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農優品
-
2 # 坐看雲起153589638
好像是。
就物質而言,什麼都捨不得扔,只能生鏽、長毛;從精神來說,人生是一個不斷捨棄的過程,心的容量再大,也不能積攢太多的東西,尤其是負面的東西,只有不斷地更新,才不會宕機。
-
3 # 言勸
“什麼都捨不得扔”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不是什麼病,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美德。“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喊得最響亮的口號。那個年代靠的就是勤儉節約,建國興家。也難怪當時我國還不富強,經濟相對落後,家庭生活也不富裕,所以人們都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修舊利廢”是厲行節約的表現,一個東西用舊了、用壞了,也捨不得扔掉,修一修、整一整照樣使用。記得我們小時候,奶奶經常給我們破爛的衣服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我們兄弟幾個的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也許是我們這一輩人過慣了“窮”日子的緣故,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什麼東西也捨不得丟掉。有時候兒女們扔出門的東西,我們又撿了回來,尤其是老婆婆表現的更嚴重。有時候我就經常罵自己的老伴:“狗屎都捨不得扔”。為此,兒媳婦頗有微詞。有一次我老伴開門,見門口有幾雙很新的皮鞋,不加考慮就收了回來,媳婦下班後吵了半天,老伴還是從中挑了兩雙自己能穿的鞋子留下,其它的扔進了樓下的垃圾箱裡。不過,我們老年人跟著兒女們過日子,還是應該改掉一些應當改掉的陋習,如過夜剩飯不要吃,便後一定要放水衝馬桶,做飯時要洗手,該扔掉的東西不要捨不得……
年輕人們對老人節儉的習慣看不順眼,也是很正常的。他們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確是這樣。在當今經濟發達,生活非常富裕,人們的生活自然追求質量、時髦、潮流,再說了,多消費也可以拉動社會的經濟發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句名言:“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是中華上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世代相傳。節儉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一分錢,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粒糧食……
-
4 # 伊甜20
沒用的東西也不捨得扔,不管有用沒用,都放著,家裡只會堆一些沒用的東西,不管何時能夠用,先放著再說,一直覺得以後會用到的!那隻會佔著地方,越來越亂,要麼就放起來,最起碼不要看到,否則很礙眼,一般不捨得扔的,會越來越多,日積月累就能堆出一間房間了!
-
5 # 貽生
我就是有些物品捨不得扔,我不是有病,因為過日子還是勤儉為好,有些東西今天看來沒用,可是說不定那天就用上了,有些常期不用的該扔就扔,認為有用的就留著,以備不時之用。過日子還是要克服浪費的思想,勤儉節約,過好自己的好生活!
-
6 # 邊緣人133585420
不是病,對於勤儉慣了的人就要這樣。有些東西擺在面前,看啥都捨不得扔。心裡想萬一哪天用上了呢?還得去買,怪浪費錢的,。說不定買的不如以前的結實耐用呢?我看著沒地方放了扔了,用的時候就後悔了,姐姐就有這個好習慣,我沒啥了,去她家取準保有,還很滿意的。但也挨不了些嘮叨。對於我來說說簡直就是萬寶箱,用啥有啥。難到能說這是一種病麼?這樣的人在你身邊不也是你的福麼。
-
7 # 微笑的赫本
我婆婆也是,什麼都捨不得扔,就連買回來的東西的硬紙盒子也放在那,家裡能各種的堆,什麼舊衣服、舊紙箱、壞掉的家電板凳之類的,大大小小的不能用的都放在那,唉 說了就嗯一聲說扔扔,過段時間回去看,還是在那裡不動,說不動,唉不管了隨她
-
8 # 雨下入泥
說多了都是眼淚。我女兒不到三週,因為是整個大家族的第一個孩子,所以大家都買很多的衣服,然後我婆婆又喜歡拿親戚家小盆友的衣服回來,所以衣服特別多整面牆的壁櫃,她佔了一半,還又買個簡易櫃子。我說把那些穿不到的收拾收拾能送人就送人髒了壞了的就舊衣回收。結果被我婆婆說了一頓,哪有人把小孩子衣服丟了的送人的,我說你不也拿別人孩子的衣服嘛。她說人家知道我不會亂丟才給的。我說家裡都堆不下了,她讓我搞個大箱子把衣服送老家庫房去。反正不許丟,不許送人。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張曉菲:
囤積症。
史密斯學院心理學教授蘭德·弗羅斯特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蓋爾·斯泰吉蒂在新書《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剖析了囤積症這一普遍現象,並認為囤積症患者有四個動機:
最常見的囤積動機是避免浪費可能還會用到的東西。其次是擔心失去重要的資訊,比如有些人即使知道在圖書館或網上能找到相關資訊,也無法丟掉過期的報紙。第三種動機是因為物品有感情意義,跟重要的人物、地點或事件有關。最後,有些人囤積物品是因為欣賞那些物品的審美吸引力,它們的外形、顏色和質地。囤積症患者常常伴有下面表現:
1、具有處理資訊方面的障礙。比如他們通常高度走神,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症狀,這些狀態導致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另外,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分類的。囤積者則很難加以分類。他們好像是按照視覺和空間來組織生活的。
2、特別聰明、外向和友好。
過去專家們認為囤積者自閉、偏執,童年時物質匱乏,所以成年後無法丟棄無用的東西。但一些人的家庭很有錢,他們自己朋友也很多,依然會珍視自己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希望留著備用。
值得說明的是:
囤積症跟強迫症不同。強迫性囤積與一般囤積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內心有沒有衝突。有人在囤貨後會陷入懊惱中,但仍控制不住地“囤”,這才算強迫傾向。與強迫症患者會感到很痛苦不同,囤積者則很享受獲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的那種快感。很多囤積者稱自己是藝術家或手藝人。
囤積症和收藏不同。囤積症是過度收集不值錢或沒用的物品,並對這些物品“感情深厚”。而典型的收藏愛好者藏品擺放得很整齊,每一件藏品跟別的藏品都不同,總體上形成一套有趣、有價值的收藏。進而,收藏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展示特別的藏品,讓別人欣賞。囤積者很少能夠做到。
《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的兩位作者認為,對於囤積症,強迫收拾不管用,他們很快就會重新堆滿一屋子東西,突然失去一些物品會引起狂怒和焦慮。
-
10 # 找不回來的心
是一種毛病的。我也有這毛病,我做服裝的,手上經常會有很多布料,都不捨得扔,慢慢地,很多舊衣服也捨不得扔。這毛病如果能和自己的興趣愛好聯絡在一起,沒覺得不好啊!
-
11 # 繁花遍野
是。不捨得扔和不斷地買買買都是一種病,這種病叫“貪婪”。
我們其實用不了多少東西,很多東西都只是為了填補心理上的空虛罷了。說白了,精神太空,就用物質填,結果越填越空,還造成資源浪費,真是嚴重的病!
得治。想辦法充實心靈吧。
-
12 # 閒聊亨特
是不是病不太清楚,但肯定和性格與習慣有關係。我們老倆口是兩個極端,我最討厭的就是什麼東西都保留,有用沒用卻留著,老伴是什麼都捨不得扔,有的衣服用品保留幾十年了,根本沒再用的可能仍留著。所以,每次乘她回孃家,我就清理一次,她回來發現了,也無可奈何了。這也是一種平衡吧。
-
13 # JJ1583洋宙
經過艱苦歲月的人什麼都想放一下以備待用,確實往年的做法收到 ̄定效果。目前鄉下有許多不富裕的人群,城市生活水平好點用不上的`衣物留在家可寄住需耍的山區,變廢為寶 ̄舉兩得。自己用不上,別人同樣不能利用,物留在身邊沒有應用的價值,就必須仍了,不會佔用房子空間,也比較衛生。
-
14 # 莫言悠然
精神上扔掉不好的,保留美好的,物質上扔掉不實用的,放到公共儲物場所,供需要的人拿去實用,準備搬入新家,純木傢俱只買兩年,揮淚丟棄吧,真皮沙發揮淚丟棄吧,沙發太大,太佔地方,搬家公司升降機搬家起價就是貴,只有不回頭的先丟棄,捨得與捨不得都有丟棄了。
-
15 # 九月看風景
我覺得不是病,是一種心裡沒有安全感造成的。不光是老年人不捨得扔掉沒用的衣服和家中舊物。年輕人也有這樣的,這跟他們出生的環境有關係。曾經缺過,喜歡屯裡物品,新的舊的都要存一大堆。是留著怕沒錢的時候能用的上,有備無患嘛。60年捱餓的人都不敢隨便浪費糧食。他們餓過。常說的留點過河錢就是這個意思。以前我也有這個毛病,愛買糧油,2007年夏天豆油突然漲價從三十幾元幾天就漲到67一桶,超市還得排隊一個人只能買一桶。從那時我就開始家裡滿地都是都是豆油。就怕漲價買不著了,十年過去了豆油有的是再也沒有斷貨過。我還是還不了買鹽,糧油,醬油。床單。這些生活必需品。其實超市不遠就在家門口啊,舊衣服啥的我不留著,誰能穿就給誰了以前我還穿過別人的衣服。不合身也得穿著沒辦法。現在我的衣服都穿不過來呢。送給需要的人吧。我看見許多老年人愛翻垃圾桶,我不理解我看他們的穿戴也不是窮人啊,可能認為是白撿的能換錢貼補家用吧,可是兒女不願意啊。閒丟人。若不是太窮的人就不要去撿垃圾,讓更需要的人去撿吧。
-
16 # 沉寞來解答
謝邀,個人看法,這不是一種病,一種心態,一種渴望擁有的心態,當你不捨得扔的是一種物品,也可以說你一種想著以後會用得上這件物品這樣的心態,說明你是懂得珍惜的人,不鋪張浪費,當你不捨得扔的是親情或者友情,說明你對親人或者朋友都是用心交往,注重感情,當然,我這樣說的意思不是讓你什麼都不扔,而是說什麼改扔,什麼不該扔,就像你吃顆糖,糖的外包裝你應該扔,什麼都不捨得扔,不是病,往往這樣的人更加樸實,善良,注重感情,不用想太多,開心活好每一天,願你每天的笑容都有向日葵般的燦爛
-
17 # 遼瀋名醫
相信,你我身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捨不得扔東西,舊報紙、紙盒箱、塑膠瓶、易拉罐……啥啥都留著。明明用不上的東西,卻堅信“早晚都有用……”一邊收起來不用,一邊買買買!
和老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同《斷舍離》書中所表達的理念。就是隻買眼下需要的東西,不賣便宜的東西,不買以後能用的東西,不囤東西。超過半年或一年未使用過的東西,就及時清理,要麼送人,要麼扔掉。這麼狠心的做法,讓老人們知道了,肯定會急的抓狂。但是,當室內空間清理乾淨後,確實能給心理“減負”。
什麼都捨不得扔說是“病”有些嚴重。但是,熱衷買買買的小夥伴,確實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消費觀。是不是為了便宜囤了半年的紙抽,去年的姨媽巾沒用完今年還要買?為了湊單、滿減囤了好多快遞箱,卻忘記了房價這麼貴,家裡的儲物成本也是很高的!
適當的清理多餘物品,保持環境的乾淨、整潔、通透,也會讓心情變得透明。捨棄物品的過程,也是扔掉慾望的過程。快換季了,收拾收拾許家中久不用的物品,為心理做個減法,你的幸福感一定會提升!
-
18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我什麼都不扔的人,衣服也沒有過時不過時之說,鞋子幾十雙全堆櫃裡,不捨得扔小時候穿爛鞋,今天穿不爛。
反正倆口居住全放下,每一件東西都有一個故事,也都是用錢換回來的。
-
19 # 秀春說健康
我覺得是性格的原因。
我媽也是這樣,什麼都不讓扔。扔了就跟你急眼。所以家裡快成儲物倉庫了。很多老年人都這樣,他們過去經歷了苦難的日子,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不容易一下就改過來。如果不過分,也就隨著一點吧。
那次家裡換了布藝沙發,以前的皮沙發還挺好的,特別是一對小的,非常好呢,我弟弟說扔就扔,我也有點不捨得。可是客廳顯得地方狹小,拗不過他,扔就扔吧。扔了也就沒啥心理不適了,只是當時有點不捨得。
我看出我跟我媽有些相似特徵。所以積極改正。先是開始收納,把相同的東西分類處理,放在一起,下次就不會因為找不到又去買,那可都得佔地方,放久了就忘了。
生活用品不囤積,現在超市購物,網上購物都很方便,需要的時候在買也不晚。
相同的東西買更好看的,品質更好的。比如茶壺,茶杯,水壺,餐具,餐桌布,特別是餐具,陶瓷的東西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如果沒有小小孩,使用壽命很長的,所以買自己更喜歡的,哪怕貴點也值得。不喜歡的,下次還要買,佔地方,還更費錢。
我因為喜歡餐具,發現很多女性朋友喜歡,有一次在網上看到有個明星也喜歡。買了很多,有的看起來很奢華,可惜她不愛做飯,就那樣擺著,我覺得餐具就像房子,使用才是它最好的綻放,不使用當做擺設,過了不久就沒有光彩了,還是少買為好。
改掉買衣服的不好習慣,少一些買買買,而是在需要的時候添置,買衣服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有品質,更適合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盲目購物,回家又不喜歡了。買衣服時想好怎麼搭配,單品還是放棄吧。
斷舍離的方法我覺得挺好的,可惜跟那個電視劇的女主不是相同性格,很早就喜歡懷舊,老的,舊的,帶著故事的光環,扔了就沒了,很快忘記了。
至於不好的感情,還是丟掉吧。輕裝上陣,忘記該忘記的,少一些計較,讓自己活得開心一些,開始新的生活。我很討厭那些喜歡曖昧的人。
這樣一來,內心平靜,珍惜應該珍惜的,放棄該放棄的。
當然如果過份不捨得,什麼都留著,那就是病了。得治!
-
20 # 酷炫腦科學
可能是,而且這種病還有個專門的詞來形容——囤積症。
囤積症是最新歸類的強迫性精神障礙。囤積症不僅會導致房內垃圾成堆,有的患者甚至還將死去的動物也囤積在房間裡,意識不到濃烈的屍體腐臭味。
有的老人會收集各種垃圾雜物囤在家裡,這也不能丟那也不能扔。這些老人患上囤積症未必是因為生活節儉;或是被子女拋棄,而把雜物看作親人所以無法拋棄。
這類患者由於大腦前額葉和扣帶回等異常,他們總擔心做錯而難以做決定,並且有強烈危機感,且無法感知周圍髒亂差。
認知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改善相關症狀。
回覆列表
小王這段時間很煩惱。去年他把母親接到城裡同住,可是一年多來,他本來不大的家堪比“垃圾場”,舊衣服、舊報紙都被母親拿到自己房間,原本乾淨溫馨的家總散發著怪味。妻子、兒子都不耐煩,小王也很納悶:母親不缺錢花啊!這段時間,母親變本加厲,竟然把外面的垃圾也撿回來收藏。 帶著這個問題,小王進行了心理諮詢,詢問母親是不是因為小時候家庭貧困養成的習慣。另外他還發現,母親進城以後,沉默寡言,極少與人交往,也沒什麼興趣愛好,還比較健忘。筆者給他母親初步評估為“收藏癖”,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種“病”。
人為什麼要收藏?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收藏一度掀起高潮。大家多從經濟、文化層次去探討,卻較少從健康、哲學層次去思考:人為什麼要收藏?在筆者看來,其中的原因有三。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剩餘,收藏是為了有備無患。舉個例子,每年秋冬之際,很多動物都會收藏食物以備過冬。人類也是如此,但人類的收藏不只是為過冬,而意在有備無患。
其次,自我意識的形成與強化。兒童很少有收藏癖,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因為收藏是一種佔有,是對自我意識的強化:這些東西是屬於我的。收藏的越多,“我”就越有存在感。
再次,所收藏的物品具備價值。收藏的東西,對當事人一定是有價值的。說起價值,每個人的衡量標準各有不同——感情價值、經濟價值、使用價值等。
如此看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收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收藏到了一定“高度”,就可能演變成問題。過分的收藏是病,得治。
現代人不乏“變態”的收藏行為。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收藏了幾千雙鞋,而且非常高檔。大S曾透漏其家中收藏了近400雙鞋子,價值超過千萬,雖然很少穿,但如果不買就會感覺痛不欲生。筆者的一位來訪者,網購了兒子4-10歲的全部衣服、鞋子、帽子,堆滿一個房間,後來被診斷為抑鬱症,用收藏來緩解消極情緒……物質匱乏的時代,收藏情有可原,而在物質豐富的現代,心理因素的影響可能很大。
第一,心理補償。
有些人在成長的某一階段,曾對某一物品強烈渴望卻沒有得到滿足,有了一定能力以後,便瘋狂購買或佔有。 第二,靈魂空虛。
彷彿這些有觸感、有氣味、有回憶的物品,只有像泡沫般堆積起來,才能填充擁有者的人生。似乎收集得越多,越能驗證其主人是真實、快樂地活著的。
第三,強迫心理。
前文提到的小王的母親即是如此,有一種“不得不”的心態,其意志是不自由的,扔東西意味著喪失和匱乏。他們的青春不再,身體和經濟每況愈下,自我控制感在逐步減少,捨不得扔東西就是一種控制感,以減少對失去的焦慮。
斷舍離,讓整理成為一種文化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慾望隨時生起,輕易滿足,人就極容易為物所役。我們不妨從整理歸納開始,給自己營造輕鬆的環境,這也是環境心理健康的要求。
近年來,日本非常流行一本名為《斷舍離》的書,意思是人生從學習扔東西開始。所謂“斷舍離”,就是斷絕不要的東西進家,捨棄家中舊物,擺脫對物品的執念。簡言之,即減少、分類和收納,給自己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第一,以我為主,關注現在。明確物品在當下是否真有用,有用的才留下。長此以往,會逐漸發現:原來我的生活中充斥著沒有用的東西。我們需要學會判斷生活中的非必需品,關注必需品。
第二,從扔東西開始。先從感覺是垃圾的東西下手,那些使自己猶豫不決的東西也是不需要的,如此慢慢學會捨棄。扔東西的時候,對沒有物盡其用的物品說“對不起”,對常年愛惜使用的物品說“謝謝”,是對物的告別,也是對心情的整理。而那些自己不需要、別人可能用得上的東西,可以送朋友或捐獻。
要知道,斷舍離的目標並非是讓人們無慾無求、生活簡樸,而恰恰是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只收入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只和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一起,擺脫對物質的執念。
第三,家庭或者個人設立清理日。對於庫存物品,年輕人一年一清;中年人三年一清,對那些三年未碰的東西,就要考慮其價值,送人、賣掉或扔掉,讓價值迴圈起來;老年人則五年一清,處理舊物品,讓新品進家。
第四,理性應對不能丟棄的理由。“東西還有用,丟棄很可惜啊”,其實有用而不再用的物品,只會佔據空間,造成凌亂,影響心情。“說不定有一天用得著”,而用得著的機率有多少呢?最後發現大多還是擱置。“那些東西很貴的”,請換個思路,計算這些用不著的物品的管理成本、空間成本,還包括每次看到它們時的負罪感、敗家感。“那是別人送的,代表情誼”,其實禮物是情感傳遞的媒介,贈與收本身就完成了心意傳達,如果禮物成為累贅,一定也是對方不願看到的。這樣篩選下來,收藏就會成為健康習慣,也減少了發展為收藏癖的可能。
太愛收藏也許源自“文化休克” 老人捨不得扔東西,這是文章開篇小王關心的問題,也是令千千萬萬個家庭“頭疼”的話題。這些老人可能不是捨不得扔,而是忘記了。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先從遺忘的部分開始處理,在獲得收納經驗和內心愉悅後,再處理那些有情感記憶的東西,以此為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小王的母親在形成收藏癖的同時,還伴有嚴重的健忘症,這有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表現,需要去醫院檢查以明確診斷。此外,他的母親離開熟悉的農村、熟悉的土地、熟悉的鄉情,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會產生所謂“文化休克”,出現包括收藏癖在內的心理症狀。這就需要家人多關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增加陪伴時間,引導戶外活動,結交新的朋友。小王母親的案例,也許能給很多人啟發。
家中的垃圾需要扔,辦公桌需要清理,工作思路需要整理,最終實現心理垃圾的清除。定期反思,把次要目標和過多欲望捨棄,將最重要的需求滿足了,人生的幸福便已達到70%。因此,試著學會“扔”吧,讓生活更優質,讓身心更清淨。
生活除了有“買買買”,還要有“扔仍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