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鯤

    其實在漢末亂世之中,並不只有曹操做到了“挾天子令諸侯”,其他諸侯不僅想到過,也有做到過的,只不過沒有像曹操那麼好的時機與人事支援,即便做到也未能持續,即便想到也未必能做到。

    在曹操以前“挾天子”的漢末朝臣或諸侯

    在曹操挾天子以前的五六年間(189年-196年),漢帝年幼,權柄外移,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局面已然開始。首先是以何進、何苗、何太后為代表的外戚何氏,透過何氏之子少帝劉辨的登基而以兩漢固有的外戚專政形式掌握了中央政權;

    而後,外戚與宦官火併,董卓趁機進京,終結了何氏短暫的外戚專政(挾天子)局面,開啟了為期三年(189-192)的董卓“挾天子”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董卓不僅擅自改立皇帝,還將帝都西遷,另外董卓自居太師,並以朝廷的名義任免地方官員,不僅做到了“挾天子”,而且也做到了“令諸侯”。不過,搞笑的是,董卓以朝廷名義任命的關東牧守並未對董卓俯首帖耳,反而在袁紹的主盟下搞起了反董聯盟。即便關東聯盟破裂了,關東牧守也沒顧上搭理西遷後的董卓,反而開始了長達五年的二袁混戰。

    董卓死後,到曹操迎立漢獻帝之間的四年(192-196年),漢帝先後在王允、李傕&郭汜、董承&楊奉手上把持著,只不過隨著涼州軍閥的內耗與漢帝東遷,這幾位朝臣或諸侯,都僅僅做到了“挾天子”,並不能做到“令諸侯”。

    曹操“挾天子”後想過“挾天子”的諸侯

    在漢獻帝衣食無著地顛沛流離於河東、洛陽之間時,袁紹勢力內部曾有過“挾天子”的想法,只不過由於袁紹固有的猶疑性子以及袁紹當年反對董卓立漢獻帝時的政治立場,而貽誤了時機,以至於袁紹在曹操迎獻帝后方才想明白“挾天子”的好處,並及其幼稚地試圖與曹操商量能不能把天子放在袁曹雙方中間的鄄城。

    除了袁曹以外,孫策、劉備等人也有擁天子、挾天子的念頭,奈何自身偏居一方,實力不強,搶不過曹操,自然也就只能想想,並不能做得到。

  • 2 # lm愛國者

    《三國演義》中,最具天下格局的戰略謀略是什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是這個謀略,決定了中國北方的統一。 熟悉三國故事的朋友都知道,這條妙計是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岀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它是毛玠版的”隆中對”。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機會均等

    說起來,漢末亂世中的亡國之君漢獻帝,可不僅僅是曹孟德一個人碗裡的“菜“,而是全天下諸侯餐桌上共同的”菜“。

    最早掌握東漢朝政大權的董卓,也是最早品嚐這碗菜的人。可是董卓的智商太低,他會”挾天子“,卻不會”令諸侯“。最後不但沒能號令天下,反而招來了天下諸侯的反對。 接著是李傕、郭汜,以及後來的楊奉、韓暹等,他們都曾掌控漢獻帝。可是他們拿著皇帝這塊金字招牌,卻只會給自己加官進爵、搶佔地盤,除此再也不知道該如果利用了。

    這碗菜終於轉到了北方霸主袁氏兄弟——袁紹、袁術面前了。這對活寶兄弟,面對這碗菜表情十分的滑稽。 先說袁術吧,當聽說漢獻帝一直被西北軍閥所挾持,昔日光鮮亮麗的帝王,幾乎是一路要飯從長安跑回洛陽的,日子過得簡直就像個乞丐時,不禁哈哈大笑:”哎呀,堂堂皇帝竟混成這模樣,那說明你不合格,要不我來吧!“ 這老兄過了兩年的皇帝癮後,便”自絕於天下,一命嗚呼”。

    再說袁紹。他的謀士沮授對他說 ”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憑心而論,沮授這主意,不但好,而且早——他比毛玠更早認識到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的重要。 可是,袁紹卻對這事拿不定主意(事實上,袁紹幾乎在所有的大事上都舉棋不定),又找人商量。結果郭圖和淳于瓊倆二貨卻說:“你把漢獻帝弄過來,很尷尬啊。你說你聽他的吧,你相當於弄了個爹來供著;你要不聽他的,那你這不就是面子工程嗎?而且別的諸侯沒準會像打董卓一樣打你!“本就一腦子漿糊的袁紹一聽,立刻改主意了——不去!

    其實,袁紹的心態代表了當時大部分天下諸侯的心態:沒事誰會弄個”爹”來養著?而且搞不好可能會招來其他諸侯的惡揍。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獨享

    餐桌上這碗菜既然沒人吃,那就輪到曹操動手了。此時的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東漢十二州中的兗州,儘管比起老大袁紹和老二袁術來,還差不少,但也屬於獨立、中等實力的諸侯了。讓我們來看看曹操是怎麼”吃菜”的:

    此時的漢獻帝控制在軍閥韓暹、楊奉、李樂手裡,曹操想從這邦人手裡拿到這碗菜談何容易?辦法倒有三個:下策是硬搶 ,但風險很大;中策是談判,機率五五開;上策是爭取曹操入主中央,只要控制了中央,就控制了漢獻帝。曹操決定用上策。

    這事說來也很諷刺,韓暹、楊奉、李樂這邦人屬於黃巾軍的白波系,而曹操的部隊,大部分也來源於黃巾軍。漢獻帝手下的各鎮諸侯都在各打算盤,誰也不鳥他這個皇帝,反而是當年造反鬧革命的黃巾軍,如今成了漢獻帝最後的依靠。因此, 不管怎麼說,曹操想入主中央政府,必須得過白波系這道關。

    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迎來了這場博弈中毛玠之後的第二個貴人——董昭。董昭原為袁紹手下,後受猜忌,跟著張揚進了東漢中央政府。董昭在董卓之亂中顛沛流離,對各路軍閥失望透頂,唯對曹操另眼相看。此次,董昭為曹操入主中央制定了一個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說服張揚曹操結交,並由張揚向中央舉薦曹操,讓漢獻帝知道曹操這個人。 第二步,董昭先以曹操的名義,給長安軍閥寫信,表達安撫和結交的意願。而這一步看似閒棋,卻讓曹操後來的行動,不至於受到西北軍閥的干擾。 第三步,董昭又以曹操的名義給本地軍閥楊奉寫信,對其歌功頌德、巴結示好。如此換來楊奉的回報:向中央舉薦曹操並委任曹操為鎮東將軍(實權將軍,四鎮將軍之一)。

    這三步走策略,為曹操入主中央鋪平了道路。而等曹操到達洛陽,董昭又有了新主意:洛陽久經戰火,不宜作為都城,咱遷都許昌,既能解決吃飯問題,也能讓你更好控制大漢政權。這話正合曹操心意。於是,曹操不斷給楊奉灌各種湯,既有心靈雞湯,也有忽悠迷魂湯,最後楊奉迷迷糊糊的同意了曹操的遷都(魯陽)大計。等到楊奉發現曹操遷都許昌而不是遷都魯陽的時候,大呼上當,但悔之晚矣。楊奉發動軍閥大戰,想把漢獻帝奪回,結果卻被曹操一頓好揍。

    從此,曹操開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新時代。

  • 3 # 小石頭LEO

    這是由當時的天下大勢所決定的。

    能夠實現挾天子,令諸侯的戰略,既有主觀的條件,也有客觀的歷史背景。當時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洗劫,導致漢獻帝出奔。這一偶然的事件,才造成了漢獻帝的出奔,也才能夠有挾天子的基礎。而在當時,能夠挾天子的,必須有足夠強大的實力才能保證獻帝的安全,避免李傕郭汜的追殺,同時也能保證自己不被擊敗。而放眼整個天下,當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只有曹操和袁氏兄弟。

    曹操自不必說,本身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在自己的老家起兵之後,迅速壯大的勢力。在剿滅黃巾的過程中,自己的勢力也得到迅速的發展。而且其老巢許昌,又離長安很近,才有了近水樓臺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曹操能夠採納荀彧的策略,對於獻帝出奔一事做出最及時的反應,才能獲得這個天賜良機。

    反觀袁氏兄弟,袁術本身就想著當皇帝,恨不得漢獻帝早死,劉氏江山絕後好讓他名正言順的登基大寶,即便具備條件也不會迎接獻帝的,何況當時他還在相對較遠的淮南。而袁紹雖然同樣和曹操具備優勢條件,但是本身優柔寡斷,內心也存著自己當皇帝的野心。因此在迎接獻帝這件事上心存猶豫,沒有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才給了曹操機會,佔據了這個漢朝末年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

    而天下其他勢力在當時都不具備迎接獻帝的條件。此時的劉備正輾轉各地,尚無棲身之地。孫策正託庇在袁術的帳下,一心謀劃江東。其他劉表,劉璋,張魯,馬騰等人,都是守家望戶之輩,根本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也沒有這樣的實力。所以,最終獲得獻帝這張王牌的,只能是曹操。

  • 4 # 手機使用者天干圭木

    更正一點,曹操是奉天子以令諸侯,而非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字之差,意思完全變了。曹操是為數不多的漢室正統的維護者,相較於其它州府,曹操還是盡心盡力的維護統一,只是後來劉協確實不爭氣。曹操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如果沒有我,這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帝。

  • 5 # 咖啡不解酒醉162

    這個說明曹操的先見之明。其他各路諸侯只是鼠目寸光之輩,除了搶地盤就是搶地盤,誰也沒有在意一個落難天子的價值。其實沮授也提出過,但袁紹的態度不以為然,生生錯過了。孫策劉備那時還沒有形成氣候,諸葛亮又沒出山,所以就便宜了曹阿瞞了。也只有曹操才有這樣的實力和眼光,就算天子在他手中,其他人不服,也大多輸在他的劍下。

  • 6 # 亂神虎

    下面談談個人拙見。

    當時的歷史情況。就是諸侯只有奉詔才能帶兵去見天子。否則就是誅九族的大罪。當時漢獻帝逃難,隨從有限,傳召的主要就是袁紹和曹操,其他諸侯當然要差不少。

    下面說天子偏心袁紹和曹操的原因。

    第一,就是地理位置。

    天子從今陝西西安到河南洛陽,還要面對從西部追來的李傕郭汜賊兵。所以只能就近選取諸侯護駕。而河北袁紹和山東曹操就是最佳選擇。其餘的諸侯會晚不少,會耽誤事情。

    第二,就是感情原因。

    袁紹和曹操那時候一直都是忠臣形象。除宦官,反董卓。都是為朝廷謀福利的忠臣形象。鑑於董卓和李郭的亂政,所以漢獻帝選擇忠臣護駕。

    而為什麼袁紹不去救駕呢。

    不同於演義中對袁紹的昏庸的描繪。其實袁紹能佔據河北也是有智慧的。他當時也是有野心的。

    袁紹其實想要仿效劉秀在河北登基,想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他比窩囊的漢獻帝更有名望又缺少心機。可以架空。所以袁紹巴不得漢獻帝早點死呢。這樣袁紹也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只是世事無常。袁紹沒有料到曹操在諸侯林立的情況下敢冒險救駕。也沒有料到劉虞拒絕合作,還被屬下公孫瓚所殺。所以眼睜睜看著曹操得了好處。

    所以說,曹操的成功不僅僅是他的主動,也是因為形勢的確對他有利,他的冒險一擊也帶來了巨大利益。至於他後來欺君罔上,那也是後話了。

  • 7 # 匆匆過客148

    謝邀!群雄並起,當時討伐董卓時,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第一袁紹,身為盟主,又是士族領袖,當仁不讓。第二曹操,亦是士族階級,又是討伐董卓的發起人,而且在討伐中表現很積極。第三是孫堅,討董時也很積極。但是其屬袁術,後又挾玉璽。不但號召力不足,又有所圖之嫌。更因其勢力在江東,距中樞較遠。故無法亦沒有機會挾天子。袁紹應是最有機會的。但其在戰略上經常的後知後覺,導致其喪失良機。

  • 8 # 人生若4有如果

    一千多年前春秋首霸齊桓公推行的尊王攘夷大獲成功。如果談真實歷史我認為各大諸侯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是被曹操搶了先手。談演義則是為了劇情需要,抬高曹操智商,為其統一北方打下一個順理成章的伏筆。其實就是為了醜化袁紹,野心家裡只有曹袁有這個實力。

  • 9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先解析一下“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姓天下,天子最大。任何臣與民都是被天子牧挾的物件。所以說,挾天子本身就是謀反。只有居心大叵測的人才會想著去挾持。荀彧,從演義看,後期的他是似乎支援劉漢天下的,但是初期的他居然是首先提出挾字的人之一,當真不可思議。至少說明年幼的荀彧的不成熟與年齒見長的他的差異。說句題外話,二十歲的人,一般不論你的看法多麼看起來牛多麼“正確”,實際是否對路只怕只有天曉得。嘴上無毛辦事牢靠的人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人只怕三十歲的時候就會變化甚至是巨大的變化。以此類推。一句話,你若喜歡被忽悠,最好必須考慮忽悠者的年齒為妙。

    言歸正傳,曹操、袁紹都想過挾持天子。家賊難防說的就是他們兩個。袁紹所以沒有成行絕不是他是什麼忠臣,而是他認為他迎來天子會被天子管著不自在。忠臣的本分是迎天子保護天子並討逆伐亂。從這點看,曹操可是壞透了的家僕傭臣,經典的反賊無疑。袁紹卻反義不足,更像一個調皮的不喜歡被管的娃娃。因為他袁紹的疑慮就是明證:“迎來天子管著我,太不自在了。天子還是別來罷”!看看,他骨子裡認可天子可以管他的。至於挾持天子,是本初屬下的建議,但是他聽不進去。說明袁紹不是大忠臣也絕不是反骨者。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點。幾乎所有的現在人,都誇讚曹操遠見卓識。對。但是隻能是一小半對。他曹操能看見挾持天子後帶來的巨大好處。沒有洞見力是看不見的。但是,這樣的時刻,曹操連想都不想迎接天子保護天子,一心挾持,其惡毒心真是禿子頭上的蝨子般明晰無疑。別說什麼大勢。當時曹操做法不同的話,劉家氣數絕不會激盡。曹操想都沒這樣想過保護天子。其詩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居然自比周公。一個人無恥起來,可以如斯!

    我認為,曹操對華夏是有罪的。當時劉漢天下雖然被何進與董卓禍亂,但是諸侯裡,除了袁術完全一個二球投機者外,包括袁紹在內的絕大多數諸侯反漢之心根本沒有萌發。反漢者必然要有反天下大志。各諸侯互相間攻打不過貪戀小利而已。總體來說,各諸侯骨子裡還是有漢天子的。只要漢天子得一個如周公一般的人輔助,政令得當,天下可以瞬間穩定。

    有人說了:大漢天下穩定有個屁的意思。錯了。大漢天下穩定意義太大了!因為天下穩定就不可能諸侯混戰,人民苦難就不可能發生!看看曹操挾持天子後的軍閥混戰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的巨坑吧。死亡人數十停去了九停!全國五六千萬左右的人口剩下的不過數百萬了。曹操這個鉅奸的詩詞里居然有不少描寫當時的慘況(曹操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奇葩腦子真是醉!)。而這一切的源頭,絕對不是董卓之亂為分水嶺的,而是曹操開始挾持天子那時起!開始一步一坑不可遏制下去的。先是曹操周邊諸侯知道各種政令表面是天子下詔其實是曹操在指手畫腳謀取私利。試問,你若是諸侯你會歡天喜地去聽令?當然是陽奉陰違,去他孃的。天子本來深入骨髓的權威一步一坑蕩然無存。矛盾更多更激化了。曹操之於華夏罪大惡極,人民屍漂滿地,遠一點的五胡亂華,漢人差點滅種。曹操可以說是罪魁禍首一點也不過分。當時有人評曹操“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真是高人錦繡,精確至極。這貨,就是個逮著機會就做大亂的玩意兒!天理昭昭,曹氏一族終不得好死,被司馬夷滅,真真是報應不爽。可憐我華夏人民無辜跟著下巨坑。我呸它丫丫的。這貨霍亂,比董卓兇惡百倍。真懷疑這玩意兒是它爹曹嵩姦淫長花柳的妓女生出的貨色!

  • 10 # 秉燭讀春秋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思就是,曹操以皇帝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諸侯。後來曹操憑藉“正義之師”的名義統一了北方。

    ▲曹操

    (問題來了),曹操的謀士能為曹操出此良策。其他諸侯為什麼沒有想到呢?其實這個問題不是曹操的謀士毛玠最早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其他諸侯的謀士也提出過同樣的問題。只有曹操實施併成功了。

    一、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毒士”賈詡。原話不同,但表達的意思一樣。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他的手下李傕、郭汜逃出長安。驚魂稍定的李傕、郭汜,想向掌握朝廷實權的司徒王允投降。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二人投降。王允誓要斬草除根,這樣一來,就把二人逼到了絕路。絕望之餘,李傕、郭汜打算解散軍隊分頭逃回西涼。當時,賈詡還沒有投曹操,董卓派他做二人的謀士。賈詡為了自保,對二人說出了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思一樣的一句話——“奉朝廷以正天下。”

    (賈詡)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引自《三國演義》

    賈詡意思是說:現在你二人分頭逃跑,就算一個小小的亭長都能把你倆抓住,假如帶軍隊殺入長安。一旦事成,然後以朝廷的名義,征討四方。假如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遲。

    二人採納了賈詡建議,兵犯長安,果然挾持了漢獻帝劉協,控制了東漢政府。後來二人爭功發生了內訌,兵敗被殺。(失敗是個人因素造成的)

    ▲李傕郭汜

    二、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是袁紹的謀士沮授。可惜袁紹目光短淺,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董卓死後,群雄割據。袁紹的謀士沮授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沮授)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引自《三國演義》

    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本人也不贊成,袁紹想:現在皇帝流落民間,其它諸侯誰也不管,我把皇帝請到家,豈不是為自己請了一個“爹”?事事還要聽他的,吃我的,喝我的,一幫大臣又不為我出力。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兒,我還是少作為好。

    這就是袁紹目光短淺之處,他沒有曹操的遠見,他沒有看出漢獻帝潛在的作用,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東漢。奉皇帝指令才是正統。袁紹視漢獻帝為垃圾股;而後來的曹操卻視之為績優股。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別。(袁紹把一個“寶”丟棄了,最後後悔不跌,袁紹眼光短淺)

    ▲袁紹

    三、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受。

    “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翻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含有指責曹操挾持漢獻帝專權的意思,諸侯們誰願意稱自己為“不臣”呢?這是其它諸侯攻擊曹操的話,曹操從不認為自己挾持過天子。

    後來,許多諸侯看到曹操獲得了漢獻帝這個“寶”,得到了許多實惠,紛紛攻擊他。我想問問:當初為什麼你們都看不出這其中的好處?不是你們的謀士不行,是你們才能和眼光不行。曹操做了,成功了,你們眼紅了,曹操成了眾矢之的。

    曹操最初沒有“挾持”漢獻帝的意思,而是出於儒家思想的“忠君”本能,至於以後曹操的變化就不好說了。曹操本質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征討其它諸侯的。

    曹操當時和其他諸侯相比,相對是最弱的一個。後來,曹操擊敗了青州黃巾軍,俘獲士兵30萬,男女一百多萬口。將其中精銳組建為“青州兵”,以兗州為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割據政權。

    話分兩頭。公元195年(興平二年),董卓死後,李傕,郭汜兵犯長安,漢獻帝劉協為了躲避戰亂,在一班文武大臣的保護下逃離長安,回到了古都洛陽。當初董卓為了遷都長安,一把火燒了洛陽。面對淒涼場景,漢獻帝沒吃沒喝的。大臣只好為他挖野菜充飢。各地諸侯忙於割據爭搶地盤,誰也顧不上他,當時最強大的袁紹沒有采納謀士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置皇帝生死於不顧。

    此時曹操的謀士,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紛爭之際自存並求發展的重要策略。

    (毛玠)道:“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引自《三國演義》

    毛玠分析的很有道理,當時漢獻帝被董卓脅迫西遷長安,朝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倒驢不倒架,曹操是官宦之後,他老爸曹嵩曾是東漢的太尉,他深知漢天子在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不泛夾雜著忠君的思想,(這是“四世三公”的袁紹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因此,他極賞識毛玠的建議,當即派使輾轉到長安,以示忠於漢朝廷,並利用黃巾軍餘眾,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市西)附近開展屯田,聚集糧食,招納軍隊。為以後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1 # 泊圖泊途

    事實上並非如此,知道為何很多人對袁紹感到惋惜嗎?因為他手下一謀士也提出過類似的話。

    “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這是沮授給他的建議,說的很直白,毫不做作,挾持天子號令諸侯、培養兵馬來對付不聽話的那些人。袁紹遲疑猶豫的地方在這時候展現出來了,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表示迎接漢獻帝會影響到權力的分配,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此策略。他失敗起步於此。

    漢獻帝到許昌之前,有過在洛陽的經歷,這就要提到楊奉,此人名氣不太大,不過短暫的捲入過權力中心。他本來是黃巾軍,後來從李傕為將,李傕郭汜之亂他立場站在漢獻帝這邊,算是有個好的開端,不過他似乎沒有太長遠的規劃也沒有特殊的軍事才能,後來獻帝被曹操迎接到許昌,後來被曹操擊敗。可以說是“挾天子”的半成品。

    說到挾天子還要說起李傕和郭汜,此二賊在賈詡的建議下,大亂都城,後來李傕、郭汜反目,前者劫持漢獻帝,後者挾持百官,不過李傕劫持的行為毫不掩飾、毫不做作,儼然十足的反賊,沒人會聽他的號令,此挾天子是毫無作用的自取滅亡之舉。

  • 12 # 歷史雜貨鋪

    曹操的能力非常強這是毋庸置疑的,曹操同樣是知人善用,可是三國時期並不是只有曹操一個人才,三國的時候能人輩出,那麼別人就想不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嗎?事實是當時有不少人都想到過這件事,不少謀士都給自己的主公提過這個建議,只不過最終只有曹操這麼做了。

    在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政治眼光不少人都有,當然總的來說還是少數,只不過現代人看這個問題一眼就能看出這樣做的好處,因為這件事的好處已經被無數人解析過。董卓就知道挾天子的重要性,董卓控制皇帝之後也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董卓比較笨,大家都心知肚明天子就是擺設,可是他控制漢獻帝之後,做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天下人的認可,並且不尊漢獻帝為尊,自己凌駕於漢獻帝之上,也可以說是面子工程沒做好,導致天下人都有討伐他的理由,人們把他稱作為董賊,董卓做到了挾天子,卻沒做到令諸侯,諸侯壓根不聽他的。

    歷史上郭汜也曾挾天子,只不過是曇花一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那些比較厲害的謀士,很多都想到了,只不過他們的主公做的不好。袁紹的謀臣就曾建議過一定要挾天子,可是袁紹沒啥機會去控制漢帝。僅僅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曹操就比較便利。

    曹操在控制漢獻帝之後,非常的重視漢獻帝,可以說是真的將漢獻帝尊為自己的主上,只不過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權利在曹操手中,漢帝在轉了好幾手才到曹操的手中,曹操這個人太聰明瞭他知道只是能夠控制漢獻帝絕對是不夠的,他剋制自己的慾望,很好的利用了漢獻帝的身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律規定,男女不是夫妻的同房,只要不出現交易行為,就不算違法行為,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