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大夫為人民服務
-
2 # 星光書蟲
一、瞭解關節炎和風溼的區別:
關節炎和風溼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關節炎和風溼的區別在哪裡,常常將兩種疾病混淆,其實關節炎和風溼有很多本質的區別,這裡就來給大家詳細地講解一下關節呀和風溼的區別在什麼地方,讓大家對這兩種疾病有更深入的瞭解。
關節炎是指的是發生在關節部位的炎症性反應,通常是指的膝關節,炎症通常為無菌性炎症。關節炎發生以後會出現關節腔的積液,關節會有腫脹、疼痛,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的活動障礙。對關節炎的治療,重在抗炎治療,且需要對關節積液進行抽取。
風溼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溼性鏈球菌感染所致,患者體內的抗原和抗體形成複合物,沉積在機體的大關節處。風溼病通常累及的是關節部位,所以也稱為風溼性關節炎。風溼病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治療,長期都需要服用抗風溼的藥。風溼小體是風溼病的典型病理學表現。
二、關節炎的危害有哪些
1.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溼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溼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2.類風溼的病變主要是關節的滑膜發炎,併產生富有血管的肉芽組織破壞關節軟骨,久之,使上下兩個關節面互相融合在一起,發生關節強直。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受限,關節附近的肌肉可發生僵硬和萎縮。關節的強直和畸形,肌肉的僵硬和萎縮,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廢,終至關節活動度受到明顯的限制,甚至關節不能活動,最終使患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3.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與其病情的輕重有很大關係。類風溼患者,約20%經過短期的病變活動後,不留任何後遺症而緩解;約25%的病例病變緩解後只留輕度的後遺症;約45%的病例關節部位炎症持續活動,會發展成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不到1O%的病例為重症,最終發展成完全殘疾,不得不臥床或靠柺杖、輪椅生活。
以上是對關節炎的危害內容的介紹,如果您認真閱讀,就可以發現,如果不重視關節炎,不積極進行治療,就很有可能引發其他多種疾病的相繼發生,這樣對自己的身體損害更大,相信有許多不堪的後果都是各位所不想看到的。所以,趁此,趕緊治療起來吧!
三、關節炎的治療
1.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藥物離子匯入、低頻脈衝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症狀及促進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症,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2.藥物治療
選擇治療藥物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並用其他藥物、是否妊娠;3)藥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藥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藥物(NSAIDs)、糖皮質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風溼藥物(DMARDs)、植物藥、生物製劑等。非甾類抗炎藥物為一線抗風溼藥物,能迅速緩解關節症狀,但不能阻止疾病進展,需酌情聯用其他藥物合用。Gs是最強的抗炎藥物,如果正確使用,能迅速緩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濫用,適用於存在關節外表現、過渡治療及區域性應用。2010年中華風溼病學雜誌類風溼關節炎治療指南提出類風溼關節炎使用Gs的原則為短期、小劑量、聯合維生素D3和鈣劑、關節腔注射。對於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早期、聯合、個體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變,明顯減緩病情進展,改善預後。此類藥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來氟米特(LEF)、硫酸羥氯喹(HCQ)等。但DMARDs對緩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關節炎急性期應聯合NSAIDs或Gs。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溼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藥物,急性風溼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溼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在積極有效抗結核或抗真菌藥物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治療,但病毒性關節炎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反應性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亦有關,但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長達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療,目前意見不一。植物藥能輔助治療關節炎,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其在延緩骨破壞方面的確切療效。生物製劑的出現是風溼病相關關節炎患者的福音,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但使用之前需嚴格地篩查其適應症及禁忌症,權衡利弊。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為主,生物製劑尤其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效果最佳,尤其對於對DMARDs反應不好的中軸關節受累患者。
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對症止痛(對乙醯氨基酚、NSAIDs)外,還可在關節區域性應用透明質酸。氨基葡萄糖類藥物及雙醋瑞因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可以延緩疾病進展,建議長期應用。
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選),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應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有無腎結石等選擇具體用藥。降尿酸藥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洩類(苯溴馬隆)。通常以後者為首選。
3.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淨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溼關節炎。
4.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並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適應症。已經確診的關節炎,但個別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並給予腔內注射藥物。關節腔注射常使用的藥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溼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注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注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藥物滲出引起區域性腫脹。
關節滑膜切除術適用於臨床、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藥物治療半年無明顯好轉時。術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準備及術前藥物治療準備。關節矯形、關節置換用於具有關節畸形、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關節融合術可人為引起關節骨性強直以減輕疼痛,終止病變,或提供關節穩定。
綜上所述,關節炎的病因不一,治療亦不同。對不同的關節炎予以正確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予以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病因,其預後各異。
-
3 # 中公衛生人才網
首先,關節炎分為: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
疼痛是關節炎最主要的表現。腫脹是關節炎症的常見表現,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功能障礙、關節疼痛及炎症引起的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體徵:不同型別的關節炎體徵也不同,可出現紅斑、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紅腫、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或肌無力、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及神經根受壓等體徵。
關節炎會導致很多併發症的發生。比如:類風溼血管炎(類風
溼性關節患者有各種各樣的血管損害,大多數患者沒有自覺症狀,血管病變可表現為多種形式,可累及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肺部病變(肺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和血液供應,因此肺是該病經常受累的臟器之一。肺的受累是結締組織病最早期的表現,主要有胸膜肺疾病和間質疾病兩大類。)腎臟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伴有腎臟損害大致分三類:原發性腎臟病,腎小球炎和小管間質性腎炎。)消化系統疾病(類風溼性關節出現消化系統症狀多數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有關。因此,類風溼患者盡激小的藥物。)
關節炎危害相信大家都已經清楚了,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金剛不壞的身體,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千奇百怪的世界~加油!
-
4 # 三甲醫院網
10月12日是第21個世界關節炎日,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關節炎患者有3.55億人,相關衛生組織將關節炎列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
在中國,截至2015年統計,中國大陸的關節炎患者有1.2億人,發病率約為13%,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患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加,而且年輕人發病率逐漸升高。
關節炎常見型別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兩種。
1、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關節炎。
那麼跑步健身是不是真的會造成關節炎呢?
當前,骨關節炎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跟當前生活快節奏和過度運動有一定的關係。
《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在2017年6月這一期上,面向大眾給出重要結論與建議:健身跑者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但競技跑者的關節炎發生率也達到13.3%,總體來說,跑步是有利於關節健康的,但過量、高強度的跑步可能會引發關節問題。
2、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目前發病的原因尚未很清楚,大多與家族遺傳、感染、化學輻射、外傷史有一定相關性,女性多於男性,目前我國類風溼關節炎患病率為0.2%~0.36%,也就是每一千個人就有3個患者。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透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據介紹,類風溼關節炎病情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其他關節炎不同在於,其對關節軟骨有侵蝕性,早期發病可以引起關節疼痛、腫脹,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關節嚴重變形而致畸,致殘率較高,還會引起間質性肺炎、心腦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因此,類風溼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變得尤為重要,而患者自身發現症狀,主動就醫又是早期診斷的關鍵。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疾病,穩定、良好的免疫系統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在此基礎上,提高關節的“抵抗力”,運動時要注意度,不要做過多劇烈運動或運動時間過長,若關節因運動受傷,治癒一定要徹底。
3、強直性脊柱炎
被醫學界稱為“不死的癌症”的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高度致殘的疾病,約有15%的患者發展為重度殘疾,喪失勞動能力。
強直性脊柱炎(AS)是指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彎腰活動障礙,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腎等多個器官的損害,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強直性脊柱炎並不是一種少見的疾病。早在幾千年前古埃及人的骨骼中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1949年國外學者估計本病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約0.5%,透過與國際抗風溼病聯盟合作調查,確認我國強直性脊柱病的發病率約為0.3%。以這個比例計算,我國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有400萬以上。強直性脊柱炎以年輕男性多見,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20歲左右是發病的高峰年齡。
功能鍛鍊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及防止強直有重要作用。這一點是藥物治療所不能代替的。在進行關節功能鍛鍊時,活動量要適宜,從少到多,漸漸增加,適可而止。不可操之過急,它的成效需在堅持一定的時間之後才能顯現出來。活動前儘量不加量服用止痛藥,以免活動過量過大損傷關節。
4、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指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週左右可緩解,但易復發。
如果只是偶爾出現關節痠痛,應重視觀察、休息緩解,一旦合併關節腫脹,表明可能有風溼因素,向關節炎方向考慮求醫。
平時注意:
一是別過量喝啤酒、吃海鮮、內臟、牛肉等高嘌呤食物,老火湯也要少喝,清淡均衡飲食最佳;
二是要多喝水,日飲水2~3升,可保障每天2000毫升的尿量;
三是多運動,排汗可助尿酸排洩。不過已有尿酸沉積於關節周圍、軟骨甚至內臟者,最好諮詢醫師後合理運動,盲目運動可導致沉積晶體摩擦入關節腔,反而損害關節。
-
5 # 健康情報局
【欄目簡介】
【本期嘉賓】劉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講師。
-
6 # 骨科王健醫生
關節炎是一大類炎性疾病,可以細分為很多種。患者大多數中老年人。關節炎患者越來越多,輕微者會有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但是嚴重者會因為該病的影響,生活質量下降。所根據關節炎的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該病,如果有,則儘快治療。那麼,關節炎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呢?
大多數關節炎治療的時間較長,治療也比較麻煩,而且還難治癒。所以,患者一旦發現疾病就應該及時治療,切勿拖延病情,導致病情惡化。病情加重的話,治療也較為複雜。主要的症狀有關節疼痛、腫脹、關節的功能障礙等。關節炎對人體的影響更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關節疼痛是關節炎的主要表現。絕大多數關節炎患者都有關節疼痛的症狀。但是不同型別的關節炎,疼痛的部位有所不同。
2、關節炎的常見症狀之一是關節腫脹。關節腫脹與關節疼痛的程度關係並不大,但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的關係,是炎症進展的結果。
3、關節功能障礙也是症狀之一。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和關節結構被破壞都可由關節疼痛和炎症引起,以此限制關節活動。如果這個症狀長期存在,可能會使關節功能永久性喪失。
4、關節炎患者的疾病型別不同,體徵也有差異。患者可能會有的體徵包括紅斑、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紅腫、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或肌無力、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及神經根受壓等。
對於未患該病的人士,需要了解預防的措施,保護自己,儘可能避免患病。首先,需要注意衛生問題。潮溼的地方是病原菌滋生的主要場所,所以要保持室內通風。營養缺乏或者過剩都與關節炎有關,前者會加重病情,後者還會誘發關節炎。防止痛風性關節炎,應該少食用動物內臟、海鮮、禽肉、豆類等富含嘌呤的食物。再者,還需要提高免疫力,可以透過適量的運動來達到目的。
總結一下,關節炎是一大類疾病,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有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等。患者在發現疾病後應該及時治療,否則,以後治療可能會相對麻煩一些。平時需要注意以上的注意事項,做好預防措施。
-
7 # 愛關傑II
脖子疼、頭暈、經常落枕……你是不是也遇到過?其實,這就是頸椎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頸椎處於神經中樞的重要部位,是人體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因此,頸椎病可能看起來無關緊要,卻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一定不能“小瞧”它。
測測你達到頸椎病的哪個等級了?
一級:脖子痠痛、僵硬。
二級:脖子、肩膀、後背痠痛,僵硬。
三級:經常睡覺落枕。(落枕是一種輕型頸椎病)
四級:胳膊不得勁、疼痛、麻木。(從這一級開始需要去醫院了)
五級:走路發飄、跑偏。
六級:寫字開始變化。(從這級開始可能要做手術了)
七級:吃飯開始用勺,不敢用筷子。
八級: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一腳深、一腳淺。
九級:小便、大便、性功能出現難言之隱。(從這級開始可能做手術效果也不好了)
十級:下不了床。
頸椎病到底有多要命?
頸椎病看著不像癌症那麼可怕,但是頸椎病至少可引發全身70種病症,對生命健康的影響非常大,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病症。
1、頭痛
70%的頭痛跟頸椎有關,被稱為頸源性頭痛,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枕部、耳後悶脹或痠痛,可伴有噁心嘔吐、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很容易被忽略或誤診。
2、眩暈
頸椎病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會導致頸性眩暈,特別是在頸部活動後。
3、吞嚥不暢
這是因為食管上端和第六頸椎相鄰,後者增生就會壓迫食管。如果頸椎增生壓迫到頸交感神經,還會導致胃腸道蠕動減慢,誘發便秘、腹脹。
4、頸胸綜合徵
頸椎骨質增生、錯位失穩、椎間盤突出等會導致頸胸綜合徵,使人出現陣發性胸悶、心前區疼痛、窒息感。
頸椎病“忍一忍”就能過去了?
很多人認為頸椎病不是很要緊的病,休息休息就好了,但是隨著病情的日漸發展,患者的痛苦會越來越明顯,治療起來也會越來越難。
專家指出:頸椎病不要盲目治療,不要為了省小錢花大錢,治療不當很容易將小病拖成大病,甚至癱瘓,及早預防才是關鍵。
頸椎病是什麼引起的?
長時間低頭久坐
長時間低頭或久坐,是造成頸椎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養成良好的坐立姿勢,工作中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放鬆一下。
枕頭不適合
不枕枕頭或枕頭過高,都會造成頸部韌帶勞損。建議選擇合適的枕頭高度,應將頸椎和軀幹交界的部位維持正常的生理弧度。
伏案睡覺
上班族午休時,經常趴在桌子上睡覺。這種姿勢使頸部前傾,造成與正常生理彎曲相反的變化,容易導致頸椎變形,引發頸椎病。建議午休時,可採取向後仰躺的姿勢休息,為頸椎找到扶託點,比如帶上u形枕等。
經常受涼
夏天裡不少人喜歡吹空調,其實,頸椎特別怕冷,外界環境的風寒溼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誘發頸椎病。 建議夏季長時間待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最好在外面穿件外套;冬季更要做好頸部防寒保暖措施。
愛關傑助您輕鬆擺脫頸椎疼
含有珍貴原材料梅花鹿筋、犛牛骨、公雞冠、CBP等含有豐富的骨膠原(膠原纖維、蛋白多糖)、天然硫痠軟骨素、透明質酸、磷酸鈣、神經節苷脂、msm、氨基酸、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對關節系統實現清、調、補、修、養五位一體的作用,打造健康關節,實現無憂運動。
回覆列表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病,一般肝腎不交會引起關節炎,它是一種慢性病,它的危害就是關節活動困難,腿腳手指胳膊不聽指會,輕時還好點,重時就危害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