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一朵
-
2 # 遺編一讀想風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遊至會稽,黔首伏在道路兩旁恭迎,22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往觀,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始皇帝這年七月崩於沙丘宮。
三年後,項羽殺宋義代上將軍,救趙至鉅鹿。秦將王離與章邯圍趙王歇與張耳於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陳餘北收常山士卒數萬人,軍鉅鹿北,兵少,不敢前,五千人嘗秦軍,皆沒。諸侯皆作壁上觀,項羽過漳河,破釜沉舟,圍王離,九站九捷,斷絕糧道,大破秦軍,殺蘇角,擒王離(王離祖父王翦殺項羽祖父項燕)“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王離,率領的是當時秦最精銳的部隊“長城軍”,公元215年,蒙恬率領這支軍隊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至鉅鹿一戰長城軍戰敗,餘下的二十餘萬盡被坑殺。這個時候秦軍最主力部隊已滅,天下大定。政由羽出,號為霸王,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公元203年春,漢王劉邦率56萬兵,東伐楚,四月入彭城,項王將兵三萬西從蕭縣,漢王日置酒高會,晨擊漢軍,中中至彭城,大破漢軍,至泗水殺十餘萬人,又追至靈璧(今安徽靈璧縣)漢軍擁擠踐踏十餘萬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劉邦單車逃命,嫌車慢,路上多次丟掉兒女(漢惠帝與魯元公主),父親與妻子呂后被擒。
以前看到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句話稱讚項羽勇武,但還是覺得太過於誇張,看到項羽本紀的時候,鉅鹿之戰,彭城之戰,以少敵多,以勞討逸,軍發如箭矢,勢若劈竹,追亡逐北,伏屍百萬,血流成渠,戰地皆赤,神愁鬼嘯,山河易色。才覺得古今項羽一人配這句話。
到垓下圍之數闕,四面楚歌,項羽大驚,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而舞,左右泣下。四句既有對自己的自信也有對個人渺小的嘆息。看到這裡更覺得,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既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更有與虞姬訣別的君王柔情。烏江邊,“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老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我何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現在沒有一個人生還,就算江東的父老可憐我還讓我稱王,我的心裡不會羞愧嗎?江水滔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人生如夢,或許這就是我的宿命,既然天意如此,那又何必想那麼多, 霸王一劍自刎,從此,英雄謝幕。每讀至此,未曾不喟然涕下,英雄末路,至於此矣。
至此,我們看到一個性情中人的人生。 面對生命最後一刻,他想起的竟然只是自己的愛人和寶馬,而不是江山 , 也不是思考如何突出重圍,如何轉敗為勝,可見江山已經不重要,勝利已經不重要。結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是那真實的過程,那英雄的歷程。但劉邦就不大讚同項羽,雖然項羽的英雄氣概無可厚非,令他欽佩不已,但社會是現實的,真性情,誰講誰倒黴。所以,講現實、實用的劉邦成功了,不過這將是另一個故事。
公元前209年,殺會籍守,舉事吳中。次年攻秦,項梁兵敗被殺,退駐彭城。公元前207年,封魯公,救趙,殺宋義,鉅鹿大破秦,威震諸侯,擒王離,章邯降。西至破函谷關漢軍,駐軍新豐鴻門,宴劉邦,入咸陽,燒屠,殺子嬰。自立西楚霸王,分封侯王。公元前206年,八月,齊、趙反,往討,殺降,遷民北海。次年,聞漢王入彭城,還率卒三萬,大破之,追至滎陽。公元前203年,下滎陽,鴻溝議和,已而劉邦背盟,與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漢將劉賈,反將英布,周殷,六十萬軍,數圍項王楚軍十萬於垓下。八百騎出,失路,至烏江,戰,自刎。秦失其鹿,陳涉首難,天下豪傑群起共逐,羽身非有堯、舜之賢,湯、武之師,六國之宗室,天下之所望,起於隴畝,三年平秦,宰割天下,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蓋古今未之有。自矜其功,力征經營天下,五年身死國滅。其興也暴焉,其亡也忽焉。羽好屠城,殺降,所過皆殘滅,手下所殺何止百萬。不能信用士人,功者害之,賢者多疑,不予功利。負約背恩,項家世代為楚將,羽竟殺懷王,天下非之皆叛。婦人之仁,勇而無謀。
殺降屠城,咸陽三月大火,骸骨遍野如麻,號哭慘怛天日,眉色不改,心無少回。然被圍垓下,霸王別姬,悲歌悵飲,情不自禁。烏江贈馬,自刎江邊。鴻門不殺劉邦,滎陽送還漢王父妻,不似漢王多詐,真性情。
-
3 # 加油暖暖
項羽出身貴族,有勇,手下能人志士不少,可以說符合一切做皇帝的條件,可惜被劉邦給給打敗了,本來差一步是萬人之上,卻不得不自盡,司馬遷也是可惜英雄
-
4 # 尋找老家味道
一,時勢英雄
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逐鹿中原,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項羽的一生充斥著浪漫主義悲劇色彩,蕩氣迴腸。從背水一戰到血染烏江,他的故事璀璨得像一場刻意安排的舞臺劇,亂世為臺,演繹出了人們對悲情英雄的所有想象。
這不僅使項羽從成王敗寇的俗規定見中脫穎而出,就連太史公也心存偏袒,在他名字後面加上了“本紀”二字——那本是最高統治者才有的殊榮。
二,亂世梟雄但剖開歷代文藝創作者加諸在他身上的英雄綵衣,以客觀眼光審視項羽的破秦之路,許多劣跡便就隨之水落石出。如果說劉邦走的是韜光養晦之道,那項羽就是硬生生殺出了一條通往咸陽的血路,坑殺秦軍還可以理解為斬草除根,但屠城之舉卻是赤裸裸的濫殺無辜。
殘暴兇戾,嗜殺成性,這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大相徑庭,也為項羽增添了幾許梟雄色彩。
三,沐猴而冠不論英雄梟雄,總歸都是一世人傑,芸芸眾生望塵而拜的存在,但政治上的目光短淺,管理上的剛愎自用,卻迅速把這位人傑拉入凡塵,這時的他既非英雄,也不是暴君,更像范增口中的“豎子”。
他曾經把生命活成了一曲蕩氣迴腸的絕唱,偏又親手擊碎了世人的英雄夢,留下來的汙點穢跡,是比英年早逝更令人扼腕的千古遺憾。
他並不光風霽月,嗜殺本性與婦人之仁,雄韜偉略與鼠目寸光,這些特性在他身上顯得格格不入,偏又那麼矛盾地水乳交融。
四,因果當世見,功過後人評過人的軍事才能令他異軍突起,劍指咸陽,摧枯拉朽般攻陷了強秦。那個曾經席捲八荒的帝國在他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彈指間灰飛煙滅。世間諸侯都是畏縮於他盛名之下觳觫驚惶的螻蟻,順者昌逆者亡的讖語在他身上得到註解,被彰顯得淋漓盡致。與自身格局相差懸殊的強大武力短暫填補了他的短板,而攻秦路上的凱歌高奏則長久助長了他不可一世的氣焰,大秦覆滅之時,他對武力的迷信已經如阿房宮裡的大火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在此後的多年裡,他埋下的隱患在同一刻作痛,於是幾度式微的大漢王朝起死回生,雄霸天下的楚軍卻從此馬失前蹄,一蹶不振。漢王已略地,四面楚歌聲,蓋世英雄途窮日暮,夢想中的大楚王朝還來不及誕生便已胎死腹中。
英雄氣短,美人長辭,項羽冥冥中的興衰際遇,把戲劇性發揮到了極致。
五,貴族的驕傲
其實初臨烏江,他也想忍辱負重,十萬旌旗捲土來,但撐船翁有意無意的一席話,卻戳在了他內心的最驕傲處,於是他選擇用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
不許人間見白頭,那是天下名將的通病。
他不會知道,當楚漢之爭已為陳跡,寂寞如雪的烏江岸邊,會有兩個後世詩人睹景弔古,為他驚鴻過眼的人生想象著後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這是後世兩位文人對這段歷史留白作出的不同設想,可惜自刎烏江岸的結局已在史書上白紙黑字落成了定數,歲月無法回溯。
現實的世界裡,沒有捲土重來,沒有二度梅開,孤軍獨對百萬師,含笑自刎烏江岸,那才是末路英雄最好的歸宿。
-
5 # FangCaoAn
第一:
縱觀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真可謂是可歌可泣。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已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初期,項羽在其叔父項梁的領導下,南征北戰;後來,他獨自率領大軍浴血奮戰,終於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一生英勇善戰,大大小小一共參加和指揮了七十多場戰爭。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全部都是以完全勝利而紀載於史冊之中。
譬如在鉅鹿之戰時,項羽的部隊只有五萬人。而主力還是他叔父項梁當初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在這次與秦軍的作戰中,項羽在軍事謀略,戰鬥部署和軍事行動中做了一件事流傳千古,就是那句成語的出處——破釜沉舟。當時秦將王離軍圍在邯鄲,另一秦將章邯軍距王離軍一段距離下寨,兩軍成掎角之勢。而當時對秦作戰的其他各路諸侯軍共三十餘萬,都作壁上觀。
在關鍵時刻,項羽首先派兵擊敗章邯,章邯軍也不知楚軍虛實,於是暫且收兵。其次,乘著章邯軍暫且收兵的時間空檔,項羽本人一馬當先率領全軍涉水渡過漳河,極大地調動了楚軍士氣,從而突襲了秦將王離軍,挫其銳氣。第三,在秦將章邯軍反應過來並前來支援王離時,項羽已經完成了他“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的這一戰役。
鉅鹿之戰,項羽基本上是在與時間賽跑。而且在度過漳河之後,項羽下令把軍隊用做飯燒水用的鍋全部砸了。他給部下說,要麼就打敗秦軍拿他們的鍋來做飯吃,要麼就是自己餓死。同時,他還讓士兵把過河船隻全部擊沉。意思就是既然過來了就不要打算活著回去。最後終於大敗秦軍。鉅鹿之戰項羽以五萬軍隊對陣秦軍四十萬,以九戰九勝的戰績打敗了秦軍。這一年,項羽也不過才二十五歲。
另外項羽還有為人仗義的一面。這從鴻門宴中也可以看出。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並派兵把守函谷關,以對抗項羽西進。項羽率領40萬大軍到達後,攻破函谷關,進駐在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準備襲擊劉邦。劉邦知道勢力懸殊便採納了張良的建議,並結交了項羽的叔父項伯,希望從中給予調解以作緩兵之計,並且親自到鴻門和項羽見面。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莊舞劍,意圖刺殺劉邦。但終因項羽因不忍殺死劉邦而作罷。這或許也是項羽人生的一大憾事。但項羽還是行俠仗義,不仗勢欺人,應該在戰場上以決勝負。
還有,就是在英雄離開歷史舞臺時,項羽準備自刎之前,他放走了自己的馬,也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離開。這都顯示了項羽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人性之光。
第二:
《史記》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凝聚了其編撰者司馬遷的全部的心血,從而完成了自己“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踐行。
縱觀歷史,每一部偉大的作品背後,都是作者不屈的靈魂與社會現實碰撞出的火花;璀璨奪目與悲歡離合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因此《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也是一部文學經典。在漢代,史學和文學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說司馬遷既是一位史學巨匠,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在司馬遷經歷了“李陵之禍”後,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他的身體,精神都受到嚴重的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他的修史動機也就有所調整。這是必然的。他在經歷磨難之後透過著書立說,抒發心中的鬱悶和不平,也是符合邏輯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就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讚頌,而是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聯絡在一起,從而融入了較多的怨恨成分。這如同許多歷史與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一樣,在司馬遷編撰《史記》過程中,他把自己心理的巨大變化摻入其中,也是人性的使然。他既以磊落而感慨的筆墨賦予《史記》豐富的內涵,又把個人情感的融入到其中,對自己心靈與肉體遭受巨大創傷而進行了傾訴。
正因為如此,《史記》使讀讀起來更加有趣和引人入勝。可以豪不誇張的講,沒有了個人情感的融入,《史記》則不能稱之為鉅著,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般的記錄歷史的書籍而已。
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將事件和人物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本紀,是記述帝王的;二是世家,是記述諸侯的。
至於將項羽紀入本紀,一是司馬遷認為,項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戰爭中是主力軍。而且在秦王朝滅亡後和楚漢相爭的幾年中(自公元前二零六年八月,至公元前二零二年十二月),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立為西楚霸王,成為一代霸主,並處於天下之主的位置。他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封劉邦為漢王。因此項羽雖然未及帝位,但按其所掌控的權力與職能來說,也與皇帝毫無二異。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就把項羽寫進本紀。這是司馬遷本人對歷史對英雄的尊重。當然也懷有一定的個人情感在其中。
二是本著人性所固有的思維去判斷,惺惺惜惺惺,惶惶惜惶惶;同病相憐,同命相憐是人之常情。司馬遷自己的人身受到極大傷殘和屈辱,而項羽又自刎江東。對項羽欽佩和無限憐憫也屬正常的心理使然。,
透過對《史記》的再研讀,可以看出,由於司馬遷自身的原因,以及項羽在推翻秦王朝這一歷史時期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處的位置,因此司馬遷對項羽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讚揚,並將項羽寫進了《史記》本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在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予以沉默,伏筆不述,倒是有悖一個偉大史學家的修史常識,而且也不符合情理。
附:
《題烏江亭》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項王廟》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詠虞姬道》清•謝啟昆
八千子弟失江東,止有虞兮效始終。
死共烏騅埋駿骨,生憐紅粉是英雄。
花間名字留芳體,帳下悲歌泣曉風。
若使當年成帝業,寧同呂雉禍深宮。
回覆列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是李清照面對金兵進犯,想起當年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不肯選擇過江東的豪邁氣概,從正面謳歌了英雄項羽;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從側面歷史客觀的評價剖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也是沒有選擇退回江東重整旗鼓,江東子弟多才俊如能團結善用的話,捲土重來誰笑到最後還不知道呢?字裡行間帶著對西楚霸王的些許惋惜之情。
漢朝之後的文人墨客大多都從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瞭解的項羽。作為漢朝史官的司馬遷,把項羽單拿出來列編成《項羽本紀》出鏡,詳實的記述了項羽璀璨奪目蓋世傳奇的一生,可見司馬遷對項羽敬佩、惋惜等諸多複雜感情之深沉厚重!
項羽一生歷經征戰無數,也都獲取了勝利,僅最後一次以失敗而告終。秦國幾乎所有軍隊都是被他收拾的。項羽攻城掠地的目地僅是為維護其霸主地位,而劉邦則是為了奪取秦國江山;項羽前面攻城打的苦,劉邦後面掠地搶的歡;項羽攻城不佔城不納民,劉邦則占城納民接管地方政府;項羽兵將越打越少,劉邦卻越來越兵強馬壯。可悲可嘆的是項羽把起初的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爛,最後垓下一戰四面楚歌漢軍碾壓楚軍劉邦完勝項羽。項羽本可以選擇退回江東重整旗鼓來日再戰,如果這樣,就不是蓋世英雄項羽了,他不會選擇耍陰謀玩賴皮這一套的,他不屑而恥於這樣做,他如果是這樣的人,早就讓劉邦N次回家彈玻璃球去了,漢朝也恐怕姓項而不姓劉了。項羽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人格註定他的一生最終以悲劇收場。大丈夫生而何歡?死亦何懼?一切都過去,說那麼多當初如果有何用?以後的如果也就留給後來者繼續選擇吧?我就是我,從來往生項羽僅我一個!霸王項羽豪氣沖天英氣蓋世的人格魅力在烏江拔劍自刎那一刻迅速定格得到昇華!
其實,項羽有多次機會消滅劉邦,並非僅僅他詩中提到失去的那匹寶馬良騅,劉邦霸佔關中引起項羽憤怒,率軍40萬駐紮鴻門,劉邦軍只10萬,劉邦膽突的來鴻門拜見項羽,項羽乃性情中人深受感動設宴款待劉邦,謀士范增獻計項羽除掉劉邦,項羽壓根就沒有藉機除掉劉邦的打算,到最後沒有采納反而放過劉邦,以後也沒有派兵進剿劉邦。鴻門宴整個過程只是范增製造緊張空氣。這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典故的由來,從古到今津津樂道,把鴻門宴當成陰謀談及,設鴻門宴的是項羽,玩陰謀的卻不是,而且從來沒玩過他認為下流的小人勾當。
而劉邦在張良等謀士的縱容挑唆引誘下樂此不疲,終於玩出大漢一片大好江山。楚漢經過四年戰爭,終於走到談判桌前,答成以鴻溝為界兩國分治的戰定協議。張良卻又向劉邦獻計,趁項羽連年征戰兵力大量削弱的有利時機,一鼓作氣擊敗項羽奪取江山。早已屢試不爽多次嘗過甜頭又善於納諫的劉邦再次聽取採納張良的計策。項羽當初分封十六路諸侯包打天下,可謂兵多將廣,謀士也不可說不多,可他到死也沒弄清楚為何落得個孤家寡人自刎烏江的悲慘結局,也可能他早已知道自己的歸宿,不然他早就會選擇彎道超車,知道而不做,這就是令人敬仰的項羽,這就是令人感佩的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最後用蒲松齡一幅對聯作為本文的結語: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 天不負 臥薪嚐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