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 第九章 亂源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了原始初期的先民自治的事情,我們暫且用原始*共*產*主*義*的概念來界定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就是先民自法,沒有律法,自然也沒有律法判定的賞罰,原始先民都安定無事,自然而然的活著,不需要為了生存物資與生活空間爭鬥。造成這樣“美好”結局的原因就是人口少,物資豐富。
當人類還處在原始初期,成規模的族群還沒有形成,還是以家庭為生存與生活單位,先民還沒有進入農耕時代,還是透過採集與狩獵獲得生活物資,相對來講生活物資還是豐富的,不需要去爭奪。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原始先民實現了自治。所以說“自治”是要有社會基礎的,沒有純意識形態的自治,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要有相應的社會基礎作為支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高階階段就是*共*產*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思想為*共*產*主*義*社會奠定了思想基礎。*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廣大共識範圍,人們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原始的還是高階階段的共產主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社會生活物資豐富,只不過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資是從大自然採集狩獵來的,而高階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物資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生產出來的。
人口少,物資多,人民自治。那麼人口多,物資不夠,社會與人民會怎樣呢?韓非子的論述是“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意思是:現在人們養有五個兒子並不算多,每個兒子又各有五個兒子,祖父還沒有死就會有二十五個孫子。這是人口增多的原因,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透過與其它家庭的不斷結合繁衍,人口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人口龐大的族群,社會初級形態產生,族群內部分工協作,但會為物資的分配產生爭鬥。族群之間為了生存物資與生活空間開始爭鬥,這時基本的制度與秩序開始產生。
人口多,物資少,為了生存與生活,發生爭鬥。對於這一階段的人類社會韓非子認為“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意思是:因此,人口多了,而財物缺乏;費盡力氣勞動,還是不夠吃用。所以民眾互相爭奪,即使加倍地獎賞和不斷地懲罰。結果仍然免不了要發生混亂。族群內部與族群之間產生爭鬥的根本原因是食物短缺。這一點,貫穿了整個人類社會,原始時期的物資短缺表現在沒有吃的,這是人性自然屬性的表現,而現代社會的物資短缺表現在吃不夠,這是人性社會屬性的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慾望,佛家講住相,現代人的思想只停留於事物的表相上,滿足於事物的佔有上,已不記得本性。
所以歸根結底,*共*產*主*義*還是把“生活物資極其豐富”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這一點,恐怕連原始的*共*產*主*義*都實現不了。由此可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是多麼的偉大,烏托邦的空想再美好也填不飽飢腸轆轆的肚子,原始先民的思想再純潔餓了還是要吃東西。不管是什麼樣、什麼階段的社會與意識形態,都要解決人民對生活物資的需求,這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依法治國只是一種治國之策。法律再全,賞罰再明,人民沒有基本的生活物資,國家一樣的會亂。所以,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了,社會財富才會不斷增加,物質豐富是社會發展和諧的基礎。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既要解決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需求,還要解決精神需求。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 第九章 亂源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了原始初期的先民自治的事情,我們暫且用原始*共*產*主*義*的概念來界定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就是先民自法,沒有律法,自然也沒有律法判定的賞罰,原始先民都安定無事,自然而然的活著,不需要為了生存物資與生活空間爭鬥。造成這樣“美好”結局的原因就是人口少,物資豐富。
當人類還處在原始初期,成規模的族群還沒有形成,還是以家庭為生存與生活單位,先民還沒有進入農耕時代,還是透過採集與狩獵獲得生活物資,相對來講生活物資還是豐富的,不需要去爭奪。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原始先民實現了自治。所以說“自治”是要有社會基礎的,沒有純意識形態的自治,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要有相應的社會基礎作為支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高階階段就是*共*產*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思想為*共*產*主*義*社會奠定了思想基礎。*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廣大共識範圍,人們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原始的還是高階階段的共產主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社會生活物資豐富,只不過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資是從大自然採集狩獵來的,而高階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物資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生產出來的。
人口少,物資多,人民自治。那麼人口多,物資不夠,社會與人民會怎樣呢?韓非子的論述是“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意思是:現在人們養有五個兒子並不算多,每個兒子又各有五個兒子,祖父還沒有死就會有二十五個孫子。這是人口增多的原因,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透過與其它家庭的不斷結合繁衍,人口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人口龐大的族群,社會初級形態產生,族群內部分工協作,但會為物資的分配產生爭鬥。族群之間為了生存物資與生活空間開始爭鬥,這時基本的制度與秩序開始產生。
人口多,物資少,為了生存與生活,發生爭鬥。對於這一階段的人類社會韓非子認為“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意思是:因此,人口多了,而財物缺乏;費盡力氣勞動,還是不夠吃用。所以民眾互相爭奪,即使加倍地獎賞和不斷地懲罰。結果仍然免不了要發生混亂。族群內部與族群之間產生爭鬥的根本原因是食物短缺。這一點,貫穿了整個人類社會,原始時期的物資短缺表現在沒有吃的,這是人性自然屬性的表現,而現代社會的物資短缺表現在吃不夠,這是人性社會屬性的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慾望,佛家講住相,現代人的思想只停留於事物的表相上,滿足於事物的佔有上,已不記得本性。
所以歸根結底,*共*產*主*義*還是把“生活物資極其豐富”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這一點,恐怕連原始的*共*產*主*義*都實現不了。由此可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是多麼的偉大,烏托邦的空想再美好也填不飽飢腸轆轆的肚子,原始先民的思想再純潔餓了還是要吃東西。不管是什麼樣、什麼階段的社會與意識形態,都要解決人民對生活物資的需求,這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依法治國只是一種治國之策。法律再全,賞罰再明,人民沒有基本的生活物資,國家一樣的會亂。所以,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了,社會財富才會不斷增加,物質豐富是社會發展和諧的基礎。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既要解決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需求,還要解決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