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筱淺說
-
2 # 小阿惠的書影小記
閱讀於我來說有兩種目的:
一是消遣,讀一些感興趣的書,比如懸疑小說,再如雜誌,文摘。
閱讀此類書的場景呢,主要是每日睡前,節假日,碎片時間和岀差路上。為了便於攜帶,岀差我習慣帶Kindle,日常就比較看心情了。
在這類場景下,我對自己的記憶要求不會很高,除非是非常喜歡的章節、對話、描寫,偶爾會記錄到手機備忘錄裡,便於記錄,也方便日後再看。
再不然,分享給朋友、家人,講給他們聽。這種方式其實已經算是完整的知識輸出了,你經過了理解和思考,最後“交付”給他人,相信你會印象深刻很多。
這裡我想起梁文道先生的一句話“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二是輸入知識,自我成長。比如查閱資料,瞭解新的領域,翻閱工具書。
這種情況下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多記住一些內容的。
我的思路是,不要貪圖多而雜,要以自己的理解、吸收為衡量標準。
費曼曾說過“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以教為學”是最好的輸入方式,用輸出倒逼輸入。這樣的記憶方法就像我在第一部分中說的,你有了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再去“交付”給他人,這個過程就是吸收和創造。
當然有人會說了,沒有人聽的情況下怎麼辦呢?——那我們就錄下來說給自己聽嘛,或者,用自己的思路寫下來。
總之,運用起來的知識,比經過大腦的知識更屬於你。祝願你,找到讀書的樂趣。
-
3 # 一瑤讀書
書讀完後感覺自己什麼也沒記住,那麼讀書的意義到底何在?
我是跛腳的貓,喜歡讀書讀經典的貓。
讀書的意義何在呢?樊登讀書會的樊登老師 講過一句話:“讀書時為了讓自己作一個聰明人,學會保持不確定性,學會在飄搖之中找到站的住的位置。”最近在看古裝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劇中女性角色的婚姻和人生的不同,除去出身和家庭的原因,而讀書的多少卻是是主要的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
盛明蘭的母親是一個讀過《戰國策》的小戶人家的女孩,為了救治生病的父親無奈賣入盛家做小妾,沒有任何地位的她教育自己的女兒明蘭,在自己沒有足夠能力時要隱忍要韜光養晦,她不爭不辯坦然接受周圍的一切,她清楚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在她因為生孩子大出血就要死的最後時刻,不是交代盛明蘭 要報仇,而是告訴自己的女兒,任何事情都沒有活著最重要,她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盡力安排好女兒的未來,這是多麼智慧的一個女子,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我不知道如果盛明蘭的母親如果不讀書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我想大概就像林噙霜那樣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不顧及任何人的顏面,到最後落得橫死在荒蕪的宅院草草埋掉。如果你以為讀書的意義,只是讓盛明蘭的親生母親衛小娘明白做人要低調忍讓,那你就錯了,她只是告訴自己的女兒,人任何時候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都是虛無縹緲的,這是她留給女兒自大的財富,教會了盛明蘭一生謹慎,懂得為自己作長遠打算,在艱難的時候都要補放棄希望。
整部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不是盛明蘭,而是哪位養育盛明蘭長大的盛老太太,她的許多鏡頭都是她手頭一本書在讀,她讀了這麼多的書,把一個窮書生培養成五品官,即使在兵變動盪的時期,盛家上下都能安全度過,這不得不說是盛老太太讀書多而持家有方,我們假如她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婦人,沒有這樣的眼界和心胸,盛家怎麼可能由默默無聞到最後成為上京的名門望族。
讀書的意義不是能給我們帶來多少財富,讀書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改變我們的思維,規整我們偏離的人生軌道,讀書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品德,培養我們的君子風範,中華文化包羅永珍、廣博精深,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它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讀書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無論是競爭雙方還是合作物件,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較量,尋求制勝自強之道,一個國家的外交戰術得當與否,關係到國家之生死存亡;一個人的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關係到企業經營之成敗得失;一個人在職場的言談舉止,關係到他的升遷去留;即便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言談技巧運用如何,也關係到此人之處世為人得體與否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在1988年召開的諾貝爾獲得者巴黎會議上提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為世紀之交的人們解開許多心頭的疑惑,一位傑出的外國科學家都知道孔子的偉大之處,而闡述孔子思想的《論語》是我們最喜歡讀的書,讀書也是科學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千個人讀書有一千種意義,最主要是我們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能為我們的未來帶來光明,‘能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才是讀書的最重要的意義。l
-
4 # 桃葉渡絡白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的容貌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也許你覺得你讀過的書,感覺什麼也沒有記住,其實或多或少都吸收進你的記憶裡了,或者不知不覺中被你消化理解。
比如你一定覺得你忘記了所有你在學校裡學的知識,當年花盡心思去背誦的句子一個也想不起來了。
春光和煦的時候,你看到春花開得燦爛,柳樹迎風招展,你會不自覺地想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提楊柳醉春煙”,或者想到“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當你登上岳陽樓,看到遼闊的洞庭景色,你會不自覺地念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豪言壯志,你讀過的書,早已成了你心靈的一部分,提升了你的精神素養。
讀書,是跟作者心靈上的交談。
他書裡的觀點如果你深以為然,你就是多了一個與你契合的朋友,知己,甚至偶像,他的作品可能拓寬你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如果與你的觀點不一樣,也是一種思想的碰撞,讓你感受到不同的聲音。
都說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因為讀書能啟發人的智慧和情感,能開啟人的眼界,拓寬人的氣度,能讓人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更加從容沉穩,處變不驚。即使你終歸平凡,也能擁有不一樣的涵養。
讀書一定比不讀書有意義,人之所以會困惑,就是因為想法太多,但是書讀得太少了,沒有足夠的內涵和底蘊去支撐自己的想法。
愛讀書的人,知識總會不經意地給她驚喜。
你讀了書可能不會馬上將書本里講的運用得到,但一定會在某一天,某情某景似曾相識的時候,你讀過的某本書下意識地從你的腦海裡蹦出來,讓你恍然大悟:原來那本書講的是這個道理。或者,當時你不理解的一種情境,忽然就明朗了。
你讀過的書,會融入你的骨血,只要有一個觸動的點,就會噴薄而出。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件事。
近幾年人認識了一位的老師,給我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文化知識,多次提到了宋代文人的風雅,讓我對宋朝有些好奇,於是買了些跟宋代文化風貌相關的書籍瞭解了一下,開啟關於宋代的一個新的視野。
這些內容雖然跟我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古人的哪些風雅和風骨,多少也會激勵著我,也會想著:對重要的人和事情要有儀式感。人也會不自覺讓自己變得精緻講究起來。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某些內容跟你根本搭不上邊,卻實實在在會影響你的思想和行為的。
-
5 # 1181834947
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後來兩段話給了我答案:
“當你還是個孩子時,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得吃過什麼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你的骨頭和血肉。”“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
6 # 紅燒一網面
我也是這樣,看一本書,很細的看,用心的記憶並且思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回憶起來,幾乎記不起來,真的很苦勞。
後來我喜歡上了移動碎片化的閱讀,雖然還是會忘,但看到相關的文章多了,自然記住的也多了。
因為一個不熟悉的東西,記憶是非常困難,第一遍理解。
成就感,滿足感,應聲而來。爽。
學東西一定要應用,不管什麼,哪怕用不上,看完一本書,寫總結,會讓增加自己讀書的信心
-
7 # 讀書寫心
小學、中學時讀過的那些語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你能記住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它們已經化成了你遣詞造句、語言表達的本能,架構了你對世界的基本認知。
大學、工作時讀過的那些專業書籍,你能記住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它們或者已成為了你工作敲門磚,或者仍然在你的工作中應用。
半夜三更讀過的那些小說,你還記得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至少在那些孤獨的日子裡曾陪你一起走過。
悲秋傷冬時讀過那些詩歌詞賦,你還記得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它們讓你體驗過火一樣的熱烈,海一樣深沉。
那些初讀起來覺得生澀的經典書,讀一遍可能確實難以理解,也不容易記住,但每一遍都是一次嘗試、一次交流,一遍接一遍,總能找到共同的語言。
哪怕是那些最爛的、沒營養的書,讀過就忘了,也讓你見識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讀過的書就像走過的路,有大路、有小路,有對路、有歧路,只要走下去,總會找到自己的路,記住固然更好,記不住又有什麼關係。
我是多寫,喜愛讀書,努力用書中道理解決現實困惑。
-
8 # 億書空間
不要過分糾結意義何在,也不要過分糾結讀過的書有沒有用。讀書的過程讓你放鬆心情就是一種意義,我上學時總是會抽課間十分鐘看一點閒書,那對我來說就是一種休息,可以讓我的大腦暫時從那些書本中解脫出來,當然那時看過的書現在能記住的少之又少了,偶爾會有那麼一點印象,但它是一種閱讀的經歷,是一種記憶存在於腦海中,你只是以為沒有記住書的內容,但其實它都印在你的腦海裡,總是在不經意間蹦出來,或是從你的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來。
就我自己的閱讀經驗來說,看過的一些人物 ,地方,或是一個故事,也許當時記得不是很清楚,有那麼一點模糊的印象,當下次在另一本書上再遇到這些內容時就會有一種親切感,以前看到的人物在另一本書上再遇到就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高興,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悅心情。讓閱讀與生命融為一體,漸漸地形成一種氣質,我想這也是閱讀的一種意義。
-
9 # 劉曉林九天居士
論讀書
劉曉林
讀書很好,但並非萬能。因為讀書以外還要讀他人、讀自己、讀萬物、讀社會……
“唯有讀書才可以改變氣質”,絕對意義上的理想而已!豈能盡然?你我對曾國藩先生的話也要仔細分析:好讀書的背後隱藏著會讀書。否則,讀書沒什麼了不起!
讀書太多容易令人在生命中逐漸迷失自我,讀書太少則容易令人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絕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在書的海洋裡發現黃金屋和顏如玉——“被經轉”的書奴而已!
讀書的最好方法是邊讀邊思,直至越讀越少、越思越多,但這還不是治學的最高境界!絕頂的高手能做到“忘書”,比如老子、慧能、王陽明等。他們可以隨時在心中生髮萬物,自造萬書,汩汩不斷又毫無疲倦。化整為零與舉一返三可以同步進行,人遊於藝、技近乎道,可謂神乎其神!
天下書豈能讀遍?不讀書不可,茫然一片。讀太多的書也不可,削弱思索。兩者皆不可偏!
六經讀後無一字,唯見孤月湛虛明。有人穿梭於紅塵中,心中擁得處處愜意的別樣世界。若此之儔在出世與入世中自如穿梭,不知孤獨為何物?大化所歷,亨受所及;了無掛礙,無高無低。這或許才是讀書的終極!
書無處不在,它更多指的是人生、宇宙之書,絕非是靜止有形的資料庫。書外尋書、畫外尋畫、人外尋人、物外尋物,絢爛與平淡俱,正大與奇倔共。
神賞十萬狂花忽入蒼生夢,天賜一泠清泉頓洗八極塵。這是九天居士的自撰之文。既是讀書所致,又非讀書所能。
幻變無方,虛實相融。倘問妙趣,循道即是。論讀書,姑且不論了!
-
10 # 手機使用者7346311102團
書讀得好就要越讀越薄,書從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實踐中去,這樣才不會讀死書,也只有這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並步步提升自己。_____陳佳洱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讀書如吃飯,吃飯消化吸收,就是自己的,讀書也是一樣……讀了,讀懂了,消化了,就是自己的,吃飯會長身體,讀書也會讓你精神層面成長。讀書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很多時候,我們看似遺忘了所讀過的內容,但那些內容並未消失,而是成為我們個人素養的一部分。讀書可以擴充套件你的眼界,提高對知識的補充,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與書交友如名師指路,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更好地實現人生目標。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讀書才能有心靈的和諧,明朗的心情,坦蕩的胸懷,讓人在迷路的時候,有一份必勝的信念,在遭遇黑暗的時候,有一縷明媚的Sunny照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讀書如森林氧吧,改善人的呼吸和血液_ _ 潤物無聲的供給人心境中的氧氣,讓人的神韻裡透著坦然和自信。
要通古今事,須看五車書。讀書能夠幫助我們走出自我的挾小,回首歷史長河,觸控時代的脈搏,關照廣闊的生活,當我們在讀書與思考中,流連在每一條真理,每一個美好思想,每一幅富有震撼力的場景之中時,那正是將“小我”提升到更高層次的理想與信念之時。
只有學而知之,沒有生而知之。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智者真知灼見的積累,書中講述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記載著無數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深刻的歷史教訓。只有藉助前人的肩膀,才能使人站得更高,望得更遠,學習經驗,吸取教訓。書便能使人心智聰慧不輕信,滿懷自信不盲從。
不學習覺得很滿足,越學習越感到不足。也有人用圓表示過自己的知識,圓越大與外邊接觸就會越多。真是書越讀就越覺得讀的少,越讀,就越覺得有讀不盡的書。如果說己知是種存在,是事實,未知的東西則不斷地修正讀者認識的偏差,反覆校正前路的風景,引領人類的物質和精神走向。
書是精神食糧,書裡藏著智慧。這要比金錢或鑽石貴重的多,書本身就有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要讀那些能增長智慧的書,讀那些能長養善良的書,讀那些能讓我們的心柔軟而充滿愛心的書。這樣,能讓我們遇見各種有趣的靈魂,從而讓我們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
11 # 牛事
這個問題問的在激進一點,就成了讀書無用論,但很明顯讀書無用是個錯誤的觀點。
讀書對人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同於做工作你可以立馬見到完成的事情,它是無形存在的。打個比方,我今天去工地搬磚,搬一上午60元到手了,這是能看到實質東西的行為,搬了一個月過後,我可以為自己換一臺新手機。但是讀書不一樣,你今天看了半天經濟學,可能暫時對你的生活沒有變化,連續努力一個月以後,可能也沒有變化,但是我們不能說它永遠沒有用,直到你忘記自己曾經看過這些內容。
我小區門口有一位阿姨,她每天出攤賣3個小時早飯,掙得比普通白領高的多,這時很多人就不平衡了,憑什麼啊?可是所有人不知道,她在背後付出的一點一滴。他要天不亮起來準備4-5小時,賣完早飯她要收拾打掃,她要堤防檢查的過來,每天多多藏藏,小區門口大清理,他就必須另尋他處,眾多操心的事在背後不被人看見。讀書也一樣,你在背後付出的努力,很難被發現,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的氣質不一樣了,胸襟變的無涯,談吐有改進,在生活的點滴裡都會一點點發生改變。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讀書反正會忘記,那就不讀了,這是愚蠢的,就好比吃飯反正會拉掉,我就不吃了,一樣的道理。 -
12 # 語文天后蔡蔡小予
導語:芸芸眾生,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你的問題,也是大夥們的問題,沒必要焦慮。資訊爆湧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一點知識焦慮的現象。01
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奇人異士少之又少,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極其普通的普通人,我們得承認這一點。有一位作家叫錢鍾書,據說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但是瞭解他的人,也就是他的妻子楊絳說,錢鍾書之所以記憶力好,不是他的腦子好使,而是他的筆好使。錢鍾書總會邊看書,邊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寫了一箱又一箱,單他的讀書筆記就有十幾箱,而他又常常翻看他的讀書筆記,想忘都忘不掉。我們審視一下自身,是否有像錢鍾書那樣寫過一箱筆記?是否常觀看自己的筆記?我覺得我們要記住一些東西,那必然要學習一些做法,給學習資料進行加工,常常反覆看。
02閱讀的意義不在於記住,而在於運用,因為會運用知識,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
13 # 啟智優學
作為一個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我就這個問題表達我的觀點如下:
一如既往地,我們把關鍵詞提取出來:“記住”、"意義"。我們就從這兩個詞入手去分析吧。
記憶心理學認為,記憶是學習的表徵,沒有記憶就無法確定是否已經學習了。換句話說,就是能不能記住,只是判斷你是否“學習”到了經驗,而跟“有沒有意義”沒有關係。
那我們就來看看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最簡化的就是根據“因經驗而使行為改變”。因為只是看了一本書,還無法檢驗看書者未來的行為跟看書前有沒有不一樣,所以,無法判斷有沒有“學習”。
還有,記憶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一般人如果不是刻意去研究,根本確定不了自己有沒有記住什麼。因為伴隨記憶的還有一個行為叫“遺忘”。
你說的記住不一定就是記住了。所以用有沒有“記住”去評判閱讀的意義,實在沒有什麼意義。
意義對於“意義”這個詞的解釋有很多,我們通俗易懂地就理解它為“有沒有必要”吧。
一個事情有沒有必要去做?那就要看“值不值得”,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問題。
普遍的認識是:“看書是學習的一個途徑,而學習是人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所以,閱讀有沒有意義只跟“有沒有閱讀”有關係,跟“能不能記住”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只要閱讀了,就有意義!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其實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中還有一個名詞很重要,那就是:
行為潛勢什麼是“行為潛勢”呢?通俗講就是“已經產生了學習但還沒有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比如,當學習程度比較低的時候(快速閱讀一本《唐詩》),學習者獲得的經驗相對較少,還不能馬上在行為上改變(背誦唐詩或自己作詩)。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就是一種改變行為潛勢的學習,所以說閱讀是有意義的,無論你認為自己有沒有記住。何況題主說的是“閱讀一本書沒有記住”,有多少人能確定自己閱讀了一本書後,能記住哪些內容?
最後,祝所有朋友們喜愛閱讀,閱讀愉快!
-
14 # 樂閱
你的大腦相當於一個過濾網,會下意識的過濾點自己認為沒有用的,不想記住的,留下自己認為有用的想記住的。你看書的過程就相當於蒐集資訊的過程,自動留下有用的,忘掉沒用的。
看書不單單是為了知識儲備,更是為了學習。所謂學習,是指自身與外界進行交換的過程,目的在於改變思維和行為方式。
看書是個思維過程,無論是邊看書邊進行一定的邏輯推理,還是調動自己大腦的某部分跟作者達到情感共鳴,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大腦。
以前不會寫作文,會先看看別人怎麼寫。這時候看作文就不是為了記住什麼了,而是為了學習,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學習開篇佈局,學習邏輯推導。
所以,不要說看書啥都沒記住有什麼用。現在網際網路那麼發達,資料和資訊都能隨手搜到,但是如何把這些未完全加工過的資料和資訊轉變成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還是要靠自己的大腦。看書鍛鍊了大腦蒐集加工整理資訊,並將此轉變成知識的能力。
另外,看書後可能更沒那麼孤獨,因為很多複雜的情感跟思想,你可能沒有足夠的文字表達能力把它完美準確地呈現出來。但是你在偶然看到某本書時發現有人(作者)把你完美地詮釋出來了,有同道中人了,原來有人跟我一樣,這種感覺無異於發現世界上跟自己契合的靈魂。
當然,看到跟自己的價值觀不符的內容時,你可能會排斥他們,可能會學著用那個角度思考並慢慢地接納那些觀點,跟自己以前的觀點融合,拓寬自己的思路。
-
15 # 清歡lr
鮮花可贈與佳人,搏其一笑。也可細心栽培,陶冶情操。讀書亦然。
一本書,你翻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倘若你為怡情養性,就要邊讀邊思考。倘若你是想提高寫作技巧,就要客觀看待書中情節。你翻開書想從書中獲得什麼,關上書後,心底總是有所得的。
當然,書的種類,品質也很重要。好讀書,總沒錯,角度只是手段,無關對錯。或許看似未有收穫,只是其已藏在心中,會有一天,不經意的,開出花來。
-
16 # 拾典
大家好,我是出版人秋池。
什麼都沒記住僅僅是“感覺”儘管在以上幾種情境下,我們很難記住一本書的內容,但是這就像題目中說的,只是“感覺什麼也沒記住”,注意,只是“感覺”。實際上,在我們有意無意去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無論你是認真閱讀還是淺嘗輒止,書中所傳達的資訊其實已經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記,這種印記會在某種需要這種資訊呈現的時候出現。比如,一個文科生讀了一本完全看不懂的航空母艦的發動原理的書,儘管他讀完後什麼都沒記住,也沒看懂,但是當他真真切切站在航空母艦的那一刻,他讀過的沒有看懂的內容會在大腦中呈現,也許那一刻他就神奇地發現,這種沒有記住的知識在那一刻就真切地出現了。再比如,我們讀傳統經典,很多古語詞句在讀的時候可能只是大概瞭解了意思,但沒有記住,但是在某一個特定場合,你卻可以吟誦這些詞句。這種現象實際上是無意識記憶,就是隻要有閱讀的過程,必定會有一種結果的呈現,讀讀念念,必有迴響。
讀書絕對沒有那麼偉大針對以上提及的這種無意識閱讀會帶來的結果體驗,我不能說讀書多麼偉大,讀書就一定能夠改變某種宿命,讀書就一定會讓你過得那麼詩情畫意,讀書就一定讓你變得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深刻,但是大量的閱讀體驗後,會無形中形成一種心靈的慰藉,起碼閱讀會讓你變得不浮躁,遇事能沉得住氣,當然,閱讀也會讓你在社交中具有魅力,這種閱讀,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和學習。
回覆列表
大部分人讀書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閱讀,讀過之後就忘記了,感覺根本沒有任何幫助,看似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我不這麼認為。
讀過的書,最終都會變成你的財富,內化為你的氣質,成為你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一部分。正如三毛所說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讀書讓你體會人生百態讀一些文學作品,看似對生活毫無意義,但如果將書中人物的性格命運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絡,你就會更加對書中人物的命運抉擇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和體會。
讀書更是讀人性,現實生活中發生某件事,人們的心理反應,都會在書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場景和描寫,作為讀者的你也會因為讀過的書與現實現實生活產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絡,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蕭紅的《呼蘭河傳》是她在亂世中對故鄉的回憶性小說,是一本離我們比較久遠的書,但書中揭示出許多人性的荒誕與醜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出例證。
呼蘭河城東二道街裡有個五六尺深的泥坑,經常陷住過往的車馬,也曾淹死過雞鴨貓狗等牲畜,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大多數只是湊過來熱鬧,對於解決方案,人們有說拆牆、有人說要種樹,就是沒有人說要填平泥坑,這就是人們對不關乎自己利益的事情漠不關心的一種心態。
泥坑除了給人們製造茶餘飯後的談資,還成了人們吃瘟豬肉冠冕堂皇的藉口。人們為了吃便宜的瘟豬肉,但又不好意思承認,便找藉口說是泥坑裡淹死的,算不上瘟豬肉,這不正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為自己佔小便宜和貪婪找藉口的本性嗎?
磨房的磨倌馮歪嘴子的老婆在生老二時難產死了,留下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出世,人們都覺得他要完蛋了,都在看他的熱鬧,覺得他活不下去了。然而馮歪嘴子自己卻沒有旁觀者那樣的絕望,他反倒覺得自己有責任好好的活著,拉磨之餘,盡心竭力的照看著他的兩個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反而越活越有希望。
“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的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這份能力沒有,他看著別人也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於是他照樣的活在世界上,他照常的負著他那份責任。”雖然與現實生活相比,書中的人性略顯淡薄,但這不就是人們看到別人的悲慘境遇的同情和看熱鬧的心態嗎,從書中我們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性。
讀書能讓你與名人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讀一些名人傳記,我們能夠既能學習他們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如何走向成功的,對我們的現實有著借鑑和指導意義。
我們更能學習他們如何為人處世,吸取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從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比如《窮查理寶典》中提到的查理芒格的多元化思維模型中的逆向思維: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變得痛苦;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衰敗的;大部分人都更關心如何在股市上成功,查理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他曾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我就永遠都不去那兒。“更是成為許多成功人士決策的人生箴言,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指導意義。
讀書能夠用於指導學習、工作和生活樊登老師曾經說過:“人們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多讀一些工具性的書籍,對人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他也正是因為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立樊登讀書會,透過傳播書籍中的知識,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
職場、投資、理財、商業管理、育兒、婚姻家庭、情感等工具類的書籍,能夠幫助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國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邏輯學等各類書籍都可以提升和重塑自己的思維方式,而文學、詩歌、藝術等各類書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對美的鑑賞和感受能力。
讀書,看似無用,但不經意間就會內化成為你自己的見識、教養,成為你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作家閆紅談到讀書,曾經講道她的小舅爺的故事。她的小舅爺在村裡處於鄙視鏈的末端,笨嘴拙舌,笨手笨腳,生活窘迫,打了一輩子光棍。但他卻活的樂呵呵的,家裡藏了一箱子書,每一本都有包書皮,毫無破損,幹完農活之餘喜歡歪在床上看書,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的忘我,平常少言寡語的他,說起書中的故事人物眉飛色舞。
閆紅曾這樣評價他的小舅爺:“我猜,正是他的這種投入,使得他不容易被現實中的不如意所傷。貧困固然是一種不幸,平庸乏味也是,毛姆曾說,書籍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閱讀是一束光,能瞬間化平庸為神奇,像一根救命稻草,將你從泥潭裡面打撈,它還可以是一種外援,讓你在風暴中站穩腳跟,安妥好現在和未來。”也許,讀書現在改變不了什麼,但只要讀下去,就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成為你人生中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