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孔子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40
回覆列表
  • 1 # 明貞

    孔子是人道人倫傳承者,是極講誠信的!當然,古代禮制那一套繁文縟節,已被當代人拋棄就沒必要糾結!孔子得病了,子路使門人假裝為家臣(因為當時孔子已不在其位沒家臣)病稍好一點,孔子說子路欺詐,無官職而以家臣待之,欺天嗎?我不能死在臣下身邊,我死在學生身邊,難道會被扔在路邊嗎?孔子的理論,應揚棄的態度去讀,他迂腐造作的東兩應拋棄,他的家國情懷仁慈好學是值得讚揚的!

    他的東西我是極少看的,但他的情懷值得珍惜!

  • 2 # 健康衛士262

    孔子病重,學生子路想用大夫之禮安葬孔子,而孔子此時已經不是大夫,認為子路這樣做就是欺詐,就是破壞規矩,破壞禮制,所以拒絕接受子路這種欺世盜名,自欺欺人的做法。常言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孔子是個真正實事求是,拒絕弄虛作假的正人君子,要求尊重規矩,尊重禮制,誠實做人!幾千年前的智者先知的所做所為不盡讓人感嘆,現代社會全世界能夠比肩的又有幾人?!

  • 3 # 假裝外行看門道

    有人說,禮的核心是仁,這是不對的。 禮有一個核心兩個要素,先說要素,禮的第一要素是誠,什麼是誠?就是尊重事實,並懂得反躬,反躬,就是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問題,最好的是親自去體驗。為了讓人更好的去理解誠,孔子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比如清明節都要去掃墓,你說有事,讓別人代替你在自家祖墳上少一炷香,你是真心誠意的。但和你親自去掃墓的誠意能一樣嗎?你想想,哪個更有誠意?

    當年有一首情歌是這樣唱的“棠棣的花兒開的多麼鮮豔,隨著風兒舞動,搖曳多姿的花兒呀,讓我思念千里之外得愛人,多想和你見上一面喲,只可惜我們相隔千里”孔子聽了之後,嘴一撇,屁,要真心想要見面,還會嫌路遠嗎?說到底,還是誠意不夠。

    所以,孔子最討厭的就是光說不練的嘴把式。

    禮的第二要素是仁,仁的核心是中,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中庸》上說,喜怒哀樂,在心為中,發之為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喜怒哀樂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在心裡就有數了,對事物的判斷有了一個尺碼。無論是批評還是讚美,對接受者來說都是積極的,讓其明是非,知廉恥,這就是和。比如你發現一個小孩正要往爬上樹偷摘你的果子,這時候你會大聲喝止,來嚇退孩子。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已經爬上了樹,如果你還是大聲呵斥,孩子受到驚嚇,就會發生危險,這時候,你就要用哄的。大人不是怕孩子偷吃自己的果子受到什麼損失,一是孩子爬樹有危險,二是孩子不分生熟,搞亂你的果園,這些都是大人心中的尺碼。心裡有這個尺碼,你再去

    處理孩子的行為,是不是就很得當了?

    禮,其實是一種分工制度,和要遵守的規矩,讀《周禮》你就會發現,社會分工非常明細,因為分工不同,各自都有必須要遵守的規矩。其實這些分工和規矩早在夏朝時就有了。當時,為了讓人們準確的理解這些分工和規矩,一開始是透過“詩歌”來進行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於是就有了舞蹈,比如插秧就用插秧的動作表現出來,耕田就用耕田的動表現出來。讓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插秧該怎麼做,耕田又該怎麼做。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固定的儀式。人們把這種用向民眾宣傳國家制度和教化民眾積極的工作態度的儀式,統稱為禮儀,簡稱“禮”。

    禮的核心就是要與事實相符,“禮後?”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事實。葬禮是眾多禮儀當中的一種,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她的本意是透過這種儀式在後人的心中種下尊重和敬意。父母為了我們是吃了苦的,所以,必須要尊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尊重和敬意沒有了,有的只是排場,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利和財力,孔子對此是切齒痛恨:“人心不正,再大的排場有什麼用,人心亂了,再高階的音樂有什麼用!”

    孔子對事不對人,子路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做得不對,一樣不留情面。

    子疾病,說的是孔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彌留之際。子路安排自己的門人充作孔子的臣子,意思是想以高規格舉行孔子的葬禮。病間:孔子的病情稍微有了點好轉,孔子就說:“子路搞些假板眼,我忍了很久了沒說,你這是要幹什麼,我本來就沒有臣子,你用你的門人來冒充我有臣子,你要讓我欺騙誰呢,欺騙天嗎?與其讓這些臣子送終,還不如你們這些學生來給我送終,我會更安心一些,是,我死後,葬禮的規格也許不高,但是,你們這些學生不會讓我死在馬路上沒人收屍吧?”

    一句話,禮,要的是真心實意。莊重就好,不在於形式。

  • 4 # 王營評教育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孔子病重,子路讓學生們做了治喪的臣。後來,孔子的病減輕了些,說:“時間太長了,子路欺騙我!我沒有資格有治喪的臣,居然有了,我騙誰呢,我騙老天嗎?況且我與其死在治喪的臣手裡,還不如死在你們學生手裡。我即使不能像大夫一樣舉行隆重的葬禮,難道我會被扔在道路上嗎?”

    本章是孔子對於葬禮禮制的看法。儒家十分重視葬禮,尤其重視葬禮的等級規定。對於死去的人,要嚴格地按照周禮的有關規定辦理喪事。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喪禮儀式,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大逆不道。

    按照當時禮制的規定,辦理卿大夫的喪禮,有資格設定治喪的臣,但孔子當時已經離職,已不是大夫,按禮制規定不能設定這一組織。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大概是為了老師死後的尊榮,讓老師的葬禮風光些,沒有徵求老師的意見,悄悄設定了這一組織,這就僭越了禮制。然而,孔子的病情並沒有那麼嚴重,稍微好轉後,知道了這件事,痛罵子路行欺詐之道,痛責自己欺天罔人,近乎詛咒自己不至於死在道旁,情緒激動,反應激烈。

    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大夫,病重時子路這樣做,並沒有人提出異議,可以看出弟子們對孔子的尊敬。以孔子對後世的影響,死後設立一個治喪委員會,風風光光地辦理一下葬禮,本無可厚非,死者家屬榮耀,弟子們也感到臉上有光。然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他之所以大罵子路欺詐,一是可以看出孔子對禮制的堅守,他不允許弟子們越雷池半步,特別是在涉及自己的事情上。二是看出孔子是非清楚,實事求是,不欺世盜名。尤其是後者,貫穿孔子的一生,他之所以對這樣一點小的變動反應如此激烈,意在警示弟子們,行詐如同欺天,是最要不得的。

    日常生活中,為了表達對某一領導或上司的尊重,有些下屬往往也會挖空心思,說出一些言不由衷話,做出一些超越常規的事。比如領導乘座的小汽車,按照級別從上到下都有嚴格的規定,若某位下屬為了討好領導,購買了更高級別的領導才能享受的車輛,這就不僅違反規定,而且也會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如果領導聽之任之,並且自我感覺良好,這就犯下了欺世盜名的錯誤,並且有可受到黨紀處分。

    此時,作為一名領導幹部,要像孔子那樣,保持清醒的頭腦,實事求是,不為追求生活享受而失去自己做官的原則。要知道,許多人之所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貪慾像無底洞一樣深不見底,往往就是被身邊的人“捧”出來的,對權力、金錢的貪慾可以扼殺一名幹部,同樣,身邊人的吹捧也可能毀掉一個幹部的前程。

  • 5 # 閒看秋風999

    孔子用其畢生經歷周遊列國,勸說各路諸侯恢復西周時期的禮制;可是令孔子失望的是,沒有哪一位國君相信孔子的那一套;這樣,孔子只好從自己做起,以以身作則充當《周禮》的活教材。

    《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們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①疾病:古人稱小病為“疾”,重症為“病”;這裡指的是孔子得了重病;②使門人為臣:就是讓使門 人以家臣的名義,在臨死前主持料理後事。

    然而,此時的孔子並無官位,只不過是平民百姓一枚,所以孔子病好了以後,✓學生們的主張非常生氣,認為這是 一種欺詐行為。

    ⑤予:我。⑥無寧:無,發語詞,沒有意義 。無寧,即寧可的意思。二三子:指弟子們。⑦大葬: 指大夫的葬禮。

    最後幾句,說的是孔子寧願他的幾個學生將其埋在大路旁,也不願意按照諸侯或者大夫的規格由家臣主持料理後事,這不符合孔子嚮往的禮節啊!

    等級制,是一件孔子看得比天還要大的事兒;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不得僭越,壞了規矩。

  • 6 # 一老沈一

    “孔子如何看待古代葬禮的禮制?”

    他當然是極其重視了。

    應該說,現代很多的葬禮習俗,都能從孔子那裡找到傳承的源頭。

    至於題目中說到的孔子那段話,出自《論語.子罕》。含義不難理解,孔子說,我不夠享有家臣那種貴族級別,子路你們就別弄虛作假,找人假扮家臣。

    第一,孔子很重視葬禮的規格,主張必須嚴格遵照西周的禮制;第二,孔子絕不虛偽,睥睨弄虛作假。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這是孔老師畢生所教授的四門主要課程。

    “禮”,就是“周禮”。不過,並非單指流傳至今的《周禮》那部書。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

    《漢書.禮樂志》雲:“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周監於二代,禮文猶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孔子美之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論語》說,孔子進太廟“每事問”——纖細詢問禮的細節。

    《孔子家語》載,孔子還專門去周王室的皇家檔案館查閱資料。

    應該說,在春秋戰國相交的時候,孔子大約是對周禮掌握最全面的學者和老師,周王室的周官不算。

    “周禮”,分為六大類——冠、昏(婚)、喪、祭、朝聘和鄉射。

    孔子述而不作,因此,很難找到他親自寫的關於周禮的書籍了。但是,戰國時期,曾流行一部《士禮》,或者是孔老師的講課大綱,或者是他的學生整理的課堂筆記。

    《士禮》沒有全部流傳下來,很可能在秦皇焚書是毀於一炬。

    後來,有一部《儀禮》,是透過口耳相傳由漢代儒生用漢隸記錄下來的。

    這部《儀禮》中,保留了周代禮制共十七篇,實際是十五種禮儀。其中第十二篇為《士喪禮》,三十六節,很詳細地記錄了周代喪禮的全過程儀禮。

    西漢時期,有戴德戴聖叔侄二人,叔叔戴德編《大戴禮記》,侄子戴聖編《小戴禮記》。

    所謂“記”,相當於現在的讀書筆記和註釋。

    《小戴禮記》,現在一般稱為《禮記》,四十九篇中,有《喪服小記第十五》、《喪大記第二十二》、《奔喪第三十四》、《問喪第三十五》、《服問第三十六》、《間傳第三十七》、《三年問第三十八》、《喪服四制第四十九》等八篇,是與喪禮有關的禮儀。

    “三年問”,講了居喪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之區別,其實也是根據“五服”確定的不同居喪時間。

    至於逝者如何換衣、如何躺臥、嘴中腳下的安置、哭喪、出殯等等,均有非常詳細的說法,不再贅述。

    上面說到的這些喪禮,都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天子如何、諸侯如何、大夫如何,皆繁簡不同。

    回到本題目說到的《論語.子罕》中的那段話,孔子說自己不夠“級別”,喪禮不能用家臣,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孔子主張嚴格按照西周禮制辦喪事。

    《論語》載,他遇到辦喪事的,一定要有禮貌地停下腳步表示哀悼;他參加了葬禮的當天不唱歌,平時,他應該是天天要唱的。

    孔子主張,什麼級別,就按什麼禮制辦喪事和祭祀。所以,他看到魯國的申孫、叔孫、季孫等卿大夫用天子規格祭祀,就萬分惱火、大發脾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由孔子傳承下來的禮制思想和形式,也成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凝聚力和文化內涵,絕不該簡單地認為是陳規陋習。

  • 7 # 靜裡水聲1

    孔老二為了發財,無故加長孝期三年!同時丁尤三年。古人批判為:有礙農桑!孔老二唆使女人陪葬,殘忍之極!儒學,民族一大禍害也!如今依然無法根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學的“向量”和數學的“向量”是一回事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