺乏傳統文化耐心。如中國書畫的傳統裝裱手工藝,是一門具有典型傳統文化意義的手工操作的小眾的傳統文化技術。現代書畫裝裱全部用機器裝裱,而非手工裝裱。尤其從託芯、裱被等都用化學漿糊而非傳統漿糊等。就是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耐心。據說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手工裝裱,當然,出土文物接裱等也是手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等。二是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如建築裡面的木工卯榫結構勾心鬥角等這個傳統文化快絕種了。三是如京劇哼哼呀呀的沒完沒了,繞來繞去,與當代快節奏短平快及其浮躁的社會價值取向格格不入。等等。

  • 12 # 河青文化

    有時人們並不是看不懂,而是研究傳統文化也需要其他東西,比如一份沉靜的心等等,現在能滿足這條件的環境不多了。

    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財富,這我們是心知肚明的,沒有傳統文化,哪來的各種傳承。忠孝、仁義等等經典道德思想在眾多傳統文化中都有體現,這些值得我們長期堅持學習,並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其中的封建思想等是應該甄別摒棄的,畢竟我們應該去粗取精,吸收精華。

    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狀態使得許多人沒有太多的精力時間去學習傳統文化,甚至認為不值得去學習,實際上,我們不妨在一些時候放慢腳步,相信傳統文化能給人們帶來眾多收穫。同時,傳統文化也是需要進步發展的,結合實際,與時俱進,這樣才好更方便去融入新環境。

  • 13 # 辛福先

    為什麼要熱衷傳統文化,你指的什麼傳統文化,是四書五經嗎?

    如果你指的傳統文化是四書五經的話,完全沒有必要去熱衷。四書五經誕生的年代相當人類的童年,兒童說的話就那麼永遠正確嗎,就那麼可信嗎!就以八掛圖形說點事,古人硬是用一長一短構建出迷宮般的八掛圖,有什麼用呢,千萬不要被風水先生忽悠,八掛唯一用途就是算命。如果發明八掛的仙人,用他超人的智慧研究一下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也許幾何學就被老仙人發明了,歐幾里得就沒那麼出名了。也許還近一步發明了代數學,更進一步產生科學呢。老夫子們熱衷你的傳統吧,現代人要走現代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攝雪景時如何避免把潔白的雪拍攝成“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