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心說心理測評
-
2 # 素心從簡素心從簡
這個問題,很吸引我,因為我是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而我的愛人和我的摯友是很有安全感的人。什麼是安全感?百科解釋: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1.我認為理智的人具有足夠的安全感。
在我這些年的婚姻生活中,我愛人比我理智,時刻都很清楚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能認清自己的處境,從來不斤斤計較,不亂髮脾氣,臨危不亂。而我則反之,多愁善感,易暴易怒,常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發脾氣,比如:他接不到幾個電話、因為玩手機沒聽清楚我說的話、隨地吐了一口痰等等。我很清楚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面對我的這種反應,他能很客觀很淡定的分析原因,並指正我的不對,時間久了,潛移默化,我身上的毛病也有所改變。
2.健康、自信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
L君是我的好友,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自己開了一家數碼產品店,和相戀多年的女友過著甜蜜蜜的小日子。平時聚會,幸福洋溢臉頰,女友也體貼入微,大家都羨慕他,說他這輩子如此也值了。可以看得出來他安全感爆滿,就等著談婚論嫁,抱得美人歸,最好再把事業做大做強,如此,前途大好。然而,災禍無情,一年前他在進貨途中車禍,截了肢,直到現在還躺在醫院……花掉了所有積蓄,女友的家人得知訊息堅決不同意女友照顧他,出事後一週不到就離他而去。他沒了精神支柱,整天頹靡不堪,他常常會找我抱怨情至深處還痛哭流涕。他說他噩夢不斷,這輩子也就這樣殘廢了。作為朋友,我很痛心,但也愛莫能助,能有什麼比身體的殘缺還無奈、還缺乏愛與安全感啊?
3.有追求有理想、目標明確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
H小姐是工作狂,是一位人民教師。她很熱愛工作,她認為假期也應該和學生在一起,因為超過三五天不得上講臺她就渾身難受,覺得自己是無所事事的人。她說工作是她的最愛,教育工作是她畢生的追求,這也不是誇大其詞,事實上,她的成績從來都是名列前茅的。帶特快班又帶班主任兼教研主任那兩年,成績能在全縣十七所學校一百多個自然班級中衝到第一,連續兩年四個學期都保持著這個成績,同時帶著一個平行班,成績也不差,一直在進步。關於開學,她比學生積極,假期中基本備好一學期的課,上班就做練習,找出題經驗;開學之初給自己定下目標,不達目標不罷休;一開學,學生就有作業,每天都有,她也每天都批改。她說,她這樣努力不為什麼,因為良心和信念,她要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我很喜歡和她相處,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她投入到工作中,很少和我說三道四、說張家長李家短,也很少抱怨。可見,她是絕對的有安全感的人。
回覆列表
沒有安全感的你,可能與小時候的親子依戀有關
先來做個測試:
在戀愛中,你是哪種型別的人?
A. 與別人接近會讓我覺得不安,我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們。如果有人對我太親近,我會很緊張,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有時,伴侶想讓我更親近一點,也會讓我點不自在。
B. 我很容易與人接近,依賴他們或讓他們信賴我是件開心的事。我不怎麼擔心被拋棄或害怕別人親近我,我覺得那是他們信任我、依賴我的表現。
C. 我想讓人親近我,與我沒有任何距離地交流, 但我想,他們似乎很不情願這麼做。我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是真的愛我、想和我在一起,常常懷疑他們想離我而去。我想和別人完全融為一體,可這個願望有時會嚇跑別人。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不得不提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發展過程
1. 鮑爾比(Bowlby)提出依戀
心理學研究認為,每個人都有依附於那些具有支援和保護作用的他人的需要,尤其是在幼年時期更為明顯。鮑爾比(Bowlby)將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之間的情感聯結稱之為依戀。
安斯沃斯根據其實驗結果將兒童依戀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與母親形成的積極的親密關係。
母親在場時,通常以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以母親為中心主動去探索環境,並不是總依偎在母親身旁,只通過偶爾的靠近或眼神注視與母親交流,母親在場時,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 當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將其作為“避風港灣”,易被安撫。約佔65%~70%。
(二)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迴避型依戀的兒童與母親並沒有形成特別的情感聯結。也稱為“無依戀嬰兒”
在母親離開時很少哭泣,母親返回時,他們不太高興並設法迴避母親。這些孩子在需要時不會尋求幫助,經常有憤怒情緒,對陌生人不在意。§ 實際上這類嬰兒對母親並未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結,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約佔20%。
(三)焦慮—矛盾型依戀(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在母親離開之前就顯得很警惕,開始焦慮,緊張地關注母親的行為,生怕母親離開,因此不能盡興地玩遊戲。母親離開後他們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當母親回來後,他們的行為很矛盾:一方面想親近母親,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來拒絕。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母親這裡看。這樣的兒童很少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很難安撫,對陌生人也不友好,這種型別又常被稱為 “反抗型依戀”,約佔10%~15%。那麼,我們在兒童身上觀察到的同種依戀模式,在成人身上是否也存在?
鮑爾比認為人類的依戀行為伴隨著人的一生,他相信“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人生階段都具有依戀性。
2.成人依戀理論的研究
Hazan 和 Shaver提出嬰兒-撫養者和成人戀愛伴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 都會在另一方在身邊和能夠響應自己時,感到安全
* 都有親密、私人性質的身體接觸
* 當不能親近另一方時都感到不安全
* 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現
* 都會撫弄另一方的面部,並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
* 都會進行“身體交淡”
* 都會有一些 "baby talk":用孩子的方式對話
PS: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戀愛中的男女在相處時會顯得有點幼稚。
基於這些共同的特徵,Hazan 和 Shaver(1987) 編制了一份簡單的問卷研究成人依戀的個體差異,這份調查便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個小測驗。
這個調查發現嬰兒依戀中的三種主要的依戀型別(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在成人的戀愛關係中也得到了證實。並且成人型別的分佈情況類似於嬰兒。換句話說,在成人中,約 60% 認為自己是安全型(B段)、約20% 把自己描述為迴避型(A 段)、另有約 20% 把自己描述為焦慮-抗拒型(C 段)。
結論:成人戀愛關係與兒童三種依戀型別相對應,成人戀愛關係也是依戀。
所以,Shaver說:“愛情就是一個依戀過程。”
早期依戀是嬰兒與最親近的母親之間的聯絡,在成年以後,最親近的關係就是自己的戀人或伴侶了。婚戀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更重要的依戀關係,它不僅可以強烈的影響到人的情緒,而且還是相伴一個人一生中最長時間的依戀關係。
當然Hazan 和 Shaver對成人依戀的研究也激起了其他學者的興趣。
就有這樣的研究者, Barthofomew 和 Horowitz,他們透過實驗發現成人依戀中的迴避型其實是存在兩種不同情況。
一種人是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對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絕和欺騙,從而避免與他人親近。另一種人是獨立自主,真正地喜歡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願意與他人發生緊密的依戀關係。這就將成人的依戀型別分為了四種而非三種。
3.成人依戀型別
之後,Brennan, Clark,和 Shaver(1998)用維度法來考察依戀風格, 他們認為, 可以根據迴避親密(表現在人們接納親密關係的難度)和憂慮被棄(是否會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遠離自己)兩個維度來劃分成人的四種依戀型別。
(1)安全型(secure)——低迴避、低焦慮,和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基本相同。這種型別的人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安全型依戀是一種穩定和積極的情感聯絡,以愛情關係中的關懷、親密感、支援和理解為標誌。這種型別的人認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愛的人,也認為別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他們十分容易與其他人接近,總是放心地依賴他人和讓別人依賴自己。一般來說,他們既不會過於擔心被拋棄,也不怕別人在感情上與自己過於親近。
第三種和第四種依戀型別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迴避型”。
(3)恐懼型(fearful) ——高迴避、高焦慮,這種型別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這種型別成人可能出於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而一旦建立了親密關係,又往往會過度擔心伴侶會離開自己,整天提心吊膽,有時想到與伴侶親密相處時他們就會感到恐懼。
(4)疏離型(dismissing) ——高迴避、低焦慮,這種型別的人對個人的看法相對積極(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對他人看法是消極的: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這種型別的成人會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絡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注意:迴避親密和憂慮被棄這兩個依戀維度是由低到高連續變化的。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每個人依戀型別的程度和表現都各不相同。這四種依戀型別並不是一個絕對、統一的分類,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個體在憂慮和迴避兩個維度中的相對位置。
4.依戀型別對婚戀關係的影響
毫無疑問的是依戀型別會影響成人在婚戀關係的質量,不僅如此,早期的依戀經驗也會影響我們在婚戀關係中對於伴侶的選擇。非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所選擇的物件往往是接近與其父母的依戀型別的個體。一個屢次遇人不淑的女生還會繼續反覆尋找同樣型別的卻傷害他的男生。
5.好的成人依戀的特徵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良好的成人依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有親密接觸的意願,在長時間分離時會體驗到焦慮;
②在壓力和感受到威脅時,會向依戀物件尋求支援;
6.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不僅僅是給自己貼上不同依戀型別的標籤,更重要的是瞭解自己內心感受背後真正的需要。
②接納自我。接納自己的情緒如焦慮不安,恐懼,接納自己的需要,不要否定它。
④練習接納他人,改變他人都是不可信的觀念,對他人給予更多的信任。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多往積極的方面去看待,不要過於挑剔別人的錯誤和不足。
⑤允許別人對自己重要。允許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允許自己可以依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