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m愛國者
-
2 # 曹老師xixi
曹操五大謀士裡,其實荀攸是綜合能力最強的謀士,但往往荀攸總是被人忽略,這就是三國神書演義的坑人之處,在演義當中他沒有荀彧那樣忠心漢室這樣的事蹟,也沒有郭嘉遺計定遼東這樣的奇謀,也沒有程昱人肉叉燒包這樣的劣跡,也沒有類似賈詡參與王儲之爭,給人的感覺無論在哪都是存在感很低。
但是真實的歷史當中,荀攸是被稱為了謀主,論戰場地位如同蜀漢諸葛亮和東吳周瑜一樣的存在,因為對比其他四人,荀攸的計謀叫做策略,其他人則更偏向於計策。
1.徵張繡
曹操徵張繡,荀攸反對說道,此時徵張繡,繡必急,則於劉表聯合。結果曹操敗了,曹操向荀攸承認錯誤,荀攸說道此時出擊必勝,結果打破張繡劉表。
2.討呂布
呂布固守下邳,曹操連續作戰士兵疲憊,有收兵之意,荀攸與郭嘉一同力勸一鼓作氣,獻計水淹下邳,大獲全勝。
3.官渡之戰
這戰就比較複雜了,簡單的講從頭到尾荀攸是全程謀略,運籌帷幄。
曹操評價荀攸說:“軍師荀攸,從開始就輔佐臣下,沒有哪次出兵沒有跟從,前後多次戰勝敵人,都是靠荀攸的謀劃。”足以說明荀攸算無遺策,全盤考慮,心思縝密。
赤壁之戰後,曹操出兵攻打東吳濡須口,荀攸一同,但不久病逝在途中,曹操每次說起荀攸就流淚。
只可惜荀攸去世太早,並且體弱多病,中後期出場次數不多,但是並非演義裡所說,與荀彧一同反對曹操稱魏王,後荀彧自盡,荀攸懼怕鬱鬱而終,荀攸主要身體年紀大,身體不好,才去世的,荀攸和荀彧後期對待漢室魏王的事情上意見是不一樣的。
-
3 # 黑袍說歷史
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這樣的。
比如是荀攸畫策突襲白馬,斬了顏良——這功勞全被關羽一人吃了。
比如斬文丑時,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靈犀互相微笑——這個也被關羽的榮耀遮蓋了。
比如許攸來投,諸將懷疑,只有賈詡和荀攸勸曹操去襲烏巢;之後張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納,只有荀攸判斷可以收納——這些全被羅貫中吃了。荀攸是曹操的謀主,其亮點正是在出謀劃策。
三國志中有載:
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魏書十·荀攸傳》
可見荀攸曾有十二奇策,可惜沒有傳世。但是在記載中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一二:
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魏書十·荀攸傳》————敗呂布是荀攸之謀。
簡而言之,荀攸所有的名策略,要麼被羅貫中憑空吃了,要麼被羅貫中另外捧個人(郭嘉、關羽)出來遮蓋了。
很多人知道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未必知道荀攸比他叔叔大六歲呢。
——荀攸的小叔叔太有名了,導致許多事兒都壓住了荀攸。多少人還把荀攸的事兒歸到他叔叔頭上了?
——實際上,大家都有個習慣思維:三國那麼多同姓出沒的,只當一個人記。呂曠呂翔、袁熙袁譚,諸如此類的打架。我估計馬玩馬鐵馬休分得清楚事蹟的都少呢…
回覆列表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謀主。荀攸一生妙計百出,算無遺策,為曹操統一北方作出了卓越貢獻。本文僅以“荀攸五策”廖作追念。
荀攸來到曹操身邊的時間是建安三年(198年),比叔叔荀彧整整晚了五年。當時,曹操已經迎接漢獻帝在許都初步站穩了腳跟。但曹魏當時的形勢並不樂觀:南方有張繡、劉表;東方有呂布、劉備;兩淮的袁術也虎視眈眈。荀攸的第一戰就是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獻計曹操道:“張繡和荊州劉表的關係比較微妙,兩人雖然相互依賴,但互不信任。如果曹軍猛攻張繡,劉表會認為唇亡齒寒,荊州面臨危險,必然會全力幫助張繡。如果曹軍暫緩進攻,耐心等待張繡與劉表之間產生矛盾,那時候乘勢進攻必然會一舉拿下。”
曹操因太過相信自己的兵力優勢而沒采納荀攸意見。發起對張繡的攻擊後,劉表果然發兵相救,兩面夾擊致曹操大敗。曹操當即向荀攸誠懇道歉:“今日之敗不用君言至是。”曹操由此不敢再輕易否定荀攸的意見。
荀攸第一策:敗仗換來信任。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率軍征討呂布,打到下邳城(現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呂布全力死守,曹軍攻城損失慘重。此時前線大多將領主張曹軍暫時撤出,休整補充後來年再戰。可荀攸分析形勢後認為:呂布有勇無謀,三戰都敗,已經沒有銳氣;三軍以將為主,主將銳氣衰竭,軍無鬥志;陳宮有智而來得遲,今呂布沒有恢復士氣,陳宮沒有定謀,如果急攻,便可戰勝呂布。
於是,曹操聽從了荀攸的建議,繼續發動進攻,並透過決沂、泗河水灌城,終於擒殺呂布。
荀攸第二策:擒殺呂布。
曹操消滅呂布的同時,袁紹也消滅了幽州的公孫瓚,拿下北方四州。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兩大軍事集團在官渡展開決戰。荀攸在這場統一北方的決戰中是曹操當之無愧的謀主。
戰爭初期,袁紹先發制人,派大將軍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準備前往救應。荀攸勸說曹操:“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曹操依計而行。
袁紹聞知曹軍渡河後,分派軍力向西救應。曹操於是派張遼、關羽迅疾進軍白馬,打顏良一個措手不及。顏良大驚失色,倉促應戰,被關羽一矛刺落馬下,立時身亡。曹軍遂解白馬之圍,贏得了決戰的良好開端。
斬顏良後,曹軍再次沿河而西,引得袁軍大隊人馬的追擊。到了延津南,敵騎越來越多,步兵不可勝數。曹操遂實施荀攸的“餌敵之計”:命令騎兵解鞍放馬,輜重塞於路上。單等袁紹騎將文丑率五六千騎前後蜂擁而至、競相爭搶“戰利品”、陣形大亂時,曹操派徐晃率五百多騎,閃電出擊,結果大敗袁軍,袁將文丑被殺。
荀攸第三策:斬殺顏良、文丑。
不久,曹操探知:袁軍數千輛戰車運糧草到官渡。荀攸再次獻計,讓徐晃、史渙進擊,大敗袁軍,所截之糧盡數帶回,帶不回的即付之一炬。盛怒之下的袁紹再派大將淳于瓊等率五萬人護運從河北運來糧草萬餘車,駐紮袁紹營寨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此時袁紹謀士許攸因貪財,家人被收審,既怒又怕,只得轉投曹操並獻策進攻烏巢。在場的人都持懷疑態度,唯荀攸與賈詡認同。
於是,曹操率步騎五千,乘夜進發,大破袁軍。名將樂進斬殺了淳于瓊,火燒屯糧之所烏巢。與此同時,受命報復烏巢遭襲而進攻曹營的袁紹大將張郃和高覽在聽說淳于瓊被曹軍斬殺的訊息後,頓時湧起對袁紹無比氣憤與絕望。兩人一商量,遂雙雙投降曹軍。當時,守營的曹操大將曹洪懷疑不敢接受。荀攸說:“張郃意見不被採納,氣憤而來,你為什麼還要懷疑呢?”於是,曹操又一次採納了荀攸的建議。
張郃投降之後果然傾心輔佐曹操,之後更成為曹營五子良將之一。若無荀攸,對曹操對張郃都是一個莫大的遺憾。
至此,袁紹四員大將全被擺平。袁軍的戰鬥力從根本上被摧毀了,潰不成軍。袁紹及其長子袁譚等只得逃過黃河。
荀攸第四策:斬淳于瓊、收張郃。
建安七年(202年)6月袁紹病死後,袁紹三子爭奪地盤彼此攻伐,袁譚意外派人來找曹操,表示願意歸降,希望曹操幫助自己攻打兄弟袁尚。曹魏官員議論紛紛,大多數人認為袁譚此舉很可能是誘敵之計,加上曹魏南方有荊州的劉表,時刻威脅。當時,劉表得到劉備相助,實力大增,有關張等良將,有荊州十萬雄兵。萬一在曹軍進兵時突襲許都,後果不堪設想。曹操此時也左右為難。
荀攸又一次表態:“現在正是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時候,可是劉表只知道保守荊州領土,可見他根本沒有爭奪天下的志向。而現在袁紹雖然病逝,可袁氏在河北四州的力量依然強大。一旦袁氏兄弟聯合起來,那麼就很難攻取了。這次袁譚求助,可以乘勢出兵,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曹操聽從荀攸的意見,答應袁譚和親,聯手攻破袁尚,隨即斬殺袁譚,一統河北四州。
荀攸第五策:一統北方四州。
荀攸多謀深算,心思縝密,明智而能保守機密,自從隨曹操四處征戰,常常運籌帷幄,當時很少有人知道他說了些什麼。曹操每每稱讚他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他的內智別人可以達到,他的外愚別人卻達不到,即使是顏子、寧武也趕不上他。”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跟從曹操徵孫權,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說起他來就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