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m愛國者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恕我將王改為帝,下同)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以為真實情況是:曾國藩不想稱帝、不能稱帝、不敢稱帝。

    不想稱帝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曾國藩一生致力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等儒學的研究,真正決定曾國藩選擇臣服腐朽晚清政府,是源自兩個字:信仰。作為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曾國藩忠於儒家而非朝廷,他在《討粵匪檄》中明確表露了自己的心跡:“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荊。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曾國藩認為太平軍就是破壞倫理綱常,這於自己接受的儒家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是邪術,必須加以打擊!

    當然,曾國藩身上也充斥著儒生忠君報國的封建倫理思想,這讓他對清廷還寄託著某種希望。他起兵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衛地主階級利益,保衛清朝,保衛明教。他個人追求的就是做箇中興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不過,從更大的背景來看,曾國藩是書生而非軍閥,他一生的信仰,反映了儒家思想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追求。

    這樣一個孔孟之道的忠實信徒,可以追名逐利、可以花天酒地,卻斷然不會做出大逆不道的造反稱帝的事情來。

    不能稱帝

    曾國藩稱帝,是在如日中天的湘軍取得一舉攻破天京、消滅了太平天國的決定性勝利後幾個心腹手下商議提出的。領頭的是湘軍二號人物、攻陷天京的第一功臣、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曾國藩十分了解這個弟弟,他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他能夠帶頭勸進,把黃袍加在哥哥身上,也能帶頭勸退,將黃袍據為己有!曾國藩自知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幾個兒子卻從未隨軍,寸功未立,就算稱帝能成功,但爾後能不能傳位與子還是個大問號。說不定最後得實惠的是曾國荃,而白忙一場、身背罵名的還是他曾國藩。

    在曾國藩眼裡,這種不靠普的事是千萬不能做的。

    不敢稱帝

    要稱帝,曾國藩的對手就變成了慈禧。與慈禧交手,曾國藩勝算幾何?曾國藩深知,慈禧對於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都軟弱無能,可是對於漢人官吏的防控卻老道的很,辦法有的是。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省雖然佔優勢,可是清廷的王佳·官文卻牢牢佔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曾格林沁的鐵騎又遊弋於皖粵之間,這表明老佛爺早就提防著自己了。同時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楨因為“勸進”不成,早已和曾國藩離心離德,被清廷拉攏,成了湘軍背後的兩把利劍。此外,老佛爺的眼線密佈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凡湘軍的一舉一動,她都瞭如指掌……

    曾國藩是本分人、聰明人,在某天接到左宗棠的密信後,將其“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改為“鼎之輕重,未可問焉!”,一場“勸進“的遊戲便悄然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中風腿腳不便可以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