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詩村人
-
2 # 老七35341
謝邀:七八十年代,一箱六瓶茅臺酒,四十八塊錢。當時成箱買得起。後不知不覺一路漲價狂漲瘋漲!現別說難買到真品,但肯定是喝不起了!一個月退休金三千多塊錢,兩瓶酒都買不到。現大家都明白,買的人一般不會喝。但喝的人不一定自已掏錢。多講也會逗人恨。哦,因大孫子今年錄取(211),昨天全家四十人聚餐,我高興之餘,將一瓶九二年五星茅臺酒拿出來,晚上十來個喝酒的長輩,每人品嚐了一小杯。其實也就是圖個名氣而已。當然還有五糧液,西鳳酒,紅酒。要不然酒癮過不了喲。人生如夢,喜歡喝酒,只須一二十元的純糧酒即可。關鍵是喝高了一樣會醉!哈哈。
痴長六七。
-
3 # 一線醬酒人
中國有錢人很多,喝茅臺的自然是哪些人。我們普通消費者一年能夠買兩瓶就不錯了。再說了,茅臺酒產能太小,只有五千多萬瓶,供不應求的。
要說是誰在喝,我覺得大家都清楚,自然是有錢有權的,有錢的自己買,多貴都不怕。有權的有人送,喝都喝不完。
有人說目前市場上的茅臺酒只有三分之一是被喝掉的,剩下的三分之二都在倉庫裡面放著,炒過來炒過去的,茅臺酒已經不是單純的一瓶酒了。
我知道一個老闆買茅臺來接待客戶,在普通人一瓶難求的情況下,我知道一個老闆直接去放了一貨車的茅臺酒在倉庫,全中國那麼大,用茅臺酒做接待用酒的公司也不少。還有就是一些土豪,一次性都是十多二十箱的購買。
我們普通人購買茅臺酒的渠道比較少,專賣店基本沒戲。但是很奇怪,我們茅臺本地的商貿公司那麼多的茅臺酒從哪裡來的?難道不是從經銷商那邊拿的嗎?茅臺酒之所以那麼貴,我覺得經銷商那邊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才是炒茅臺酒的第一人,他們高價賣給商貿公司,商貿公司再加價一兩百賣給消費者。
對於茅臺酒的價格我一直不太在意。一是因為我買不起,自然不想關注,不吹也不黑,就是路人甲。二是因為我喝過茅臺酒了,感受過茅臺酒的味道了。三是因為我家本身就有坤沙酒喝,而且是經常喝的口糧酒,喝習慣了。
-
4 # 秦之瀾庭
茅臺稱為“國酒”,但喝過“國酒茅臺”的華人只是佔少數,從這點上來說我認為有點名不副實。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53℃飛天茅臺每年的產量在6000萬瓶到9000萬瓶之間,按14億人口計算每人不足半兩,這也難怪市場供不應求。
每年幾千萬瓶飛天茅臺酒到底是誰喝的呢?能夠長期消費的人應該是非富即貴或者達官顯宦。
因為每瓶高達2000元左右的茅臺酒一般普通老百姓是消費不起的,即使偶爾喝過也是下了血本有求於人。
中國曆來都保留著悠久的飲酒習慣和酒文化傳統,婚嫁、壽辰、祭祖、慶典等活動都需要美酒佳餚相伴。唐詩宋詞更是把酒文化推向了藝術的高度,成就了許許多多不朽的經典名篇。
可見美酒已經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脈和文化基因。俗話說:喝酒是喝情懷,當一款名酒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奢侈品,在市場上成為搶手貨,甚至具備收藏價值,那麼人們喝的不再是情懷,喝的是品味、地位和身份……高階大氣上檔次,但不管怎樣包裝,酒還是酒,喝多了也會傷身傷心,瓊漿玉液只是美麗的傳說。
-
5 # 吃貨曉哥哥
市值2萬多億的茅臺有多少真是喝出來的?
我們這裡說的是茅臺的市值,股市本身就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從茅臺上市到現在的2萬多億可以說是一路狂飆把收入增長甩了十八條街。很明顯茅臺的增長速度已經是遠超常理,股市運作帶來的附加值可以說是佔據著2萬億中的大部分。
茅臺現在的定位已經是開始向奢侈品領域靠攏了,什麼是奢侈品?說白了就是品牌溢價多於產品本身,買的從來就不是產品有多好,而是產品品牌帶來的地位提升自信提升,個人認為茅臺的真正價值並不會比常見的白酒高出多少。
“買茅臺的不喝,喝茅臺的不買”這句話雖然是段子但也是事實,如果不是宴請客人吃飯平常自己會喝茅臺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買來送人。
有些大人物總說“年輕人不喝茅臺,說小孩不懂酒”,我只能說不是我們不懂茅臺,而是茅臺已經被拔高到脫離群眾的地步了,不是我們不願意喝茅臺而是我們喝不起茅臺,以一樣群眾消費不起的物品去定義群眾而不是改進自己,是不是有種拉不出屎來怨茅坑的味道。
不看品牌溢價,喝散裝白酒是喝酒,喝茅臺就不是喝酒嗎?所謂的味道也只是見仁見智,如果把茅臺和散裝酒的包裝換一下,還有多少人覺得用礦泉水瓶裝的茅臺好喝,用茅臺酒瓶裝的散裝酒不好喝。
回覆列表
對於茅臺,往往是喝的人不用買,買的人一般喝不上。不知道有沒有機構做過調查,中國有多少人喝過茅臺酒,在中國成年男姓中佔多少比例?我覺得比例不會高,全國包括城鎮和農村這個比例能達到10%,可能性不大。
那自己花錢買,自己在家喝茅臺的這個比例,恐怕還要低很多,5%都未必能達到。尤其是最近這些年茅臺酒的價格普通老百姓根本消費不起的。所以茅臺名為國酒,絕大多數華人一輩子沒享用過,是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呢?
我覺得茅臺酒的董事們、領導們,是否在每年大幅回饋股民的同時,多做一些回饋社會的事。比如在讓所有華人都喝過國酒這個問題上,應該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