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爆笑工廠先森
-
2 # 心之愛心理諮詢
要想去克服這種心理那就需要先去了解這種心理狀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這或許和你的成長環境有關係,你是這樣在家庭中被教育的也是在這樣的榜樣周圍被潛移默化的。
其實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嘗試瞭解一下這種人的內在機制是怎樣運轉的。
首先,不喜歡接受別人的幫助和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是一種脆弱的低自尊的表現。他們的自尊非常的脆弱,在看似獨立堅強的面具下是一個自卑、缺乏自信的自己。他們會盡量避免向他人求助,即使逼不得已開口求助,他們也會因此感到強烈的尷尬和羞恥。
因為在他們看來,接受別人的幫助就加劇了自己的無能,是低人一等。他們的低自尊還表現在害怕被拒絕,因而不敢提出需求。
另外,他們看似“獨立”的外表並非發自內心,而是基於他人的評價,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獨立。他們不尋求幫助只是希望別人對他們有正性的評價,他們是獨立的,可以照顧好自己。但不能否認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也有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渴望。只是他們衝不破自我的牢籠,而作繭自縛。
明顯的,這是一種體驗和認知扭曲的結果。只要你準備好接受挑戰,這種習得的習慣模式還是會被改變的。
首先,你需要重塑你的過去。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人可以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過去的看法。為了更好的重塑過去,最好找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師的陪伴下發掘過去被扭曲的部分,並找到其與當下行為模式的聯絡。其實,理解了自己是怎樣被塑造成這樣的,你已經開始了自我改變的旅程。
再者,我們的認知需要被改變。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麻煩別人”和“被別人麻煩”是人和人互動交流的自然模式,沒有人活在真空裡面。我們需要別人,別人需要我們,我們彼此需要。
我們人際關係的成熟是建立在與別人的互動與互補中,缺乏了與他人的互補,我們的人生將殘缺不全。
-
3 # 逸然愛笑
【不喜歡幫助別人,也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看著比較的冷漠,比較的自我,其實和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或多或少的關係,人際關係的疏離,導致內心的安全感不夠豐盈,所以長大後,遇事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顧忌自己的感受。之所以瞭解的比較清楚,因為原來我也是這樣的人。
我們可以具體的來分析下:
【不喜歡幫助別人】:可能從小長大的環境---父母,親友都告訴ta要自立,不能依靠別人,所以當別人需要ta幫助的時候,ta就會想我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你們自己也可以啊,為什麼要幫助別人呢?
【不喜歡麻煩別人】:面子薄,其實更害怕的是被拒絕,或者是欠人情要還,覺得以後處理人際關係會很麻煩。
其實這兩個點就像是個迴圈,因為小時候大人是以嘮叨、吵架的方式體現的人際關係,給你的關愛也不夠,所以就會覺得人際關係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長大以後就會選擇所有的事情自己來做,同時也不想表現出自己的善意,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其實改變起來也很簡單,因為形成這樣孤僻的性格也是日積月累的,所以改變不能大刀闊斧的來,要一點一滴的,慢慢改變。
說下我當時是怎麼改變的吧:那時候我是在郊外鍛鍊,當時一輛農藥的噴灑車正好過來,眼看著就要噴到我了。我還在想怎麼躲避,沒想到在據我大概5米的位置,那個司機叔叔停掉了噴灑的裝置,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善意,讓我心裡特別的溫暖。自那以後我也希望在一些小事上能夠體諒、照顧別人,去傳達一下司機叔叔對我的關愛,慢慢的自己就從孤僻的性格融入大眾的生活了,自己反應過來轉變已經是兩年後。
說這個小例子是希望大家多發現身邊的美好,過於冷淡—只是因為你的成長環境沒有給你走足夠的關愛,讓你回饋給周圍的人。
意識到就好了。可能你還需要時間讓自己的關愛更多一些,才會願意把自己的善意釋放,不用強迫自己。
-
4 # 懂一點心理
首先,要明確,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人可以獨自面對和解決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在遠古時代,人們選擇以部落的形式群居,正是因為面對自然界,野獸,敵人,單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幾個人,或一群人團結起來,分工合作,才能讓生命得以延續。
人類進化到如今,生存依然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作為支撐。如何提升與別人的關係?很多時候,就是在這種你幫幫我,我幫幫你,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加深了彼此的連結和感情。
明白了這個道理,接下來就可以從一點點的小事開始實踐。比如,給自己列一個計劃。每週做三件幫助別人的小事,請求別人幫助自己一次。一點點有意識地訓練,轉變思維,從而得到有效改善。
很多人都有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其實,給與別人幫助的人,比起得到幫助的人更快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如果你想拉進和一個人的關係,不是幫他一個忙,而是讓他幫你一個小忙,他會更加和你親近。
-
5 # 一休談心
這本質上是一種對人的不夠信任。不求人是害怕別人拒絕,不幫人是害怕自己“被綁架”,一次次被別人委託。我在自己創業以前也是這樣,後來我改變了,因為
1、 人是需要別人幫助的,如果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跟這個求助物件不要說沒幫過對方,甚至平常都沒怎麼聯絡,就開不了口。
2、 人與人之間萍水之交是比較淺的,需要有一些來往,比如你送我家一袋梨,我去你家吃頓飯,這樣有了煙火氣息,才會加深感情。
3、 這幾年越來越有感觸,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指導意義。越低層次的需求,越能籠絡人,也越穩固——在為人靠譜的前提下,彼此之間有幫忙程度,往往決定了後面的被幫忙程度。
-
6 # 真實的幸福生活
我就是這種性格,大事小事喜歡自己來,儘量不去麻煩別人。若實在搞不來,會讓別人幫忙,欠下的情我會幾倍的還,直到心安為止。
大事小事動不動就喜歡讓別人幫忙的人,內心往往都是自私的,別人幫助了自己,那也是心安理得,不會存什麼感激之心的。
回覆列表
你好,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都是相互的,並不存在什麼不喜歡,不接受,只是個人心靈問題。
假如有一天,非常需要別人的幫助,怎麼做呢,如果說不喜歡接受別人的幫助,不想麻煩別人。那肯定自己是開不了口的,這樣子,別人更不會主動出手了,這個排除很好的關係外。所以,人都是相互的,別人幫了你,你應該感到高興。
再者說,如果你不喜歡不接受幫助,那麼你應該很孤獨,很冷漠。這個社會都是團隊模式了,一個人已經不行的了。互幫互助,才能共贏。
比如工作上,也分人,有矛盾的,肯定不喜歡。但是關係好的,當然要相互啦!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信任,處理得當就是共贏,處理不當就是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