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陽帝君
-
2 # 大唐神都
《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於此。這裡顯然單指的是“關中平原”,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最早的中原就是指關中。)
隋王通《中說》:”夏都安邑,湯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指關中、隴東地區,說明關中地區就是中原。)
宋 謝採伯《密齋筆記》:“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這裡中原說的也是關中,並沒有指別的地方)
宋 薛季宣《浪語集》:“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關中是中原的“諸夏之首”,有崇高的含義,表示對關中的尊敬之心)
宋李綱《永樂遇》:“五陵蕭瑟,中原杳杳”(五陵即是五陵原,在今天西安市以北)
宋 陸游《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關輔回頭煨燼。”(“三川”即陝西涇渭洛三條河流,“關輔”即關中的別稱,指的是西安周邊的地方。)
宋 陸游《北園雜詠》:“揚鞭大散關頭日,曾看中原萬里春。”(大散關,即關中地區的大散關,指的也是關中地區)
宋 陸游《書感》:“登高望中原,氣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關中地區,雒指“上雒(商洛)”,是的是陝西大地)
宋 邵雍《梅花詩》:“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長安即現在的西安,古稱長安) 宋 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訊息斷,問誰曾到五陵間。“ (西安以北的五陵原,曾有詩云“五陵年少爭纏頭”,這裡指的一定是陝西)
元 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中原唐都長安”即西安,“太白”指寶雞太白山,古稱太乙山,曾有詩云“太乙近天都”)
明 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沒有頭的中原還是中原嗎?這是對關中“中原龍首”最高的評價,也論證了提問者疑問,說明關中地區是真正的中原龍頭,是中原地區的核心所在。)
明 馮琦《觀燈篇》:“長安正月旋璣正,萬戶陽春布天令。新歲風光屬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這裡的中原明顯指的是長安,說明在明代的時候,華人心目中中原還是長安,並沒有指別的地方)
明 李攀龍《登太華山絕頂》:“太華高臨萬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華即陝西華山,登華山上觀看中原,說明關中地區還是中原,這一點毫無疑問)
清 王猷定《四照堂詩文集》:“以通漕實關中,為經理中原之首”。(這是第二次出現“關中”是“中原之首”這種崇高的評價了,說明中原地區離了關中長安,他就不能叫做中原)
關中地區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媧”“黃帝,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
關中地區開創了文明的先河:《周禮》《詩經》《史記》《唐詩》,都發源自這裡。
關中地區自古就是中華的文明精神中心。“周秦漢隋唐”,中國歷史上最出名最偉大的朝代就是在這裡建都。
關中地區,這裡是中華文明姓氏的起源。華人82%的姓氏都來自於這裡。
關中地區是客家人的故鄉,廣東,廣西80%的客家人來自於這裡。
關中地區,西起甘肅,東至山西、河南,這裡是中華文化“仰韶文化”最出名的核心區域。
關中地區,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華夏民族的精神之所。這裡誕生了“秦人”“唐人”“漢人”等,偉大的稱呼。請大家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關中”!
-
3 # 正唐天下
橫亙在中華大地的秦嶺乃中華之龍脊,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是國家氣候的南北分界,孕育了漢江、渭河這兩條長江、黃河最大支流!緊靠秦嶺的關中地區,怎麼能不是最早孕育出華夏文明的區域呢?!考古學文化區詳細分割槽: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沿海等……7000年前西安半坡遺址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內涵要從歷史來看:
1、周朝。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2、秦朝。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3、漢朝。
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中原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
東漢是西安十三朝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先被董卓抓去西安(長安)。西安被曹操攻破後,漢獻帝又被曹操抓去許昌(許都)。
4、西晉也是西安十三朝之一。
因為末代晉愍帝,導致五胡亂華。
5、唐朝西安(長安)關中地區被吐蕃攻破。
以至於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
5 # 洪論
陝西華夏文明啟,關中金城天府地;長安自古帝王都,西安中心聯五洲。
歷史不多贅述,分享一下國家對西安未來定位規劃。西安是繼北京、上海之後的第三個國際化中心城市,作為一路一帶陸路絲綢之路起點,承擔國家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從2010年起,國家已開始規劃建設西安臨潼新豐鐵路國家中心樞紐工程,目前世界最大的陸地無人貨物分揀中心,類似超級無人碼頭正在緊鑼密鼓加緊建設,建成後將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陸地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內聯全國,外幅世界,發揮西安全國中心地利優勢,實現一路一帶宏大藍圖。
過去關中因四塞形勝為歷代帝都首選之佳地,現在西安因中心地利為中華承擔復興之大任。
回覆列表
“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來自於明人繆希雍撰寫的《葬經翼》,其本意為敘述關中形勝、以及關中和中原之間的關係,可惜這是一句經不起推敲的錯誤之言;因為關中既非“天下之脊”,也不是“中原龍首”。
在古代典籍中,真正被稱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關中或關中南部的秦嶺。而在風水龍脈上,中原地區真正的“中原龍首”乃是嵩山山脈,同樣不是關中。
1、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出處:
《戰國策·張儀為秦破從連橫》:“雖無出兵甲,席捲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史記·張儀列傳》:“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捲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司馬貞索隱:“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
"常山",即古恆山,位於太行山之中;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諱,(古)恆山改名常山,故名。
常山郡,因常山在其內故名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恆州。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北郊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即今石家莊元氏縣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屬趙國。
後世記載:
《括地誌》:“太行連亙河北諸州,凡數千裡,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宋《朱子語類·禹貢》:“且太行山自西北發脈來為天下之脊,此是中國大形勢。”
宋·陸游《哀北·太行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黃河出崑崙。山川形勝地,歷世多名臣。”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橫亙中國,號為天下脊。”
唐·杜牧《全唐詩·東兵長句十韻》:“上黨爭為天下脊,邯鄲四十萬秦坑。”
宋代·蘇軾《人參》:“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
註釋:長治,居太行之巔,古稱上黨,素有“天下脊”之美稱。
2、真正的“中原龍首”——嵩山山脈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是以八百里“伏牛山”為其根本。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里,大致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
在龍脈風水上,伏牛山西接秦嶺而入河南,發脈(高處立極)的秦嶺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為其龍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為其龍身,出脈(脈氣止盡)的嵩山山脈為其龍首,洛陽至開封一帶因龍氣匯聚而人文薈萃、底蘊深厚,更是理想中的建都之地。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中原地區因此成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在風水上,我們判斷龍脈走向的龍首與龍尾,以由高到低、順水而下為順勢,即以龍脈起始的高地勢(西方)為龍尾、順水而下的低地勢(東方)為龍首;繆希雍在《葬經翼》中將“關中稱為中原龍首”,即以高地勢(西方)為龍首,顯然與風水上的龍脈走向相悖;因此,中原地區風水龍脈上的“中原龍首”乃是嵩山山脈,而不是西邊的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