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憶佳緣
-
2 # 減法生活
枯山水,是一門講求無相侘寂的禪意藝術,以“枯”將世界凝固為一份靜止的永恆,雖看似靜止,實則包含千變萬化。”一沙一世界,一石一洞庭“,在這片寧靜的咫尺天地中,現世的種種煩憂都得以釋懷。
真正說來,枯山水庭園的流行應該源於13世紀時,講究“自悟自修”、“無念為宗”的禪宗思想傳到日本。其精神深刻影響了禪宗修行者對原本的池泉庭園有了新的認識,從而創造出如今的枯山水庭園。
枯山水中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恰給人一種靜寂的力量。僧侶修行時憑藉枯山水感悟自我,實現心靈上的修行。
在枯山水之中,一切的事物都有著意味。那些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雲霧;石頭則可寓意大山、島嶼。以素白的砂石為主,無邊大海上掃出各式的波紋,綿延不絕地向外延伸。狀似有水,實則無水。虛與實之間,隱藏著枯山水獨有的禪意。
而白砂中筆直延伸的線,則隱喻著江河、大海的平靜水面。蜿蜒之處,則代表著大小不一的波濤。而同心圓狀的漩渦,則是打破水面平靜的雨滴抑或是魚兒的吐珠。
眾多的枯山水不斷地走出日本,進行了一定的轉變,那些成功的例子可以被借鑑——如使用當地的石頭、植物等材料;如遵從當地之審美習慣(如英國田園式園林);如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配合當地的活動;如項枯山水注入現代性火地域性。關於枯山水之何去何從,如何迎接未來之挑戰,有待另外的探討。
“枯山水”已經是日本文化的標誌之一,日本寫意庭院,如果把庭院縮小就像盆景一樣,是盆景式園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有野史傳說,在七世紀,隋文帝送給日本天皇一件盆景,使日本的園林藝術受此影響而發展成現在的“枯山水”,這一說法也只能一笑而過了。
“枯山水”被學界認可的起源說法是來自“禪宗”,沙為海,石為山,可以在人心境上產生奇妙的力量,更深層次的體現了“禪宗”道義。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汲取了中國園林的造景藝術,還從中國的北宋山水畫中汲取到更多的養分,遵循畫中三遠(高遠、深遠、平遠)的表現手法,動手成就出較完整的枯山水庭院。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文化融合精神,在汲取了中國宗教,美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後,創造出“枯山水”的庭院模式,反應了禪宗美學枯與寂的意境。這些庭園形式當中將禪宗美學的各種理念發揮到極至。
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禪宗吸取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念來詮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人的自性。由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矛盾而引發的物我、有無、是非、善惡、真妄、苦樂等一系列的差別對立,是又一使人產生煩惱、痛苦的根源。這也是禪宗大師們所著力尋求解決的一大問題。“枯山水”的意境就體現了,空,靜,苦,天,地,法等哲學上的思想和價值觀。但不同的人在觀賞“枯山水”是心境不同所得到的意境也不同這就“悟”。
枯山水,是日本文化的縮影表現了古代日本人的哲學觀,價值觀。同時也影響了,日本不同時期的文化藝術走向。日本本很多現代的建築風格也吸收了枯山水文化。
篇幅有限只能簡單敘述,枯山水可以是日本的一部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