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m愛國者

    讀史的人都知道“漢初三傑”,那指的是漢初劉邦的肱骨之臣蕭何、張良與韓信。當時三人各分管漢軍一攤子,蕭何管後勤,張良當謀士,韓信為大將。蕭何保證劉邦軍隊的供給、張良專為劉邦出謀劃策,韓信則負責戰爭的具體指揮;漢初鐵三角堅如磐石、缺一不可。

    劉邦是如何構築這鐵三角的呢?反秦前,蕭何本就沛縣二把手,有組織管理經驗。劉邦起兵後,蕭何又是原始參與者和擁戴者,為名符其實的沛縣嫡系,受劉邦重用理所當然;張良系南韓貴族,除身份顯赫外,還有妙計百出、算無遺策的真才實學,被劉邦重用也在情理之中。但韓信呢?沒顯赫的家世、沒領過兵、沒打過仗,一飛沖天直授大將軍,憑什麼呀?

    其實,劉邦授韓信大將軍真的沒有那麼多的說道,全部理由就是三個字:賭一把!

    古人好賭,每每遇到較難訣擇的事情,總喜歡押上身家性命賭一把。成王敗寇,願賭服輸。

    先看周文,他是陳勝吳廣起義時的一個算命先生,楚華人,在項燕的軍隊中做過占卜文書。當陳勝吳廣起義時周文僅僅自告奮勇地對陳勝說了一句“我有能力”,陳勝就讓他做了大將軍去攻打函谷關,但他竟然真的打下了函谷關!這是不是賭?

    二看章邯,他本是一個管理秦皇陵監造的小吏,沒有任何統兵經驗可言。但秦二世在陳勝發難於野,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時,命章邯為將,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先敗後勝,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這是不是賭?

    三看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是諸葛亮一生最痛心的敗筆。因為劉備早就告誡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偏用,活該失敗!劉備如果真料事如神,怎麼會有後來的夷陵之敗呢?馬謖長期跟隨在諸葛亮身邊,他的能力被諸葛亮看在眼裡,若真是一介庸才,諸葛亮自然不會用,但用了就一定能成功嗎?非也!說到底還是賭一把,只不過諸葛亮賭輸了。

    但劉邦的賭與別人的賭可能不一樣。劉邦畢竟不是賭徒,他不是那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他有爹孃妻兒、有自己的兄弟和軍隊,他對賭不能不持慎重的態度。就拿這次登臺拜將來說吧,劉邦可是在做足功課後才敢下注的:

    韓信投奔劉邦後,還沒被人賞識,就因連坐要被處斬。在刑場上,韓信即將行刑,看見巡視的夏侯嬰,大聲疾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聞言後,遂將其當場赦免。為何一句話韓信就得救了?

    韓信的話在我們看來很普通:漢王不是想得天下麼,為何斬殺壯士呢?此話的要害就是告訴了世人:劉邦有奪取天下的雄心!

    原來,劉邦進漢中後,為了麻痺項羽,遂將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意在告訴人們,劉邦就此孤老漢中,決不參與天下霸權的爭奪。一個普通韓信竟然一口道出只有劉邦少數心腹重臣才知曉的秘密,這不能不讓夏侯嬰為之驚歎!

    韓信又是如何得知劉邦秘密的呢?因為劉邦想奪取天下,必然要發展軍事力量——鍛造武器鎧甲、徵兵以及儲存糧食等,一般士兵是看不懂這些事情背後含義的,但韓信卻可以一眼洞穿。於是有了刑場求救的一幕,其話背後的含義是:我能幫漢王一統天下。

    夏侯嬰救下韓信後,立即與韓信長談,之後便推薦給劉邦建議重用。劉邦隨即“拜以為治粟都尉” (相當於劉邦的財政部長)。太史公在後面還加句“上未之奇也”,這是為韓信的軍事才能抱不平,而非因劉邦官位給的低了。

    韓信雖沒被任為軍事官職,卻成了蕭何手下,使得倆人有了深層次接觸的機會。蕭何知道,這正是劉邦的良苦用心。

    在接到蕭何推薦韓信的信後,劉邦召見韓信,兩人進行了一番深入交談,圍繞楚漢爭霸的兩個頂級人物——項羽和劉邦,韓信推心置腹的表達了自己衷懇的看法:

    項羽力能扛鼎,愛稱匹夫之勇,劉邦有智慧,有擔當,善結交,腦子勝過他。

    項羽親內仇外,不用外人,劉邦一視同仁,不問出身只看能力,仁義勝過他。

    項羽不講義氣,不守信用,圖謀不軌,胡亂分封,劉邦注重承諾,愛惜人才、不吝賞賜,道義勝過他。

    項羽進咸陽大殺四方,屠戮子嬰、焚燬咸陽宮,盜掘始皇陵,劉邦進咸陽約法三章,愛民如子、秋毫未犯,民心勝過他。

    項羽眼光短淺,不要咸陽、只要彭城,且將關中封給不當之人,並放縱其作惡。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實在不濟也能引兵退守,項羽必不深追,策略勝過他。

    有夏侯嬰營救的鋪墊,有劉邦親力親為的面試,有丞相蕭何的鼎力舉薦,韓信的大將軍鐵定!漢初三傑鐵成!

  • 2 # 珍惜8505163768411

    從沒有任何戰績的一線士兵一夜間空降為三軍統帥,這種操作空前絕後,就像一個公司將一個只有兩三年銷售經驗的專員直接破格提拔為銷售總監可能麼?尤其是冷兵器時代有冰就有了權利,難道高祖劉邦不知其中厲害?不知曉如果用錯人將帶來的一系列後果?況且此人剛從敵人陣營跳槽過來的執戟郎中,雖說熟讀兵法,終究紙上談兵。個人認為,韓信在擔任漢軍大將軍之前,應該有過單獨帶兵作戰的經驗,即便沒有,那高祖劉邦肯定事先單獨找韓信進行了一晚上的秉燭夜談,韓信熟悉項羽陣營,對敵我態勢詳細的分析,並對漢軍擊敗楚軍做過合理的戰略規劃,此次“面試”說動了劉邦,成功錄用韓信為漢軍元帥,也可能會透過一些小規模的戰役測試韓信的軍事才華,而不僅僅只是後勤總管蕭何的擔保,只是年代久遠,難以考證,司馬遷也沒法將其記載下來。咱們熟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最高指揮官實際上是劉邦而非韓信,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已經拜韓信為帥,為何領導者不是韓信呢?個人認為極有可能是韓信資歷尚淺,劉邦也不敢完全將指揮大權悉數交於韓信,而是劉邦親自排程,讓韓信作為參謀協助參展,一來可以避免韓信因指揮不當帶來的損失,再者也是檢驗韓信是紙上談兵還是名副其實。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邦之所以把兵權交給韓信,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蕭何。

    要知道,在這之前,韓信一直懷才不遇,在項羽手下當差時,沒有得到重用,只是一個侍衛。韓信失望之下,跳槽到劉邦麾下,依然沒有得到重用,韓信甚至自暴自棄而墜落下去,因"犯罪"被送上斷頭臺,結果在被斬首之際,韓信"喊冤",引起了主考官夏侯嬰的重視。夏侯嬰發現韓信的非凡才華後,及時向劉邦進行了推薦,後見無實效時,他把韓信引見給了蕭何,蕭何識出了韓信的真才實學,努力向劉邦進行推薦。

    結果還是沒有得到劉邦的特別接待和重用。眼看前景無望,韓信選擇了離開。好在蕭何第一時間知道了,於是上演"月夜追韓信"的精彩一幕。把韓信追回後,引起了劉邦的強烈震撼和高度重視,為了留住韓信,劉邦終於聽信蕭何建議,拜其為大將軍,把兵權交給他,隨後韓信用自己訓兵的能力,用實戰能力證明了自己。

    自從從關中獻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以及隨後平定三秦之地,並開拓第二戰場,剿滅依附項羽的各大諸侯王,韓信的軍事才不但得到了世人的認可,更得了劉邦的側目。最終,當劉邦率各路聯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時,劉邦毫不猶豫的軍隊的指揮權交給軍神韓信。而韓信再次證明自己無敵的軍事才能,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之策略成功打敗不可一世的項羽。可以說劉邦最終能得到天下,韓信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當然,回過頭來看,如果當初韓信投奔劉邦後,沒有最早追隨劉邦起義的元老級人物蕭何的極力推薦,劉邦就不會那麼相信並及時重用沒有實戰經驗的韓信,更不會直接把全部兵權交給他。因此,蕭何可以算是韓信的伯樂,誠不虛也。

  • 4 # 魚羊悠揚

    韓信得勢於彭城之戰。劉邦把兵權交給韓信除了蕭何的力保以外還有彭城之戰韓信力挽狂瀾的軍神表現。

    下面是引自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另外可以參考老梁的老梁數英雄。

    韓信雖為大將,起初卻沒有獨自掌握軍隊,有大將之名卻無大將之實。然而他先是獻計獻策定三秦取得劉邦的賞識。然後最關鍵的是彭城之敗後,韓信收殘兵敗將在滎陽和劉邦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阻擋了楚軍西進。此役後劉邦認清了形勢,終於下定決心將兵權交給了韓信,大將軍實至名歸。

    而後韓信一發不可收拾,名震天下,東襲魏王,北定趙代到最後十面埋伏立下不世之奇功,終成為一代軍神。

  • 5 # 廉署

    不會全是但也有不可避免的聯絡,韓信自身也確實有將帥之才,而蕭何是劉邦的智慧錦囊,劉邦能有如此成就,跟蕭何的盡心輔助有不可避免的關係,所以再加上蕭何的推薦,劉邦才把兵權交給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場》豆瓣評分僅5.7,胡歌在劇中的表現能否達到《琅琊榜》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