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2
回覆列表
  • 1 # 滷肉姐養生坊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執行的在的幹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執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經絡經十二經脈意義-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又稱正經

    作用-執行氣血的主要幹道

    特點-分手足三陰三陽四組,與臟腑連屬,有表裡相配,其迴圈自肺經開始至肝經止,週而復始迴圈不息,各經均有專定的腧穴 奇經八脈意義-不直接連屬臟腑,無表裡相配,故稱奇經

    作用-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絡,以調節十二經氣血

    特點-任督兩脈隨十二經組成迴圈的通路,並在專定的腧穴,其他六脈不隨十二經迴圈,腧穴都依附於十二經脈 十二經別意義-正經旁出的支脈

    作用-加強表裡經脈深部的聯絡,以補正經在體內外迴圈的不足

    特點-迴圈路線走向均由四肢別出走入深部(胸、腹)復出淺部(頭、頸)十二經筋意義-十二經脈所屬的筋肉體系

    作用-聯結肢體骨肉,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

    特點-迴圈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軀幹,終於頭身,不入臟腑,多結聚於四肢關節和肌肉豐富之處十二皮部意義-十二經脈所屬的面板體質

    作用-聯結皮內,加強十二經脈與體表的聯絡,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面板部位的反應區特點-分割槽基本上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絡十五絡意義-本經別走鄰經而分出的支絡部

    作用-加強表裡陰陽兩經的聯絡與調節

    特點-十二經脈和任督兩脈各有一個別絡加上脾之大絡,共為十五別絡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網羅全身(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即手三陰(肺、心包、心),手三陽(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胃、膽、膀胱),足三陰(脾、肝、腎)經的總稱。由於它們隸屬於十二臟腑,為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十二經脈的命名是結合臟腑、陰陽、手足三個方面而定的。陽分少陽、陽明、太陽;陰分大陰、厥陰、太陰。根據髒屬陰、腑屬陽、內側為陰、外側為陽的原則,把各經所屬臟腑結合循行於四肢的部位,訂出各經的名稱。即屬髒而循行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否則為陽經。十二經脈的作用主要是聯絡臟腑、肢體和執行氣血,濡養全身。

    十二經脈名稱表

    陰經

    (屬髒)陽經

    (屬腑)循行部位

    (陰經行於內側,陽經行於外側)手太陰肺經

    厥陰心包經

    少陰心經陽明大腸經

    少陽三焦經

    太陽小腸經上肢前線

    中線

    後線足太陰脾經

    厥陰肝經

    少陰腎經陽明胃經

    少陽膽經

    太陽膀胱經下肢前線

    中線

    後線十二經脈的循行特點是:凡屬六髒(五臟加心包)的經脈稱“陰經”,它們從六髒髮出後,多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部,上肢內側者為手三陰,下肢內側者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的經脈標為“陽經”,它們從六腑發出後,多循行四肢外側面及頭面,軀幹部,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十二經脈的頭身四肢的分佈規律是:手足三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側),“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為“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靈樞·逆順肥瘦》)

    十二經脈透過支脈和經絡脈的溝通銜接,形成六組“絡屬”關係。即在陰陽經之間形成六組“表裡頭系”。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髒絡髒。

    十二經表裡關係表

    手陰經

    陽經太陰肺經

    …(外側)

    陽明大腸經厥陰心包經

    …(中間)

    少陽三焦經少陰心經

    …(內側)

    太陽小腸經表裡相對足陽經

    陰經陽明胃經

    …(前側)

    太陰脾經少陽膽經

    …(外側)

    厥陰肝經太陽膀胱經

    …(後側)

    少陰腎經表裡相對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為:起於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最後又回到肺經。週而復始,環流不息。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督、衝、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故稱“奇經”。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執行,起溢蓄、調節作用。

    任脈:為諸條陰經交會之脈,故稱“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陰經經氣的作用。

    督脈稱“陽脈之海”,諸陽經均與其交會,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脈均與其交會,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帶脈約束諸經。陰維脈,陽維脈分別調節六陰經和六陽經的經氣,以維持陰陽協調和平衡。陰蹺、陽蹺脈共同調節肢體運動和眼瞼的開合功能。

    奇經八脈中的腧穴,大多寄附於十二經之中,唯任、督二脈,各有其專屬的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

    十四經,是針灸學科內容的重要部分,由於十四經具有一定的迴圈路線和病候及其專屬腧穴主治;它不但是經絡系統的主幹,而且在臨床上還是辯證歸經(診斷疾病)和循經取穴施治的基礎。

  • 2 # 中醫郝醫生

    謝謝邀請,人體經絡穴位有十二正經及腧穴和奇經八脈及經外奇穴,經絡循行路線和腧穴分佈定位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熟了,在此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就有經脈篇詳細描述了人體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以及所主病證,關於腧穴定位,我覺得近代針灸泰斗楊甲三教授的“三邊三間”理論很經典,楊甲三教授透過對穴的本質的探討與研究,從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規律可以遵循:

    大凡取穴,當有其縱向的定位和橫向的定位,縱橫交錯,其交叉點即為腧穴的所在。

    縱向定位:腧穴的縱向定位是根據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為針灸界所熟悉並採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據這種將人體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確定腧穴在人體的縱向分佈。縱向定位的方法在針灸書籍中已有詳細介紹,在此不做贅述。

    橫向定位:僅有縱向定位還不夠,尚需採用橫向定位的方法,縱橫結合,才能準確地取穴定位。楊甲三教授將橫向定位規律概括為“三邊”“三間”取穴法,所謂“三邊”指筋邊、骨邊、肉邊;所謂“三間”為筋間、骨間、肉間。此外還有筋骨間、筋肉間等。雖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則需藉助筋、肉、骨這些解剖標誌來完成。《標幽賦》說:“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流注指微賦》也說:“孔竅詳於筋骨肉分。” 《行針總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從中也可以看出,當代醫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於筋骨旁、肉分處取穴的思想,這與我們的取穴規律是相一致的。

    依據這一規律,楊甲三教授對十二經穴曾逐經進行了腧穴分佈要點提示。如手少陰心經要點的“溝中、紋頭、筋邊。”溝中提示青靈穴在肱二頭肌的尺側溝中;紋頭則指屈肘橫紋的尺側紋頭取少海穴;而神門、陰郗、通裡、靈道四穴均位於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邊。手厥陰心包經則有筋間取穴的特點,,指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郗門、間使、內關、大陵等四穴。手陽明大腸經的要點為骨兩邊:屈肘側置體位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橈骨內側;下廉、溫溜、偏歷在橈骨外側。肘了於肱骨外側取,手五里、臂鬧在肱骨內側取。手少陽三焦經的要點是尺骨、橈骨間取外關、支溝、三陽絡、四瀆;尺骨橈側邊取會宗穴。等等

    筋、骨、肉不僅是人體解剖的物質基礎,也屬人體表面較為明顯的解剖標誌。熟悉這些體表標誌,根據“三邊”“三間”的規律,結合縱向骨度分寸,就可以準確地取穴定位了。掌握這一規律,取穴則準確、簡便、易記。“三邊”“三間”恰好是附著於筋、骨、肉旁的一些縫隙、孔竅、或凹陷的部位。依據此規律取穴,能夠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質,符合穴的本義及其為“脈氣所發”的意義。

    楊甲三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規律,不僅僅建立在對穴的本質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同時還有其解剖學基礎。因而這一規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論論述的階段,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三邊”“三間”所具有的解剖學特點為這一規律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邊”“三間”位於骨骼、肌肉、肌腱旁邊或縫隙間,這些部位相對而言組織疏鬆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堅硬厚實。這樣的部位有利於穴位引發經氣,調整氣血,而收到滿意的臨床療效。遵循這一規律,按“三邊”“三間”取穴,有以下特點:

    二易:首先易於得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刺此者,如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即針遊於巷,中肉節,即面板痛。”這說明針刺中穴道,其氣執行如在巷道中通暢流利而無阻礙,但若針刺中肌肉關節,針下澀滯而緊,全無寬鬆舒適之感,肉節則會疼痛不舒。現代研究也證實,穴位定於這種空隙、凹陷的部位,其處神經纖維豐富,針感好而易於得氣。針感如何,得氣與否,直接關係到針刺治療的效果。其次為易於驅邪:驅除邪氣穴位所處人之孔竅、縫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氣侵襲。《素問。風論篇》即說:“風氣與太陽俱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同樣,將穴位定於此處,刺激穴位,調整經氣,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說:“凡孔竅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說明在孔竅、縫隙處定穴,經絡氣血執行往來流暢,經氣滲灌流注旺盛,有利於“引氣”而“抽病”。這些部位易於得氣,也為其驅邪治療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二少:首先為組織損傷少。在“三邊”“三間”部位定穴,穴下空虛而組織疏鬆,便於運針,進行各種手法操作,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收到好的療效。由於其處組織疏鬆,空隙較大,不容易在運針操作時損傷組織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間取穴,其組織緻密,肌肉緊厚,不利於提插捻轉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滯針,給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於造成的損傷少,痛苦少,易於運針操作,則針後的後遺不適感也就減少了。雖然針刺的後遺不適感與手法關係最為密切,但取穴不當,也會造成不舒服的感覺,正所謂“中肉節則面板痛。”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取穴時避開肉節處,而於其邊取,於其間求,就可以減少針刺後遺不適感所以我覺得對於腧穴定位,以楊甲三教授的理論是很完備的,而且我推薦大家讀一讀楊甲三教授主編的五版《針灸腧穴學》書中很詳細的介紹了經絡腧穴的各種知識,我根據楊甲三教授的經驗編寫了針灸腧穴助記歌訣,現節選一部分分享給大家: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陰交,雲門下一寸,第一肋間凹,六寸旁中開,咳嗽氣喘消,愈胸肩背痛,5,8零點標。

    2、尺澤肺合穴,肘窩橫紋中,肌腱橈側陷,咯血定喘稱,胸部漲滿愈,咽喉腫痛應,腹痛吐瀉急,肘臂攣痛徵,點 8,1.2,直刺補瀉興,點刺出血可,膝部效能生。

    3、孔最肺郄穴,尺澤太淵間,腕紋上 7寸,掌面橈側參,咯血鼻衄愈,咳嗽氣喘兼,咽喉腫痛及,熱病無汗專,痔血臂攣痛,直刺寸半間,過敏哮喘愈,針刺又戒菸。

    4、列缺八脈會,通任肺絡參,前臂橈側緣,腕紋寸半端,橈骨莖突上,肱拇二腱間,口窩齒痛愈,外感頭痛專,頸項咳嗽喘,咽喉腫痛連,刺時斜向上,點 5下點 3。

    5、太淵屬脈會,肺穴輸原兼,腕掌橫橈側。動脈搏動牽,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專,善能無脈證,腕臂痛亦先,直刺避動脈。點 5至點 3。

    6、魚際肺滎穴,赤白肉際交,本節後陷處,掌骨中點稍,咳嗽與哮喘,咳血失音消,發熱咽喉痛,5,8零點標,用針常直刺,配穴效更高。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節橈,距角點 1寸,昏迷癲狂瞧,咽喉腫痛愈,發熱咳嗽療,失音或鼻衄,指腫麻木撩,淺刺點 1、2,點刺中風著。

    8、商陽陽明井,食指末節翻,橈側指甲角,零點一寸參,咽喉腫齒痛,手指麻木專,耳聾與熱病,昏迷喘咳兼,淺刺點 1、2,點刺效一般。

    9、三間微握拳,食指本節參,節後看橈側,凹陷穴是堪,多臥擅唾主,胸滿腸鳴兼,唇乾飲不下,少商配酌焉,目齒咽喉腫,手背腫痛端,直刺是輸穴,點 5點 8間。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間,略偏二掌骨,橈側中點參,面口牙耳鼻,熱病汗證牽,滯產與經閉,腹痛便秘焉,上肢痛不遂,直刺寸半間,手陽明原穴,妊娠忌用先。

  • 3 # 廣東紫金縣農村草帽哥

    按骨度分寸法,指度分寸法。比如壇中穴在兩乳頭中間,兩乳間按八寸分,不論大人小孩都分八段每段作一寸,用來人作上肢取穴的標準,大人的一寸比小孩的一寸當然就長一些了。比如內關穴在腕橫上二寸間,大人用大人的寸,小孩按小孩的寸,在腕橫取二寸即是內關穴。說白了就按比例尺寸取穴。

  • 4 # 突發應急

    古代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絡,穴位?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中國著名經絡專家“祝總驤”教授同多位學者經過長達十年用聲音,電磁波重新較對繪測出了與古代銅人的經脈穴位基本一致。同時併發明瞭一套“治未病”的(312經絡鍛鍊法)近30年來已經得到幾千萬人的學習鍛鍊!

  • 5 # 鄧錫成1

    奇筋八脈的穴位。分別手八脈與腳八脈。手八脈即雙手的內關穴,外關穴,後溪穴,合谷穴。腳八脈即雙腳的申脈穴,公孫穴,照海穴,臨泣穴。十二經絡為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任脈在腹,督脈在背。記不清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說出80後經典的歌曲和歌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