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有話少說

    太極,較早的史料見於《莊子大宗師》,道家的道,比太極高多了:“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通行《易傳》解《易經》八卦,八卦是太極生的: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易傳》不同,不是“太極”,也不是“四象”,而是“大恆”和“四馬”:

    “是故《易》有大恆,是生兩儀,兩儀生四馬,四馬生八卦”。

    東漢未年三國虞翻註解《易傳》:

    “太極,太一也。分為天地,故生兩儀也”。

    太一,《呂氏春秋.大樂》論音樂,太一生兩儀,兩儀即陰陽,但無“四象”、“八卦”之說:

    “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太一,《史記.天官書》,天上星辰之一: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楚辭》屈原有:

    “東皇太一”。

    《史記.日者列傳》,占卜家之一,太一。

    太極,由大恆轉變為太一再轉變為太極:大恆→太一→太極。

  • 2 # 陳方友213

    爬格子的人去認識“太極”好象一看,認識了幾個字就什麼都懂了!這樣的假聰明人太多了。

    會得了表面幾個套路就可當太極拳師了!

    網上看了些太極題材,我頭都“暈”了!

    一一一東方道人一一一

  • 3 # 人體和意識

    認識太極:(一己之見 僅供參考)

    太極分為先天太極和後天太極。

    先天太極揭示了事物的生存本質和特性,主導著先天八卦演變,表現為純陰純陽的先後、主次關係。揭示了事物的起源與特性,及變化規律與表現形態的對應關係。即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和合而為道,揭示了事物表現形態取決於事物變化的規律。事物生與存遵循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質與本性。這也是修道者“順則成人,逆則成仙。”的修行法則。

    後天太極揭示了我們對事物存在和變化的形態和規律的意識和認識,演釋出後天八卦的特徵。描述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是描述事物存在形態和表現形態的對應關係。

    綜上所述,先天太極揭示了事物的生存規律,後天太極是對事物存在意識的描述。對於二者的區別與關聯的認識,層次、差別與對錯由此可見。

    --2020.8.7

  • 4 # 鴻儒智業

    就這個問題,我來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談談我的理解。

    太極的出處和定義

    太極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及《繫辭傳》。

    《莊子·大宗師》中,莊子對“太極”和“道”的關係描述如下:

    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孔子在《繫辭傳》中提出了萬物生成模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老子在《道德經》雖然沒有提出太極的概念,但提出了和《繫辭傳》中類似的萬物生成模型,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從老子、孔子、莊子這三個人的上述觀點中可以看到,老子的一就是孔子的太極。

    太極中的“太”為“至”,“極”為極限,太極就是“到了極限”,有大到極大,小到極小之意。

    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包括了至大至小的空間極限、至久至近的時間極限和至虛至實、至有至無的物質極限,是時間、空間、物質以及規律的統一體。

    正因為太極無所不包,是宇宙間唯一的存在,所以被稱作是“一”。

    這是從定義上來理解太極。

    太極與無極、有與無的關係

    我們再從老子的“道生一”來理解道和太極的關係,就會對太極有更加本質化的認識。

    道是萬物本源,太極是道所生,並由太極生成了萬物,所以是道生成了萬物,又主宰著萬物。

    老子認為有生於無又復歸於無,即無極生出了太極,太極生出了萬物,萬物不斷衍化最終又歸於無極,終而復始,無窮無盡。

    這也就是有無相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道才是那個真正的唯一存在,是那個如如不動的萬物本源。

    這與我們平常的理解是有些衝突的,畢竟我們認為太極才是那個一,現在道變成了那個一,太極就只能退居其後了。

    這個矛盾點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區分有和無、太極和無極。

    太極與無極相對,有與無相對。所以太極和無極是一對陰陽,有和無也是一對陰陽,仍然沒有跳出陰陽的範疇。

    所謂的有和無,是相對於我們的感官的。

    人類依靠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以及藉助各種工具和儀器,能夠感知到的宇宙萬物就是有,感知不到的就是無。

    所以,太極和無極的分割點就是人類的認知極限。認知極限外的是道、是無、是無極、是萬物本源,認知極限內的是有、是太極、是萬物。

    易經中的無不是真的空無一物,只是超出了人類的認知極限,即便藉助現有的各種工具和儀器也無法觀測到而已。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終將能夠發現越來越多的物質,將更多的物質從無極世界拉進太極世界。

    拋開人類的認知極限,太極與無極本來是一體的,都是有,都是本源(道)的一部分。

    本源才是那個真正的唯一存在,只是被陰陽寶刀一分為二,切成了可見的太極世界(有)和不可見的無極世界(無)兩個部分。

    太極之所以被當作是一,不過是人類認知範圍內的一。

    太極的廣義相對性

    太極的相對性不僅僅體現在太極與無極的相對性,體現在與人類認知極限的相對性,這種相對性還有更普遍的意義。

    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我們只能認識到宇宙萬物的象(相),而不能認識到萬物的本源,所以這個所謂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太極世界不過是個現象世界,而非本源。

    我們說宇宙萬物因為人類的觀測而存在,正是因為我們所觀測到的都是萬物的象,而非萬物的本源。在我們觀測之前,萬物的象是不存在的,是無的狀態,只有在觀測時,萬物的象才得以顯現並被人類感知到。

    所以廣義來說,太極是相對於人類的觀測而存在的。人類的觀測原點就是太極。

    因此,當我們觀察研究一個水杯時,這個水杯就可以被作為一個太極,當我們觀察一個雞蛋時,這個雞蛋也可以被視作一個太極,當我們觀察整個宇宙時,整個宇宙也可以被視作一個太極。

    我曾在先前的文章中提到了一個觀念:

    萬物皆在太極

    萬物皆是太極

    萬物皆藏太極

    我們用陰陽寶刀對宇宙萬物進行無限切割,切出來的每個部分都是一個太極,合起來仍然是一個太極。所以從空間角度來看,太極是一個類似於套娃、類似於洋蔥的無窮巢狀的結構,這也正應了太極大而無其外,小而無其內的特徵。

    佛教的《華嚴經》對這個模型描述為:

    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

    剎海之中,復有微塵;

    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

    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太極、無極與暗物質的關係

    物理學提出了暗物質的概念,用來解釋那些本該存在卻無法發現的物質和能量。

    暗物質與無極的概念有很多相同之處,但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暗物質世界與無極世界並不完全重合。

    這是因為暗物質雖然無法直接觀測到,但暗物質的影響我們至少還是可以用理論推匯出來的。也正是因為在理論中發現缺失了一部分物質,科學家們才提出了暗物質理論。

    人類對物質的認識大致上分為三個層次,即本源層次、物質層次和物象層次。

    本源是如如不動且不可見的;物質由本源運動形成,且也是不可見的;物象則是物質的顯現。

    物象又以人類的認知為界,分為可感知的現象和不可感知的隱象兩部分。我們的太極世界主要是可感知的現象世界,暗物質世界主要是不可感知的隱象世界,但都屬於物象部分,沒有涉及到物質,更沒有涉及到本源。

    這個物質認知模型又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以本源為核心,一種是以人為核心。

    人類文明發展有內求和外求兩條路,不管哪條路都是立足於太極世界(現象世界)向著本源探求,不同的是內求之路直指大道本源,而外求之路則是按部就班,從現象世界向隱象世界發展,不斷擴大人類的認知範圍。

  • 5 # 琴音萬古

    這豈可能是做為知識一閱就懂的東西?要說真懂是需講自己的學式閱歷全部投進去,需要得之二十年、三十年的敬畏、虛己修德而體悟。中國文化創造出的東西,不是能以西方人的邏輯概念思維將己身置予問題之外的主、客體去辯解分析,而是要將己置予問題之中,用己心(學式、成度)去參解,所以己成度愈高理解愈深愈透,是個實踐下人以學式、成度得之氣質精神為功夫下之取得。

  • 6 # 榮耀三甲

    一、太極沒有參照物

    我們說一個人胖,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廋是什麼樣的,有廋來做參照;

    我們說一個人有錢,那是因為我們心裡有個沒錢的拿來做參照;

    我們說一根繩長,那是因為我們心裡有個短的東西來參照;

    我們說一個東西大,那是因為我們有個小的東西做參照…

    但太極以何參照?天尚且有地參照,但太極找不到參照物,太極沒有參照物。沒有參照物的東西是什麼樣的?

    二、渾沌一片,萬物起點

    太極沒有參照物,那太極是什麼樣的?

    古人給我們的答案是混沌,混沌一片。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有什麼,但裡面什麼都有,這就是太極。

    一切東西追源也只能向上追溯到太極為止,所以太極就是宇宙的起點,或者說我們可以把宇宙起點叫做太極。所以我們通常也把凡是起源性、本源性的東西都命名為太極。

    太極從字面來看就是永遠比大還多一點,大極了,所以叫太。極就是不能再有所超越了,已經到邊了,已經是極限了,所以稱之為極。一般我們說起太極也就意味著這個東西是最頂點、最本源、最初始了。

    三、心上起經綸,一物一太極

    先分享給大家一首詩:

    《觀易吟》

    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天向一中分體用,人於心上起經綸。

    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傳只在人。

    這首詩是宋朝邵雍寫的(邵雍是我們學易學繞不開的人物,先天八卦圖、方圓圖都是他傳出來的),知梅花易數的對其應該不陌生,這首詩是梅花易數的心法綱領。

    以科學角度看一葉可知秋不是傳說,而是科學,畢竟我們每一細胞都涵蓋我們整體的遺傳基因資訊,區域性可反映整體。所以詩中說: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物物有太極,物物有乾坤。

    天向一中分體用,人於心上起經綸。體、用是合一的,“一”即萬有,一即全部,一即整體,一有體有用。 這個“一”

    就可理解為太極。“心”之為一,亦可通天地,可以把握天地陰陽變化,所以詩中說:人於心上起經綸。

    所以什麼是太極?沒有參照,渾沌一片。是萬物起點,萬物源點;是一中之體用,是一中之乾坤;物物有乾坤,物物有太極。

    人於心上起經綸,道不虛傳只在人。太極是“心”之法,我們透過太極、透過“心”來認識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文化都是靠自己,以什麼途徑能買得起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