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營模板
-
2 # 山哥的自由之路
「mountain生涯說」獨家觀點:很多時候完美主義其實是周圍人“慣”出來的,想要克服完美主義,不妨偶爾暴露出一些不足,與此同時,我們升級一個思維方式——「成長型思維」
完美主義可能是周圍人慣出來的有些完美主義是被周圍的人慣出來的,什麼意思呢,比如一件事情你做的好,然後大家讚美你,然後你就做得更好,大家更讚美你,就形成了一個自我的泡沫,直到你達到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境地。
曾經我也是如此,總是希望讓大家很滿意,總是希望不斷的給大家驚喜,但是直到有一天,我認識到這樣是無止境的。
所以我開始偶爾暴露出一些不足,偶爾讓大家對我失望幾次,突然發現這樣也挺好的,心想反正我給力了多麼次,偶爾不給力幾次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這樣一想,心態就平和多了。
其實這個讓別人偶爾失望的過程,也是你在讓自己迴歸一個人的過程,因為只有神才不會犯錯,只有神才完美,而作為人,是肯定會犯錯的,很多時候你面對別人對你的這種失望,要能夠學會安然處之,這也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而這個時候你就會慢慢的走出完美主義。
克服完美主義的利器——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源自斯坦福的教育理念,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與之相對的思維模型叫做“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更容易在在重要場合(比如考試)心態失衡,發揮失常,因為他們認為每一次考試都是對自己的終極判定,他們害怕面對結果,而不是將其看做一次評估和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們口中的完美主義者便是一種固定型思維,他們總想證明自己聰明、正確、高瞻遠矚,在覺得萬事俱備之前,絕不輕舉妄動。看似是思維縝密,實則是害怕失敗。
而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在任何領域的智力或技能,都是可以透過努力得到發展的。他們專注於成長和學習的過程,認為人們必須努力、堅持,克服障礙,才能最終獲得成功,而失敗是其中的必經之路。
也就是說,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做事更關注的是自己有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面獲得成長,而不是這件事是否做的足夠完美。
如果我們可以秉持著這種思維模式,就可以很快擺脫對自己處處吹毛求疵的行為了。
結語如果說完美主義是一種減法思維,關注點在瑕疵上面,每看到一處瑕疵,就會扣一分,那麼自我成長者就是在做加法,始終關注在成長上面,每成長一步,就加一分。當你看到每天分數都在增長,每天都有所獲的時候,你就會感到那種發自內心的踏實感和滿足感。
至於完不完美,管它呢。
——END——
湊熱鬧的文字千篇一律,有深度的思考萬里挑一,大家好,我是生涯規劃師Mountain,三家教育公司的擁有者,專注解決人生定位問題,幫你重新發現自己,從業至今服務學員超3000人。
-
3 # 葡萄酒痴
是現實中人就不可能完美
要求完美是一種病,就像潔癖
要求完美者應該先照照鏡子,你自身完美程度有多高。
至於如何克服嘛?就是學會看得慣
並且每天默唸十遍:留一分不足,得無限完美。
本身完美就是一種缺陷。
珠寶鑑定師最怕就是太完美,太完美就有人為嫌疑,畢竟自然一定存在或多或少瑕疵。
-
4 # 平頂山的朱
這個問題很適合我來解決又很難回答,因為我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給我帶來不少的困擾。
生活中的我愛乾淨愛漂亮,比如說:看到門口的哪雙鞋放歪了,我務必給他挪正;出門前頭髮會整理的一絲不苟,鞋擦的一塵不染;寫任何東西,標點符號非常注意,包括現在正在和您聊的這個話題;不允許身體不適但又擋不住疾病,所以身體方面往往會給我最不完美的打擊。
所以,很累!所以我要試著慢慢去改變自己,不想生活被完美主義所主宰,不想讓還算優秀的自己被完美主義淹沒。
-
5 # 少數派報告
個人覺得有完美主義並非是件不好的事情,凡事都講究做到極致的人,心思都是非常縝密的。
相對選擇是和大條毛手毛腳的人還是和這樣嚴謹緊密的人做朋友我更喜歡後者,從行為角度上說這樣的人對待自己和生活有集齊嚴格的自我要求,外在及內在的規格也都不同於一般人,給人幹練利索不拖沓的形象。
完美主義者多半也伴有強迫症的癥結,一般來說有強迫症的人都深受老闆們的喜愛,自帶的律己技能哪個領導能不喜歡呢。
但如果是極致的完美志願者,不達到自己預期就會不受控,這種型別的完美主義,是因心理遭受過的劇烈影響造成的誘發因素,應及時就醫,以免延伸出更強烈的心理疾病。
-
6 # 一棵小甜逗
有時候,我們會患上“個人完美主義”,把自己逼上進退兩難的境地,也因此常常很受困擾。
當你發現周圍的一切都不如意的時候,心理落差就會很大;
當你發現自己怎麼做也不夠完美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
在一次次努力變“完美”的路上,我們一次次地失敗到懷疑人生,也終於意識到:越拼命追求完美,結果就會越失望。
那麼,怎麼克服“個人完美主義”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建議:
1、犯錯或者失敗並不可怕。人的一生中,從學習走路、學習說話開始,我們就不停在犯錯,然後在不斷糾正的過程中,我們才逐漸迎來了成長。
我們要允許自己有犯錯的機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才是比犯下的錯更重要的!
從一次次跌倒擦破皮的痛苦中緩過神來,拂去膝蓋上的塵土,下一次記住不再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成長。
2、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美主義的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完美心理的驅使,一開始就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總想做足一切準備後再開始任務。
也正是因為這樣,往往連開始都很困難。
所以你需要先忘掉自己的完美主義,把完成先做為首要目標去攻克。
不管能不能做成完美的樣子,至少我們先開始,再一步一步去調整、去完善,總比一直停留在原地還要好吧!
3、盡善盡美就好,凡事不必苛求。你有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自己這麼想追求完美?
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你想比別人強,或是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經常被老師和家長要求要考出好成績,還經常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形成了和他人比較的心理,埋下了事事追求完美的心理。
只要認清了這一點,你就可以放下這個心結,告訴自己:我知道自己很棒,我只需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
總之,完美主義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這個旋渦裡出不來,看不清事實的全貌,被完美主義搞得束手束腳、心情崩潰才是最大的危機。
-
7 # 撒利加
方法在正文底部,沒時間的同學可以直接下拉檢視,有時間的話還是建議看看分析的(*^_^*)
要想克服完美主義就要先了解他,知道什麼是完美主義?
安德魯·希爾曾說過:完美主義並不是行為模式,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完美主義的根源,是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認知問題,是一種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極端思想。
要麼光芒萬丈,要麼一事無成,這就是完美主義者眼中的世界,它被定義的非常狹隘。
在成功與失敗之間不存在任何過渡地帶,而完美主義者對成功的定義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很失敗。
在奔向目標的路上,完美主義者永遠會選擇直線前進,因為這是看起來最完美、最有效率的方式。
但是他們並不允許這條直線有任何的瑕疵,任何的偏差、停頓都無法被接受。
完美主義會帶來什麼?
• 負面情緒
對於完美的病態追求,會導致完美主義者很難感受到快樂。
他們在面對失敗對自己更加苛刻,會更自責、更暴躁、更羞愧,情緒波動更大。
即使完成了任務,也總是會有各種細節在他們眼中被放大,變成致命的缺陷,成為一種另類的“失敗”。
他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無能、愚蠢。從而陷入焦慮、抑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影響到其它任務的進行,這種惡性迴圈會在愈演愈烈,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是生理健康。
• 拖延與放棄
丘吉爾曾說過:完美主義使人癱瘓。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樣,失敗與認知會形成惡性迴圈。
這種迴圈的持續運轉,最終會發展成一種充斥於生活中對於失敗的“失能性恐懼”。
出於對“失敗”的恐懼,完美主義者在面對困難時會選擇拖延甚至是放棄。
把自己活成了一隻鴕鳥,頭埋到沙子中不肯抬頭。
沒有行動,又有誰能說我失敗了呢?
• 人際關係
我們怎樣看待自己,就怎樣認識世界。完美主義者很容易將對自己的高標準遷移到他人身上。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標準,又有幾人可以達到呢?
與此同時,完美主義者總是會力圖營造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們往往不會與人坦誠相待,暴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這同樣會阻止親密關係的發展。
什麼帶來了完美主義?
實驗:稱讚的力量
研究人員找來一些 10 歲的小孩,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並讓他們所有人做一道簡單的題目,在孩子們順利做完後給予稱讚。
其中一組的孩子聽到的是:“你真聰明。”
另一組孩子聽到的則是:“你真努力。”
隨後讓孩子們自行選擇下一道要做的題。一道很簡單,他們可以輕鬆完成,而另一道比較難,但是他們可以學到更多。
結果顯示聰明組的孩子有 50 %選擇了難題,而努力組的孩子們有 90 %選擇了難題。
而這個實驗還有第三部分:研究人員給所有的孩子出了一道很難的題(基本無法解出),並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結果顯示聰明組的孩子堅持的時間更短,更快放棄,且表現的更加沮喪。而努力組的孩子們不僅堅持了更久,還表現的更加享受解題的過程,即使他們最終也沒有成功。
完美主義的誕生往往是因為我們對於過程的不關注。
而我們恰恰所處於一個拿結果說話的社會。從我們蹣跚學步開始,我們就會接受各項指標的評估。
我們聽到的稱讚往往是這樣的:
“寶寶會走路了,真棒!”
“寶貝今天拿了 100 分,真棒!“
“今天拿了第一名,真棒!
讚許總是伴隨著成績而來,而努力的過程往往被忽視。一次又一次,我們的眼裡也只剩下目標,開始不由自主的去追求完美。
當我們逐漸長大,獲取自我價值不在依賴父母的稱讚時,我們又接受了新一輪的資訊轟炸。
各路媒體不遺餘力的給我們兜售各種完美的形象。
廣告、雜誌、影視劇,我們看到的都是“男神”和“女神”。他們穿著精緻、天賦異稟、身材完美、言出必踐。他們有著我們豔羨的工作,為其兩肋插刀的兄弟閨蜜,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愛情……
也難怪被稱呼為神,他們實在太過完美,完美的脫離了“人”這個範疇,被我們賦予了神性。
而在他們的激勵之下,我們怎如何能“不求上進”呢?
事業、愛情、人生,我全都要!成年人的世界哪裡有什麼選擇題。
但現實是我們沒有主角光環,而現實也真的很“現實”,在它面前我們疲於奔命,卻還是狼狽不堪。
我們可以做什麼?
• 接受自己,調整心態
接受真實的自己,即使 ta 並不完美。
完美主義的表象太過美好,以至於我們難以分辨它究竟是優點還是缺陷。許多人不願放棄這種性格是因為他們認為完美主義是通向成功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但現實總是骨感,通往成功的道路必然充滿荊棘,接受並承認這個事實,產生改變的想法才是一切的開始。
同時,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這種改變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不要用完美主義的方式去解決完美主義,試圖一步到位,這隻會導致情況更加惡劣。
• 積極的看待失敗,獎勵努力的自己
認識到過程的重要性,去享受過程。失敗是很正常的,接受失敗,去思考事物中積極的一面。即使現實非常糟糕,也要努力看到任何能使我們獲得成長的經驗。
現實有那麼黑白分明,凡事不要走極端。沒有成功也不意味著全盤失敗,只要在努力中能有所收穫,我們也可以試著獎勵自己。
• 捨車保帥,分清主次
生活中的瑣事很多,為所有的事情投注精力是不現實的,不會有人有那樣的時間與精力可以做到盡善盡美。我們必須要做出取捨,認清真正重要,值得我們投注精力的事情是什麼?
被砍掉手臂的雕像:羅丹是法國著名的雕塑家,一次他應作家協會邀請,為著名作家巴爾扎克雕像。巴爾扎克的文學成就舉世聞名,但他卻長得又矮又胖,怎樣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羅丹為此傷透了腦筋。經過反覆琢磨,羅丹決定著力刻畫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磊落、高尚和智慧的人。他前後花了七年工夫,終於完成了任務。羅丹看著自己的傑作,心情十分激動,便叫來幾位學生,讓他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學生為之稱讚:“這手像極了!老師,我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奇妙而完美的手啊!”學生的讚美之詞卻引起了羅丹的沉思。不一會兒,他猛地操起一把斧子,朝雕像的雙手砍去,一雙“完美”的手消失了,學生們都驚呆了!羅丹卻平靜地說:“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屬於這座雕像的整體了。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哪一部分會比整體更重要。”
羅丹清楚的知道,他想要人們關注的重點是雕像的精神美,而不是一雙完美的手。
即使那雙手很完美,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將之砍掉,不去追求所謂的面面俱到。而最終,這尊無手臂的巴爾扎克雕像也確實成為了傳世經典。
當你感覺到疲於奔波,精力不濟時,可以試著這樣設想:你現在焦慮的事情在一年以後會對你的生活造成影響嗎?這件事做到80分和做到90分之間差別有那麼大嗎?
分清主次,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你會發現,許多讓人焦頭爛額的事情,其實並不重要,我們可以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態,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回覆列表
完美主義者其實是害怕不完美,被完美的意識給控制住一切。 因為要求完美、害怕不完美,所以變成凡事要十分的準備才能開始動作, 但是愈準備總會愈覺得不足,但那些都是頭腦的想像,在實務者眼裡,其 實許多準備都是多餘的,除非你開始行動進入實務,你才會明白你真正欠 缺什麼,這樣再回頭準備才能務實,不斷再改進輸出的才是真務實,所以 要做行動派的完美主義者,不要做頭腦派的完美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