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學生wo
-
2 # 花面9
這就是朱元璋的偉大之處了。北宋開國時,疆域面積和明初時差遠了。所以北宋硬實力不如明朝。最主要的是人。朱元璋以放牛娃奪得天下,手下那麼多厲害人物乖乖臣服於他,可見朱元璋有多牛。趙匡胤陳橋兵變欺幼主得天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
3 # 為國釣魚
謝友約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始計》
燕雲十六州分為兩個部分
太行東南平原,以幽州(北京)為中心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個“山前諸州”。
太行西北高原,以雲州(大同)為中心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個“山後諸州”。
燕雲十六州對於宋朝(中原王朝)的意義不止是稅賦、產馬地,還是一道抗擊北方政權的屏障,沒有燕雲,山後還有雁門、太原等險隘堅城可供固守,山前卻是一馬平川,直到黃河。
燕雲更是傳統漢地,中原王朝對此負有天然責任。“冀晉未復,可謂一統太平乎?”~趙匡胤
趙匡胤與趙普“雪夜定策”,決定“先南後北”,先統一江南、荊襄、四川等地,整合力量,再向北攻取北漢。這裡沒有將收復燕雲納入計劃。
趙匡胤個人武力值爆表,也很聰明,自然認識到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據趙匡胤說,他的策略是能買就買,遼國不賣再開戰。宋朝於乾德二年(964年)為此專門設立“封樁庫”,“石晉幽燕割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候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趙匡胤
簡單分析一下
1.燕雲十六州人口占遼國60/100以上,是遼國重要的農耕區和武(鐵)器產地,遼國會不會賣?答案顯而易見。
2.趙匡胤是不是一個天真爛漫的人?當然不是。
3.既然買賣做不成,當然“俾圖攻取”才是趙匡胤想表達的意思。因為“冀晉復,方可謂一統太平”。
4.即使現在還沒有收復,但朕心懷故土,在想辦法。這樣你就不能用燕雲未復來對朕的合法性挑毛病了吧?
趙匡胤沒有進行過收復燕雲的實際行動
封樁錢後來成為宋朝朝廷斂財的藉口
嬴政10年平六國,劉邦8年取天下,劉秀南陽起兵15年恢復漢室,楊堅用9年時間讓南北朝成為歷史,李淵用7年時間結束隋末亂世,朱元璋從投軍到建立大明花了15年。
至979年北漢降,趙宋用了19年大致統一漢地。
這與趙宋以防範猜忌武將為第一要務,不合時宜的抑武弱民是有直接關係的
後周留給宋朝的是百州之地,甲士數十萬。北漢歸降後,宋軍更是百戰之師兵強馬壯趙光義兩次輕率北伐,送盡開國精銳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平北漢,未經準備,徑直攻遼。看起來是“兵貴神速”,實際上糧草無備,各軍也未協同,既沒有重視設伏“打援”,整場戰役也沒留有“預備隊”,高梁河潰敗。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趁遼聖宗年幼,“主少國疑,群情不附”,再次北伐。初時一路高歌猛進,然而攻擊“山前”的東路軍“失於糧道,得城不能堅守”,“往復勞弊,為敵所乘”,以致全線潰敗,西路軍副帥楊業在護送百姓內遷時被俘於陳家谷(後死亡)。
個人認為雍熙北伐選擇的時機很好,但是戰爭發起前,宋朝沒做出完備的作戰佈署和後勤準備。當然,不只是趙老二,這個毛病終宋一朝就沒治癒過。
說好的“散滯財,募勇士”呢,結果別說賞錢徵費,“健兒”們飯都吃不飽,餓得跑回來了。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宋朝往往是勤於動口,疏於動手。
再好的機會對於嘴炮宋都只是一個坑。
摘桃子的宣和伐遼甚至間接導致北宋滅亡。
明朝攻取燕雲不細說
朱重八、徐達、常遇春……明君牛人一大堆,北伐勢如破竹。
過了89年幸福生活的元軍戰鬥力大不如前。兵敗如山倒的時候就算給他一顆原子彈,他也守不住一個小山包。
補丁:收藏的朋友們,你們的小手在哪裡?
-
4 # 朝文社
說起北宋碰壁燕雲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來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虧一簣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兩條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過在說差距前,有個事也得替宋朝正個名:北宋開國的悲催仗,擁有強大戰鬥素質的宋軍絕不能背鍋。當宋太宗決心對遼開戰時,宋軍率先驚到燕雲遼軍的,就是爆表的戰鬥力,978年6月13日從鎮州出征,十天就殺到幽州,氣沒喘就殺的以逸待勞的遼軍屍橫滿地,俘虜抓了五百多。這哪裡是什麼“弱宋”?分明是百鍊成鋼的硬拳頭!
可為什麼拳頭這麼硬,最後為什麼卻碰的頭破血流?因為拳頭再硬,倘若瞎打亂打,最後也鐵定捱打。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遠的,也正是這條——戰略規劃能力!
這個差距,只要瞧瞧這次北宋的動兵過程,場面就無比雷:起初宋太宗還沒著急打,不料參知政事趙昌言隨口一句鼓勵“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瞬間給宋太宗打了雞血,一拍腦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軍老將呼延贊開打前那句悲憤怒斥:此餅難翻。
而在宋軍將遼軍圍在幽州城後,御駕親征的宋太宗,攻城戰術三兩天換一套,各路部隊走馬燈般往上衝,大宋的“鐵拳”,就這樣變成王八拳亂錘,不單幽州沒“錘”動,反而被遼國戰將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個突襲,師老兵疲的三十萬大軍全線潰敗。幾乎勝利在眼前的燕雲戰役,就被騎驢車狼狽跑路的宋太宗,親手摺騰到崩盤。
然而近四百年後,同樣滿懷國恨的大明鐵軍,面對一場作戰距離更長,敵軍戰略縱深更大且騎兵機動力更強的北伐戰爭時,明太祖朱元璋,卻早早設計了嚴絲合縫的戰略規劃:絕不像宋軍那樣傻乎乎直撲,而是先取河南山東,剪除強敵元王朝兩翼後,再利用運河水路優勢,重拳直撲元大都。元王朝高機動力的騎兵部隊,就被這步步為營的戰術,一下遏住了要害。於是幾乎就是蒙古騎兵滿頭蒙圈間,明軍波瀾不驚的推進,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這戰略準備更能羞殺宋太宗的,卻還有明太祖高一籌的戰略理念。比起啃不動幽州就犯了軸脾氣,就知道在幽州城下乾耗,連打援都忘乾淨的宋太宗。明太祖卻是眼光更遠。明軍剛入元大都時,山西元軍主力洶湧殺來,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卻是面不改色,堅決把重兵砸向太原,寧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丟了又如何?打回來就是了!結果元軍被乖乖牽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來奔山西,反被明軍迎頭痛擊,殺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此戰略境界,宋太宗這一輩子,從沒鬧明白。但比這事更糊塗的,卻是他第二條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軍和明軍,開國時都是清一色的名將薈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發起收復燕雲的“雍熙北伐”時,參戰部隊更是明星陣容。而且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政局正是不穩,長點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進軍的合理戰術,東中西三大主力齊發,穩打穩紮前進。
如此強大攻勢,開戰就叫遼國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部一氣狠打,陸續擊潰多路遼國精銳,接連拿下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潘美和楊業更給力,以強大騎兵快刀狠斬,一舉拿下大同。如果說上次還是被打悶棍,那這次遼軍吃到的卻是連環擊,眼看崩潰在即。
可就是這關鍵時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卻似定時炸彈般爆發了。宋軍最精銳的東路軍主帥,卻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但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了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於是遼軍最困難時送肉上門,結果被遼國騎兵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全線含恨撤軍。
而生怕武將有二心的宋太宗,軍隊監控做到極致,打仗要發陣圖,主帥身邊配備監軍。結果就是他信任的監軍王侁,瞎指揮害死了抗遼老英雄楊業。而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這場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對遼戰爭由攻轉守。曾經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從此可望不可及。
這般用人意識,正是北宋名臣田錫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愛瞎指揮,將領們不聽是抗旨,聽了就戰敗,橫豎是個死。求皇上您給將士們指條活路吧。戰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斷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素來被認為心機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卻足以給宋太宗好好上幾課。首先是將領配備問題,在明軍與元朝的幾次交鋒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準的選人。比如元朝從漠南和河西兩線,對新生明王朝發起瘋狂反撲時,針鋒相對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堅相持的河西戰場上,選擇了謀略型的戰將徐達掛帥,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戰場上,則是由擅長高速騎兵戰的李文忠一馬當先。
於是西北的定西血戰,面對王保保的龜縮相持,徐達以虛虛實實的應對,一場奇襲戰活捉八萬元朝精銳。漠南的草原野戰,面對元朝的輕兵遊擊,李文忠卻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風,一氣拿下元朝上都,氣的元順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這一仗的帝王,替換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運細思極恐。
如此鮮明差距,留給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欽佩,還有一個適用各行各業的奮鬥道理:用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任何事業,必為贏家。
-
5 # 度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朱元璋會用兵,而元朝皇帝沒有處理好內部矛盾,王保保和陝西地方軍閥相互對持,朱元璋才有機會。但是趙光義不會用兵不懂軍事。碰上遼國有精兵良將,而燕雲十六州又大多數是平原,自然輸的很慘
-
6 # 甲壬商貿
因為那時候遼很強盛,騎兵打步兵好打,所以宋朝沒有機會,明朝的時候蒙古衰弱了,所以朱元璋才有機會的,,
-
7 # P與N
這個簡單啦。因為明朝起義軍是打下來了,戰爭能力強悍。宋朝是政變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最擔心的就是後院起火,不怎麼敢打仗。
-
8 # 勿罔勿殆
從對手上看,遼處於壯年期,元日暮途窮,義軍蜂起。從勢態看,幽雲於遼是邊境,而於元是內地,元有實力早在長江、黃河流域擊敗義軍,能打到北京說明其主力幾乎貽盡,它已無力和時間構建幽雲防線
-
9 # 文獻歷史
這涉及到明朝領土問題,真要提出來嗎?很多人不喜歡聽的,尤其明粉,
現在的明朝地圖,天子守國門,國門不在北京八達嶺長城,而是北邊在貝加爾湖,也有說在北冰洋的。對,沒錯,國門在北冰洋。
現在明朝兩京十三布政司,不是一個布政司管理一個省,而是一個布政司可以管理整個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放在任何一個布政司裡面。
努爾哈赤七大恨,其中,第三恨,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這個清河已經不是直隸(河北)南部清河縣。這個清河估計的去貝加爾湖或北冰洋去找了。
而且當時廣西寧夏四川雲貴土司牽絆,也算明朝領土裡。甚至各別地圖什麼新疆西藏內蒙,都是明朝地圖裡的。
我已經不想說什麼了。歷代只有明朝被外國文獻記載幾十人海盜洗劫幾萬人城市。
智者見智吧。隨意理解都可以。
-
10 # 清慎勤忍st
因為趙匡胤死的太早了!趙匡胤要是能像朱元璋活到70歲,別說燕雲十六州,恐怕契丹跟匈奴一樣被趕到外蒙古去了!
-
11 # 溫毅陽
明朝是朱元璋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其軍事實力經過血與火的戰爭考驗,無論是內戰還是外戰,俱是響噹噹的行家,一統天下可以說水到渠成,而宋朝正好截然相反,趙匡胤透過發動軍事政變才得以黃袍加身,其統治下的中原王朝屬於繼承性質的政權,先不說軍事上很難整合各大新舊軍閥形成對敵統一戰線,光是朝中那些後周的官僚勢力就夠他頭疼的,這種情況下完全不具備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先決條件,其實從本質上講,宋朝既然是繼承性質的政權,燕雲十六州早就被石敬瑭賣了,原本就不在其繼承範圍之內,因此,撿了天大便宜的老趙家人,從根本上缺乏收復故土的積極主動性。
-
12 # 日常刷下線
宋朝走錯了程式,先死磕易守難攻的燕趙之地沒有先拿易攻難守的河套地區,結果就是喪失了養馬地和背後偷襲燕京地區的戰略機遇。
-
13 # 紅豆情緣
燕雲十六州,在宋時期為燕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現在位置為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和山西北部地區。
在公元938年,石敬瑭叛唐自立後晉,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求扶植。兵要之地的失去,使得北宋受到了長達兩百年的安全危機。
而宋朝不能收復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個內因,一個外因。
外因:契丹也為遼,建立於公元916年,比北宋繼承的後周時間還早。遊牧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和政治體制,在政治經濟方面也有長遠的發展,同時還具備強勁的軍事實力,綜合實力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的。
內因:北宋,是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直接繼承後周的勢力而形成的。後臺當時首都開封,覆蓋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而北宋周遭還有其他國家存在,後蜀、楚、南唐、党項等勢力。四周勢力環繞,攘外必先安內,北宋要先後把這些割據勢力一一給消除掉,才能統一兵力,對抗契丹。
而後趙匡胤開始積蓄優勢力量,進行對契丹的戰爭,同時設立“封樁庫”,將每年財政結餘存入庫中,專門用於幽雲十六州的問題,希望可以透過金錢來買斷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可惜“斧聲燭影”,宋朝再也沒有機會,重掌燕雲十六州了。
而明朝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原因也是兩點,一個內因,一個外因。
外因:明朝朱元璋時期,定都金陵今南京。燕雲十六州尚在元朝手中,此時的元朝已經遲暮的老人了,整體實力和初期相比已經是大打折扣,僅能自保而已。唯一的名將也只有王保保。
內因:一個是朱元璋的領導能力強悍,自己本身也有很強的軍事作戰能力,且知人善用,手下的大將也有點多,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鄧愈、湯和,李善長等等。二是明朝的整體的軍事實力以及良好的經濟後勤,在江南一帶有強有力的後盾可以支撐。
敵人太弱,明朝太強,自然而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收復燕雲十六州。
-
14 # 互相關注和點贊
明朝都收復燕雲16州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朱元璋是泥腿子的但是他是漢人他帶領的軍隊也都是漢人。有當時的處置的是蒙古人,蒙古人呀,對漢人剝削的比較厲害。你到處都是流民吃不飽飯,當然要推翻元朝。。朱元璋當時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他團結了所有的漢族人。推到蒙古人的統治
宋朝趙匡胤得位不正他是透過黃袍加身來多得的皇位。他是透過這些將領對他的擁戴奪得的皇位。他見過後,處處防著武將。對武將不太放心不給他們獨立領兵的機會。杯酒釋兵權要能打仗的武將都給放回家當富家翁了。還沒等到工區燕雲16州,趙匡胤就死了。後來到了宋太宗的時候送對武將更不放心。因為她得位也不正更加銷售武將的權利軍隊裡都有監軍 還每次作戰,還化作戰圖。這樣的軍隊指望什麼打勝仗。北方的,契丹民族有強大。多不會員雲16州在正常不過。
-
15 # 逸聞軼事
燕雲十六州是指現在的北京、天津兩市全境以及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後唐將領石敬瑭造反,不敵皇帝李從珂,為此他向契丹求援,事後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此後的幾百年內,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有收復回來。
燕雲十六州是中國北部最重要的屏障,石敬瑭這個愚蠢的決定無疑是將中原地區赤裸裸的暴露在了金人和契丹人的眼皮子地下,為此宋朝和明朝開國之後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宋朝卻失敗了,小逸認為有兩個原因。
資源匱乏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燕雲十六州正是平原地區,在平原上作戰以騎兵最為兇猛,如果對方是步兵方陣,騎兵幾個衝鋒就能將方陣沖垮。並且騎兵支援快速,殺傷力又大,是北方戰場上的一大利器。
而宋朝缺失的資源正是馬匹!
宋太宗曾經北伐,高粱河一戰是這場北伐的轉折點,宋軍士兵接連作戰疲憊不堪,但宋太宗急功近利要奪取幽州,卻不想被支援而來的契丹精銳騎兵擊敗,宋太宗身中一箭,倉皇逃離。這也讓宋朝意識到馬匹的重要性。
中國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馬匹的養殖條件,在當時中國只有兩個地方能產出馬匹,一個是西北,一個是東北。但不幸的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這兩個地方都被西夏和契丹拿走了,跟這兩個地方相比,中原的馬匹實在是九牛一毛。
王荊公也曾想過讓辦法,讓每戶人家都養一匹馬,百姓想著馬匹又能幫自己幹活,又不要自己出錢,就接下了馬匹。但是卻存在一個問題,馬容易死,就算是勉強養活的作戰也很艱難。
害怕心理高粱河戰役是宋太宗北伐的轉折點,他被射了一箭,差點喪命,這讓他不敢再去出征,還有宋朝士兵,在經過這次大敗之後,已然沒有了士氣,在後面的對遼作戰中均已失敗而告終。
從此宋朝只要聽到“用兵”兩個字,首先想到的不是計謀,而是害怕。因為他們是被騎兵打敗的,宋朝的步兵根本沒有任何優勢,騎兵幾個呼吸之間就到了眼前,方陣一下子就被沖垮了。
反觀明朝,明朝之前是元朝,蒙古軍隊先滅金,後滅宋,統一了中國。朱元璋稱帝后,元朝的殘餘勢力就佔領了燕雲十六州,朱元璋之所以能北伐成功,和國內的人力物力資源以及擁有徐達這樣的將領有很大的關係。
況且面對元朝末年的殘暴統治,燕雲十六州的百姓早就想回到漢人的懷抱,明軍所到之處都是一片歡呼聲,還有百姓簞食壺漿迎接他們。
-
16 # 島記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明朝推翻的是元朝。在元朝存在期間,無論是幽雲十六州還是其他地區都是在一個國家的。而宋朝不存在這個文化認同和政區概念。在趙匡胤在開封兵變建立宋朝之前,周朝就已經喪失了幽雲十六州,況且自唐末以來,中原大地便是五代十國,沒有統一的國家認知概念。況且幽雲十六州土地上的百姓經過近百年,早已不是純粹的漢人。他們心裡對剛剛建立的宋朝的認同程度並不比遼和金高到哪裡。
此外,宋朝兵備上缺一樣東西——戰馬,祁連山馬場早早被西夏控制在手裡,幽雲十六州又是平原地帶,和發源於北方的遼金戰鬥,步兵對騎兵只有敗的份。
明朝在攻進元都北京之前,元朝早已經被各地的農民起義軍折騰完了,朱元璋北伐簡直就是摧枯拉朽,被元朝壓抑已久的百姓恨不得扒了元朝的皮。對明軍基本上是支援的。區別於宋和遼、宋和金的對峙,明朝從一開始就是從國家內部誕生的,可以說一個是外部敵我矛盾,一個是封建王朝群眾內部自我矛盾。概念不太一樣。
明朝北伐是將幽雲十六州和其他地區當做整體來看待的,而對宋朝來講,幽雲十六州是都城汴梁的屏障,對遼金而言,它也是它們都城北京的屏障。都不可失,所以押上重兵不可失。
幽雲十六州的戰爭前線在今天雄安新區和河北保定一帶。這裡有一項非常著名的古蹟——宋遼古地道。是當年宋軍為了奪取幽雲十六州對抗遼軍所建。
這些古地道和戰場遺址至今儲存完好
-
17 # 荊波
1、雙方的指揮官及用人能力有比較大的區別;2、元朝末期政府腐敗國家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宋朝面對的遼國軍隊還很有戰鬥力;3、元末朱元璋面對的敵人比較單一,就是元蒙古政權,而宋朝已經在建國之初滅掉一堆國家了,征戰時間遠長於朱元璋的明軍;4、遼國統治幽雲十六州已超過半世紀,當地漢人對宋朝沒有特別的親切感;5、宋朝建國開始就缺馬,戰場基本是冷兵器,而明軍已經大量使用熱兵器了,這也導致對元軍產生了壓倒性的優勢。6、幽雲十六州並不是明軍北伐的邊界,明軍打到了蒙古的老巢,漠北。所以明軍的戰鬥力原勝於宋朝。
-
18 # 平安讀歷史
因為明朝和宋朝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明朝的時候改取幽雲十六州,元朝的軍事主力已經在內訌中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完全無法應對明朝的軍事攻擊,而契丹那個時候在這非常強大, 北宋很難打敗他。
本來北宋也有一定的可能是可以收復幽雲十六州,契丹對當時的北宋也是非常懼怕的。但是在此時宋太宗犯了很大的錯誤,他為了證明自己比宋太祖要強,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在攻克太原之後,完全不顧軍隊將士們已經疲憊不堪,強行要一鼓作氣,攻破幽州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所以當時宋軍攻打幽州完全是疲勞作戰,犯了軍事大忌,最後被耶律休哥突襲,最終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
而明朝就是反過來了,當時明朝軍隊主力士氣正旺,而元朝的軍隊則是在內訌中精銳喪盡,且疲憊不堪,面對明朝的精銳兵力的攻擊,只能是一敗再敗,最終不得不退出中原。
所以面對比較相似的局面,最終明朝能夠收服幽雲十六州, 而宋朝不能。
-
19 # 荒海拾書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大概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和河北的北部。
地形陡峻險要,易守難攻,歷來都是中原統一王朝必爭的北部屏障。
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就曾經在這一區域修建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秦始皇統一之後又將趙國、燕國的長城連線,形成重要的軍事屏障。
東漢光武帝當時為了統一全國,不得已放棄了對這個要點的軍事部署,後來只能長期在長城以南用重兵防禦。
唐朝滅亡後,中原分崩離析。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幫助下建立了後晉,他兌現承諾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從此燕雲十六州脫離了中原漢族人的統治直至455年後才被明朝收回。
宋朝剛剛建立時,宋太祖發展經濟想儲蓄錢財贖回燕雲十六州,宋太宗也曾經兩次出兵收復,可是都兵敗而返。真的是因為宋朝太弱嗎?
歷來成大事者都有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缺一不可。
縱觀宋朝和明朝的實力,用兵的時機,作戰方略等各種因素,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一、他們面對的對手不同。
宋朝剛建立時,宋太祖只敢想收復五代十國的土地,契丹遼國正是趁著中原大亂極力發展起來的新興國家,正是兵強馬壯戰鬥力極強的時期。
明朝朱元璋面對的是蒙古元朝,當時元朝已經被農民起義軍打的元氣大傷,只能各處潰敗逃竄。
二、他們面對的戰略防禦不同。
宋朝時期的燕雲十六州正是遼國邊疆防禦重地。
元朝時期,他的疆域面積是中國最大的時期,他北邊的邊界都到了貝加爾湖地區,元大都已經是政治文化中心不再是邊疆,沒有重兵把守防範,佈防鬆懈。
三、他們的戰略規劃不同。
宋太宗是文人出身不太懂得打仗,在戰前沒有嚴密的戰略佈局。
他還沒想著急打時,參知政事趙昌言隨口一句鼓勵“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瞬間給宋太宗打了雞血,貿然下令出征。
剛開始幾天宋軍確實體現了強悍的實力,打了遼國一個措手不及。
隨後宋太宗三天兩頭的換戰術,猶如無頭蒼蠅滿處亂撞,反被遼軍打了一次偷襲,三十萬宋兵被打的潰不成軍,就像呼延贊大呼的“此餅不好翻啊!”。
反觀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在馬背上滾過來的,雄才大略深諳兵法。
他在出兵前有嚴絲合縫的戰略部署,他不是像宋朝那樣蠢的直撲,他先打河南山東,剪去強敵元朝的兩翼,然後再利用運河的水路優勢,直取元大都。
四、他們的用兵之道不同。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他對武將心存疑忌。
為了鞏固政權,他略施小計“杯酒釋兵權”巧妙的解除了石守信、高懷德等高階將領的兵權,兵權掌握在了文人手中。
宋太宗第一次打遼國御駕親征,出兵有些倉促,兵敗如山倒,他也受了傷。
第二次他就不敢親征了。這次他也合理部署了三路大軍出征,開始時西路軍潘美和楊業勢如破竹一舉拿下大同,遼軍沒有還手之力。
可是東路軍是宋太宗最信任但是不擅長北方作戰的曹彬,曹彬為了搶功私自修改作戰計劃,中了遼軍的埋伏全軍潰敗,致使局勢大變。
宋太宗用人疑忌的毛病又犯了,他派隨軍監軍嚴格監視將領的一舉一動,他派的監軍王侁瞎指揮害死了抗遼名將楊業。
他給各路兵馬“授圖”遙控指揮,戰情瞬息萬變,他又怎麼能指揮得當呢。宋軍兵敗以後只能對遼國轉攻為守,近在咫尺就要到手的燕雲十六州又遙不可及了。
反觀明太祖朱元璋用人所長,人盡其用。
在需要攻守相持的河西戰場,他派善於謀略的徐達,在需要快速出擊的漠南戰場,他派出了擅長騎射馳騁的李文忠。
徐達一戰殲敵八萬騎兵,李文忠一舉攻下元上都,一舉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礎。
朱元璋用人之準是宋太祖和宋太宗望塵莫及的,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為後世子孫鋪平道路也殺戮功臣,可那都是他收回燕雲十六州穩固了江山之後才做的。
讀史可以明志,以史為鑑,教會了我們許多做人做事之道。
生活是超長待機狀態,我們遇事不能莽撞,要先謀後動,不能像宋太宗那樣一上來就用蠻力,要像緩釋膠囊緩慢釋放,慢慢發力,不然會後力不足前功盡棄。
也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正確的人才能事半功倍。
-
20 # 有書共讀
關於這兩段歷史,演義滿天飛,正史少人問,其實,從大方向上來分析,宋朝必敗,明軍必勝,這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綜合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下面我們分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天時咱們從歷上上來看,只要中原的漢族王朝內鬥劇烈,那麼一統天下後,人口肯定銳減,漢族綜合實力急劇下降,於是就有胡族的相對興盛。
如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個諸侯國各自抵北方諸多胡人部落而不落下風。秦始皇經過歷年征戰,一統天下,但不久之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又是一番血雨腥風,人口數量急劇下降,漢高祖劉三兒被匈奴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還是透過行賄才得以脫身。漢初的和親政策,也由此而來。
三國之後的五胡亂華。胡漢第一次血淋淋的大規模融合也由此拉開了序幕,胡族第一次大規模漢化自北魏開始,北方民族至隋唐終於完成了首次民族大融合。
1.唐朝末期,藩鎮割據(類似於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到五代十國,各地軍閥一直在打仗,遼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遼國的軍事力量如何,而漢族經過近百年的內鬥廝殺之後的國力又如何。
自遼國佔據了兒皇帝石敬塘奉送的燕雲十六州以來,契丹和北方漢族開始合流,這樣既有漢族文化的謀略,又有草原民族的騎射,其國力自然不言而喻。
宋朝開國初期,遼國當政的正是太后蕭綽,也就是野史傳聞中與漢臣韓德讓有一腿的蕭太后蕭燕燕。
這個女人不簡單那,對內平定契丹不服從的諸多部落,對外重用以韓德讓為代表的諸多漢人良臣,可謂英明神武,而遼國也的確是在她攝政時期國力達到了巔峰。
也正是因此,陳橋兵變以來,宋太祖趙大一直堅持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可惜他五十歲時在一陣燭聲斧影中死了,正史上說他是早就有病了,該死了。
於是趙二順理成章地奪了侄子的位置,他南征交趾(現在的越南),敗;西平党項(後來建立西夏),敗。由此我們可知趙二時期宋朝的武力水平,瘸子裡面挑將軍,窩裡橫橫罷了。
所以,宋朝伐遼,不得天時,正兒八經的避虛擊實。
2.蒙古族一統華夏,建立元朝,神州再次陸沉。但蒙元朝廷輕漢重胡,分了三六九等,不得民心,又經過對中國近六十年的統治,政治腐敗,軍力衰退到了極點。
更何況自1351年農民起義,到1368年明朝建立,一共18年的戰爭,讓元朝顧此失彼,也極大地消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
朱重八在南方"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坐山觀虎鬥,讓元朝和北方義軍廝殺,自己厚積薄發,平定南方各路義軍,最終復燕雲而定乾坤,以實擊虛正得天時也。
二、地利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軍事重鎮,燕即幽州,三國的公孫瓚、隋末的羅藝均曾在此地割據過,可以想見其易守難攻之地利。更何況還包含山西的大同、雁門一帶,正是當年劉武周盤據之地。
1.自唐末以來,軍閥間一直征戰不休,燕雲之地一直是戰略要地,再加上為遼所得已經五十年,經過苦心經營再加上蕭太后的重用漢臣之策,豈是趙二可破?宋又失地利。
2.元朝一統天下,征戰已息。燕雲之地本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軍事重鎮,其地位和作用在元朝自然是直線下降,再者,元末朝廷腐敗,武備鬆弛。
因此,朱重八的明軍勢力自然就容易收復燕雲,此明朝之得地利也。
三、人和1.蕭太后自遼景宗時期就開始臨朝執政,已經積累了威望,在遼景宗死後,正式開始攝政。其子繼位時有十二歲,雖說主少,但不存在國疑。
蕭太后內定契丹,外用漢臣,遼國上下一心,此為人和。
再看宋朝,趙大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正式加身之後,不放心手下重將,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言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好嘛,國家還沒有統一就開始自廢武功了。
趙二是搶了侄子的位,所以肯定又進行了一番清洗。軍中所餘主將估計都是很聽話的,至於能力?我只能呵呵了。
也許會有人說什麼折、楊二家,好吧,折家在西北也是軍閥,不可能得到趙二的重用,而且還要和西夏作戰,也抽不開身。楊家剛從北漢歸順,趙二用著也不放心那。
趙二遣潘美北伐,圍困太原後,御駕親征,滅亡了北漢。趙二志得意滿之下,一意孤行,欲收復燕雲,以疲兵北伐,不料被人射了一箭,只好灰溜溜地坐著驢車回來了,第一次伐遼,也就是收復燕雲行動失敗。
第二次趁著遼景宗新喪,幼帝即位,準備來個趁火打劫,他卻不知蕭太后早就穩住了形勢,而且人家的能力甩他幾條街,也不知道他這情報工作是怎麼做的。
趙二也害怕再有黃袍加身之類的兵變發生,所以緊抓兵權不放,遙控指揮,勞師以襲遠。宋軍分三路攻遼,主路曹彬兵敗,累及全軍,大敗而歸。
另外,二次伐遼之間,趙二又徵交趾、平党項,均以失敗而告終,勞民傷財,所以趙二又失人和。如果趙大不死,可能結局會有所不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2.元朝末年,蒙元經過十幾年的戰爭,精銳耗盡,再加上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不得民心。
反觀朱重八,積蓄實力,兵精將良,削平諸反王后,舉民族大義之旗,合全國之力,得人和把元朝一竿子打翻,定鼎天下。
元順帝之所以為元順帝就是因為明軍一來,他就逃避,所以朱重八封他為"順帝"。
綜上所述,宋朝初期收燕雲不得天時,不佔地利,失去人和,所以不能成功。明朝得天時,舉大義,不畏危,佔地利,有人和所以復燕雲而有天下。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回覆列表
宋朝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就是北宋建立於公元960年,其後又平定南方、四川等地,而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統一了契丹各部稱汗,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改國號為"遼",其中936年後晉就割讓燕雲十六州。等到北宋統一南方,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遼國已經佔領燕雲十六州長達五十餘年,要知道古人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多歲,已經是接近兩代人的時間,此時遼對燕去十六州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從地理角度來講,遼國佔據地理優勢,居高臨下。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優良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物產使得遼可以長期與宋朝進行作戰。軍事方面,遼國以遊牧民族為主,善於騎射,而宋朝則以步兵為主,大家都知道以步對騎無異於找死。而且遼國的政治制度完善更加大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難度。
而朱元璋能在開國初期收復燕雲十六州則是因為當時元朝統治腐朽,人心背離。再加上當時明朝國有明君、朝有賢臣、軍有良將,君臣合力,上下同心。使得收復燕雲十六州變得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