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芝子

    你的第一句話就是偏見,古代的讀書人只學習四書五經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八股文雖然格式固化,但是同樣要求言之有物,不然你以為國家選個人才是要他來背書的嗎?實際上也要博覽群書,有些還要遊學,另外,當官的還有幕僚和衙吏,又不是他一個人,所以……

  • 2 # 落星山

    1,讀書人不只是讀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考試的書。

    2,斷案依照的是 刑律 而非四書五經。

    3,為什麼會覺得讀書人比普通人厲害呢?因為在古代,人的交際範圍是有限的,所以獲得的知識和眼見也是有限的。而讀書人卻從書中獲得更多的傳播資訊,故而比普通人要有見識。

    4,當然,古代有很多能幹的人未必讀過書。但是,不讀書的能幹人,基本上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 3 # 汪建浩1

    這個問題很有趣。斷案,在現代是要以法學專業為背景,領兵打仗,現代也必須是以軍事軍校為專業基礎,比如開戰鬥機,沒有知識技能肯定不行。但在沒有飛機以前,就不需要飛機知識技能,1954年評的將軍們,從軍事院校畢業的比例很低。現代斷案,無論判例法還是條文法系,你得熟悉判例,諳熟法律條文。但古代,是基於樸素倫理道德判斷來斷案,那怕是講求的證據,也可以透過刑訊逼供或小聰明獲得。而四書五經,可看成登堂入室的門檻或敲門磚,當然,四書五經,無論是提供一般性的倫理判斷,道德準則,還是提供故事範例,歷史經驗都對斷案,行軍打仗有很多的裨益。

  • 4 # 一字拜領

    只學四書五經?笑話!六藝知道不?唐以前理學未興,士除了讀書還得學六藝,這也就是為啥送之前文武全才那麼多的原因,上馬能帶兵砍人,下馬能治國安邦,沒事還能吟吟小曲兒,四書是宋代朱熹提的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四部經典,那你認為宋之前就不讀書啦?我來給你捋捋,傳統蒙學,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等,這裡面除了讓你認字之外,還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知識,算是啟蒙,完了之後,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教材,從唐開始說吧,晉解體後到隋唐太亂了,不說,政治課:《禮記》、《春秋左氏傳》、《詩》、《周禮》、《儀禮》、《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

    語文課:有《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通玄經》、《孟子》、《荀子》、《呂氏春秋》、《管子》、《墨子》、《韓非子》

    數學課:以算經十書為主,唐高宗顯慶元年(656),規定《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海島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經》十部漢、唐一千多年間的十部著名數學著作作為國家最高學府的算學教科書,用以進行數學教育和考試,後世通稱為《算經十書》。

    歷史課:唐前期以《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為主,唐後代增加了《晉書》、《宋書》、《南史》、《北史》、《隋書》等,為什麼後期才有呢?因為後面幾本正史是唐初期才開始命人撰寫,唐以前是沒有的。

    道學課:開元二十九年,開始設立崇玄學館,專研道學,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為指定教本,這也是唐代尊儒崇道的體現。

    體育課:古代的體育就是舞刀騎馬,目的不是為了爭第一,而是為了戰爭,體育課主要是針對武舉,以兵書為主,習《司馬法》、《六韜》、《太公陰謀》、《太一兵法》等。

    天文律歷課:要注意的是,該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學,有特定的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學習,這類生源每年只招一百五十人左右,《易經》是這方面最重要的教本,值得說的是,這玩意兒古代最好別學,被認為是旁門左道,古人信天人感應,一個不好沒算出來吉利的就要殺頭。

    醫學課:這與天文律歷課性質是一樣,也是由特定的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學習,這類生源每年只招二百一十人左右。這類的書就很多了,具體是選哪幾本作為教科書不得而知,我認為,既然是專業學科,學生範圍應該是很全面的,沒有侷限性,與醫學有關的書籍都會學到,包括《彭祖養性經》、《本草要術》、《神農本草》、《明堂人形圖》、《黃帝針經》、《黃帝明堂經》等等。

    同理還有音樂畫畫都是專門人才才去學,你還得找得到老師,這還只是唐朝,後世教材都在不斷增加,,宋代有四大書,明代還必須得學大明律,四書五經只是儒家最高經典而已,畢竟是孔朱兩位聖人編撰或者提的,如果中國只靠九本書就稱霸古代那你想的太簡單了

  • 5 # 楚邾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是人既要學習知識,也要有社會實踐。古人為官,也無外乎讀書與實踐,讀書是為了獲取功名,有躋身官場的資格,而後在官場上踏踏實實做事,透過實踐掌握相應的本領。

    首先,學習四書五經只是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很多人也會讀四書五經以外的內容。而之所以學習四書五經,在明代時期(僅以明代為例)也是因為科舉的原因,明代科舉考試中,四書五經佔據很重要的部分,甚至在科舉中出現只要學習其中一經就可以中舉、成進士,但科舉考試的內容絕非全部都是四書五經,如明代科舉鄉試一般三場,第一場是四書五經,第三場即是經史實務策,不僅考經史子集,還會考當朝政事得失,這說明四書五經固然重要,但相關的其他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透過科舉制度獲取功名之後,雖然舉人、進士等可以直接受官,但是其官職基本上是從低階到高階一步步熬出來的,像舉人一般都會授予縣令、訓導等官職。無論是何職,都要接受一定的考評,在考評合格之後才能予以提拔。所以,官員初授予官職之後,經過一定的經驗累積,一般都可以掌握基本的為官准則,再之後一步步往上。如筆者前兩天看到的明代名臣劉天和,正德三年(1508年)登進士第,此後歷任南京禮部主事、陝西巡按御史、金壇縣丞、湖州知府、山西提學副使、南京太常少卿、總督甘肅屯政、陝西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提督團營等職,其任官既有地方也有中央,雖屬文官但亦有武功,透過一步一步努力逐步升遷,而劉天和只是明清官員中的一個縮影。

    當然,這其中也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如個人的天賦(有人適合刑名斷案,著名的如狄仁傑,有人適合軍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如他人的提點(官宦之間父祖輩會對子侄進行提點,這在明清文集中很常見,還有恩師對弟子的提點等)都能夠幫助一個人快速掌握官場的準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年代的一部電影《少年犯》對青少年有什麼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