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次我們教育小孩,她總喜歡在小孩面前說,你以為是奶奶吧,奶奶才不打你。小孩子要跟著我們,她就說你去他們那裡捱打吧?等下他們又打你了。被她說得現在我女兒都有點怕我們倆了,本來跟我們特別親的。現在真不知道要怎麼去,讓我女兒變回原樣,心裡感覺很氣憤,又不知道怎麼去化解這種事。其實我不怎麼打她的,都是跟她講道理。她奶奶總喜歡我一教育我女兒,就跑過來摻合,我女兒現在變得又霸道又嬌氣,你一教育她,她就說要奶奶。動不動就哭,很喜歡毀東西,我真的感覺我快瘋了。
4
回覆列表
  • 1 # 心yu心yuan

    你婆婆在挑撥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他怕孩子以後跟她不親,你應該把孩子接回來自己親自帶了,因為你婆婆應該很慣孩子,對孩子的教育不利,以後孩子跟你不親,總說這種話孩子心裡會有陰影!

  • 2 # 覺醒女人江糖糖

    這種婆婆屬於內心安全感不足且內心有苦的女人!

    從小兒子受自己控制,什麼都聽自己的,後來兒子娶了媳婦,開始不聽自己的,自己內心開始沒有安全感。當兒子生了孩子,又覺得有可以聽自己話的了,所以,就潛意識想控制孫子,讓孫子跟自己親,自己內心安全感就會足一些。

    這樣的婆婆,一般是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年輕時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注,所以內心總是對自己可以控制的人和事透過各種方式控制。

    但是孫子又是媳婦生的,所以潛意識有意無意的透過一些言語來讓孩子跟媽媽疏遠,這樣好跟她自己親一些,這樣她心裡就會安全感多一點。

    這樣的婆婆,說到底是她自己內心苦,內心缺乏安全感,除非她自己內心安全感足一些,否則總是或做出一些行為索取愛。

    所以,建議你和你先生和你婆婆好好溝通,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讓她內心安全感足一點。

    關於孩子教育,個人建議,不能妥協!

    孩子的事無小事,教育的事更是大事。

    本著對孩子未來成長的負責,建議科學育兒!

  • 3 # 清靜140509752

    謝謝邀請,首先我想說婆婆這樣說也並沒有什麼惡意,她只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只是方式不妥罷了,第二就是人老了,兒子已經離開自己長大了,從內心深處來說,她把孫子當兒子小時候了,婆婆帶孩子,我認為只能帶三歲,要培養孩子的習慣應該乘早跟爸爸媽媽,婉轉的跟婆婆說,把孩子早點接過來,能免去很多麻煩。

  • 4 # 亦詩詩

    如今子女比較少,又是親內孫,老一輩肯定寵愛有加,很多小孩成了小霸王,都是由於父母工作忙由奶奶寵大的結果。老人由於較空閒,精神相對空虛,孫子成了她的精神寄託,整個精力都放在孫子身上,所以,老人會極盡所能討好小孩,哪裡捨得打罵,對於兒媳的嚴厲教育肯定會排斥。

    如今,要扭轉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婆婆多溝通,告訴婆婆溺愛的危害,也明確告訴婆婆,當你在教育孩子時,要麼走開、要麼視而不見。孩子還小,儘量講道理,千萬不要打罵,不然,孩子會越來越疏遠的。如果有條件,自己住,減少婆婆與孩子接觸的時間。同時,多抽點時間陪伴孩子,帶孩子出外旅行,多接觸大自然,慢慢的跟孩子感情就恢復了。

  • 5 # 萌萌噠媽

    首先媽媽不應該糾結於奶奶這麼說的居心。老人家可能只是隨口一說,可能只是想讓孩子更依賴自己,她也可能並沒有特別的居心,但是媽媽卻認為奶奶的話對孩子產生了影響。老人的行為和言語是很難改變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與其浪費時間責怪老人,不如想辦法改變現狀。所以第二件事就是,媽媽要確認的是自己究竟有沒有打過孩子呢?如果沒有打過孩子,孩子為什麼要因此相信奶奶的話,而不相信最愛自己的媽媽呢?媽媽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某些行為,造成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所以才會受到奶奶言語的影響而跟媽媽不親密。其實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判斷,他們不會只因為奶奶沒有根據的幾句話就懷疑媽媽的愛,除非媽媽真的有過這樣的行為。我家爺爺奶奶甚至爸爸也會類似的話,但是我的孩子仍然跟我很親密,她很信任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媽媽都是最愛她的人。孩子雖然小,但是誰對她好,誰最愛她,她心裡都是明白的,只要媽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我相信任何人都無法挑撥你們的關係的。

  • 6 # 兔子急了咬人8888

    以前我打孩子時,孩子就會跑到奶奶面前躲著,我就故意大聲說,你以為爺爺奶奶會護你,犯錯誤的孩子,到爺爺奶奶那裡一樣被打。爺爺奶奶也聽得明白我是不許他們護孩子的意思。有幾次孩子她爸打孩子,爺爺奶奶就在那裡勸她還小膽子小嚇到她的。老公直接唬回去,我是她爸爸,我打她還會下重手嗎?唬了幾次。爺爺奶奶在也不護了

  • 7 # 蘋果媽媽育兒手帳

    首先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焦慮、擔心、憤怒…你在問題裡描述:“她奶奶總喜歡我一教育我女兒,就跑過來摻合,我女兒現在變得又霸道又嬌氣,你一教育她,她就說要媽媽。”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會有,在我家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一開始,我也和你一樣,非常擔心:擔心孩子會被老人家寵壞,又擔心老人家的一些不良習慣帶壞孩子…實踐證明,我的一些擔憂是多餘的,我的孩子沒有被老人寵壞,也沒有因為老人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所帶壞,而恰恰相反,我的孩子因為有了與老人、與父母、與其他不同教養方式的人接觸,讓我的孩子學會了與不同性格人溝通的技能。我的做法是:一、提升自己,讓家庭的每位成員都看到自己的變化,從而影響老人,而不是去改變老人。我開始學習育兒知識,不是網路上碎片式的資訊,而是真正的學習育兒的心理學知識、選擇一些適合我的育兒講座,比如正面管教家長課堂。當你有了更多的系統的育兒知識以後,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會很有力量,在教育孩子時也會更有信心。老人、老公很快能夠感受到你那份來自內在的力量和氣場,往往這種時候,他們也會更認同你的教育方式而不敢妄加參與。

    二、用尊重的方式和老人溝通,而不是你在孩子面前指責老人,或是老人在孩子面前指責你。有段時間我的孩子一有不順,就帶著哭腔去老人那裡“告狀”。後來,我單獨約了老人和我老公,非常明確的說明我的立聲:以後我在用我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者是你們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時,我們在孩子面前都不相互干涉,如果有不同意見,等另外約定時間。但是有一點不管是任何人任何理由,我都不建議體罰孩子,這是我的底線。明確了以後,我就堅定的執行。當你選擇用尊重的方式和老人溝通,一般情況下,老人也會尊重你,這不僅可以增強家庭和睦,也能讓孩子在你們的行為當中學到尊重。

    三、多找找老人的優點,藉著孩子的嘴,當著孩子的面誇老人。比如:我在家裡經常會有意識地說:“寶寶今天看上去真乾淨整潔,我們謝謝奶奶(婆婆)把寶寶寶照顧地這麼好。”“哇哦,今天的紅燒肉真好吃,寶寶,你覺得好吃嗎?是奶奶(婆婆)做的類,真好吃”“寶寶,你好幸運呀,不需要找保母,有奶奶(婆婆)帶著你玩,讓媽媽好放心…”這些話看似對著孩子說的,其實我都是說給老人聽的,這樣可以減少當面說好話的“肉麻”,老人聽著也高興,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感恩”之心。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母親,所以請放下你的焦慮。如果一個母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表現的和善、積極,孩子也很快學會和善、積極面對生活,如果一個母親整天為了處理婆媳、家庭瑣事表現的憂心忡忡,那麼孩子也將學會焦慮,對未來充滿不安。如果孩子小時候能被奶奶“帶壞”、能被外婆“帶壞”、因為誰誰誰而“變壞”…那麼,我認為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奶奶、外婆、或者任何一個誰誰誰,而最需要反思的是我們自己,是母親。老人希望透過自己帶孩子,而且要比年輕帶著“更好”來實現他們在這個家庭裡的價值。我們要理解老人的這種心態。

    所以,育兒即育己,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才是育兒之道。

  • 8 # 使用者56059166827

    孕29周,昨天回婆家,婆婆說老公小時候用的包被都還留著,她撿了很多棉床單洗乾淨做尿布,還說當初她吃了紅糖燉雞,生老公比大便還快,最後一個月也燉給我吃。我給老公轉達了婆婆的話,老公說不要聽她的。我也覺得搞笑,老兩口平時玩手機淘寶往家裡買一堆的假古董回家當擺設,輪到親孫了,就變成舊包被,舊尿布了。

  • 9 # 手機使用者6966686058

    沒關係的,每個大人一樣孩子跟他親近,都會使出各種招數來贏得孩子的內心,見招拆招,就好比現在,她怎樣教孩子,那就說,媽媽爸爸跟你最親了,不會打你,也不會不要你。孩子還是跟父母最親的,平時多付出一些,孩子有了問題及時更正,你是她的監護人,你有權利也有義務將他帶好。

  • 10 # 冰妮子22

    我婆婆也是,前幾天才生二寶,女兒突然委屈了,我從醫院回來後她都不吃飯了,兩天了,我就和她說媽媽喂,後來我婆婆說你媽媽不要你了。靠,什麼意思啊,小孩本身就敏感,還在亂說。我老公當時就發火了

  • 11 # 麵包樹上的兔媽

    我身邊有不同的婆婆,有時媳婦和我一起吐槽婆婆,有時婆婆會和我吐槽媳婦。其實,換個角度,不是每個人都全錯的,只是角度不同,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罷了。

    說到帶小孩這個問題,真的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想法。我們自己帶的時候,有時候都會帶得不如自己的意,只是別人幫我們帶了,有時,我們就會把這個問題放大,怪罪到別人身上了。這樣會讓自己心裡比較好受,覺得小孩教不好不是我的錯。

    但說實話,心裡好受了,但是孩子還在受難哦。我建議,如果婆婆真的教得很差,影響到了自己家和孩子了,可以先讓婆婆休息一下,自己帶一下,糾正。

    如果婆婆是還能溝通的,就好好溝通,統一一個教育觀念。教育的問題,是不能推延的,過了這個階段,想彌補,就很慢了。

  • 12 # 婚戀專家魏亭亭

    住一起的嗎?分開住吧,這樣隱私性也會好一點,你沒有辦法不讓他不懂你東西的,婆婆就是覺得自己兒子買的東西,幹嘛不用,不用白不用,就算你會賺錢,他還是覺得該用

  • 13 # 丁香家

    如果你婆婆是這樣的話,我覺得確實有些過分。

    沒有必要總跟她這樣,分開吧。

    你永遠揣摩不透她的想法,也不需要去揣摩。保持距離就好。

  • 14 # 梅子G

    婆婆認為嫁她兒子就是嫁給她這個家,你的所有都是她的,但不包括你,你永遠是個外人在她眼裡

    有了孩子後,孩子是她家人,你依舊不是,所以,女人悲哀,只有女人熬成婆才有資格說自己是這個家的人,否則,永遠不是

  • 15 # 子墨依然

    婆婆屬於她兒子有哪些不足她都會感覺那是正常的也感覺她兒子特別特別優秀。兒子哪怕對她不聞不問她都會感覺他兒子特別好相反對於兒媳百般挑剔恨不得這個兒媳十全十美既想兒媳白富美又想兒媳全武人才。總是惦記兒媳家有多少財產又總是想控制兒媳你軟我就硬你硬我就蠻橫無理。所以儘量離婆婆遠一點。有些事可以忍但有些事絕不能忍

  • 16 # 故鄉那抹雲

    我就是婆婆,我和兒媳婦在一起五年了,媳婦懂事,我看孩子做家務,相處的很好。

    只要婆婆好好待兒媳婦,現在的年輕人都有文化,受過教育,相處也不是問題。咱不是也有老了那一天嘛,你對兒媳婦的好她會記得的

  • 17 # lu040337703

    疼孫子,是天性使然。可對於兒媳婦教育孫子,最好選擇閉嘴!不言為最佳!可以說很難做到,但也必須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因為小孩子,都是小人精,他知道想靠山,也知道求援。當孫子捱打時,一定是做錯了什麼。最好是避開,因為心疼孫子的一聲聲求饒,他會說:媽媽打人,媽媽打人,媽媽別打我,媽媽別打我了!而且是真打,屁股都紅一片一片的。我的心會痛,甚至於都哭過。還是忍住,不去救他!我孫子兩歲半,他最怕的人是媽媽,最愛的人也是媽媽。事實證明,當媽媽的帶出來的孩子,比當爺爺奶奶帶得好!

  • 18 # kk不吃肉

    看過一篇文章,這種心態不對的奶奶還是少和孩子接觸為妙。心理學家都說了,老人要支援家長教育子女,支援包括默默支援不干涉!你家奶奶直接是把孩子往偏裡帶,你得好好跟你老公說下,希望他母親改變。任何的威脅恐嚇對孩子成長都不利!而且被妖魔化的是自己的爸爸媽媽!?這位奶奶真的…

  • 19 # 蘇蘇老師當媽媽

    我特別理解樓主的苦衷,從樓主的描述來看,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你婆婆的身上,我建議你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著手做,看看有沒有幫助。

    1、讓老公跟你婆婆好好談一談。

    你婆婆關鍵就是心理上沒轉變過來,還希望家裡事事做大,然後又希望孫子的感情跟她更好,只好用這種詆譭父母的辦法來離間你們的關係。

    建議讓你老公跟你媽媽好好談談,最好是多找點隔代教育失敗的例子給她講講,讓她知道這個裡面的厲害關係。

    我婆婆曾經就特別摳門,不肯花錢買菜,連帶孩子的臉都蠟黃的。後來,我就跟她講我同事的故事,講她婆婆怎麼摳門,月子裡連奶水都沒有。雖然她嘴上沒說什麼,但慢慢地自己也有改觀的。

    2、分開住,堅決分開住。

    千萬不要跟婆婆一起住,不要貪圖方便什麼的。很多界限感不明確的婆婆,經常會出現什麼半夜進房間給兒子蓋被子之類的驚悚故事。所以,一定要分開住,而且是你們跟孩子一起住。

    3、教育孩子要靠自己。

    物理隔斷後,那就是要自己開展教育。首先,可以跟孩子好好談談,覺得媽媽有哪裡做的不對,兩個人探討一下,形成方案。其次,嚴格按照方案開展活動,語言溝通也好,經濟懲罰也好,當然必要的時候也會採用適量體罰的方法。關鍵就是要大家一起遵守方案。

    4、透過親子活動增進感情。

    其實父母跟孩子之間,除了教育,還有很多事情可以一起做的。比如一起出去郊遊、一起閱讀書籍、一起外出購物等等,反正就是要儘量增加有效的親子陪伴時間,這個對於增進親子感情是最有效的。

    希望樓主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 20 # 健康開心曉

    感覺這個婆婆這樣說還是不夠客觀,不過老年人很難改變,也不好批評,因為已經到了不好改變的年齡段。其實接誰來看護孩子都先提前把關係做好。至少保證你們的親密關係和互相理解了解程度要最高,然後就育兒問題經常討論,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老人交換意見,最好大家達成相對一致的觀點,如果不是特別一致,也要不給對方拆臺,互相多點寬容理解,有差異的地方就儘量讓一方教育孩子,另一方不參與或者退居第二位。

    家庭管理也和任何組織管理是一樣的,每個集體都需要有管理技巧和基本準則。那就是執行層面的人一定要有很好的合作關係,達成一致方向,目標一致,如果有執行不好的就儘量少干涉少主動造成差異。

    這些對老人可能難些,而且要用愛和用心打動,確實很不容易。時間有限,老人年齡又高又不好溝通不好改變,卻要達成非常高要求的管理關係。加油吧,一點點推動,很多企業也都是這麼做的,一點一點來,隨著時間會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總是抱怨,老是在朋友圈諷刺丈夫,這樣的婚姻還要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