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泡麵,你瞭解多少?
12
回覆列表
  • 1 # 馬博士健康團

    泡麵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日本,之後迅速發展,如今已行銷世界。我國自1980年前後引入泡麵後,很快在全國蔓延開來,成為深受喜愛的既便捷又美味的食品。相信小夥伴們都曾經歷過嚥著唾沫焦急等待泡麵泡好的時光吧!

    可是好景不長,這個曾經的時代寵兒逐漸變得負面新聞纏身,在我國老百姓眼中一步步淪為“垃圾食品”的典範。前陣子,泡麵又招來了新的差評。澳大利亞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釋出的報告稱,他們於2012~2016年間收集的來自10個國家的765種泡麵中,中國泡麵是最鹹的,平均每包含鹽8.6克。一包泡麵下肚就超過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日推薦的6克鹽。這無疑讓泡麵的處境雪上加霜。現在全民都在講控鹽,清淡飲食,所謂最鹹的泡麵還能吃嗎?

    吃過泡麵的人都知道,不論袋裝還是碗裝泡麵,基本都是麵餅加各種調料包的標配。雖然泡麵總體含鹽量較高,但多數藏在小小的調料包裡。所以,要想吃的健康,就得聰明的使用調料包,學會巧妙避開泡麵中的鹽。首先,泡麵或煮麵時不要把調料包一股腦兒全倒進去,通常情況下,一包調料用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量就足夠味兒了。另外,泡麵的湯中溶解了很多鹽分,吃泡麵的時候最好不要喝湯。這樣一來,就算是吃最鹹的泡麵,也不至於攝入過多的鹽。

    當然,泡麵作為一種速食,麵餅的加工過程難免有營養素的損失,僅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防個缺兒”也就罷了,如,旅途中等等。

    盧士軍 營養學博士

  • 2 # 愚樂娛吧

    泡麵被認為是日本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卡拉OK次之。泡麵,方便就是它的主要特徵,它是完美口味的快餐,超市裡都有賣,又有好多種口味,可以用鍋,煮著吃,也可用微波爐,麵條更加筋道。

    泡麵的原理是利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與調味的麵條硬化,並壓制成塊狀,食用前以熱水沖泡,用熱水溶解棕櫚油,並將麵條加熱泡軟,數分鐘內便可食用。棕櫚油的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為固態。飽和脂肪酸的特性是不容易氧化,但是卻對人的健康不利。為進一步避免棕櫚油氧化,廠商還會新增維生素E作為抗氧化劑。

    關於泡麵危害有幾個流言:

    流言一: 【吃一包泡麵需肝臟解毒32天】面都經過油炸,油中添加了BHT,可怕的是碗裝泡麵,碗的材質是聚苯乙烯,為防止加熱變形,添了BHT,但在沖泡過程遇到高溫,這些物質就會溶解出來,人體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聚苯乙烯的危險量是0.001毫克 ,一個碗裝泡麵所溶解出來的是0.015毫克!轉給你身邊愛吃泡麵的朋友。流言二: 浙江大學諾特營養中心營養師張老師說,網友的這個說法是科學的,有根據的。但不是說泡麵有毒,而是泡麵的作料含有很多人體不需要的物質。“肝臟是人體的排毒器官,只要人體攝入不需要的物質,都會由肝臟整合排出去,一般32天為一個週期。人們吃泡麵、油炸膨化食品等食品,那些人體不需要的物質被肝臟整合後排出,都需要這麼一個週期。”真相: 下面對流言中涉及到的“危險因素”分別解析。一、BHT有多危險BHT全名叫做2,6-

    二叔丁基

    對甲苯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是一種

    抗氧化劑

    。在食品中,它被廣泛用於油脂的抗氧化。食用油中都含有一些不飽和鍵,在空氣中會被氧化,產生通常所說的“哈喇味”。實際上,在哈喇味出現之前,氧化就已經發生了,哈喇味是某些氧化產物多到一定地步才產生的。有一些氧化產物,對於人體有害無益。BHT的作用在於在油麵臨氧化威脅時,挺身而出先被氧化,從而保護油脂。作為食品新增劑,其安全性經過了廣泛審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新增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把BHT的每日容許攝入量定在每公斤體重0.3毫克。對於成年人,大致相當於每天20毫克左右。按照現行的中國食品新增劑國家標準,BHT在不同食品中(包括油炸面)的用量一般為每公斤油脂0.2克。按照每包泡麵100克、通常含油量20%來計算,每天吃5包泡麵,長年累月地吃,其中的BHT也不會危害健康。當然,BHT還可能來自於其他食物,不過如果一個人每天吃5包泡麵,大概也就吃不了什麼其他的食物了。大量的BHT是否影響健康的確有所爭議。但國際上,中國、美國和歐盟等都允許它的使用。它也並不是唯一可用於油脂中的

    抗氧化劑

    。在食品工業界,也有使用其他

    抗氧化劑

    來代替它的趨勢,比如維生素E。二、泡麵碗中的聚苯乙烯有多大危害對泡麵“毒性”的另一說法是泡麵的碗是用聚苯乙烯製作的,在加熱中會釋放出單體苯乙烯,而苯乙烯有致癌性。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2002年在《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發表了一份苯乙烯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的綜合評估。相關的結論簡述如下:1、苯乙烯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工業原料。由於現代工業的發展,它在空氣中也存在,典型值在1ppb的量級(1ppb等於十億分之一)。實際上,它在一些食物中也天然存在,比如草莓、牛肉與辣椒等。在葡萄酒和乳酪的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量的苯乙烯。2、關於苯乙烯的安全性也做過許多研究。致癌性方面,大劑量的苯乙烯在老鼠中顯示了致癌性。這個“大劑量”在每公斤體重幾十毫克的量級。其他方面的健康危害方面,比如神經、呼吸系統損傷,也需要很大的劑量。3、環境中含苯乙烯最高的地方是強化塑膠廠。有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廠裡工人的肺癌和呼吸道癌發病率要高一些。不過,進一步

    分析資料

    發現,這一升高卻是來自於廠中暴露於苯乙烯最少的工人。這說明,該調查中癌症率發生率上升的罪魁禍首不是苯乙烯,而是另有它物。4、目前的實驗和統計資料不支援苯乙烯在常規劑量下致癌或者危害健康的結論。但是由於統計資料和實驗結果的侷限,也還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按照“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的常理,需要關注的還是攝入量和安全量的差別。JECFA制定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0.04毫克。

    美國FDA

    認為從聚苯乙烯包裝材料中釋放出的苯乙烯不可能達到這一有害劑量,所以允許用它來盛裝食品。而歐洲、日本也都允許它的使用。在中國,情形比較複雜一些。按照《

    食品包裝

    用聚苯

    乙烯樹脂

    衛生標準(GB9692~1988)》以及《

    食品包裝

    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1988)》,聚苯乙烯發泡塑膠可以用於製作

    一次性餐具

    。不過,因為“聚苯乙烯在高溫下可能釋放有害物質”、“造成白色汙染”以及“非法企業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等原因,包括聚苯乙烯餐具在內的“

    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

    ”從2005年起被作列入了“淘汰產品”名單。一起地區實施了禁用這類餐具的地方法規。考慮到國外狀況、安全性分析以及使用它所帶來的好處,近來也有把它從該淘汰產品名單中除去的呼聲。

    聚苯乙烯泡沫塑膠

    只是泡麵碗的一種選擇,目前市場上的泡麵碗是什麼材料製作的,還需要根據具體的產品來判斷。不過,無論如何,流言中“人體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聚苯乙烯的危險量是0.001毫克 ,一個碗裝泡麵所溶解出來的是0.015毫克”都沒有根據。三、作料中有什麼“不需要的物質”浙江大學諾特營養中心營養師張老師說“泡麵的作料含有很多人體不需要的物質”。這位張老師沒有說明泡麵作料中有“哪些”人體不需要的物質,但這樣籠統的說辭其實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泡麵的佐料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跟其他方便食品的輔料一樣,主要都是鹽、油等“常規調味品”,一些香精、色素、抗氧化劑、防腐劑等“食品新增劑”。許多人把食品新增劑當作“人體不需要的物質”。從營養的角度,這些物質通常確實是不需要的。但是它們在食品中各自起到特定的作用。比如說,抗氧化劑,如果沒有它,調料中的油可能很快就變味了。不同的

    泡麵廠家

    生產的作料不完全相同,但只要用料符合國家標準,就不會危害健康。多數的泡麵作料中都含有比較大量的鹽。從控制鹽攝入量的角度說,泡麵的調料確實不利健康。有人主張不要加入所有的作料,從減少鹽攝入量的角度也是合理的。四、肝臟有32天的排毒週期嗎食物中有各種各樣的成分。不僅是加工食品,即使是“天然食品”,其中都有一些成分是“人體不需要的”。這樣的物質進入人體,會有以下幾種可能:1、沒有被吸收,經過胃腸道直接排出體外。比如不可溶的膳食纖維,或者在胃腸內沒有溶解的固體食物。2、被吸收進入血液,在肝臟被代謝成其他物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解毒”。3、在肝臟內被分解的產物,或者沒有被分解的物質,主要經過腎臟過濾隨尿液排出體外(少部分隨膽汁排出)。4、有一部分隨著血液迴圈到達身體某些部分,在那裡危害細胞正常活動而產生危害。前三種情況對健康不會產生危害。如果攝入量過大,超過了肝臟和腎臟的處理能力,第4種情況就會加劇。對於泡麵來說,合格產品和正常食用不會出現第4種情況。而第2、3種情況,分解和排出的速度都是由具體物質決定,而不是遵循所謂肝臟的“解毒週期”。也就是說,有的物質排出得很快,有的物質排出得比較慢。通常用排出50%或者90%的時間來衡量一種物質的排出速度。在某一組織中濃度下降一半的時間,被定義為“半衰期”。如果這個時間很短,比如幾個小時或者一兩天,就認為這種物質“不累積”。各種食品新增劑,都是這樣的情況。如果這個時間很長,比如幾個月甚至幾年,就認為這種物質會在體內“累積”。許多重金屬汙染物,就是這樣的情況。舉例來說,以代謝產物在尿中濃度計算,苯乙烯的半衰期在8到9個小時;以脂肪組織中的濃度計算,則在2到4天。BHT的代謝動力學比較複雜,單次餵食小鼠之後的半衰期在9到11個小時之間。其他的食品新增劑,大致也是類似的時間範圍。不管按哪個數字,都不會有“32天的解毒週期”。JECFA在制定安全攝入量的時候,都考慮了該物質在體內可能達到的最大含量對健康的影響。所以,只要符合安全攝入標準,就可以認為對健康沒有影響。結論:謠言粉碎。 泡麵本身不是一種“健康食品”,它的問題是熱量高,營養成分單一,往往還有比較多的鹽。作為方便食品,它應該只是作為一種臨時應急的食物,而不應該作為常規主食。但是,這些“泡麵有毒”的流言,都是用於製造恐慌的臆測,沒有科學依據的支援。

  • 3 # 完美小食光

    對於泡麵的瞭解,基本都是看包裝袋和新聞介紹,話說,新聞上說泡麵是二十一世紀新快捷食品也是垃圾食品,都說什麼泡麵油炸食品,耗油量高,一袋就要消化1個月之類的,感覺非常害怕。

    後來瞭解一些突然明白泡麵的造型為什麼是卷的,因為造型上符合現代工藝要求,能快速實現工藝發展,並且能夠容易泡開,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運送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防止碎裂。這些設計原來都是有原因的,其實深度瞭解蠻不錯的。

    泡麵,只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快餐代表,僅僅在人們繁忙沒有時間去享受更好的美味時的飯食替代品,並不是非常的非常的不好,肥胖是因為天天吃,忽略了它不是正餐,泡麵泡著吃沒有煮著吃好吃,加上一兩個雞蛋,少一些蔥,真的是美味又變得健康了,最主要的是泡麵的盒子上有防水的蠟,很容易就在腸壁上,所以要避免在盒子裡泡,健康度又高一些哦。

  • 4 # 東北爺們兒的廚房

    見各路大神將泡麵的化學成分充分解析,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於分子層面的東西瞭解的實在不多,也就對泡麵的各種新奇吃法有一定的研究,這裡給大夥兒分享一下。

    1、炒泡麵通常泡麵就是泡著、煮著、幹著吃,後來又發明了炒著吃,而且逐漸被各地的夜店、大排檔吸納,成了酒後暖胃解餓的一大利器。炒泡麵一般是先將泡麵用開水燙軟,然後用雞蛋、火腿腸、洋蔥絲爆炒,放化開的調料和了耗油和糖,再放入麵條炒勻,別具一番風味。

    2、除了炒,涼拌也很不錯,關鍵是要開水煮軟的麵條迅速撈到冷水中過涼,這樣才能保持勁道的口感。然後用蔥絲、香油、調料、老乾媽一拌,那滋味絕不亞於什麼熱乾麵云云……

    3、早餐吃膩了煎蛋,咱們還可以玩點新花樣。切一個50px厚的洋蔥圈,要大號的,放在燒熱的煎鍋裡,把燙熟的泡麵拌勻調料,裝到洋蔥圈中,然後往裡面打一個雞蛋,淋上幾滴橄欖油,待一面煎硬實後翻面繼續,期間可以放入一些蔥花、胡蘿蔔碎等等,搞出來的洋蔥雞蛋麵餅是很營養美味的。

    4、更變態的方法就是用泡麵做披薩餅。把泡軟的泡麵餅放到平鍋上油煎,將洋蔥絲、火腿絲、青椒絲、西紅柿碎灑在上面,然後把用麵粉、雞蛋、水調和成粘稠的麵糊澆在上面,小火慢煎,中間翻轉一次,待兩名都煎透淋上各種醬汁就可以了

  • 5 # 筆點春秋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安藤百福終於在傳統拉麵的基礎上,採用“瞬間油炸乾燥法”成功研製出泡麵。很快成為風靡亞洲的食品,現在經過不斷髮展和創新,泡麵走上世界各國人民的餐桌。安藤百福被稱為“泡麵之父”

    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現在泡麵的原形,叫作“伊麵”。

    清朝時期揚州知府伊秉綬為母親過壽,宴席中需要壽麵,因賓朋較多,廚師便提前準備壽麵。有位廚師在忙亂中誤把擀好的雞蛋麵扔進油鍋裡,等撈出時面已被炸熟。他嘗試著把炸熟的面用開水泡軟,澆上雞湯後,味道竟然極其鮮美。宴席時廚師便按此做法上壽麵,大受賓客歡迎,大家便稱其為“伊麵,又叫“伊府麵”,並很快流傳開來。其製法與泡麵極其相似,這就是最早的油炸型泡麵。

    史料記載,西漢時期,韓信帶兵攻打魏王豹時,為解決軍糧,便把蕎麥粉與麥粉開糊,煮成八分熟麵餅,切成麵條形狀,用開水一泡便熟,也可幹吃,還便於攜帶,當時叫做踅面,這可以算作泡麵較早的雛形。

    泡麵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的老祖先才是泡麵的鼻祖。由於我國工業化起步晚,品牌意識淡薄,才使日本人在中國傳統麵食的基礎上,最先將泡麵工業化,成為他們的發明。

    儘管人們對泡麵有很多看法,認為它是不健康食品,但它確實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是我們生活中不可越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中華美食淵源流長、不斷髮展的一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薩宣佈登貝萊重傷賽季報銷,他的重傷將會帶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