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聽風看景走萬里

    劉禹錫是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進士及第監察御史,(772年~842年),生於彭城(今徐州),有名的詩很多。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山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莫道無晴還是晴。

    劉禹錫的詩有的陋室銘志,看淡生死,有的以史醒世,平述中透看哲理,有的寫出山河壯麗的景色,透徹出人生幾何四海為家的情懷。特別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是晴。都是點晴之筆金句。要說那首比較好,只能看各人的喜愛程度。

  • 2 # 靜一號普洱茶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曆、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和牛相公遊南莊醉後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野草芳菲紅錦地,遊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受道家影響,詩中倒是常常表現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同樂天登棲靈寺塔》,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由於有了含蓄深沉的內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白鷺兒》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浪淘沙詞》、《西塞山懷古》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詞》二首之一。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鬥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

    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很深。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至於其七言絕句,也是別具特色,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奶子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就詩意看,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透過一層看,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詞》,全詩一反傳統的悲秋觀,頌秋贊秋,賦予秋一種導引生命的力量,表現了詩人對自由境界的無限嚮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4]

    劉禹錫深通道教,在很多年以後他還說,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董氏武陵集紀》),前句即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後句即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透過錘鍊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對多用生僻字眼,提出“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 後輩業詩,即須有據,不可率爾道也”(《劉賓客嘉話錄》);另一方面,他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中他曾說: “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洩,乃形於詞。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越中藹藹繁華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是他對歷史、人生進行沉思之後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以形象出現在詩裡,不僅有開闊的視界,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實、未來在這裡的交融。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後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 3 # 納蘭若磬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種。全文的譯文是這樣的: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詩中作者以少女的口吻,來敘述了當時唯美情思動人場景。詩中的少女站在柳青依依,水平如境的江岸邊,聽見了那個令她心動小夥子的歌聲,他邊走邊唱,正朝她走來。難道他也喜歡自己麼。為何內心突然變得這般歡喜,又這般憂慮。為何喜歡的這個人,就像這飄浮不定的天氣,西邊下著雨,東邊卻是出著太陽,到底是無晴(情),還是真有晴(情)。

    詩裡的那位少女,愛的那個人,卻不知道對方的態度,那種微妙含蓄的情感,表達得十分自然貼切,引人入勝,讓讀者也浮想聯翩。可以說這是本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 4 # 釋心齋

    鄙以為劉詩中寫得比較好,且比較有名的當屬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中山劉夢得,出身洛陽世家,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和三國時期的蜀主劉備同出一源。其父劉緒常年在江南為官,家庭環境優越,生活安定富足,所以劉禹錫是標準的官二代,書香門弟,絕非我等屌絲可與比肩。他自小好學,唐貞元九年21歲的劉禹錫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可謂春風得意,可惜沒跟對人,跟著王叔文搞革新,旋即失敗被貶,潦倒半生。其詩文俱佳,就是胸襟小了點,愛發牢騷,但《<秋詞>其一》卻很特別,該詩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格調清遠高豪,借白鶴直衝雲霄這一形象,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 5 # 看山那邊

    是這首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特別是最後兩句。

  • 6 # 無名草2020

    劉禹錫一一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 7 # 枯禪齋

    劉禹錫最著名的十首詩

    劉禹錫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素有“詩豪”之稱。他的詩在中晚唐的詩人中,大概只有白居易和李商隱能夠和他爭一下長短。他的詩佳作極多,要說著名的詩,可不止一首。我大體查找了一下,認為下面十首詩皆是劉禹錫最著名的詩作。我來給大家逐一介紹。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可能是劉禹錫的詩中流傳最廣、萬口傳誦的名作。詩人用自然現象的永恆存在和人事歷史的短暫易變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斜照,荒涼的景象,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兩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了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

    (二)秋 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屈原、宋玉以來,悲秋的情感就成為了古代文人的一種文化傳統和心理情結。但劉禹錫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說秋天要勝過陽春。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高昂的精神和開闊的胸襟,唱出了一曲非同凡響的秋歌,豐富了詩歌表達感情廣度和深度,不愧為古詩中的傑作。

    (三)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四)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詩中頷聯借用典故表達了世態的變遷以及迴歸以後人事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是全詩感情昇華之處,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詩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富含哲理,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但有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表現出他豁達的胸襟。但這一名句所揭示的哲理卻包含著自然界以及人生的真理在內,是名句中的名句。

    (五)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是一首詠史詩,前四句寫晉朝大將滅東吳的故事。東吳的統治者妄想用橫江鐵鏈阻攔王濬的戰船,簡直是螳臂當車,可笑至極。詩人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這首詩亦為劉禹錫廣為傳誦的經典之作。

    (六)竹枝詞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這首詩以瞿塘峽湍急的江水,比擬人心的複雜險惡。江水湍急,波瀾起伏,是因為三峽地勢險峻造成的,可是人心卻能在平地裡都掀起萬丈波瀾,足見人心比險惡的江水還要可怕。劉禹錫的詩大都富含哲理,卻又形象鮮明,比興高妙,在唐代詩人中別具一格。

    (七)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這首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來表達青年男女的愛情,自然貼切,含蓄明朗,音節和諧,而又趣味盎然,頗具民歌風情,但因為出自文人之手,就比一般民歌更細膩,更含蓄。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

    (八)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作為自然之物的牡丹,本來無所謂格調高底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前兩句寫芍藥與荷花的格調情趣,為下一聯描寫牡丹做了鋪墊。後兩句也並不直接描寫牡丹,而是以人們對牡丹的喜愛,來烘托出牡丹高貴不凡的品格和雍容華貴的姿容,千百年來成為了讚美牡丹的傑作!

    我在賞析蘇軾的《海棠》詩時曾經說過,對於鮮花的描寫,直接的白描很難寫出花的神韻,只有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才能寫出佳作。林和靖的《梅花》如此,蘇軾的《海棠》如此,劉禹錫的這首詩也同樣如此。

    (九)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詩人只寫山水明月,但一句“舊時月”,馬上讓人聯想到歷史的興衰輪迴,而六朝的繁花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

    (十)柳 枝 詞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

    白居易有《板橋路》詩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節取長篇古詩入樂的情況,這首《柳枝詞》可能系劉禹錫改友人之作付樂妓演唱。然此詩就《板橋路》刪削二句,便覺精采動人,頗見剪裁之妙,明代楊慎、胡應麟譽之為神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如何寫章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