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樸羊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張大河:
所謂壓力,是人的內心,內在的感知,內心感知到的才算數,你覺得有壓力,就是有壓力,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有的人感覺壓力很大,有的人根本沒當回事,但當事人才是壓力的主人,也因此,我認為人的壓力最深層的來源,是一個一個人,各自的內心。每個成年人,對壓力都很熟悉,下文的一己之見,與您分享,請指教。
我認為,內心對壓力的感知,來自這麼幾個地方:
1、當下的壓力
這是最切近的壓力,是我們馬上或者今天要面對的,完成客戶任務,滿足老闆期望,家人生活安排,親戚朋友求助,身體呼喚休息,我們常常應接不暇,精力不濟,或者一時想不到合理的應對措施,感到力不從心,如果我們覺得該做的事沒做到,沒做好,我們可能內疚和自責。描述這種壓力最常用的詞就是“忙”,“累”,“煩”。忙,基本還能應付,累,就有點超出自己的能力和體力,在透支了;而煩,已經是要Hold不住,推一些東西出去的訊號了。這種壓力,是最容易看到的,有形的,且常常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這種壓力,一般是時間和精力的考驗,由於時間管理,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習慣造成,也常常由於任務完成,問題解決,而暫時消失。如果能及時調整節奏,抓大放小,不在話下。俗話說“忙,說明社會需要你,能者多勞啊。”
2、未來的壓力
其實吃點轉基因也不會死,吸點霧霾也不會馬上得病,但是誰知道呢?這種壓力常常是由不確定性造成的,不確定現在的所作所為會導致什麼後果,不確定生活會出現什麼意外,不確定自己的目標是否能實現?不確定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願望?忍不住擔憂,創業失敗了怎麼辦?房價越來越高怎麼辦?這樣下去我會不會一事無成?描述這種壓力,最常用的詞是“忐忑”,“發愁”。這種壓力,一般是能力的考驗,面臨這種壓力,我們可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學習新的技能,積極採取各種措施,甚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研究發現,人們常常主動尋找某些挑戰性任務,來證明自己,或提高自己,難度適宜的任務最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這種壓力是處於事業上升期,剛剛成家立業,三十歲上下的青年常常會面對的。這樣的壓力,常常是自找的,正應了一句格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看不清未來方向的躊躇,找不到奮鬥目標的茫然,也屬於未來的壓力。觀望之際,時間悄悄流逝,不勝可惜,看不清常常讓我們被生活裹挾,生活得不夠主動,不夠投入,產生一種莫名的壓力。有一次打車,聽一位滴滴司機感慨“每當從河北老家出來,遠遠看見北京城的時候,心裡就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壓力。”這種壓力常常是無形的,又揮之不去,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緊迫起來,剛畢業的大學生,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對這種壓力更加熟悉。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這種壓力,是一種意志的考驗,換句話,人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說做個普通人也挺好,常常是自我安慰,誰不想建功立業,流芳後世?如李賀的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3、群體的壓力
人是群居動物,人和人之間,也常常存在巨大的共性,比如身體結構、智力結構、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我們一方面不接受人與人貧富懸殊,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生活得體面光鮮,怕落在人後,遭人恥笑。我們互相競爭,互相依賴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常常害怕孤獨,忍不住去討好別人,另一些時候又惟我獨尊,只想著自己,不管他人的死活,被人嫌棄詬病。這種忽高忽低、忽遠忽近的感覺,就是他人和群體在我們內心的壓力反應。這種壓力,一方面讓我們積極進取,遵守公序良俗,為他人著想,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感到壓抑,與本能的某些慾望產生牴觸和緊張。描述這種壓力,最常用的詞是“慚愧”,,“嫉妒”“憋屈”。當一個人,過度爭搶好勝,或者委曲求全的時候,往往在承受這種壓力。這種壓力,一般是慈悲心的考驗,我們既需要對別人的慈悲,也需要對自己的慈悲。基因研究表明,人類不同種族的基因99.9%都是一樣的。我記得一位長者說過“想想別人的不容易,自己就容易了。”
4、與生俱來的壓力
一個人,或遲或早,都會審視自己的命運,回看自己的人生,不幸的遭遇可能讓人更早做出這樣的審視。那時,我們必然要面對死亡、自由、人生意義等終極命題。面對這樣的命題,所產生的壓力,我認為就是與生俱來的壓力。有的人出身卑微,命運坎坷,回想過去沒幾天好日子,想不通自己何以至此?有的人覺得自己天賦異稟,勤奮上進,小日子過得也不錯,但成就平平,於心不甘。描述這種壓力,最常用的詞是“無奈”、“一場空”、“人生如夢”等等。這種壓力,是最無形的,常常被人認為是沒事找事,吃飽了撐的,或許也的確有點吃飽了撐。但其實,這也是每個人,夜深人靜的時候,可能想的問題。這種壓力,可以說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壓力,但同時,又是每個人只能獨自面對的壓力,這是人與人差異最大的一種壓力,有的人想得淺一些,有的人想得深一些,能夠被人理解非常難,這種壓力,並不緊迫,卻與生俱來。這種壓力,是對人生境界的考驗,正如古希臘先賢蘇格拉底的箴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此外,內心感知到的壓力,也可以與外在壓力源當作一個整體來看。
一起成為廣闊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更加接納的態度對待它,從而生出平常心,不會因為抗拒某種壓力而產生雙重壓力。比如客戶抱怨讓人焦慮,加班讓人身體疲勞、夫妻衝突讓人沮喪、世人攀比讓人不安,這是人對環境的正常反應,也是作為世俗的凡人,必須面對的,我們需要承認自己是個凡人,看到自己的焦慮、疲勞、沮喪、不安、不易,看到自己生動地活在天地間,正如一棵倔強的小草。
親愛的你,正在經歷什麼樣的壓力呢?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壓力呢?
-
3 # Psy若溪
壓力在讓人感到疲憊、焦慮的同時,又為人的發展提供一定動力。人活在各種各樣的壓力下,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壓力。
1.學齡階段的壓力主要來自父母和學習。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恨鐵不成鋼,是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學生的壓力當然還有學習。在學校中很自然的劃分為幾個群體,優生、中等生和差生。優生反而承受著更大的學習壓力,因為不進則退。因為無法承受壓力而導致的學生自殺事件經常被報道。國家一直號召的減負其實卻是越減越負。
2.成年人的壓力主要是經濟壓力和工作壓力。未婚者被逼婚;已婚者要買車買房,還要養娃;工作中存在競爭。社會越發展,消費水平越高,人的壓力越大。比如七八線城市的生活就沒有一線城市的壓力大。我在雲南四五線城市幾十萬就可以買套140的房子,而在一線城市幾十萬或許只能買到一個衛生間。
3.男人的壓力主要是沒錢,女人的壓力主要是變老,孩子的壓力是上學,老人的壓力是健康。只有嬰兒是最好的,餓了吃困了睡,所以嬰兒是最可愛的物種。
-
4 # 人能弘道
精神上的壓力都是自找的,外界即使給的壓力再大,你能消化不當回事,照樣沒壓力。但是自找的壓力,只有達成目標後才可消化。你比如大部分人想財務自由的壓力,雖然工資還不錯,日子過得還行。但是人性崇尚自由,不想被企業套牢,所以始終給自己壓力尋求獨立。
人活在世上,精神上的壓力少不了,窮的想富,富的想更富,追求快樂永無止境。我們只有減輕精神上的壓力,但杜絕不了。你可以學孔子的“知不其不可為而為之”,有壓力才有動力,重要的是參與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你也可以學莊子的“知其不可為奈何安之若命”,儘量順其自然來減輕壓力。
-
5 # 博宸
一個人的本質,取決於面對危機時的抉擇。所以,最終,一切抉擇折射出的都是這個時代的自我,發著或明或暗的光。壓力越大,抉擇所揭示出的自我就越深刻。
與其想,你的壓力從何而來,不如想想,壓力會將你送往何處。
回覆列表
壓力指的是由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以及行為體驗的過程。其中壓力源指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必須要適應的事件。壓力反應指的是主體在察覺到壓力源之後所產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行為上的反應。
壓力源、個體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生存環境是產生壓力的必要條件。但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壓力其實來源於一個人的內心衝突以及因為內心衝突而產生的強烈的情緒體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和誘惑的世界裡,隨時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事物,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我們的內心產生衝突,讓我們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當我們處於這種狀態時,就會覺得苦惱,充滿焦慮和不安,這時的我們,就是體驗著壓力。有心理學家專門把我們的內心衝突進行了整理分析,將衝突分為了四種:第一、雙趨衝突,就是典型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一個男生同時被兩個很優秀的女生追求,他只能選擇其中一位,這個時候他就會很痛苦,甚至可能放棄選擇,兩個都不要。第二、趨避衝突。指的是一個人想要達成一個對他而言很有吸引力的目標,但是達到目標的過程卻非常艱難,於是進退兩難,典型的例子有恐婚症。一直想結婚,但是結婚之前突然很害怕婚姻中需要承擔的責任。第三世是雙避衝突,兩個都不想要,但必須承受其中一個,俗語屋漏偏逢連夜雨就是這種境地。第四是雙重趨避衝突。意思就是兩個選擇都有利有弊,比如教師工資低可是教師有寒暑假,做生意賺錢多可是沒有休息,你選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