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多笑笑呀

    不要,雖然是父母 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生下來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該一味的替孩子決定

  • 2 # 待定5372

    我們經常可以從父母的手中聽到對孩子這樣的評價:“這孩子淘氣了”“孩子天生就這麼安靜”“孩子不適合學英語”等等。父母這樣給孩子下定義,不僅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還會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帶來影響。

    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吧,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去補課班的經歷把,當時我和鄰居家小朋友一起去報了英語班,我們兩個都是剛接觸英語,學習興趣也很濃厚,平時放學路上也會用口語練習上課學的內容,覺得26個字母可以拼出那麼多的單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我和鄰居家小孩一起上補課班的時候,她家人因為一點事情說了她,一整節課她都很不開心,也沒注意聽,練習也頻頻出錯,後來放學的時候老師和家人反映了這件事,問她媽媽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她媽媽並沒有做出什麼解釋,隨口說了句孩子可能學英語就是圖個新鮮吧,可能是學膩了。

    就這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一直深深留在她心中,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學英語,之前一些比較難背的單詞,可能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記住它,但總歸是可以背下來的,而那次以後,每當遇到學習上小困難,她總是埋怨,相信了媽媽說的話,覺得自己不適合學英文,再後來我就自己去上課了,也是聽說她上初中以後英語成績始終就不及格,家長怎麼著急也沒辦法,因為她說她就是不喜歡學。

    種隨意的定性或者評價孩子的某一個行為,會很容易給孩子形成不好的暗示。有可能此時你正在不知不覺中用你的自以為是去傷害你的孩子,就像鄰居家的媽媽一樣,孩子並沒有討厭英語,卻在媽媽的暗示下否定了自己對英語產生的興趣。

    其實這個現象也叫做標籤效應,因為”標籤效應“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所以,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請停止對你的孩子貼標籤,不要限制孩子未來的發展!

    反之,如果做家長的給孩子貼上正向、積極的標籤,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寶貝你真棒,這麼難的英語單詞你居然記下來了,引導孩子有英語學習天賦,對孩子的成長也大有益處。

    此外,如果不清楚孩子到底喜歡什麼,那就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多報幾個興趣班,讓孩子自己選擇,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現在一些線上美術教育,如小熊美術AI課,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為目標,透過建立豐富的場景模式,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線上學習及課後複習相結合的方式,孩子學習興趣也大大提升,幫助孩子更好的確立自己學習目標。

  • 3 # 雨夜的安靜2

    我從來不會對我的孩子說一些負面消極的話,因為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天使,家長應保護孩子這份天真,不要去破壞孩子,特別是一些對孩子內心造成傷害的話,我的孩子之前很淘氣,都是被爺爺奶奶帶出來的,但是我不會指責他,如何如何不聽話,而是對他說,寶貝不要吵媽媽,媽媽要專心工作一會,一會陪你玩,如果你表現好,媽媽就多陪你玩一會,還會讓你看一集你喜歡的動畫片,這樣我的孩子就會自己安靜去玩。但每次遇到工作忙的時候,孩子自己呆的有些不耐煩了,我也很著急,因為孩子還小不能要求她像大人一樣獨處,後來我聽別人介紹,給孩子報了一個教美術寶1對1的課程,是線上教學的,上面老師很專業,老師在線上隨時的進行指點,遇到不對的地方也能及時糾正,現在我的孩子可以自己畫好久,我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

  • 4 # 鄭州四姐

    你好,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否給孩子下定義要分情況,發表一下個人觀點:

    1.家庭傳統教育一定要定義,比如尊老愛幼,家庭素養一定要定義。

    2.針對孩子的人生髮現,興趣愛好就不要定義。很多人給孩子報各種的補習班,其實很多都不去徵求孩子的建議,只是去實現自己當年沒有完成的夢想。

    3.對於孩子自己的選擇就是要定義,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去堅持,不能一時興起去做決定。

    成長。

  • 5 # 李七月的育兒經

    您所說的給孩子下定義,在某些教育方面的體系裡被稱做為——貼標籤。

    其實,無論是好的標籤還是不好的標籤,都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我記得自己上過一個正面管教的課程,在裡面的一個關於貼標籤的活動中,我被貼上了“淘氣”的標籤。當然開始的時候,在活動進行之初我是不知道自己是這個標籤的,進行情景扮演的人都在對我說一些話:你為什麼就不能老實點安靜一會兒、你能不能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你看人家的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啊、你為什麼天天上竄下跳的……大家都在對我說諸如此類的話。

    我初始的感覺有點蒙,因為我不知道他們說的“標籤”是什麼,越到情景扮演的後面,我就越不在意在後面的標籤是什麼,也不再猜測,而是在想他們為什麼這麼評價我,我哪裡不好了?再到後面,我開始感覺,算了不想了,愛什麼就是什麼吧!那種想改變自己,想努力分析自己的感受就沒有了。當時就是一個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

    我當時非常地驚訝,這麼短的時間裡,我就可以有自暴自棄的想法,那我們的孩子呢?

    另外,就是優秀的標籤。

    在我們的活動裡也有人被貼上了優秀的標籤,是懂事。

    當活動結束後,導師問對方的想法感受的時候,他說:感覺自己是為了別人而活,為了別人而優秀的,如果自己哪一次不優秀了,會感覺很糟糕,會不踏實。

    所以,無論是好的標籤還是壞的標籤都是不可取的,不要給孩子下定義。

    給孩子下了好的定義,那麼孩子會有揹負壓力的感覺,或許有一天,為了達到一個目的,為了維繫自己的形象,孩子會開始說謊。

    給孩子下了不好的定義,就像在強化孩子的不好的習慣,讓他深陷其中,在一段茫然期過後,他已經不能找到解決辦法,繼而自暴自棄。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就是您說的下定義。

  • 6 # 媽媽智庫

    最好不好下定義,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變化很大的哦!如果父母一味地將孩子定格在某個框架內,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的哦!

  • 7 # 小紅掌撥清波

    我覺得不要對孩子人身品性下定義,但是要對孩子做過的具體事情下定義。

    1、不對孩子的人身品性下定義。人生下來的品性都是一樣的,有人說人性本善,天生的有憐憫之心。有人說人性本惡,生下來就知道哭著鬧著找東西吃。還有人說人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後面在不同的環境下長成了不同樣的人。總之不論哪一種是對的,人生下來的品性是一樣的,沒有生下來就分了對錯的。小孩子的身體條件是父母基因給的,後天照顧也是家長在照顧,孩子本身不不能改變什麼。對孩子的人身品性下定義容易造成不良後果,容易讓孩子盲目自信和自卑。

    2、對孩子做的具體事情,具體行為要下定義。孩子做錯事情了,就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做錯了,具體錯在哪裡了,該怎麼做,並且要表示相信他下次能做好。孩子做對了事情,進行表揚,表揚清楚具體哪些地方做得好,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知道自己的優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rv混動油耗三點多的大神是怎麼跑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