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
2 # 紅色芬戀人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出自唐朝名臣虞世南《蟬》的。古人一向認為蟬生性高潔,以為蟬餓了就是喝露水充飢的,這句垂委飲清露,也為了證明自己對生活要求的不多,證明自己的清廉,作者虞世南就是以這首詩來說明自己的品格。
虞世南(558--638年),唐朝書法家,文學家,字伯施,世居慈溪北鄉鳴鶴場。
李世民曾評價虞世南,說一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足可位居名臣,而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學,詩詞,書法”全部擅長,可謂是五絕,一個皇帝可以給自己的臣子如此高度的評價,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虞世南年方弱冠,身單力薄,博聞強記,幼時隨王羲之後人智永法師學習書法,為了專心學習,數年如一日,寫廢的毛筆,裝了一水缸,睡覺了,心有所得,用手指在被子上劃,結果被子被劃爛好幾床,就這樣,透過刻苦努力,書法大成。
虞世南是歷史上少有的高壽名臣,81歲去世的時候,李世民非常悲痛,說,:“虞世南於我猶為一體,拾遺補缺,無日忘之,蓋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
3 # 山水夜華
“垂緌飲清露”出自《蟬》,作者是虞世南。
全文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飲清露”的意思是:有一隻蟬正低著頭吮吸清涼的露珠。
“流響出疏桐”的意思是:它的鳴叫聲從高大的梧桐樹中傳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由於它身居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而不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蟬又叫“知了”,是一種常見的昆蟲。古代的人認為蟬吃的是風,喝的是露水,過著艱苦高潔的生活,所以古人常用蟬的高潔來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
問題:“垂緌飲清露”是什麼意思?作者是誰?前言
“垂緌飲清露”寫的是蟬,出自隋末唐初詩人虞世南的名作《詠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疎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唐代“詠蟬”詩的三絕。唐朝有三首詠蟬詩最佳,被後人稱為詠蟬三絕。
最早的一首就是虞世南的絕句《蟬》,其次,是駱賓王的五律《在獄詠蟬》,最晚的一首,是李商隱的五律《蟬》。
三首蟬詩各有特色,清施補華《峴傭說詩》的分析很精彩: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虞世南在初唐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又是唐太宗登基以前創立文學館時期的“十八學士”之一。因此其心態與另外兩人不同。
駱賓王處於武則天干政時期,駱賓王因反對後黨被下獄,因此說他是患難人的心態詠蟬。
而李商隱沉淪下僚,處處不順,因此說他是牢騷語。
二、虞世南的清華人語虞世南這首《蟬》詩,寫蟬棲息於梧桐(鳳凰所棲息之處)高處,飲清露,發清音。
蟬聲高遠,並不是依靠秋風的力量,其中寓意君子像蟬一樣自身高潔有才,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
和魏徵一樣,虞世南也是初唐有名的直臣,屢次進諫於李世民。在其去世以後,李世民曾經說過:
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
正因為君臣之間的相互尊重與信任,因此虞世南並沒有駱賓王與李商隱的坎坷和牢騷怨恨。
因此,虞世南的這首詩,被施補華評價為清華人語。
三、“垂緌飲清露”是什麼意思?飲清露,是蟬的動作,垂緌,是一種動作也是一種優美的姿態。
《禮記·內則》中有:冠緌纓。孔穎達解釋說:
結纓頜下以固冠,結之餘者,散而下垂,謂之緌。”
這根帶子被稱為:纓,是用來加固帽子(冠)的,上面連著帽子,垂下來在下巴上打個結,就如同摩托頭盔的加固帶一樣。只不過這個纓比較長, 多餘的部分垂下來,被稱為:緌。
垂緌,其實是用人的形象來形容蟬的姿態。反過來,又用飲清露、姿態美的蟬,來暗喻高潔賢良多才的人。
結束語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態,吟詠同一件事物的時候,往往會受到自身的影響,或者是有意透過詩來反映自己的心境或經歷。
這三首詠蟬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