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荊軻刺秦王失敗,但是卻成了詩人們吟詠的一個重要題材。陶淵明、李白、蘇軾等人都是荊軻的擁躉,西晉時期的文壇“網紅”左思也是將他視為精神偶像,極其膜拜。為什麼未成功的荊軻會得到這麼多文人的崇拜?
5
回覆列表
  • 1 # 真材實料古法純糧酒

    荊軻揚名於後世,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人民對秦始皇的反感。秦始皇統一六國,極大的推動了歷史程序,使中國免於分裂成像歐洲那樣的小國,對華人來說,居功至偉,可惜六國貴族的後人及原六國的人民,都十分痛恨秦始皇。再加上秦始皇當了皇帝后,大興土木、奴役百姓、律法苛刻,人民更是對秦始皇恨之入骨。恨秦始皇,自然就會喜歡秦始皇的敵人,荊軻敢於以身犯險,不惜一死,刺殺秦始皇,自然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後世百姓,凡遇到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之時,自然而然就會幻想出現類似荊軻那樣的人物,為百姓伸張正義。

    二、司馬遷所著《史記》對荊軻大肆吹捧。《史記》是傳世名著,在《史記 刺客列傳》中,其他人都是寥寥數語,唯有荊軻,司馬遷著墨最多,詳細描寫了整個荊軻刺秦的故事。個人以為,司馬遷十分痛恨漢武帝,內心將漢武帝比作是和秦始皇一樣的人物,司馬遷推崇荊軻,用荊軻刺秦的故事,變相發洩自己對漢武帝的不滿。史記的影響之大,使得荊軻聞名後世。

    三、後世儒家對荊軻的神話。秦朝以法家治國,數十年間秦朝就滅亡,後世多將秦朝的滅亡歸罪於律法嚴酷,不能愛護、教化百姓,不知體恤民力。儒家在中國佔據主流地位後,自然將秦朝作為一個反面典型,而荊軻作為反抗暴秦的突出人物,自然被儒家大肆吹噓。

  • 2 # 路衛兵

    文人喜歡荊軻,是因為他的悲壯戳到了痛點。不是生與死,而是國與家。文人竭力出世,卻從未跳出紅塵。他們為文寫詩,無論縱情山水還是臧否人物,都是內心的情感宣洩。區別只是方式,有激烈酣暢一聲吼的,也有婉轉含蓄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左思、陶淵明、李白、蘇軾等人垂慕荊軻,都是情懷所向。

    左思的《詠史詩》,有對荊軻“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的讚歎,也有“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的弦外音;陶淵明的《詠荊軻》,有“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的遺憾表達,也有“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的價值所指;李白豪放,自帶俠客氣質,在《結客少年場行》中引荊軻為知己。無論對“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的欣賞,還是“舞陽死灰人,安可與成功”的開脫,都有自己的影子閃現。

    詩言志,要的是感覺,表達的是心境。就像荊軻和高漸離醉酒之後在大街上喊麥一樣,文人喜歡任俠放誕的情緒牽引。他們寫荊軻,是能與之共鳴,在豪壯與失意的衝蕩中尋找心靈寄寓。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讓他們的心緒矛盾而複雜。駱賓王在《於易水送人》詩中,就時而有“壯士發衝冠”的激情,時而有“今日水猶寒”的感傷。

    文人關注情感,引流思緒,以個體的經歷和視野感悟人生,提煉精神核心,往往缺乏時代的探索和歷史的積澱,難免失之偏頗。不過歷代對荊軻的認識也是不斷髮展的,蘇軾在《和陶詠荊軻》詩中,就既有“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的看淡,也有“胡為棄成謀,託國此狂生”的思考。

    文人喜歡荊軻,還因其“為人沉深好書”,洋溢著文人氣質而不是遊俠或刺客特徵。練劍是荊軻吃飯的本事,讀書則是他真正的愛好。他遊歷各國,喜歡結交“賢豪長者”,對精神的需求超過了比武論劍。荊軻喜歡喝酒,喜歡酒後放歌,喜歡文人的狷介與狂傲。易水送別,荊軻在高漸離的伴奏聲中高歌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慷慨悲壯,卻隱藏著令人動容的憂鬱氣息。

  • 3 # 讀史坊

    人們崇拜的,是荊軻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和他在刺秦過程中的英勇表現,那種大無畏的精神。

    我們可以再來回顧一下荊軻刺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燕太子丹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他一次又一次地催促荊軻。《史記》中記載,荊軻在出發前一直在等一個人。等誰?史書上沒說,後人猜測,荊軻要等的人可能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劍客。荊軻的劍術不咋地,刺秦王,這個重大的任務不同於一般,他要等天下第一劍客和他一起去,這樣才保險。可是,太子丹等不及了,他認為荊軻是在推辭,是害怕了,不想去了。就這樣,荊軻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害怕,沒有退縮,帶著秦舞陽去了。

    在這個過程中,荊軻自己劍術不好,但他敢接下刺秦王的任務,說明他有正義感。當時六國的人們對秦王和秦國都是一致的抗議態度。但很多人隨遇而安,把抗拒藏在心裡。荊軻不同,他用行動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正義感,是每一個文人,每一個華人都想要具備的。但在封建社會的家天下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正義感。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讓正義感缺失。因為缺失,所以寶貴。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荊軻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尤其是古代的文人,有很多是不得志的,可他們大都還想出仕。可是,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文人在政壇有成就的不是很多,他們大多是官場失意,然後在文學上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白,李白最有成就的詩歌都是在失意時寫出來的。這也就有了“憤怒出詩人”的說法。明知不可而為之,荊軻的這種精神被後世文人所崇拜、學習,並用在自己身上,以此激勵自己,給自己坎坷的人生找到歷史安慰和精神支柱。

    最後,荊軻刺秦王過程中的大無畏精神,也是後世文人崇拜的一個方面。荊軻是個英雄。華人歷來崇拜英雄,因為英雄以自己的事蹟和精神鼓舞著人們,激勵著人們。中國古代經歷了無數次戰亂,即使是和平年代,也有一些人生活的不如意。面對困境,他們會和古人對比,以此來尋找平衡,或者說給自己找到打敗困境的理由和勇氣。

    司馬遷把荊軻塑造成一個失敗的英雄,他的感染力比成功的英雄更強,也更震撼人心。這就是所謂的悲壯。這份悲壯讓歷代文人推崇,也讓荊軻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偶像。這就是悲壯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