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洋257307482
-
2 # 使用者3096508891987
整個三國,最壞的就是孫權,孫權弟承兄業,在父兄留下的老班底面前只有拼命分化瓦解孫策的老人,畢竟孫策的兒子還在,他隨時有下臺的可能。你以為他會多信任張昭和周瑜,那是形式需要,他還沒樹立他的威信,等赤壁之戰後,有了個人威望,張昭周瑜都得靠邊站,影響他掌權,他需要抹掉孫策的影響徹底掌權。說不定周瑜的死背後就有他的影子,周瑜和孫策的關係,更需要被抹掉。你看他咋對付孫策的兒子,就知道他是啥人了。赤壁之戰之後東吳基本老人都開始靠邊了。最白痴的就是孫策,居然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反正丟失都還小,害自己斷根。
-
3 # 暢聊古今事
個人觀點,吳國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第一,歷史已經證明三國歸於晉。歷史既然這樣發展,必然有其自身的道理。
第二,孫策在統一江東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初,同年孫策遇刺身亡。曹操與袁紹也於同年,決戰官渡,並且曹操戰勝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就實力比較,東吳已經不能獨自對付曹操。雖然後有,赤壁之戰的大勝,但也不能改變曹操實力強大的局面。
第三,三國演義中孫策在彌留之際,也說孫權是守國之君,不是開國之君。東吳到孫權手裡時,也只能是保境安民。很難再開疆擴土了。
第四,孫權與劉備赤壁擊敗曹操後,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但實力卻又無法吞併蜀。孫劉相互攻擊,削弱了自身的實力,使得魏國得利。雖然東吳人才濟濟,但因為國策和君主的影響,也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
三國中袁紹和劉表都有可能統一天下,唯獨劉備和孫權沒有。因為他們前期發育不好,後期就很難改變結果了。。。。。
-
4 # 小刀三國
好久沒有答題了,今日有空來回答一下。
吳國當然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只不過希望很渺茫。至於提問者為何加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能是想問在孫權執政時期吳國是否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吧,也是有機會的。
孫權
第一個機會:群雄逐鹿時期,孫堅為一方諸侯,勢力雄厚,儘快霸佔長江流域。
毫不誇張滴說,孫堅在眾諸侯中雖說兵馬、聲望弱些,但其軍事和武藝能力很強,真的論打仗,根本不虛袁紹、曹操等人。那時候的他,已經想好了回到江東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憑他在江東的地位,再加上韓當、黃蓋、程普、朱治等等名將的支援,進取荊州小事一樁。只可惜,英雄短命,與黃祖交戰時不幸被射殺。
群雄逐鹿時期,北方還遠遠沒有統一,各諸侯的機會基本是平等的,那麼就強者為勝了。孫堅如果還活著,儘快統一長江流域,完全有機會之後跟曹操決一死戰。
孫堅
第二個機會:官渡之戰時期,小霸王孫策如果舉兵北上,能把曹操嚇死。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安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曹操和袁紹官渡大戰的時候,孫策在想要不要帶兵偷襲許昌,正準備調兵遣將呢,一不小心打獵的時候被許貢的門客刺殺了。顯然,這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此時孫策的謀士張紘在曹操那邊,孫策如果真的舉兵,裡應外合,完全有機會拿下許昌,就算拿不下,也能把曹操嚇個半死,總之,絕對不能讓曹操平平安安打贏袁紹。
孫策
第三個機會:孫權必須儘快幹掉劉表,佔據長江流域,才可能和曹操鬥爭。
孫堅、孫策一死,所幸孫權還算有本事,張昭、周瑜等等臣子盡心竭力輔佐,江東慢慢穩定下來,但是這依然需要時間,而公元200年-208年正好是曹操一統北方的時候,此時爭取時間非常的關鍵!
魯肅的《榻上策》中戰略是: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孫權要想一統天下,需要先奪取荊州,再奪取益州,霸佔著長江流域,憑藉整個長江流域和曹操的黃河流域進行對峙,如此厲兵秣馬才有機會。然而!公元200-202年,孫權在穩固江東局面,公元203年,孫權打黃祖,公元207年,孫權打黃祖,公元208年,孫權還在打黃祖,打了這麼久,結果是收穫很少,果然對得起孫十萬的稱號呀(調侃一下哈哈)。
因而,孫權這段時間真的是浪費了,沒有把握好,如果早點任命周瑜為總指揮,讓他出馬打劉表,或許荊州能早點攻下來。要是在公元205年左右幹掉劉表,孫權就有足夠的時間安定荊州,積蓄力量,準備曹操前來挑戰,千萬不要覺得沒有了劉備,赤壁之戰孫權不可能勝利,孫權只要佔據荊州和江東兩塊地區,基本上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實力足夠強,完全有可能打贏曹操南征兵馬。
魯肅
當然,之後其實還有機會的,比如幾次攻打合肥,其實就是東吳在爭取機會的表現;比如夷陵大勝後曹丕來犯,孫權打退,此時可以乘勝追擊試試;比如石亭之戰,陸遜主持打退曹休大軍,也可以乘勝追擊試試,類似於《隆中對》中的兩路出兵,孫權同樣可以兩路出兵呀;再比如好幾次諸葛亮要吳軍配合作戰,孫權就是馬馬虎虎打打,沒有真心去打,他一直想著儲存實力,要是全力一戰,蜀國吳國真的還是有可能幹掉魏國的。
不過以上三個機會是更大的,後面三分天下了,各有各的心思,吳國的機會就很渺茫了。只可惜,第一次機會孫堅不幸死了,第二次機會孫策不幸掛了,第三次機會是孫權年紀還小,軍事本領不是很成熟,沒有把握住。
-
5 # A葉子
難,難上加難。
其一,歷史事實。
三國歸司馬。
其二,權謀需要。
孫權他想掌權,不願被人左右。在吳國,何事都需要大都督進行。赤壁之戰沒有周瑜的運籌帷幄是不可能勝利的。夷陵之戰沒有陸遜也是不可能勝利的。自己當了主公,卻不能令行禁止,自己就成了擺設。
其三,人才供給。
東吳雖然也出現很多名士能人,但都是屬江東名流,未出吳境,眼界必是有限。
其四,國境已定。
曹操已經打敗袁紹、袁術,北方已經一統。
-
6 # 季鶴翔
孫策死了,沒機會了。周瑜還死了,那麼沒有周瑜這個幫孫權和孫策班底之間周旋的,就更不好壓了。
孫權畢竟穩不住孫策那幫子班底,而且孫權本身的思路和理念也不怎麼適合開疆拓土。
說到底還是周瑜死的早,死的晚的話還有的玩。
-
7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按我們的印象看來,東吳一直在三國中屬於沒有什麼擴張意思,只是在守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國家政權。那麼吳國實際上在孫權掌權時期是否擁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呢?吳國能否一統天下我們不知道,但是以下的幾次機會確實是吳國主動出擊爭天下的時機,但是吳國都沒有把握住。
赤壁之戰後赤壁之戰後,曹操戰敗北迴,以周瑜為首的東吳精銳部隊在荊州擊敗曹軍王牌曹仁所部,奪去了戰略要地江陵。 另一方面,劉備被周瑜壓制,不敢有半點異心,此時東吳的聲勢達到了頂點。 曹操被西北馬超牽制,無暇南下,藉此機會,周瑜便有了“西征四川,二分天下”的大戰略。
周瑜打算從荊州進攻巴蜀,滅劉璋,進而向北佔領漢中,這樣一來,東吳就擁有了揚州、南荊州和益州的整個南方。 周瑜的計劃是讓一員大將在漢中聯合馬超出關中,孫權親率江東主力出合肥徐州,而他本人自率領劉備軍團及荊州軍團出襄樊進攻許昌。只可惜,這個計劃最終因周瑜的早逝而破產。
水淹七軍時在關羽北伐期間,當時曹操戰敗於漢中此地,關羽繼而進攻曹魏襄樊。而此時要是孫劉聯合打擊最強大的魏國,那麼孫劉兩大政權共同分割天下,然後再和蜀漢爭奪天下,還是有機會統一中國。然而孫權卻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顧盟約暗地襲擊荊州,導致蜀吳兩家聯盟破裂,最後曹魏成了漁翁得利。
最終北方魏國緩過氣來,再個個擠破蜀吳兩大政權。使得東吳又一次喪失了機會。
自此以後,東吳與蜀漢陷入了互相征伐,吳蜀聯盟的破滅,使得曹魏更加強大,而相對弱小的吳蜀則倍受打擊。
總結可以說,基本上週瑜死後,東吳的向外擴張實力便倍受打擊,其後湧現的陸遜,呂蒙等人雖有將才,但征伐天下之力尚有不足,而吳主孫權更是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
8 # 歷史是個這玩意
首先明確我的觀點,憑張昭和周瑜的本領與容人之量絕不可能幫助吳國一統天下。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我們先談談張昭。先說一下張昭的優點,他於周瑜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他的胸懷非常寬廣。在東漢末年,張昭的名氣就非常大了,被徐州太守陶謙得知,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請他出山,而且給他一個不小的官職,但是張昭覺得陶謙不是一個明主,不是一個胸有大志,放眼天下的人,覺得自己跟著他幹虧了,於是再三拒絕,沒辦法,陶謙實在是想把張昭據為己有,為自己出力,於是親自到張昭家裡好幾次,但是張昭見也不見,把陶謙惹惱了,派人監視張昭,限制他的自由,不讓他跑遠,也不讓他離開自己的地盤,把張昭折磨得不輕。後來張昭投奔孫策,得志後,在得知陶謙病死,非常悲痛,親自寫了一篇悼文,懷念陶謙。再一個就是張昭的管理地方、處理政務的本領確實非常高,有手段。孫策才到江東時,百廢待興,放開手,把許多政務交給他處理,結果得到了江東上至官吏下至百姓的一直好評。但是最致命的是張昭是一個投降派,當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江東時,張昭就是投降派的頭領,力勸孫權投降,被孫權所不齒。這就是張昭不可能幫助吳國統一全國的最大原因,你想,碰到困難,不是想辦法克服困難,而第一個念頭就是投降,他能成大事嗎?我們再來談談周瑜。周瑜少年英雄,家中富有,跟隨孫策,不離左右,特別是在赤壁之戰中,對孫權說,我們都可以投降,而且投降後還可以做大官,唯獨你不可以投降,投降後,曹操必殺你,以絕後患。就這一句話,幫助孫權下定決心,當機立斷,抵抗曹操。而且制定計策,打黃蓋,騙蔣幹,聯合劉備,火燒赤壁,打敗曹操,立下不世之功。但是此人心胸狹窄,十分難以與人相處,特別是看到比自己高明的人,容不下,所以在與諸葛亮較量之下,落於下風,心中有所不幹,但是苦於無計可施,心中憋出氣來,一病不起,被活活氣死,你說,就這個胸懷,能成大事嗎?
所以,綜上所述,由於張昭的遇難而退,周瑜的狹小胸懷,使他們不可能幫助吳國統一天下,這就是我的見解。
-
9 # 易美吳毅
其實這很好理解,過去帝王將相用人一定是各司其職。專業人做專業事。
但就拿三國來說,魏、蜀、吳之所以三足鼎立,吳當時的範圍領土小,可算是用盡奇才才使得在那個的年代站穩。
-
10 # 方圓論壇
張昭這個是很有才能這是毋庸置疑的。張昭對於東吳的作用就好像是荀彧對於曹魏,諸葛亮對於蜀漢一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張昭表面上效忠於孫氏一族,但實際上在張昭心中孫氏只是他服務的物件之一。他並沒有對孫氏死心塌地。在張昭的心中張氏一族的利益遠遠要高於孫氏一族的利益。眾所周知張昭是東吳勢力中堅定的主降派代表。赤壁之戰的時候明眼人都知道曹操要滅掉江東一統天下。這肯定是孫權不樂意見到的。但以張昭為首的一票大臣們堅持要投降,因為張氏一族是江東望族,所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世家”。這些世家大族才不管誰當皇帝呢。只要能保住他們家族的利益他們可以出賣任何人。當然了這個任何人也包括孫權。按理說張昭這明顯就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小人。但為什麼在東吳還頗受重用呢?
首先張昭雖然立場不穩定但確實很有能力,東吳之所以發展蒸蒸日上張昭也算是功不可沒。其次,孫權的孫氏一族實際上在江東根基非常淺薄。孫氏一族從孫堅開始才算是發展壯大起來。但孫堅早逝影響力也一般般。後來孫策子承父業在江東以殺戮建立了孫氏一族的基業但畢竟時日不長也算不上勢力深厚。而江東世家大族雖然效忠於孫策,但是對於孫策也是極度的不滿。要不然歷史上孫策怎麼會死的不明不白的。孫氏一族名義上統治了江東之地,但實際上孫氏一族的統治地位是建立在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援上的。孫氏一族想要做什麼事就必須先得到江東世家大族的認可,否則寸步難行。
但孫策臨死前託孤孫權於張昭,這就是看準了張昭家族的名望,希望可以藉助張昭家族的名望拉攏其他家族繼續支援孫氏一族支援孫權。孫權得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孫策是有孩子的。之所以江東沒有發生動亂沒有人反對孫權繼位,張昭的努力是功不可沒的。曹操統一北方後揮軍南下兵鋒直指江東。雖然當時江東和劉備結盟共抗曹操。但劉備本就是喪家之犬沒有根基,而以整個北方勢力來犯的曹操顯然不是東吳能對抗的。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東吳大臣們都主張投降。而張昭身為江東數的著的大家族代表人自然也是力主投降歸順曹操。就像我上邊所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即使是曹操一統天下也必須要世家大族的支援才能坐穩天下所以江東大族們根本不害怕曹操,他們認為只要乖乖投降曹操就不會把他們怎麼樣。
在這種大環境下張昭做的任何決定都不會和投降曹操這個初衷相違背。而孫權肯定是不願意投降的。本來自己是一方軍閥投降給人家當小弟肯定是不願意的。再說了萬一曹操不爽了把他殺掉他連哭的地方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覺得“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很可笑嗎?而且從孫策死後到曹操來襲之些年間,東吳名義上是孫權做主,但實際權利都握在張昭為首的大族臣子手裡。雖然沒發生什麼動盪。但也沒見東吳有多麼大的進步。所以說提問者所問的問題根本沒有一絲一毫髮生的可能。
回覆列表
咱們只說周瑜還活著的時候,個人認為,孫權是三位霸主之中,個人起家條件最好的一位,但是他太年輕了,新三國演的,他和周瑜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不到20歲的年紀,他最應該做的就是鞏固自己的實力,並且慢慢削弱東吳其他人的威望,年輕的他不是不想逐鹿中原,等到他真正站住腳以後,國際形勢又出現了變化,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