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m愛國者
-
2 # 風光藝境
吐蕃本西羌種屬,勃興於七世紀初,即隋煬帝時期。吐蕃居青藏高原,是由雅隆(在西藏山南地區)農業部落為首的部落聯盟發展而成的奴隸制政權。隋唐之交,其國浸強,勢力向外發展,兼併近旁部落,統一瞭如今的前後藏,統治中心由山南遷至邏些(今拉薩市)。唐初,吐蕃擊破吐谷渾及党項,吞併了今青海及川西,創立了強大的帝國。唐貞觀三年(629),十三歲的松贊干布即位為贊普(吐蕃國君的稱號),建官制,立軍制,形成以贊普為中心的集權式奴隸主貴族統治。吐蕃人強悍善戰,成為大唐西南邊陲的勁敵。大唐、吐蕃兩個王朝雖然和親、通使,但衝突不斷,雙方爭奪的戰線從河西、隴右、安西四鎮直到大、小勃律。唐安史之亂爆發那一年(755),赤松德贊嗣位為贊普,他統治期間,是吐蕃最為強盛時期。新贊普自恃兵強馬壯,不斷四出侵擾,對唐邊境構成極大威脅,763年竟一度攻佔了大唐京師長安。八世紀九十年代,吐蕃勢力極盛,控制區域西達蔥嶺,北至天山,東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肅隴山一帶。
吐蕃的衰落始於贊普赤祖德讚的遇害,瓦解於末代贊普達磨之死。赤祖德贊推崇佛教,大力提高僧人的政治地位,引起國內反對佛教的貴族勢力的強烈不滿,838年,赤祖德贊被貴族殺害,其弟達磨(藏名達瑪)被反佛教貴族擁立為贊普。新贊普上臺,一反前任崇佛政策,改信傳統本教。此時,吐蕃農牧區又連續發生了空前的瘟疫、霜雹和洪澇災害,反對佛教者遂製造輿論,把一切自然災害皆歸咎於信奉佛教所致,於是達磨便下令禁佛,焚燬佛經,關閉佛寺,迫令僧人還俗,嚴酷鎮壓佛教,這又激起了佛教人士的強烈不滿。加之達磨又是一個嗜酒好殺、剛愎專斷、荒淫無道的人,佛教者視之為牛魔王下凡,842年(一說846年),一佛教僧人將其刺死。達磨死,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爆發,軍隊將帥也擁兵自重,相互混戰,引起奴隸、平民大起義。848年,沙州漢人張義潮起義,率領義軍驅逐吐蕃統治者,建立歸義軍政權,以河西之地歸順唐朝。
達磨死後,其王妃所生的遺腹子歐松,和王后所買於一乞人之子的永丹(《新唐書》記載為王后哥哥之子,名乞離胡,時三歲),分別被不同的貴族集團所操縱,爭奪贊普寶座,互不相讓。永丹以邏些為根據地,自稱“贊普”;而達磨的親生兒子歐松則被排擠到約如,即今西藏山南地區東部,與永丹分庭抗禮,雙方進行了常年的鬥爭。王室內部紛爭,政權一分為二,致使統一的吐蕃王朝從此瓦解。
吐蕃自松贊干布起,至末代贊普達磨,共歷九世贊普、二百一十四年(若算至846年,則為二百一十八年)。
-
3 # youth57
感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當時阿拉伯文明東傳,後來西藏主要抵制阿拉伯伊斯蘭傳入了,付出了血的代價,也是世紀之戰,這方面來說,西藏提中華文明抵擋了伊斯蘭的入侵,只不過由於西藏問題,吐蕃歷史未寫進高中課本,寫的只有文成公主入藏,和清朝在西藏設立政權,其實吐蕃一直在此,極盛的時候800萬平方公里,我們現在是960萬,你可以類比多大,當然那是極盛時期沒多少時間,
-
4 # 歷史百家爭鳴
吐蕃,實力曾與盛唐比肩,唐朝為了拉攏吐蕃,便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使得唐朝與吐蕃達成一個相對和平的局面。但吐蕃強的快,衰落的也快,那這是為什麼?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實力,沒有什麼比戰爭更勞民傷財。吐蕃與多方勢力交戰,這使得吐蕃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它在東方與唐朝作戰,而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吐蕃在南方與印度交戰,但被印度連連擊退。在自身國力衰落的情況下,吐蕃不得不與唐朝簽訂會盟,以求得和平。
再者吐蕃內部經過發展,內部爆發了不少矛盾,其中最嚴重的矛盾就是繼承問題。吐蕃末代贊普達瑪死後,由於他沒有確定好接班人,他的兩個兒子之間爆發了爭鬥,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這使得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雙方陷入交戰之中。而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一看中央亂了,也紛紛擁兵稱雄,不聽中央的管轄,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甚至飽受壓迫的百姓也紛紛起兵造反,像張議潮起義,就接連攻取了吐蕃的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州,這對吐蕃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吐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吐蕃是一個奴隸社會,它的強盛是依靠軍隊的強悍,但窮兵黷武不能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只會一步步拖垮國家。
回覆列表
吐蕃王朝的建立與崛起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公元618年-842年)。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也是藏族歷史上第33任吐蕃國王。
公元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拉薩河流域。629年,囊日論贊之子、年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繼贊普位,他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統一了西藏,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松贊干布還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遷都到邏些(拉薩),從此邏些成為西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他參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透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到八世紀中葉,吐蕃王朝經過不斷的戰爭擴張,勢力大增,其版圖獲得空前擴充套件,尤其到赤松德贊時期,其版圖由吐蕃初期大體相當於今西藏高原的自然範圍,擴大到東與唐朝相接,北接回紇,西連大食,南並南詔的範圍。吐蕃王朝東部疆域包括了今青海的全部、甘肅大部、陝西西部、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等遼闊地區。
這一時期的吐蕃王朝成為統治疆域遼闊,勢力空前強盛的高原王朝,在中亞諸國中,佔有突出重要的政治地位。
吐蕃在對外擴張中,將青藏高原遼闊地區的眾多部落和部族首次在政治上、軍事上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從而為藏族的形成,奠定了地域和文化基礎。755年赤松德贊即位後,吐蕃王朝對外大規模武力擴張,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加強對王朝內部和屬部的管理,確立了佛教在藏族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使吐蕃王朝臻於全盛。
吐蕃與唐朝的激烈碰撞
650年,松贊干布卒,其孫芒松芒贊即位。吐蕃元老重臣噶爾東贊輔佐幼主,從此噶氏家族掌握了吐蕃國家大權。為維護吐蕃王朝利益和噶氏家族的權勢地位,噶爾東贊採取了武力擴張的政策,與唐朝進行了激烈的角逐。
670年吐蕃與唐在大非川(今青海湖南岸)為爭奪吐谷渾發生戰爭(見大非川之役),吐蕃軍大獲全勝。從此,吐谷渾故地成為吐蕃屬地。
676年芒松芒贊卒,其子都松芒波傑幼年即位,噶氏家族繼續輔政,並仍採取對外武力擴張政策。大非川之役後,吐蕃在東部、西域、中亞,乃至南亞等進行擴張,唐蕃之間進入大規模交戰狀態,吐蕃不斷出兵攻擾唐朝邊境諸州。
685年,吐蕃與唐為爭奪西域連年征戰。695年,都松芒波傑趁大論欽陵與唐王孝傑爭奪西域之機,與近臣對噶氏家族以謀叛罪予以重遣,從此結束了吐蕃王朝歷史上貴族專政的局面。
704年,都松芒波傑卒,其幼子赤德祖贊即位。為度過幼主新立的困難局面,吐蕃力求和唐親好。當時的唐朝正值武則天稱帝后期,無力再與吐蕃爭戰,曾數次派遣使臣入蕃談判,唐蕃之間的緊張關係趨於和緩。706年唐蕃盟和,時為雙方第一次劃界會盟,史稱“神龍盟誓”。
710年,唐中宗將養女金城公主許嫁吐蕃贊普。734年唐蕃雙方在赤嶺(今青海湟源縣日月山)立碑定界。755年唐朝內部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機再次大舉東進,數年間攻陷唐朝河隴,又先後佔領了劍南西部地區。
783年唐蕃於清水(今甘肅清水)會盟,重新劃定雙方邊界,大體上將黃河以南從六盤山、隴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諸蠻(今雲南麗江)劃線,以東屬唐朝,以西歸吐蕃。
這條邊界的劃分,表明唐王朝迫放棄對西域的控制,並正式承認吐蕃在河隴地區的統治。790年以後,唐朝失去安西北庭。851年左右,唐朝張議潮重佔隴右河西北庭。吐蕃長期對唐朝形成軍事上的強大壓力。
吐蕃帝國的衰亡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唐朝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821年,吐蕃可黎可足贊普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841年赤祖德贊被反對佛教的大臣暗殺,其兄朗達瑪被扶上王位。朗達瑪代表著反對佛教傳播的勢力, 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強迫僧人還俗,關閉寺院,毀壞佛像,佛經,史稱“朗達瑪滅佛”。
846年朗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雲丹射死。達瑪的兩個兒子在父親死後又為爭奪王位爆發內戰,掌握軍權的將領也隨即發生混戰,長達二十多年。統治集團的混亂又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亂,
877年起義軍發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被推翻,吐蕃奴隸制度徹底滅亡,西藏二百多年的統一局面到此告終。後來的西藏形成許多部落,土邦等。大唐湊巧也同時代發生了類似的事件。西元907年大唐滅亡,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又一大分裂時期,直至最後北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