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家庭教育漫談

    我是@從心而改,我認為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時,經常大呼小叫,小題大做,訓斥打罵,儘管他們信誓旦旦說這是為孩子的一生負責,然而事實上,他們把自己的孩子害苦了,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漸漸喪失了信心,過早地學會了忍耐,從此埋下了悲劇的隱患。

    2015年7月11日的“北大弒母案”,北大高材生吳謝宇用啞鈴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謝天琴。吳謝宇殺害母親後,他利用活性炭來吸收臭味,並在母親宿舍佈置了完整的監控報警攝像系統,隱藏母親被害長達半年之久。

    他的教師母親從小就對他很嚴苛,吳謝宇各個方面都要符合規範媽媽才滿意。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親人好友眼中,吳謝宇特別懂事,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而且天資聰明。可是這看起來的“完美”無缺,其實吳謝宇的內心早已倦怠,他更像一個機器人似的在學習和生活,吳謝宇的真實情感被壓抑,導致他身邊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內心的情感無處宣洩,怨恨的情緒日積月累,最終全部爆發出來,導致他失去理智對母親痛下殺手。

    這些人間悲劇一次又一次給我們敲響家庭教育的警鐘。這究竟是誰的責任?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反感、厭惡他們的父母,但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得不到和善友好的鼓勵和正確的對待,在他心裡會產生厭惡和憎恨情緒,這種憤怒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會做出極端的惡行。孩子捱打罵的次數越多,他的心理問題越大,出問題的機率也越大。只有實施快樂教育,透過友好、和善、鼓勵的方式慢慢撫平他們內心的傷痛,幫助他們走過孩子成長階段。

  • 2 # 非酋村的希望

    曾經看過一個外國影片:孩子畫畫被父親打了,之後孩子的妹妹仔寫作業犯錯的時候,他就用同樣的方式教訓了他的妹妹。

    在上心理學課的時候,我們的老師也提到過:孩子身上你所厭惡的行為,在家長自己身上都可以找到。

    到底有多可怕?

    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現在的一些行為習慣,為人處世和思維模式,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是跟父母很像。你在情緒化時的處理方式,你在面對困難時選擇逃避還是面對,在擇偶標準上(無論是選性格外貌相像的還是相反的),都少不了父母的影子。

    我覺得,打罵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暴力傳播。你生氣了用孩子發洩,那孩子用誰來發洩呢?更多的可能是找一個比自己弱的人。現在網路更發達了,孩子受到了怨氣,也有可能化身成為鍵盤俠在網上馳騁,卻不知道自己變得多麼恐怖。也有可能自己內部消化,變成一個壓抑的人,變得害怕暴力,畏手畏腳。

    暴力是會上癮的

    如果你實施暴力,別人怕你了,聽你的話了,會給人一種錯覺:爽,這種解決方式有用。成年人都會這樣,更別說孩子了。這樣的一種暴力方式傳播分散開來,總會有別人受欺負,也會有別人變成新的施暴者。 是不是說的有些嚴重呢?第一,實施暴力的確是有傳播性質的 。第二,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過弱,容易習得暴力行為並上癮。

    拒絕單方面的施暴行為

    那我們就不能打罵孩子?可以的,我們不必要裝聖人,我們不是不會罵人和打人,但是既然不必要裝聖人,就沒必要走在“裝聖人”的路上。有多少父母,在生氣要打孩子的時候就化身為了高高在上的父母角色來壓他?而在溫和的情境下又變得什麼都懂,成了孩子的朋友?

    “當你把孩子當成年人去交談時,孩子就會把自己當成年人一樣來思考”,所以我覺得,家庭裡面和孩子發生打罵事件,我覺得都不要升級。就想成年人和成年人對坐在一起理性分析,太激動了就緩一段時間,該怎麼解決就怎麼解決,而不是父母因為自己一時生氣,就行駛了父母單方面的施暴權利,還要求孩子不能反抗。

    如果你就是那個被打罵的孩子,你覺得公平嗎?

    所以,希望父母不要傳播情緒化的暴力,打罵孩子的影響,一定是對孩子有害無利的

  • 3 # 了凡下凡

    打罵孩子,雖呈一時氣憤之快,但從長遠講有害而無利。再說孩子小時頑皮,忤逆,父母要有耐心,很多孩子都是很好哄的。恰恰很多作父母的,本身素質太低,脾氣乖張。看不得孩子有點錯,有錯先罵,不管三七二十一。在這樣環境成長的孩子,剛會說話,先學會罵人。讓人討厭。再就是打孩子,罵完不解恨,還非把孩子打一頓。孩子小對錯不分,本是個循序漸進教育過程,大人的恨鐵不成鋼,往往會產生相反效果。孩子大點,青春叛逆期更不好管理。而且,從小在暴力影響下長大的孩子,既使成人後,也有暴力傾向。倒不是會作用於父母,但妻子孩子會成為其性格的受害者。真的很可怕。

    我的孩子從小沒有打過,既使有錯,也是一遍遍教育。真碰到忤逆的時候,也是採用冷暴力,不管他,一會就玩起其它東西來。很好玩。記得初中時期,他和別的同學打籃球。由於戴著眼鏡,不小心鏡片碎了紮了眼皮。當時同學馬上給他的媽媽打電話,他媽媽把他送醫院包紮。說需要縫幾針,同學的媽媽說給我太太打電話。兒子說:別了阿姨,我媽會擔心的。後來同學媽媽給我們講了,我和太太都不是深藏感情的人。真的,眼淚當時就流下來了……既是因為孩子的痛苦而流淚,也因孩子面對問題時的表現而感動。

    我們也總是教育他,爸媽把你養大隻成功一半,那一半則需要自己在任何時候,學會保護自己。

    講這個故事目的只是說明,罵打都不是教育孩子好的方式。感情的交融才是最佳的,而這需要作父母的要用真情實感,根據實際接受能力,一點點培養的。

  • 4 # 檻外書生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些家長教育孩子所信奉的理論依據。這條古訓流傳了很多年,至今陰魂不散。

    說明了在現代文明社會里,它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還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些父母的行為。孩子不聽話,沒說上幾句,就罵起來了,孩子嚇得大哭。

    思想教育費時費力,真不如打罵來得短平快。一些家長屢試不爽,慢慢忽視思想教育,崇尚棍棒教育。孩子但凡有錯,立馬拳腳伺候,一來二去,天長日久,竟成了習慣。

    殊不知,家長種下的打罵之因,日後定會結出暴力之果。這些家庭出來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暴力傾向。

    在學習或生活中,一旦遇有問題,他不會首先考慮思想解決的方式,心平氣和地與對方商量,和平友好地解決事情,而是簡單粗暴,拳腳相向。

    長期打罵孩子,造成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家長多年的棍棒教育,已在他幼小的習靈裡,深深地紮下了根,只要條件具備就要發芽。

    試想,孩子無論在學生時代,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心中時刻隱藏著暴力,並且隨時可能發作,家長真的不擔心嗎?

    當然孩子有錯,僅靠思想教育是不行的,也要採取適當的懲罰措施。

    在思想教育上,要特別嚴厲,指出他錯在何處,告訴他如何改正。同時還要告訴他,在錯誤改正之前,限制或取消他的一些活動,並堅決執行。讓孩子從小就要知道,犯了錯,就要付出代價。

    在學校教育上,現在過份強調對孩子的保護,反而對老師有些束手束腳。應給予學校和老師一定的懲戒權,根據犯錯的大小和嚴重程度,對犯錯的學生給予處罰。

    思想教育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必要的懲戒還是應該有的。否則,學生鬧事,老師無法,學校無奈,這種教育也是失敗的。

  • 5 # 自由飛翔大海

    我親身經歷過,現在30多歲了,每年過年回去看爸媽,都要花很多錢,可父親對我的態度幾十年如一日,家庭聚餐的時候一句話不對就會咒罵、咒詛我,把小時候犯的並不嚴重的錯誤又拿來說(就和我小時候一樣,犯一點小錯誤直接開打、咒罵,而且還要在親朋好友聚會的時候說,人越多說的越歡樂,一說就是很多年,很多錯誤簡直就不能算錯誤,只是在那個年齡階段小孩子都會有過的,導致我老家的親戚一直以為我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而且我們飯桌聊的話題還是和我們無關的歷史,他會越說越激動,青筋暴露,拿那些無關的事扣在我身上,以至於扭曲事實,不準任何人辯解和迴應,接著又是可怕的咒詛,如果不是我現在30多歲了又會拳腳相加,每次面對這種無厘頭的場景,記憶裡小時候的情景就會再現,但還得努力去克服自己的情緒,不能反抗(小時候無力反抗,長大以後父親年紀大了,也無法反抗),在他眼裡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他認為對的那就一定是對的,即使在上一刻他認為是錯誤的,在要作為攻擊你的那一刻那就一定是正確的,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能怎麼樣了,這也只揭示了冰山一角而已,反正在6歲以後就不知道開心為何物,每天都活的膽戰心驚,就算有時和小朋友玩耍有過短暫的開心,回去以後也會被罵的狗血淋頭、拳腳相加,反正在他眼裡你做的一切都是錯的,工作以後每年回家過一次年就會負能量滿滿,幾個月才能調整過來。

    我畢業迷茫了很久,為了搞清楚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子,研究了一點歷史,最後在翻閱文革歷史時,有了一點結論:我剛好是8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我一直想弄明白在父母身上到底經歷過什麼,是什麼導致他們一言不合就打罵自己的親人,翻閱文革歷史觸目驚心,那十年裡,人們已經漸漸的失去了人性,更別談什麼親情,而我父親真是文革中“造反派”的佼佼者,他是真真的又紅又專的代表!一切在外界看來荒謬的東西,他自己都認為順理成章,文革結束後,不能對“反動派”進行專政了就拿自己的孩子和親人出氣,曾經我媽、我姐都被他毒打過,我媽不捨得打我說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沒犯錯,結果天天被他咒罵,後來受不了咒罵也和他一起毒打了我幾次。小時候他讓我天天和這些親戚家的孩子比,說他們多優秀,犯一點他認為的錯誤就說:去給某某舔勾子),結果他口裡優秀的孩子長大了一個都不行。長大以後工作也一樣,每次懷揣的喜悅回去看望他們,每次都傷心而回,他話題就是這個多厲害工作沒2年就在大城市買了房子,那個多優秀在外面整發財了,漸漸就上鋼上線說到我,緊接著就故事開始的那一幕,諸如此類的就不一一說了,我一直想這些人剛工作能拿多少工資啊,難道天上真會掉餡餅?後來才知道,首付都是他們爸媽給的(我05年參加工作一月才拿2000元,買房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我畢業就帶了500元出來一直到現在,在他的眼裡到外面工作就是去撿錢。

  • 6 # 天才發掘機

    對孩子來說:有一種傷,叫父母給的傷。

    對父母而言:打罵孩子,實際是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的失敗之處感到憤怒,但卻把懲罰實施到孩子身上的失責行為。

    父母的一時“痛快”,卻是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戰戰兢兢的成長環境,這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很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嚴重的親子隔閡;讓孩子失去自信,變得悲觀厭世,甚至有自殺傾向;造成孩子人格畸形,有說謊、暴力等傾向;促使孩子陷入孤獨深淵,變得壓抑甚至抑鬱。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可真的是這樣嗎?不是!

    本質上來講,這不過是按照父母的意志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不僅傷孩子的身,更是傷心傷感情,最終導致這棍棒底下出來的極大可能不是孝子,而是“逆子”!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發現:兩歲是最容易學到攻擊性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也沒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如果此時父母,經常用打和罵來管教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從而也會變得越來越有攻擊性。

    對孩子而言,不管是打還是罵,都會讓他們揹負一生的傷疤,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以上任何一項後果都極有可能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

    以上

  • 7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不打孩子,用對付“漢奸”的技巧教育孩子也管用,這算創新不?

    這幾天我家小院出了一個大新聞,鄰居家的兜兜為救玩伴差點淹死,兜兜終於給他奶奶漲了一次臉。我也很好奇,去了趟兜兜家。原來是周天中午,兜兜帶著鄰居燦燦在江邊玩,突降大雨,江邊玩耍的人都往家飛跑,燦燦慌不擇路,掉進江邊的水池裡,兜兜為去救燦燦也被拉了進去,若不是人多救起,兩人都會沒有命,為此燦燦家差點找豆豆的麻煩,若不是燦燦證明她的兜兜哥是為了救她,事情就會鬧大。

    兜兜何許人呢?兜兜,男,今年6歲,她的玩伴燦燦,女,4歲。兜兜是我們小區人見人躲而不是怕的“熊孩子”,因為如果你穿著白衣服從他旁邊路過,準不會再是白衣服了,他家裡的牆上,被子上到處都留有他的惡作劇。他很聰明,很興奮,也是孩子中人見人怕的孩子王。

    他奶奶說,都是他爸中年得子慣的,他能上房揭瓦,唯獨不傷害他的“小機器人”。奶奶還說已經有兩三個月不惹禍了,開始時,家裡規定惹一次禍,一週不準玩機器人,三次就沒收機器人。後來還是不行,就用上了抗戰時期對付漢奸的辦法,記紅黑點,在家做一次好事記一個紅點,做一次壞事記一個黑點,在幼兒園,做一次好事記一個紅點,隱瞞欺騙一次消除一個紅點,做一次壞事記兩個黑點,一週一結,黑點多紅點少就沒收機器人。奶奶興奮地說:“還真管用,孫子前兩週紅點多,黑點少,近四周已經沒有黑點了,幼兒園還發了幾次小紅花呢”。

    雖然我不知道兜兜在家是否捱過打,但我一直覺得,作為父母打孩子沒有道理,打孩子不如先把自己打一頓。

    首先,打孩子是父母推脫責任的行為。從內因來說,孩子有70%的人格特徵是遺傳的父母基因,從外因來說,嬰幼兒期的孩子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模仿,而模仿的物件是父母,父母的良性示範帶頭作用做得怎麼樣都是應該自省的。都知道嬰幼兒期是重要的大腦修復和重塑期,父母做了哪些工作都是應該檢討的。父母打孩子實際上已經表現出情緒不穩定,而培養孩子的重要目標內容就是培養情緒穩定、品行端正的人,家長的不穩定情緒一定會傳染到孩子身上。家長不講道理的打,鄰居怕招惹的躲,使孩子非常孤獨,便會產生隱瞞、欺騙、報復心理,為了自己不捱打,百事可為。前不久見諸報端的,為逃避家長責罰殺死摔暈的玩伴的銀川12歲少年的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而黑社會犯罪少年化也與從小接受家長打罵產生的情緒有關。

    第二,頑皮的孩子未必不能成才,乖巧的孩子未必都是才。現在的網路語言把那些頑皮,做出些讓成人意想不到事的孩子稱之為“熊孩子”,也就是貶低“慫”的意思。其實縱觀古今,這樣的孩子一點都不“熊”,著名的科學家愛迪生,小時候就是典型的一個頑皮、好動、奇想於一身的孩子,他能坐在雞蛋上學著母雞孵小雞。他沒有上個大學,但在他的一生中僅註冊登記的發明就有一千三百多件。追根溯源,如果沒有他的媽媽南希的呵護,可能愛迪生的人生就要重寫。一搬頑皮、善於奇想的孩子大腦都非常活躍。要知道,人與生俱來的腦細胞大約有120億個,正常的人僅啟用了不到10%,近90%的腦細胞均處於抑制沉睡狀態。人的細胞像微小的生物電池,隨時準備放電,透過激素進行知識資訊傳遞。所以,腦細胞的高活躍度,是人人所求的,而不是所棄的。從氣質學上說,一搬頑皮、奇想的孩子大都屬於外向型的膽汁質(興奮型)型別,它以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為特點,正是發明創造的人才型別,而乖巧的孩子往往都是內向型的粘液質(安靜型)、抑鬱質(抑制型)型別,既翻不起大浪也做不了大事。所以注重培養每一個型別的孩子也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

    第三,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過猶不及才是家長們應牢記的家教施策原則。對不同氣質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對頑皮興奮的孩子管束就要多餘鼓勵,對於乖巧內向的孩子就要多鼓勵少批評。既要把孩子當大人民主對待,又要時刻記住他們只是個孩子,應該多寬容。培養孩子都要有思想準備,家規要立在前頭,批評教育要放在中間,孩子犯了錯不是打罵,反倒應該是講清道理和分析嚴重後果後的安慰。批評教育,鼓勵獎勵要恰到好處,批評和鼓勵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否則,就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家長最榮易犯的錯誤就是小看孩子,高看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不到。

    所以,家長們非但不能無故打罵孩子,還應該給自己立下戒律:用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淨化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