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動靜38925561

    講述反、弱、下、嗇、不爭、無為等,世人尚之,老必反其道行之!是另類價值觀取向。是中國文化的反向力,更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 2 # 使者傳播

    《道德經》是老子的哲學著作,影響力極大有一句話我認為已經超越了三維,境界非常高,我來解讀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實際上對這句話有很多解讀,道是什麼,道往大了講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執行的理,往小了講是社會正常執行的法則,名是什麼,是人類的感知,是對一個事物的稱呼。那麼就是“宇宙萬事萬物執行的理可以說出來,但不是唯一的說法,一個事物可以給他命名,但不是唯一的命名”,這句話就可以延伸出很多的道理了,比如看一件事不能只看一面,要全面客觀的看,這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我延伸的道理是什麼呢,就是人類所感知的世界,不是唯一的感知世界,那麼就會有其他生物的感知方式,那麼我們的科學就不是唯一的科學,在另一個緯度科學就變了,是怎樣當然我們想不到,我們永遠無法觸及比我們高緯度的東西,所以可以延伸出終極意義,人類的存在不是唯一,所以人死後人類可能會以另一種緯度存在。這樣你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為什麼放到第一句了吧,老子的思維已經快觸控到更高的維度了。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以人為本,認為人要遵循天道,天人合一。總得來說道德經,就是在講道,道就是人類能正常生活,幸福生活的法則,並且還要有德,德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3 # 輕舟疾發

    《道德經》讀過幾遍,一開始只感覺好,說得有理,也沒什麼感悟。之後又讀了一遍,對照有白話文的,算是瞭解了一點。

    我認為《道德經》講了世上萬物的有無及萬物的變化形式表現。還有人無論何時何地,做何事遇何事都要保持一個美好的心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包容心,遇事不驚。道,是世界上萬物的一個規律。

    至於其他,不敢說。有一點至今不明白,老子講的《道德經》,德是什麼?一開始我想到了品德,也知不對,決不會這麼簡單。根據內容來說,好象是人的思維過程。難道是用人的思維過程來維持道?不可能吧?不敢確定。

    以我的學識,初中文化吧。整篇《道德經》講了世界上萬物的規律,也就是道。人們只有按這個規律去做,你就得道了。在這裡,我說的得道,可不是成仙成佛,但是做人做事這塊應該沒問題了。至少也象《天道》裡的丁元英吧。

    寫的不好,敬請各位友友,不吝賜教。

  • 4 # 生活14712529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認為是道有.道無,但又勸人常道.既善道.自然之道。名有.名無,但又常名.既德善之名.精神之名來體現“點”的力量……

    有為.無為,既以德善之自然之道去做.以無我之自然歸侓去為。我就說這些,勸有德之士近一步為之而常為……願人之天下常存!

  • 5 # 狂喜淡墨a

    《老子》又稱《道德經》籍以獨特內心之呼,解化蒼生,乃道也,具崇尚自然,又有無為之念,無形無名,不可言說,為道之概念,詮釋為天地開闢之始具渾沌混一之形態,而又超越一切,之最高自然法則。

    那麼與道相對者乃“德”德的根本就是得道,俗語為認識道體驗道,老子神密於道,將道看作世界本源,因此人不要被外部現象而惑迷,老子主張直接體認事物背後的道理和法則。其方式為閉目塞聽,絕知棄聖,致虛守靜之哲學觀點,達及清靜無慾。與虛靜自然相合的“玄同”境界。有些許辦證法之因素。認為美醜、善惡、禍福、有無、難易、高下等矛盾雙方依存與轉化。則有物極必反之變化運動,終極復歸靜止不變的“道”。

    最後以老子一句話為結束語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 6 # 心靈邏輯

    《道德經》主要講道和德,什麼是道,道是本體、是規律、是道具、是到達目標的路徑。萬物皆是從道中生出來的,本來萬物都只是一堆堆粒子,連粒子都是空無的,人的意識才會讓一堆粒子呈現對人有意義的樣子,每種動物的意識才會讓一堆粒子呈現對動物有意義的樣子,在植物的世界裡就只有光和土壤。

    人遵從規律就是德,按實現目標的路徑走就是德。違背規律就是失德,失德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也就是天譴)。

    無為是德的具體方法,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是不妄為,研究清楚自然規律後,按自然規律做事,順其自然就是無為。比如種樹,搞清了樹的生長規律後,只要該澆水時澆水就好,不該澆水時不要亂澆水,這就是無為。

  • 7 # Sj51586581987

    近一百多年來中西文明發生碰撞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程序,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無可避免地擔負起雙重使命:一方面整理和傳承中國文明傳統,另外一方面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脈絡加以借鑑。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外學者專家對老子說《道德經》的研究,直到二十一世紀08年以來,成為國家從上而下學習討論的熱門話題。

    我學習巜道德經》的初衷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最初接觸學習易學的哲學思想來解讀人生,尤其是人體的生命科學;二是聯絡自身學習過傳統祖國醫學巜內經》中治"未病"的哲學思想,從老子說《道德經》中尋找具體的方法。結果從實踐到理論上的學習使我一步步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從文化源頭出發來學習理解《內經》以及《道德經》思想的理論內涵,從中發現中國文化的傳承中一直保留著"天命"即"天道"的哲學思想,老子說哲學的最大貢獻即在於此。

    現代科學發現:地球誕生於45億元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發現於15億年前,人類誕生到文明以人類發現火的運用為文明起點;自有文字以來,作為文化的起點。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天和地最為長久即"天長地久"!這是因為,天地本身一直在奉獻自己無私的精神來滋養著萬物的生命,天地是最無私的!老子說中的精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聖人遇事能夠身先事卒,不再乎自己的生死存亡,但反而卻能活下來。人生的無私成就了人生最大的精神財富一一"私心"。我認為這是老子哲學思想上升為天、地、人三維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子用"道"高度概括了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哲學的最高範疇作為世界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總根源來闡述。

    歐美文化中的巜聖經》的合理核心中的"神"具有超自然、社會能力的最高境界,神是獨一無二的。於是神可創世紀,可以預言未來發展。其實和中國文化的宇宙自然觀的公正無私奉獻精神同出一源!無論是神說還是道說都再反覆強調這種天地人之間的公正無私奉獻精神。

    我一直用類比推理的方式來尋找答案。

    2、老子說中的"道"的本義,用文字表達出來是道路的道。凡是剛剛啟蒙的娃兒都知道。老子提出的"天道無為"的哲學思想中的"天道"是自然規律之道即"天道酬勤"。對於這個"道"而言:又是看不見的、聽不見、摸不著、無形、無聲、無體的超於人的感覺的東西。但是這個道,又是實實在在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可以從自然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感覺、認知直到認識並抽象出來道與德的精神層面:法治和道德標準。

    3、老子哲學的另一個貢獻是依據陰陽說理論(陰陽統一律、相對律、互變律)提出逆向思維方式:無論論在自然界還是社會中,都存在大量的矛盾現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且又相互包容。"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它們之間又相互轉化:"正常為奇,善復為妖"。因而要守常懂道。不然的話,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反面:"反者道之動"!承認"物壯則志"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

    4、老子哲學中最具特色的是陰柔以制剛思想,"柔者道之動"。反映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提出"無知無為"、"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和治家格言:"善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從而在無道的基礎理論上進一步闡述"道德"的深層含義。

    5、在人體科學中提出新的養生學,將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全面進行闡述: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不老這是由於人犯了三種毛病:

    一是時病,隨著一年一度的春、夏、秋、冬年復一年的勞逸過度而不是勞逸結合,冒寒涉暑,結合為患。二是年病,這是恣情縱意,散失元陽,其結果就是"老"。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但是隻要清心寡慾,可以頤養天年。

    6、老子關於人生論也是依據道的本性來論述的,主張面對紛亂複雜不安的現實生活,應該走出去讓自己的身心得到虛靜:"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又說"昔知得一者,天得以一清;地得以一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乃至"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指出:所謂仁義、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廢出後的發展,所以要"絕聖棄智",使"民利百倍"。古時候沒有仁義、忠孝、智慧等名目,卻有其實;現在空有其名,卻是離實很遠。

  • 8 # 朱清國1

    《道德經》是以中國古代哲學(易學)為理論基礎,以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為指導,論述帝王怎樣治國治天下之書。故而《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之書,是帝王之書。1,老子根據太極陰陽學說,論述世界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的。"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恆也!"2,何謂道?何謂德?天地對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天為道,地為德,謂之道德。父母為兒女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稱作慈愛。道德與慈愛是同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老子以慈愛為第一寶貴,是教育帝王要慈愛天下人,"愛以身為天下"。故而《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春秋時期的孔子只是魯國大夫,都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當時的帝王生活是多麼驕奢淫逸,所以老子教育帝王要勤儉,要"少私寡慾",勤儉是第二所寶貴的。春秋時期的諸侯都想稱霸天下,老子教育諸侯第三所寶貴的是不要為天下的霸主(不敢為天下先)。3,老子教育帝王治國治天下要無事之先作為(無為)。只有無事之先作為,才能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4,老子教育帝王要以民生為重,要以農耕稼穡為根本。"治人事天,莫若穡"。5,老子教育帝王不要發動侵略戰爭,要休養生息。"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大軍過後,荊棘生焉"。6,老子教育帝王,要有高尚的道德,"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等等,不可盡言也。

  • 9 # 大同王屹峰

    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留下五千言 ,今稱之為道德經,被尊為萬經之王。如今道德經的釋出量僅次於聖經,深入影響到世界的各個方面。但各家各派對道德經的解讀,眾說紛紛,不一而然。

    筆者以為,老子站在修煉大成的不同角度,也就是自然,社會和個人三個方面系列,描述說明了道和德的本源和運用。

    在五千言八十一章中,說天地之道的有二十二章,說治國平天下的有三十一章,涉及修煉入聖和為人處世的有四十五章。當然其中有的章節三個方面都有連述。概而括之,就是天道,國道和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此即為太極之描述,。無中生有,玄之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地不仁和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揭示的是道的變化規則。

    在五千言中,有相當多文字說是修道的方法,修煉的景象和結果。如致虛極,守靜篤。然後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又復歸於無物,無狀,無象,不見其首後。最後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

    老子用很大篇幅,闡述聖王治國理政之道,就是法天法地法自然,用柔,達到無為而治。

    關於人道,老子主要說的聖人之道,。如自知之明,功成身退,虛懷若谷,上善若水,知白守黑等等不一一贅述。

    特別需要說的關於德。這個與道並列的問題。我覺得許多解讀都不是老子的本意。: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為而不特,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明確。德是同於道的另一個道系,是有無之間的混合存在,又能生而養育之。這很象人之懷胎,更象修煉中的結靈丹。所以說,德從得道。在天地間為生命之中道,在人為一個部系,存道生而形勢成,是為有大德,這個德外化成為人的品行。如此,天地人之德,順理成章的就是修合於道,能成大德品行於人世而聖王天下了。

  • 10 # 手機使用者宣德

    道德二字,包涵了太多!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物質的本源!什麼是陰陽,何為法,何為道,什麼是德,為何要返本歸真,什麼是上善若水,社會為何而存在,什麼是君,何為臣,什麼是民,人與人如何相處,還有什麼是生死,命運,因果!若說道德經講了哪些內容!應該是天地人,都包涵了!

  • 11 # 水滴紋繡

    因為歷史久遠和後人整理偏差的緣故,整個《道德經》所講述的內容是完全被大亂的,比如說第一章講的內容是論道,第二章是治國,第四章又是論道。錯綜複雜,但是我們把《道德經》八十一章做一下歸納的話,其實《道德經》主要講述了六個方面的內容。

    一、論道——佔14章

    二、治國——佔26章

    三、修身——佔26章

    四、養生——佔5章

    五、議兵——佔4章

    六、砭時——佔6章

    這六大類的內容,有些版本做了標註,有些沒有做標註,購買書籍是注意一下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米打磨後可以加到餌料釣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