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漁獵

    古詩以引經據典,寓意寬宏深刻,及韻律爽朗。給人以無限暇想!現代的詩詞均以白話文體表述,內含少,一班以直白的型式淺表性的告知。所以讀之蒼白,沒有刺擊力,去啟發你的想像,所以讀著讀著就瞌睡來了。

  • 2 # 中國公民73125036

    古詩,大多是經過時間的篩選,流傳下來的精品,符合人們的賞讀習慣、審美觀念。新詩/自由詩,沉澱篩選的時間不夠。但無須質疑,新詩/自由詩中也有精品,經時間篩選後,也會有傳世之作。

  • 3 # 3573

    這就象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一道麻婆豆腐一道家常豆腐,古典神韻優雅,意境高遠,節律講究,詞牌多樣。古詩中更多故事和文化內涵,這些對一個民族來講往往有觸動靈魂的地方。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柔軟的地方。

    新詩也有十分美好的排句與靈動。也有青新律動和催人奮進的說教,但更多的是不拘一格與反抗束縛,所以這種自由與古人的悠閒自得的樂趣就截然不同。

    當然,提問者說的嗑睡不是詩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如果你讀了你沒有感覺的文字,不論新詩古詩,嗑睡是必須的。所以有失眠的病人床前都擺上書,這就是孫大聖的嗑睡咒,入眼既困,極困則眠矣。我認為這是由於人的本能,人眼對密集恐懼症都是有反應的,這是生理的正常反應。所以看書而不困的人毅力強,神氣足。故佛家唯一的修習方法就是讀書。所以然者,強心智者也。魔困則神明,此正道也。

  • 4 # 任重而道遠黃

    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一字一句話,一詞一篇文章。耐人尋味,一旦你真正的走進去了,那就叫一個:手不釋卷,流連忘返。如飢似渴,清心明目。

  • 5 # 南山大伯父

    古詩有一種韻令人陶醉,有一種情令人痴迷或激揚,有一種志令人奮發而充滿鬥志……所以令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而津津入迷,而優秀的現代詩也很好,只是遇到的精品較少而已。不至於昏昏欲睡,哈哈

  • 6 # 韻嘯

    這古詩是經典結晶篩留下的。含義非凡。品吟透骨,有味。新詩依詩人味而作,理解和勾通不切,那來味可尋,乏而入睡!

  • 7 # 回味人生183012133

    那時小時的好奇,用詞得當。根本沒想過用詞的含意。

    長大了,成熟了,理解了,敏感了,當然讓人那個。謝邀!

  • 8 # 日月星晨佑中華

    粗淺認為:看古時你己穿越時空,進入了詩者的此時此境,有身臨其境的心理享受,其樂無窮!而讀古詩者就要機械的讀準音韻丶字丶詞丶這是一個較枯燥無味的過程。

  • 9 # 龍映熹

    這個問題是個很敏感的問題,說出來很多人會覺得我想的多,可是我還是願意試著多說幾句!

    古人在生活方式上和做事方式上有古人的獨到之處!

    古人尤其是古人知識分子裡面,都有文人的骨架,他們在精神層面的富裕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古人做事是遵從天道來做事的,這個天道是上和天意,下順民心,心無雜念,更沒有功名利祿在裡面。哪怕是杜甫這樣經濟拮据的人,在內心的充實方面,也是不輸任何人!

    古人做事心是收起來的,沒有浮躁的成份在裡面,自然狀態下的人,思維領域是非常寬闊的!內心對外界的觀察和理解自然會深刻很多!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富庶的唐代,一大群文人雅士,在社會上叱吒風雲,每個人都是胸懷天下,每個人都是以發展文化為己任,心無雜念的在詩歌裡耕耘,大家彼此和諧,彼此交流!赤誠相見,沒有人可以在這個群體裡譁眾取寵!大家也是具有高深的道德,在文學創作方面也是有自己的一套運作方法,大家坦誠相待,彼此間其樂融融,文化交流的層面也是有一個良好秩序!

    這樣的環境想起來就讓人神往!

    可是到了近代,從元代開始,文風沒了,大家都是彼此誰都不服誰!

    讓我想起一句近代的話:文無第二,武無第一!

    這句話如何理解呢?就是文人裡沒有第二的,都是老大,因為文誰都不服誰!心境沒了,真正用心創作的人明白,不管是做什麼,哪怕是對出一個簡單的對聯,你的心境不對,很難有好的應句!

    可是為什麼武無第一呢?武不一樣,武不敢說第一,第一要打出來,沒有真才實學,估計渾身受傷!

    其實現代人更聰明,想問題更加的清晰,要是學會了古人的心境,擁有古人做事的原則,估計比古人做的詩更加的有吸引力,可是好像沒有幾個人可以放下內心的東西!

    任何事情一旦脫離了初衷,就沒有靈感了,靈感沒了你根本做不出好的作品!

    就跟寫字一樣,你在大庭廣眾面前寫的字跟在家安靜狀態寫得字,相差的很多!因為心境左右了你的思想!思想有偏差了,你寫出的東西就差勁了!

    詩歌也是相同的道理,沒有一個非常好的心境,你內心也是產生不了那種詞彙,也組織不了那麼順暢的語言來表述!詩歌其實就是把平日說的話簡要的表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靈感稍縱即逝,沒有平日好的心態,根本無法用最精確的語言來說話!

    心境很重要,打個比方,一個人正在吵架,你讓他說出讚美人的話!他根本想不起來,也說不出來!一個人不會跟周圍人友好往來也是說不出和煦的語言!

    內心極大豐富後,你的語言自然有人愛聽,這個就是做人的原則!

    你的行為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心境,你的心境就是你的才華,你的才華就是你的成就,你的成就就是你的語言!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超凡入聖,可是我們可以透過思想來修正自己,要從內心非常迫切需要的人才能修正自己!

    不管做什麼首先把心態調整好!哪怕是一點進步都是會讓自己受益!

    古人就是因為單純才顯得更有能力!

    我的觀點未必對,可是希望對人有啟發就可以了!

    真正說明一個問題,我的資質完全做不到!

    可是我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今後不斷地靠近古人的心境!如果我做到了,估計我也是可以進步一大塊!

    現代人無法理解古人!

    將來如果有很多人學到了古人的思維方式,估計中國本民族的英雄真的是太多太多!只不過是我們很多人明白不了古人的做法是給後人以及社會啟示的東西!

    好在他們的做法還有記載!終將有一天,古人的故事會真的成為我們的財富!

    可是沒有人探索古人的心境,這個也是文化的一個損失!

    做任何事,沒有好的心境都是做不好,探索古人寫的詩為什麼吸引人,應該從古人心境來探索!

    沒有古人的心境,現代人寫出好的作品,也是被我們輕視!因為我們看不懂!

  • 10 # 趙涵智爺爺

    古詩一般五言,七言,句型短小精悍,字字推敲篩選,形成意境,加上層次到位,含蓄自然,富有濃郁生活氣息,有一種美不勝收感覺。新詩雖然好,直觀性描述,但要激起心靈敏感,產生共鳴,才能深入打動人心。如果欠缺這點,等於嚼蠟無味,精神上產生疲倦狀態,難怪有昏昏欲睡的現象。

  • 11 # 榮祥266

    這應該看是什麼人看了,每個人對詩的愛好和理解不一樣。古詩講究字句工整,壓韻,字字,句句需反覆攤敲,其意深刻,餘味悠長。而新詩結構簡單明瞭,易於書寫易懂,散攵詩易於書寫,隨意舒忬,讓人易懂易記。各類詩詞愛好的人,一般都有年齡段的,接受的教育與燻淘有一定區別,所以喜歡什麼詩形是由習慣和愛好決定的。

  • 12 # 梨花園主

    我覺得看古詩可以津津有味:1、是順應了現在國家正大力提倡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古詩意境美,那時環境和自然生態美,山青水秀的原始村居多、民風純樸、3、現代學者教授註釋譯文備註也較應合現代人欣賞…

    讀新詩/自由詩也不都是昏昏欲睡,我覺得在學習課文中讀過的: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親》、賀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青紗帳和甘庶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燈》、汪國真等的詩和一些外國作家、如歌德等一些名家作品,寫的真情實感、吐露心聲,讀來是琅琅上口…正是:

    學習詩詞是愛好,

    注重古詩和現代,

    讀看國內和國外,

    朗誦練口才,

    豐富知識面。

  • 13 # 沙溪25

    讀古詩,我也津津有味,但絕不興致一來隨便胡亂寫詩!

    深感,越讀越感古詩尤其名詩的美妙高深,敬畏心也越濃,自覺缺了才情,也沒雄心鴻志,於是就寧甘心當個老實讀者,欣賞看客,多點文化細胞,少點生活空虛,僅此自足,萬不作丟人現眼的老幹體的“詩人"。那樣,笑可能比哭還難看!至少免了一些不該的嘲聲汙名!

    新詩/自由詩、民間快板,不刻意去讀,但也不排斥。學無止境!

  • 14 # 喬希軍

    古詩是指按平仄押韻等規律,字數奇偶相當的古代詩作,寫作講究很多也較複雜。尤其盛唐之後,古詩又被分出原古詩和新古詩兩種。無論新古詩還是舊古詩,基本都以借景抒情,詠物言志,贈親送友等為主,比如,杜甫、李白、王維等許多名家都以擅寫此類載體著稱。

    古詩中分離出來的新體詩在律詩、排律、絕句中有許多講究。其中律詩中的五言、七言皆為八句,五言和七言絕句各為四句,排律至少應在十句以上,多以平韻為主,所以讀起來節奏感極強,朗朗上口,又因為在詩意表達上往往都開門見山,直抒胸臆,沒有絲毫拖沓,因此倍受世人喜愛。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自由詩創始人是19世紀的美國詩人惠特曼。中國於五四運動後由郭沫若、胡適、劉半農等一些思想前衛、較為開明的詩作家發起創作。自由詩,又稱新潮詩,顧名思義,就是從形式上徹底擺脫律詩平仄押韻等條框的朿縛,以說話的方式盡力貼近口語,表達意境往往通俗、易懂、生動、簡練,給人一種無比自然親切的感覺。其節奏自然歡快、流暢靈活、達意方便快捷等諸多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較古詩不同,自由詩隨後也分流出許多流派,如哲理詩、朦朧詩等。後期的這類詩歌喜歡用大量含蓄的隱喻、象徵、擬人等寫作手法,使其在詩意表達上更富有耐人尋味的縕意,不細品難知其韻味。

    無論是古律詩還是自由詩,都總是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鍾愛誰是人們的自由,好是不好完全取決於人們喜愛它們的程度。至於題主說看了自由詩犯困,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律詩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留下的上乘佳作,而現在的自由詩多如牛毛,氾濫成災,上乘佳作少之又少,許多詩作讀起來生澀難懂,詞不達意,東拉西扯,讀起來味同嚼蠟,讓人昏昏欲睡也就不足為怪了!

  • 15 # 雲隱

    因為新詩相對於古詩還處於幼兒期,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詩學、美學準則。

    中國的新詩誕生於五四時期,新詩在誕生之初就有很多先天不足或者模糊之處。追根溯源,是“五四”啟蒙知識分子於新文學草創時期的那些帶有口號性質的文學建設綱領和理論勾勒中,存在許多縫隙和模糊之處。面對悠久而強大的文學傳統,雖然手裡握著西方文學的理論武器,喊著“打倒孔家店”卻始終無法觸及到舊文學的命門和要害,並因此產生了一些在今天看來是需要重新闡釋的縫隙和空間。

    就新詩而言,似乎一直未能在擁有千年輝煌的舊詩面前樹立充分的自信。儘管學者對新詩多有褒揚,但詩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還是使得人們對新詩的總體評價不高。

    其中緣由之可能如詩人鄭敏先生所說:“今天的漢語新詩,由於只有八十多年的實踐, 尚未成熟到有一整套為國人、詩歌界所共同接受的具體詩學美學準則。”同時,新詩也沒有誕生出幾個為廣大民眾所廣泛認可和欣賞的新詩人,新詩也未能像傳統詩歌一樣廣為傳頌。

    中國的新詩還處在幼兒期,與古詩相比較天然的處於劣勢。

    首先,古詩的權威是建在詩選基礎上的。不是每個詩人都好,也不是每位人詩人的每首詩都好。 《唐詩三百首》等詩選的盛行以及長久的影響,培養了千百年來詩歌創作和欣賞的審美範例,便是力證。

    其次,古詩歷史悠久,長期佔據傳統文學創作、閱讀和賞鑑的主流。相比之下,新詩創作時間短。拿短短不足百年之新詩與坐擁兩千年曆史傳承的舊詩一較高下,實在有失公平;加之現代傳媒的發展,新詩也為其他文學型別擠壓,創作及閱讀空間縮小;詩歌在現代社會失去了以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地位。讓新詩還沒有發育就有夭折的現象。

    “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由倡言“整理國故”的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開始,突破口就是詩歌。胡適發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2號給陳獨秀的《通訊》中,從一個傳統詩歌的舊問題開始新詩學的重構,認為文學革命須從八事入手。八事一日,不用典。二日,不用陳套語。三日,不講對仗。四日,不避俗字俗語。五日,須講究文法之結構。六日,不作無病之呻吟。七日,不模仿古人。話語須有個我在。八日,須言之有物。

    而這“八事”就成了新詩的基本構成,在那個時代看,很多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今天就發現了很多弊端,其中“不用典”成為了新詩與舊詩的關鍵分野。

    因為不用典,所以割裂了新詩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絡,讓新詩的土壤過於貧乏,當無法再從西方獲得文學土壤的時候,沒有了營養的灌溉,新詩似乎就走到了盡頭。

    總之,新詩的發展到目前處於一個瓶頸,特別是當中國人傳統精神迴歸的當下,西方的文學審美、理論和話術,被日益發展的國人精神所摒棄。新詩迅速的從文學的領頭羊地位變成了小眾追求,新詩如果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變,適應國人的新的需求,被其他文學形式取代我看是必然。

  • 16 # 珒禺

    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古詩詞多為華夏文明幾千年來篩選出的精典,不僅讀來朗朗上口音律合諧,而且字詞句精煉,意境優美或哲理深邃,所以讀來津津有味,能給人以身心享受和惠智。而現代詩的發展相對時間較短,精典較少,能接觸讀到也就較少,而能看到的許多現代詩,無論詞句、韻律和意境卻不高有關,更何況現代朦朧詩流行,看了不令人昏昏欲睡才怪呢。

  • 17 # 馬頭琴

    因為古詩的情懷特別濃郁,古人不浮躁,用心做詩,後來的環境變了,作者的心境也變了,所以很難有與之共勉的好詩了。

  • 18 # 胡應法

    這其實是一個審美情趣的問題。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同文化環境成長起來的人,大都會自然地形成對自在環境中主流藝術的認同感,感受它的藝術美的能力也更強,閱讀中對它也格外偏愛

  • 19 # 楊千意

    以現在的散文詩,或者叫現代詩為例,還是文字,把句式縮短,狗屁不通,完全喪失了中文詩詞應有的審美和詩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難以理解嗎?難以讀懂嗎?還是沒有意境、沒有美感?

     

            西方無法像中文這樣寫詩,是因為兩種不同文字所註定的兩種表達方式,為何要捨棄我們傳承幾千年的審美和詩意,去模仿人家呢?比如“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這兩句,當被翻譯成英文後,就會變味,就會失去原有的詩意和美感。我們的祖祖輩輩,就是在這樣的詩意和美感中,保持中華文明與文化不曾磨滅,為何我們今天要失去這些,寫出一些狗屁不通的散文詩,而模仿他們的寫作方式?

  • 20 # 守護初心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深受文化和大眾的喜歡。

    意境深淵,每一首詩都代表了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讀詩就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算不算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