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十四節氣冬至民俗
13
回覆列表
  • 1 # 花門酒家翁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從更大的層面,講述天地之間,陰陽迴圈的狀態變化。冬至是陰陽轉化的一個極點,屬於一陽初生的狀態。萬物也開始從休眠狀態下,慢慢進入生髮狀態,為甦醒積蓄能量。

    因此,選擇冬至作為祭天,是符合客觀情況的。

  • 2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一、根據明清兩朝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繼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禮儀極其隆重與繁複。

    二、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三、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四、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簷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簷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一般是冬至,也有不同。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秦以冬十月為歲首,郊祀就在十月舉行。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明太祖洪武十年,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1913年冬至,袁世凱在北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這是中國最後一次祭天儀式。

  • 3 # 米花禪

    冬至上墳祭奠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早在漢武帝元鼎五年便有冬至祭天習俗,後經歷代逐漸制度化。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該祭祀體現了國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懷,表達了為天下蒼生祈求風和日麗天氣的願望。

    冬至”寓意陰極陽升、萬物生長,這場“祭天禮”以古喻今,寓意國家復興、與民同樂。亦藉由更多人瞭解古代祭祀禮儀,關注傳統文化節日,保護歷史,彰顯人文。

  • 4 # 哈雷大魚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5 # 月冷刀寒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和其他的節氣一樣,冬至本來並不是一個節日,但是從漢代開始,民間對冬至越來越重視。《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 君子安身靜體, 百官絕事, 不聽政, 擇吉辰而後省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唐、宋時期, 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那麼古人為什麼要選擇冬至這一天來祭天,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

    選擇冬至祭天,是因為其節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古人認為冬至之日,是陰氣由盛轉衰的開始,此後陽氣萌生,萬物勃發,因此稱冬至為“陽生”“長至”,又稱“冬節”“亞歲節”。而祭天建築設定在國都之南,也是配合五行之說中南方屬陽的特性。帝王在這一天順應天時,南郊祭天,祈佑國泰民安,歲美人和。

    到了明清時期,冬至祭天更是成為了制度被確定了下來。明洪武初年,實行天、地分開祭祀的制度,在南京城外的鐘山南、北分別建圜丘、方丘,每年冬至祭天,夏至祀地。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認為天地好比父母,天地分開祭祀象徵父母分離,於是改為天地合祭。永樂遷都後,明成祖將南京的祭祀儀式與建築制式完全遷移至北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重新確立天地分開祭祀,於安定門北修建地壇。清代祭天禮始於皇太極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軍入關後,祭天禮儀與時節基本延續了明代傳統,直至辛亥革命後廢止。

    在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條件下,帝王祭天旨在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強調自己“受命於天”的正統地位,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於“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這個重大哲學命題的樸素認知。源遠流長的祭天典禮凝聚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延續至今,它的功能和內涵隨時代演進不斷變化和豐富。天壇已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展現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

  • 6 # 講者葉明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最短的日子,從此開始陽光便會變得越來越燦爛!聖誕節之所以會選擇在12月25日,也是跟歐洲歷史上慶祝冬至的活動有關!不信,有圖為證!英國巨石陣中的冬至慶祝儀式。

  • 7 # 半個南山人

    大家一般都知道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因為“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但你也許不知道古人在"冬至"這天還有祭天的習俗吧。在唐代的時候,冬至這天皇上要率眾臣設壇焚香親自主持祭天儀式,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在冬至祭天?

    眾所周知,自古老百姓就有靠天吃飯的說法,因此季節的變化對農業作物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係到來年的收成。民間自古就有“冬前不結冰,冬後凍死人、“冬至天晴,明年太平”等農諺。在膠東一些地方還有“冬至不蒸,揚場沒風”的說法,是說冬至這天要蒸包子,俗稱“蒸冬”,不然來年就不會風調雨順,揚場時都沒有風。

    從冬至開始天氣雖然已經進入嚴冬,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所以冬至代表下一個迴圈的開始,是大吉之日。又因為天代表陽,所以皇帝在陽期之日——冬至這天率群臣到郊外祭天,就是要祈求安度陽期。

  • 8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薑飯、冬至米團以及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冬至祭天之前,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各個部門,內容主要包括擇日、齋戒、習儀、省牲器、告廟、有司陳設等。《左傳》記載:“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古代祭祀日期的選擇一般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明代則由欽天監選定,並製作成冊,交由太常寺卿於上一年十二月朔日上奏皇帝,再由皇帝遍告有司及天下百姓。《禮記》有言:“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即是指祭祀之前的齋戒活動。齋戒主要包括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食葷腥、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等。習儀是正式舉行祭禮前的排練,一般於正祭前三日或二日舉行。有司陳設是指郊祀前的祭祀用品準備及陳設等,如籩、豆、簠、簋、爵、祝版、犧牲等。省牲器是由皇帝或相關部門官員在祭祀前檢查祭祀犧牲及器物準備情況的儀式。明初規定,大祀前一月朔日,由皇帝親自到犧牲所省牲,而後每天都派大臣前往視察,中小祀則由禮部或太常寺等官員代為行禮。祭天作為封建朝廷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還增加了告廟這一程式。古代皇帝祭天,要去祖廟請祖宗牌位配祀。如洪武時期,奉朱元璋之父仁祖淳皇帝配,建文帝即位後,將仁祖換為太祖,宣宗在位時,以太祖、文宗並配,祖宗配天除了表達對祭天禮的重視外,還體現了封建王朝家國一體的觀念,也宣示了本朝的正統性。

  • 9 # 逸然筆莊

    冬至祭祖,這是一個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冬至,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這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過後,白晝就一天比一天長了。

    冬至又名“冬節”、“至節”、“長日”或“長至節”,冬至這個節日緣於上古的“臘祭”,究其實是緣於古人的原始信仰。猜測古人因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於是就把它們歸於上天神靈的操控,認為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漢、日蝕月虧、大旱洪荒、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全都是上天神靈所為。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從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娛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

    而在民間,冬至祭天祭神從唐宋開始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俗傳冬至動土百無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則不宜隨便“動土”。因此,人們多選擇在冬至這天給祖墳添土或豎碑,傳說是給祖先整修居所,以緬懷祖先功德。而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寧。

    冬至祭祖,不僅在民間,漢傳佛教界也承習了這個傳統。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數》上說:“冬至,則一陽初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這一天,佛教寺院多舉行祭祖法會,僧眾也要前往祖師塔墓、祖堂祭供歷代祖師,以此緬懷祖師之德。

  • 10 # 甲辛

    按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冬至一陽生,預示從這一天開始,晝短夜長將逐漸變為晝長夜短,大地寒氣減輕,陽氣開始生髮,是一年之中由寒轉暖的關鍵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執行到地球的南迴歸線上。以地球赤道為界限,南半球獲得的大陽光熱最多,氣候達到最熱,故為夏至。而北半球獲得的大熱光熱最少,氣候最冷,故為冬至。我國位於北半球,所以這一天也是獲得大陽光熱最少的一天,是謂寒極。

    但從這一天開始,大陽執行軌道將由南向北移動,南北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將逐漸減少,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將逐漸增多,這就是冬至一陽生的天文學含義,是科學的,沒有任何封建迷信。

    我國位於北半球,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氣寒將逐漸轉暖,大地將逐漸復甦,新的一個農作物栽種季節即將到來。在農業社會,社會的總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寒冬時節,農業收入大幅減少,社會總收入也隨之減少,人們的生活也由豐盈轉為單調平淡,外出活動減少,食物減少,身體也會由強轉弱。以前我國北方地區,每到冬天,人們就只能吃窯藏大白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冬至一過,上述情況將逐漸好轉,全社會都將由蟄轉出,由衰轉盛。所以對農業社會來說,冬至是一個好日子,這就是古人要在這一天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好運的原因。

    工業化社會,冬至對於社會生產的意義,已經不如農業社會重要了,但對人類生活的意義,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冬至祭祀活動,我認為還是有舉行的必要。以前過冬很隆重,要全家圍坐吃湯圓,如今我國隨著社會型別的轉型成功,由農業社會轉化成了工業和商業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以前節日才能吃的東西,現在隨時都能吃了,所以節味變淡了。我在冬至那一天,只是在菜市場裡買了一碗三元的湯圓吃,沒放糖,沒裹豆黃,但心裡還是暖暖的,香香的,甜甜的。

  • 11 # 軒轅凌霄

    冬至一陽生

    它是一年中陰陽反轉的重要時段

    與它同款的還有

    夏至一陰生

    一年和一天的道理是一樣的

    天開於子

    地闢於醜

    天開於子時,此時一身之氣在膽!

    天地人是對應的

    古代冬至祭天很有道理

    現代人不看古籍不讀古書

    很多典故已經搞不懂了

    12.26

  • 12 # 阿勤書法工作室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萬事萬物均有陰陽兩面,一天之中的陰陽為白晝和黑夜,一年之中的陰陽以夏至、冬至為期。夏至日至冬至日為陰,冬至日至夏至日為陽。夏至開始夜漸長,晝漸短,象徵陰期開始,冬至過後白晝漸長,寒夜漸短,天氣間的陽氣開始上升。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太陽意味著生機,冬至則寓意著陰極陽升、萬物生長,因此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冬至十分重視,從漢代開始,冬至成為國家的重大節日之一,《清嘉錄》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古代皇帝祭天要選在冬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鹽焗雞賣不完怎麼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