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儒智業

    在中國,《孫子兵法》不是第一部兵書,也不是最後一部兵書。

    在《孫子兵法》之前,先有西周姜太公的《六韜》(又稱《太公兵法》),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卷,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問對的形式,對經國治軍的基本方略及指揮戰爭的具體戰略戰術進行闡述。其中文韜、武韜兩卷主要論述戰略問題,龍韜一卷論述將帥問題,虎、豹、犬三卷論述各種條件下的具體作戰方法。

    《六韜》的價值很高,《孫子兵法》中的很多觀點都來自於《六韜》。

    與《孫子兵法》同時期的有《司馬法》(又稱《司馬穰苴兵法》)。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可惜《司馬法》如今只殘存五篇(另有一說《司馬法》是姜太公所著)。

    與孫子並稱的是戰國時期的吳子。孫子與吳起合稱孫吳。《孫子兵法》與《吳子兵法》又合稱《孫吳兵法》。可見《吳子兵法》在軍事領域的地位之重,不過《吳子兵法》已經失傳。

    而孫子的後代孫臏還著有《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但也已失傳。

    戰國晚期有《尉繚子》一書,以尉繚子和梁惠王問對的形式,提出了對治政、治軍等問題的獨特見解,糅合了儒、法、道各家觀點,反對軍事上相信“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的迷信觀念。

    與《六韜》齊名的《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創作於西漢時期,分上略、中略、下略3個部分,共3800餘字。其特點在於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思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法專著,後由黃石公傳於張良。

    唐朝時期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又稱《李衛公問對》、《李靖問對》,或簡稱《唐李問對》、《問對》,據傳由唐初著名軍事家李靖編寫,採用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問對的形式。該書在奇正的認識與使用上有很多獨特的見解,如“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的觀點,就突破了孫子“以正合,以奇勝”的觀點,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宋神宗於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六月重新開設“武學”(軍事學校),並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詔命國子監司業朱服等人“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鏤版行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

    校定後的七部兵書共25卷,於元豐年間刊行,統稱《武經七書》。

    《武經七書》是中國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其中《孫子兵法》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正如明代茅元儀先生所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孫子在吸收前人群體智慧基礎之上,博採眾長以成一家之說。而《孫子兵法》的鴻篇鉅製和鉅細無遺,也使得後世學者在闡述戰爭觀點時,無法繞開《孫子兵法》,只能在此基礎上來建立各自的學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小孩吃奶粉會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