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57369124kii
-
2 # 淡水河邊207
我分享下安徽的酒文化。
來安徽一晃12年了,早已由東北人轉變成半個安徽人。我對這裡的酒文化很熟悉。
拿合肥為例吧,我講述一頓飯中喝白酒的過程,你就知道如何在合肥喝酒了。
一、每頓飯必須有湯,湯是開席前喝的,暖胃。
二、每個人都有一個分酒器,二兩半左右大,還有一個小杯。
三、主人先提三杯酒,當然都是小杯,這三杯酒是席上所有人都要喝的。這叫“大杯倒,小杯走”。
四、主人提完了酒,該是個人交流了,每個人與桌上的人都要喝,並且是一對一交流。這叫“只能各個擊破,不能全軍覆沒”。
五、若是需要加深感情,可以用分酒器乾杯,合肥人稱為炸雷子。
六、酒席結束前,主人提一杯酒,整幾句嗑,結束。
-
3 # 巷子市集
說一部分我知道的!
我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酒文化無疑佔據了極重要的份額。酒文化的精髓並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質和淵源,更在於它與主體間親密接觸,也就是“酒桌文化”。而由於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點。
山 東
山東的酒文化底蘊深厚,山東人創造性地將孔夫子“以禮待人”、“誨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酒桌上,令人歎為觀止。敬酒人端著一個盤子,上面放著三小杯白酒,畢恭畢敬地舉過頭頂,對著客人喊一聲老師,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舉著,直到你喝下為止。最厲害的是,隨後每人斟上了一大杯(150-250克),而且必須三口喝光。才能開飯。山東省城濟南還有一個“規矩”,就是在吃飯前先上條魚,餐盤一轉,頭三尾四,魚頭對著誰,誰喝三杯,對著魚尾的則喝四杯,對著魚腹的喝五杯,對著魚背的喝六杯。
福 建
由於天氣的原因,那兒全年大都喝啤酒,而且都是度數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約3-3釐米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讓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輕鬆的。
成 都
成都人喝酒很豪爽,雖然偶爾會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歡。他們愛好喝“花酒”,一頓飯上6種酒。依次是:楊梅酒、葡萄酒、黃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氣氛已近鼎沸。接著開始玩花樣,如喝潛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裡,連杯帶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後一飲而盡,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難以招架。
廣 西
山水獨特的地方,吃喝的環境也別具一格,經常席至半途,上來幾個身著民族服裝的姑娘,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跳著跳著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並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們就會伸出纖纖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酒往你嘴裡直灌進去。
南 京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讓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臺詞是:“我幹了,您隨意”。
內蒙古
不時會有人手捧哈達來敬酒,不管認不認識,先在你身邊載歌載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連燒菜師父都會走出廚房,託著個銀碗,捧著條白哈達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
-
4 # 一丁一
煮酒論英雄,豪氣沖天,吟詩作對,指點江山;寄人籬下,裝
-
5 # 石丞子
俗人老李,榮幸答題。酒桌文化包含酒文化和社交文化,不同地區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特點。
不同場合有所差異不如,會友就顯得輕鬆隨意些,喝酒喝的是一種氛圍;宴請注重的是形式講的是排場;公關突出的是目的和主題,會有針對性。
南北喝酒風格不同北方人喜歡豪飲,倡導“感情深一口悶”等乾杯方式。南方人更注重品與酌,喜歡慢慢喝。
敬酒方式不同例如,東北人講究“提酒”,單人說祝酒詞與全員同飲;福建人講究“打通關”,單人分別向每一位敬酒。
結語隨著社會的發展,酒桌文化也正在發生融合。
-
6 # 慧遠悟博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酒文化,在北方的喝酒習俗中,首先坐位就有一定的講究,如果是家宴,長輩要坐上位,其次就是其他的次序就坐,席間晚輩要給長輩敬酒,敬酒時酒杯端的一定要低於長輩的酒杯,疑是尊敬,如果是在外面喝酒也是要德高望重的長者上坐,但是正坐由東家(請客的主濱)來坐,席間談笑風生,酒興盛起,互相敬酒,在北方這邊如敬酒不喝,視為不尊重,不給面子,會造成尷尬局面,很可能還會傷害多年的感情,不論南北的酒文化各有所差異,但都成為中國的酒文化。
-
7 # 格物書畫
南北方酒文化的差異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的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
對於愛喝酒的我們都知道,各個地區生產出來酒的色香味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人們飲酒方式也截然不同,而差異最明顯的莫過於南北地區,其酒文化有著極大差異。要想知道酒文化的不同,首先得了解酒在我們生活交往中起到了何種作用。只有我們知曉了作用,才能進行深層度的分析瞭解。
當今社會有許許多多的爾虞我詐,人們要想活的舒服,必須用一層厚厚偽裝包裹自己,在為人處世上十分謹慎,以免被別人抓到什麼把柄而導致不可估計的後果。酒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調動情緒的物質。人們之間相互交往的話語比較少往往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而酒卻恰恰給了我們這一機會。在酒局之上,它能漸漸讓我們忘卻煩擾,在不知不覺間自然的放下自己的偽裝,討論自己的真心話語,對方也亦是如此,自然而然酒就變成了交心的工具。由於其有調動情緒的特殊性,應酬也是缺少不了酒的參與。難過時一起舉杯消愁,高興時一起開心,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酒的神奇之處,體積雖小卻作用巨大。
1. 溫度造就度數南北酒的度數差異十分明顯,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北方地域嚴寒,為了禦寒人們飲用度數高的酒能立刻起效,把身子很快的暖起來,抵抗外界寒冷環境。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那些俠客在雪地裡提著烈酒趕路,正是這一原因。而南方氣候適宜,無需用酒來快速暖身體,因此度數調低點能邊聊天邊喝。
2. 原料內在影響成品北方主要利用高粱和小米釀造酒,高粱是一種富含脂肪酸的糧食作物,在加工過程中會被分解形成香味物質,散發出酒獨特的香味;南方盛產水稻,主要利用富含澱粉的大米來釀造,本身缺少部分香味物質而導致香味不夠濃郁,卻有獨特的順柔口感。
3. 居住環境差異北方多數都是一馬平川的地域,人口分佈相對比較稀疏,人們十分好客:南方則是閣樓分佈,小橋流水,人們聚集居住在一起,人口密集。生活環境的差異也養成了北方人粗獷、豪放、大氣;南方人含蓄、委婉、謙虛的不同特點。
每個人都適合飲用符合自己性格的酒,也有符合自己的飲用方式,或杯飲或碗飲或壇飲。南北地區的酒也各有特點:北方剛烈南方溫和,我們根據自己特點選擇酒飲用。除了酒本身的差異,兩地人們喝酒的方式都有極大的不同。
北方人喝酒喜歡和人們吆喝,這吆喝聲也是感情表達的一種方式,能夠使人們之間聊天更輕鬆,在他們眼中這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品酒,他們把自己心中所想具表達出來了,在酒局上經常進行勸酒,生怕怠慢了好友,我們從他們的行為中都能感受他們的熱情好客,往往你沒有喝醉就走不了,導致酒量小的人不敢和北方人碰杯共飲;南方則是相對用杯慢慢細品,邊聊天邊小小的沾上一點品嚐,注重的是聊天氛圍的安逸,喝酒反而變得隨意起來,有種居士顯然自得的情景。酒因為飲用方式的不同,其口感也有著天差地別的差異,每種喝酒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性格。大口喝酒的人往往性格豪邁,小杯慢飲的人一般心思細膩,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酒品如人品”。這種喝酒方式的差異也間接反映出南北地區人們的性格特點!
南北地區的酒文化存在差異並不意味著兩者沒有共同點,在歷史長河發展中有一點始終沒有發生改變,那就是對酒的深深喜愛之情,在生活中酒始終貫穿人們的生活。喝酒都是從我們的同一文化發展而來,而不同的飲酒文化能更加促進酒業的發展。
-
8 # 蘇日力格
我作為內蒙的純蒙古人對於酒文化自認還是有些發言權的,我就來講講我們內蒙鄂爾多斯的酒文化吧。
在我們這裡喝酒幾乎是飯桌必不可少的一項娛樂專案。
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下請人吃飯的流程:
遠方的客人到達的時候會在門口迎接,並遞上斟滿酒的銀碗,客人要喝光,俗稱下馬酒,再迎客人進門。接著才開始宴請正席。
首先,請人吃飯不光要讓客人吃好,最重要是讓客人喝好。怎麼能說明客人喝好了呢?很簡單,就是讓客人喝醉,喝的越多、越醉說明招待得越好。如果客人沒有喝醉,那就說明沒有招待好。
接著開場,一般由請客的主家,也就是東家開始敬酒,我們這裡幾乎都按照蒙古人的習俗來敬酒。在酒盤上放三個酒杯,當然酒杯的大小就不說了,具體看飯店提供的酒杯大小。酒杯都要倒得滿滿的才開始向客人敬酒,順序要按照客人為先,之後按照輩分、年齡來依次敬酒。直到給所有人都敬過酒才算正式開場。
客人接酒盤的時候一定要接整個酒盤,而不是直接拿酒盤上斟滿酒的酒杯,否則不論喝多少也不算數。接過酒盤的意思就是要喝光酒盤上的酒,不論有幾杯(一般都是三杯)。
最後當主家及主家的朋友全部敬過酒之後,才輪到客人向主家回敬酒,表示感謝盛情款待。
來內蒙喝酒當然少不了唱歌助興了,有時候還會跳舞助興。
以前由於沒有專門的歌手,所以都是酒桌上的朋友們輪流唱歌或者大家一起唱歌。現在每個酒店都有專門的歌手,都是穿著美麗的蒙古袍的蒙古族美女,手裡端著合達還有敬酒的銀碗。
友情提示:我們這裡講究(歌聲不斷,酒不斷)意思就是當有人唱著歌給你敬酒的時候一定要等歌曲唱完再喝,否則跟上面的一樣,只要歌還沒唱完你把酒喝了,那就還會給你滿上讓你接著喝,歌唱完之前喝多少都是會滿上的,直到歌唱完再把杯中酒喝光才會繼續給其他朋友敬酒。哈哈哈哈
還有一種喝法叫扣三敬二。
意思是敬酒的人自喝三杯酒,再給所有人敬兩杯酒。這是為了儘可能的讓大家喝好的同時讓自己保持清醒。這是比較公平的喝法。不過人多的時候那就另當別論了。也有比較瘋狂的,像是扣六敬八,扣十敬十一等等.....臨場發揮,看大家的興致。
我們這裡的酒文化是載歌載舞非常歡快的。
最後說一句: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酒桌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各個地區因為生活習慣、人文風俗的不同,酒桌文化和禮儀也各有特點。不同場合下,酒桌文化也是別具一格。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瞭解的酒桌文化吧。
回覆列表
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地區勸酒是好的,有的地區則不能勸酒。
酒場的真諦說白了,就是勸酒與拒酒的交鋒,酒場的一切一切的活動,都體現在勸酒與拒酒上。圍繞主題勸核心人喝酒,因身體不適婉拒東道主敬酒,凡此等等的較量,考究著參加者的智慧與酒量,斗量也鬥智。別看小小一場酒,裡邊混著呢。所以講,參加酒場者必須知彼知己,要知道酒場的主題,要知道自己充當的角色,要知道每個人的酒風和酒量,根據知道的這些要件,確定自己的喝酒策略,方能百喝百不敗。
我以為,在諸多需要知道的層面,最重要的是知道對方的酒量。對於經常遊走在酒場的人,對方端杯便知有沒有量、有多大量。倘若碰到量小或滴酒不沾者,你怎麼喝都無後顧之憂,對方即便敬你酒勸你酒,不過走走形式,他無量灌你酒,一般情況下也不會與你拚酒,你可以放心大膽地喝下去。而與你碰杯的人酒量大,就要小心出酒,防著人家給你當頭一酒棒,把你喝暈喝倒。對此,你宜速喝速離,別與人家糾纏不清。三十六計最後一計用在這裡,並不代表你無能。酒場上不敗的招數,包括不欺軟但怕硬。
知道對方的酒風也很重要。酒風是性格的外在表現,有的人性情溫順,喝酒比較隨和;有的人穩重大氣,喝酒點到為止。碰到這類人,你可以敞開酒量喝幾杯。但要遇見酒風強悍的人,他們專愛與別人拚酒,或憑著酒量大喜歡灌人,則要當心引酒澆身。離他們遠遠的,不給他們發威的機會。即便因故喝在一起,應當早想退身步,與他們擦酒而過。如果被這類人逮個正著,實施了正面酒交鋒,受傷的自然是你,兩敗俱傷屬你傷得深。
知彼未必不敗,不知彼肯定完敗。我要告訴讀者,對不清楚底細深淺的人,萬萬不可輕視大意。有些人潛伏得深,你憑經驗感覺不出對方酒量有多大,由於外在特定因素干擾,你很可能發生誤判,錯把能喝者當不能喝,又把酒極端分子看成和平人士,那就吃大虧了。我想起酒場流行的順口溜:頭上扎小辮的,沾酒紅臉蛋的,隨身帶藥片的,跑吐洗手間的,可能都是酒範兒。
我這樣定論:灌酒之心不可有,但防灌之心要常相隨。擦亮眼睛走酒場,喝多喝少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