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未期
-
2 # 莊嚴邵軍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經常被有些人掛在嘴邊兒,當做至理名言。每當遇到有流浪乞討人員的時候,就會來那麼一句;好讓同行的樂善好施者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以掩蓋其吝嗇冷酷的心腸,為其不想提供幫助的行為作辯護,反過來還起到一種嘲笑別人善舉的作用。這是一箭雙鵰,一舉兩得,自以為聰明的伎倆。
其實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誰的心裡還沒有有一杆秤?流浪的也好,乞討的也好,求施捨得也好,其中確實有一些想不勞而獲的騙子,但你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面地全盤否認嗎?顯然是不能的。有的明顯殘疾、病重、年老、面黃、肌瘦、體衰,並且已暴露無遺,這還能有假嗎?有的人就以有騙子為由,無限放大可憐人缺點,一律不貢獻所有的善行。又恰好能用上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終於有支援他們不於施捨的理由和觀點。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原是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原意是對那些好吃懶做、偷奸耍滑、不求上進、貪得無厭、以及作惡多端,後來混不下去者的諷刺、挖苦、恨鐵不成鋼的怨氣,說他們自己沒做好,落得這樣的下場是活該的意思。“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應的還有“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說的也跟這個意思差不多:可恨的人會經歷悲苦。到了那些斷章取義的人嘴裡就變味兒了。他們把所有可憐的人都帶上“可恨”的標籤。這些人不是無知就是真傻,或者兩樣都不是,而是真壞。
退一步說,你碰到的可憐人中,確實是真真假假,魚目混珠,分不清誰是誰;難道你施捨的那點錢物,就能讓你造成巨大損失,以至於每一次都得說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樣的話嗎?
是的,所有的騙子都是可恨的,確實要擦亮眼睛,因為被騙,無論錢物多少,都叫人感到彆扭。但我還是要說,最主要的是,無論騙子有多少,多麼的可惡,也不能把他們該負的責任和犯下的錯誤,歸到其他可憐者的身上。因為其他可憐的人中,有很多是勤勞、淳樸、善良的人。不到萬不得已,還真不會走上乞討,求助、要施捨的地步。我們所看到的,抱著自己得重病的小孩,為親人的苦難籌錢的,有的實在過不下去,那可是真有的事兒。我們不能因為有假,就拿來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加以全盤否認,就連真的也不要了。所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兒。沒有解釋,很容易被人利用,還堂而皇之,理所當然地賣弄一番。
-
3 # 靜月舒雲
回答: 我覺得喜歡說這種話的人一般都缺少基本的同情心,甚至屬於喜歡幸災樂禍之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的表象都不一定是真像,所以任何問題都具有兩面性不應該片面認知,我們看問題也不應該絕對可否。一個人的可憐是多種原因造成的……1. 有的人可能自身原因多一些,比如: 年紀輕輕不求上進,一身懶肉好逸惡勞,所以他的窮苦之可憐就不值得同情!2. 有的人是家庭負擔沉重,比如有病人而負債累累,或本人能力很強而全家都想啃他一人,造成他本身生活壓力過大如牛負重苦不堪言。3. 有的人天生殘疾,身體有諸多不便,形成他的生活能力缺乏而造成的可憐,就不應該被人歧視!4. 或者天生命運坎坷.做事不順總有小人擋道,本人又清高不願意巴結權貴,所以他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得志……等等不一而足。原因各異.處境不同,每個人都具有優勢或劣勢。作為具有一個正常思維的人,應該少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等不關痛癢而不負責任的話。而且人生路很長,誰也不知道自己哪天會遭遇不幸可能比他還倒黴!所以對可憐人的處境不分青紅皂白.統統持幸災樂禍的的態度是很不人道的——回答完畢。
-
4 # 大千淘淘客
說人“可憐”,其實早已脫離群眾,將自己擺在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就等著勞苦大眾跪拜了,最好再三呼“萬歲”,那才過癮!
回覆列表
中華民族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輩老祖們為後世我們創造出許多珍貴的財富。這些珍貴的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時光的長廊裡熠熠生輝,正像酒越陳越香一樣,這些財富經過時間的洗滌而變得更加的珍貴。
在眾多的遺留下的財富中,我們老祖宗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所總結出的經驗道理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和借鑑意義的。比如說筆者接下來為各位介紹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這方面的,它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人作為最高階的動物,他的感情天生都是複雜難以讀懂的,但他也有這共同之處,比如說對強者的憧憬和崇敬,對於弱者的憐憫和可憐。我們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穿著破破爛爛、飽經風霜的乞討老人,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憐憫之情。他們的可憐之相激起了我們心中對於“弱者”的同情。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那些真正需要乞討為生的乞丐們可憐嗎?答案是肯定的,可我們如果將這些“乞丐”們看作一個整體的話,我們會發現“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為這個“團體”中出現了”叛徒”,所以它的“可恨”也禍及到了整體。
在中國的歷史中,春秋時期的鄭莊公,他故意縱容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種種越矩的行為,讓他越來越離經叛道,最後導致他奪取王位失敗,被迫流浪在外,世人稱其為“多行不義必自斃”。鄭莊公明知道弟弟做事有失偏頗,但他卻選擇縱容不改正的態度,似乎顯得不太厚道。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但我們也知道自古無情帝王家,生在皇家,那得真摯的兄弟父子情是何其的不易。不過,共叔段仗著自己母親的寵愛,處處挑戰自己的哥哥,最後只能逃離他國也是咎由自取啊。在一些史學家眼中,共叔段就屬於典型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
很多人對於前半句話都很熟悉,但很少人知道它還有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我們接著往下看。很多人都知道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經典的人物孔乙己。他是一個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要求放鬆,精神迂腐,生活貧困潦倒的人,而先生對他的評價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像孔乙己這樣的人,先生為何要悲哀他的不幸呢?因為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造成了他的不幸。他生活在晚清的時代,他的思想早就被封建思想所荼毒。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孔乙己的悲劇是早就鑄成的,他本人也可以說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啊。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這兩句話連起來似乎是道出了人性的複雜之處。面對那些可憐之人,他們的確有可恨之處,但這並不是讓我們收起自己的同情心,因為它的下半句也提到了,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可悲之苦,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一個人或一群人。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人是有多面性的,看人不能只看到一個方面就下定結論,一個人沒有絕對的善和惡,重點在於你從哪個方面去看。我們可以對可憐之人心懷善意,但我們也不能去做爛好人,正確的看待“可恨,可悲”。各位是怎麼看待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