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無意君85586553

    美感到底是人類塑造和想象出來的還是天生的?例如中國封建時期的裹腳現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裹出來的小腳跟現在穿高跟鞋的效果是一樣的,其根源就是代表某種美及性暗示,這就不奇怪現在沒有人逼迫女生要穿高跟鞋,但女生願意忍著疼痛也酷愛高跟鞋了,有些女生甚至到了瘋魔的地步,這其實跟封建時期裹腳文化屢禁不止其實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男人一看到這種形式的腳就會跟美與性聯絡在一起呢?其實不管是裹腳還是高跟鞋,長時間塑形之後,腳部畸形,取掉鞋之後的腳,其實是很噁心的,完全無法跟美和性聯絡到一起。那是不是可以說明,其實這個美就是人類的發明,制定的標準,經過日復一日浸染,已深入大腦的意識,形成了條件反射。如果有條件,人類其實可以做個實驗,把人放到外太空養大,接受相反的美醜教育,成年後回到地球,他會不會瘋掉?當然這個實驗可能不符合法律和道德,是難以實現了。那至於當初是誰制定的這個標準以及為啥制定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是可以推斷的,肯定是為了利益,要麼是為了統治需求,要麼是為了小部分核心人員人審美或者利益,還要麼就是為了犧牲小我追求大我。還有一個現象可以佐證美是人類發明出來而不是天生的,例如唐朝以胖為美,而現在都是以瘦為美。如果認可了美是人類自己的發明,那麼醜也是,推而廣之,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鹹是不是都是人類的發明,大自然其實不存在這些概念,即使存在他也就是一個自然的存在,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但人類就賦予他意義了,世界就千變萬化起來,五彩繽紛起來。這與易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數是相通的,與佛教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也是相通的。

  • 2 # 藝術與不正經的生活

    美麗只能觸及人們的感官,而美卻能觸及人們的靈魂。 ——茹貝爾

    美學是一門學科。

    美是一個誘人的字眼,它與生活密不可分,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等,但什麼是美?美的範圍有哪些?連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都不能給出一個終極而本質的答覆。

    我認為對什麼是美的定義,並非對個別物件做審美判斷或經驗性的描述,而是要在各種美的物件中找到美的普遍本質。

    美應該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在動態的時空結構中,由於時代和社會不同,美的內涵及其價值意義也很不一樣。

    美學的概念應該是寬泛性、複雜性以及變異性的範疇。

    之前讀過黑格爾的四卷本《美學》,但自我感覺收效甚微,題主不妨去拜讀一下

  • 3 # 伊老劍客

    謝邀:顧名思義美學即審美的學問。在兩千多年前儒道兩家的代表人物孔丶孟丶老丶莊等都深入探討過美學問題。做為獨立科學鮑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學“(Asthetik)這個術語,關於什麼是美學,發展到今天也不成熟,沒有準確的說法,眾說紛雲,誰也說不清楚。按照規律用積極向上的心態欣賞美,促進社會發展,也許就是美學意義的真正所在。

  • 4 # 張景騰

    藝術學概論認為:

    哲學是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表現;

    藝術是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表現;

    而美學則是溝通哲學與藝術的橋樑,因此美學也被稱為藝術哲學。

    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包含:哲學、藝術、宗教。

    絕對精神指:絕對精神是客觀獨立存在的某種宇宙精神,這種精神實為一種邏輯思維,是脫離了人並與客觀世界相分離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現出來。

    意味著雜糅著哲學和藝術的美學本質上是一種絕對精神。

    從各式各樣的例子中都可以看出美學不僅是經驗的,也是先驗的。

  • 5 # 東家APP

    想在東家上去寫一些關於東方美學分享的內容,已經很久了。卻遲遲不敢動筆,當真的要去做一個分享時,卻對東方美學這個概念越來越混沌。

    說到底,美學是屬於哲學的

    我們先從美學來談,美學是從哲學分支中的一門學科,這是西方搞出的玩意,並不是一個東方的概念。但是在很早之前,東方就有了關於美的歷程,莊子提出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把“道”視為最自然,最樸素的精神,而自然的本色是最高大的美。

    而儒學“入世”,強調的是“和”精神。儒道互補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實現一條非常基本的線索。所以,追溯到周易,再追溯到“先秦”各派,似乎“平衡”這兩個字才是區別於中國文化與別的國家文化非常重要的因素。

    日本也屬於東方,但是日本的美學和中國的美學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日本的哲學思想是武士道,在日本的發展過程中,善於利用所有身邊的資源,武士道是要剖腹的,千利休在武士道精神下發展出的日本美學,也是追求極致的美學,包括他們對於工藝極致的要求,都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哲學系統下,而中國確實有著極大的不同。當你瞭解什麼是中國的美,你也就瞭解了什麼是華人。

    美學,是面對焦慮的實用方式

    作為中國的90後,青年危機已經在這個年齡中大量盛行,實際上,這個時代,是焦慮為底色的大環境。

    我們總是會因為自身和普世的成功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焦慮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要處理好內在的自己和外在的自己。而所有的焦慮都在這兩者並不平衡中產生。很少的人可以對自身的價值有明確的判斷,我們對於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相信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只有知道自己是誰。

    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而美學,作為哲學的實踐,的的確確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也找到生活的慰藉。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到先秦時期的建築藝術,再到盛唐之音,和我們文人審美的宋元山水意境,中國的東方美學,在各個時期都包含著華人的智慧。這些歷史的脈絡,會讓自己更理性清晰的瞭解自己是誰,也可以更謙遜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變化。

    你對生活的思考,便是妳的東方美學 與一位做器的朋友閒聊,什麼是東方美學?我說,我問了很多人,每個人給我的答覆都不一樣。也參考了很多書,也覺得不夠當下。他說,“別人總會問我,妳做的器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我說,當然是東方的,我現在在中國做著器皿,所有的環境,想法,狀態都是東方,那我做出的東西,當然是東方。”深以為意,去思考自己是誰,然後把這些帶入到你的生活點滴,那呈現的,一定就是屬於你的東方美學。

  • 6 # 默先聲

    《美學原理》是克羅齊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討論的不僅是普通的美學問題,尤其是美學在整個哲學中的地位,審美活動與其他心靈活動的分別與關係。克羅齊認為哲學自有一個系統,美學在這個系統裡只是一個方面。繼《美學》之後的三部書——《邏輯學》、《實踐活動的哲學》、《歷史學》,表現了克羅齊所謂的“心靈的哲學“的全貌。

    後來的這三部書的要義都已在《美學》里約略提及,所以《美學》這部書含有他的全部哲學雛形。《美學》分“原理“和“歷史“兩部分。朱光潛先生只譯了原理部分,所以書名更為《美學原理》。朱光潛先生譯起稿兩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譯,第二次丟開原文,順中文的習慣把文字略改得順暢一點。最後,因為原文太簡,有時援引西方文化語境中的學說、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潛先生都做了簡明的註釋。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物件,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1、美學:美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審美價值的人文學科。

    2、美學研究的物件:以藝術為主要研究物件,並透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進而研究各種審美物件、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範疇和美學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登的學術專著《美學》一書的書名譯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學,即美學。

    4、審美意識:人類的審美活動並不是無意識的本能活動,而是由自覺的意識所支配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即使在最原始的審美活動中,原始人類同樣是受到某種特定的意識支配才進行這些活動的。這種特定的意識就是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是對於審美現象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還沒上升到理論形態。

    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歷史過程,從根本上說是與人類生產勞動分不開的。當人類開始把自己與自然區別開來,並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物體,並在自己的創造物中直觀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創造能力的時候,人類的審美意識也就形成了。

    5、美學思想:美學思想是審美意識的不斷髮展的結果,是能夠深刻地解釋審美現象的內在本質的理性認識,具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範疇。

    美學思想是具有某種理論之後對審美現象的思考,是美學發展的三個階段之一,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應當能夠藉助語言文字形式進行傳播;二是美學思想具有理論的形態,美學思想具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範疇。

    6、心理能量消耗的節省說: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本能慾望受到壓抑,壓抑到無意識中,喜劇性具有一種釋放性的作用,讓欣賞者發洩它們,使它們浮動在意識之中,得到滿足。滿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專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節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節省。

    7、審美態度:是一種寧靜的、適宜於接納物件外觀的心理狀態,使主體關注於物件的形式與結構。其核心是要求人們在審美活動中超越自我和實際功利而達到對審美物件的審美靜觀。其存在於審美活動中的,不同於實踐、理智、道德的一種態度。

    8、藝術敏感:主要是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向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緻、快捷、豐富和深刻。藝術家一般都具有對生活的不同於常人的感受能力。

    9、藝術技巧: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藝術天才的獨特性表現在他透過高超的藝術性進行創作。

    10、觀、品、悟:觀是指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據各自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和經驗,凝神關照,發揮想象力,細緻地品味作品,充實、豐富、發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個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過程。悟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鑑漸入佳境後,終於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說:是西方傳統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它是要把我們人的主觀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們人的感情,因而令我們感到美。這種美論的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

    關於美學原理的簡答論述

    1、美學的研究物件是什麼,為什麼?(或為什麼美學的研究物件以審美關係為核心)

    答:美學的主要研究物件應當定位在:以藝術為主要研究物件,並透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進而研究各種審美物件、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範疇和美學思想。

    首先,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是普遍存在著的客觀現象,美學必須以它為出發點開展研究。(1)主要有兩大類,即物質關係和精神關係。又包含了認識關係、倫理關係、審美關係等。(2)對於一個客觀物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 的態度對待它,這就會形成不同的精神關係。(3)由於人與客觀現實發生的審美關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學應當對它進行研究,並把這種研究作為其出發點。(4)把審美關係作為美學的研究物件,會使得美學的研究的內容無比豐富。 其次,美學還必須研究什麼意識、審美範疇和美學思想,它們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觀念形態的東西。 再次,美學應當以藝術為主要研究物件,這是由藝術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點所決定的。(1)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2)對於藝術的欣賞是一種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審美行為。(3)對於審美物件的研究,透過藝術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徵。(4)透過藝術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們的捨命沒觀念及其演變。

    2、現當代西方的一些美學家何以反對給美下定義?

    答:首先,現代西方在美和藝術的觀念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美學原則幾乎完全被拋棄,結果是藝術家們不再感到與社會截然對立。(2)現代西主藝術的發展摧毀了傳統上關於藝術與藝術品的觀念,它從根本上混亂了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3)1986年以來,西方現代藝術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危機,現當代藝術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現,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界限模糊,美學家給“藝術”下定義很困難,那麼給美下定義自然也很困難,美學家幾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種統一的“美”的概念來涵蓋現當代藝術。 其次,現代藝術和美學理論的國際性以及不同文化區域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也促使人們放棄原先那種給美和藝術下單一定義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關係?

    答:(1)美的本質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創造中。 (2)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束縛後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3)美感和美一樣,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美的存在是客觀的,美感是主觀的,完全屬於人們內心的精神活動。

    4、美和美的東西的關係?

    答:(1)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 (2)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變化而變化。 (3)美的東西不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種物質屬性,本來就不是一種“東西”,因而無法把美當成某種美的東西。 (5)在現實生活中,美的東西還往往與可欲的東西混淆在一起,而美雖然與可欲有某種聯絡,但僅僅是可欲絕對不能成為美。美與美的東西之間的這些差異,印證了美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

    5、為什麼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時間的產物?

    答: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束縛後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從人的自然屬性來看,人是自然的產物,是從動物發展而來的,人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都具有自然屬性,都是在自然的動物性的本能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人類的美感,不僅是一種種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個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審美物件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這種心理地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3)以人的種族的自然稟賦作為基礎,在社會歷史實踐的過程中,經過世代的積累,所誕生和形成起來的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的本質力量。正是這種人的本質的力量,構成了人的愛美的天性。

    所以說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稟賦,而是人的自然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

    7、欣賞者如何實現藝術重建?

    答:藝術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傳遞的。它需由接受主體意識運動所生成。因為藝術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為接受者所感知、體驗和欣賞,接受者必須借藝術品為中介來接受藝術意象。例如,“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觀賞者須借於“文”“辭”符號的誘導才能進入“情”——藝術的意象世界。可見,藝術中本身並非直接的藝術意象,它是藝術意象的符號化和物態化。接受者要獲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體意識活動去生成,與藝術創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機來源於藝術品,藝術品的符號與意義的關係,導致了一個對符號的解讀過程。 接受者解讀形式符號的過程中,根據符號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體意識來重建意象。所以,接受主體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於創造者具體所創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據符號提供的意象導向而重建的意象。 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藝術接受的核心問題,藝術節手中意象的重建實質就是藝術意象的重建。

    8、舉例說明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與聯絡?

    答:區別:(1)藝術品是人工製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藝術品;國畫梅花,它是人工製品,是藝術品)。(2)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國畫梅花,是畫家借梅詠其懷的作品,體現了畫家的精神境界,是藝術品)。(3)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 藝術品是人工製品中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以創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聯絡:(1)經過審美加工和創造,非藝術品的自然物和人工製品可以轉化成藝術品。作家賈平凹寫的散文《醜石》中,那塊醜石在自然中默默無聞,甚至是遭人嫌棄的,不論其質地還是其形態,均無美感,但賈平凹卻用象徵的手法,賦予它新的含義,使這塊醜石從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現出來,作為一種審美意象,撞擊著人們的心靈。(2)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非藝術品領域滲透,拓展藝術品的領域,增添藝術的門類和品種,並使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富有藝術情趣和審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答: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範疇。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象,在主體客體交融、物我兩忘得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體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清末民初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將此“範疇”發展為“境界”。

    意境有兩種藝術類型,即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來的,他舉例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乃有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譫譫起,白鳥悠悠下”,為無我之境。所謂“無我之境”,指創作主體的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的後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則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明顯地滲透於藝術意象中。在藝術品中,“有我”和“無我”,以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的方式,創造著各種各樣的藝術意境。

  • 7 # 實習洲

    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審美現象的人文學科.它探討美的本質、研究內容和形式美的一般規律.社會審美現象是一種客觀的常見的社會存在,它充斥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美學是對社會審美現象進行分析,抽象和理論概括的產物。

  • 8 # 走卒追墨666

    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審美現像的人文科學,它探討美的本質,它充斥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美學是對社會審美現象進行分析,抽象和理論慨括的產物。

  • 9 # ll人生如松ll

    美學的本質是人對世界本質的人文感受。世界本無感覺可言,但當它成為認識物件的時候,就有了情感的介入,以致有了價值的評判。如果說哲學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那麼美學就是對世界本質的評價。美學是哲學層面的學問,文藝美學以及其它美學,則是哲學美學的應用和具體化。

  • 10 # 冰雪素影

    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審美現象的人文學科.它探討美的本質、研究內容和形式美的一般規律.社會審美現象是一種客觀的常見的社會存在,它充斥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美學是對社會審美現象進行分析,抽象和理論概括的產物.,繼而發掘與深挖……

  • 11 # 煮酒吟詩聊書法

    這是一個猶如歌德巴哈猜想一樣有趣的問題,1+1=2,這是最簡單的數學題,但是要證明出來卻是非常之難,千百年來無數的人為此付出了終身的代價,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證明出來,因此人們把這個問題稱之為“千古之謎”。對於美的本質的探討,也已經有 2000 多年了,美是主觀的,美是客觀的,美是主客觀統一的,等等等等。美到底是什麼?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其實各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在研究美的特性,這對揭示美的本質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從大學讀書到大學工作一直在蔣孔陽先生的指導下從事美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86 年我出版了第一部美學專著《美學基礎知識》(獲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獎),蔣孔陽先生在《序》中有這樣一段評論:“曹利華同志的《美學基礎知識》一書,從人的本質出發來探討美的本質,認為‘弄清人的本質是弄清美的本質的關鍵’,我認為抓住了問題的要害。他從這一點出發,來探討美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自然也就能夠取得一些比較好的成績。”我一直就是從這樣的角度來研究美學問題的,之後我出版了一系列的美學著作,我的《美學基礎理論》被列為大學美學課程的主要參考書目之一。近年來對美的本質問題的討論又有所抬頭,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於是寫下了以下的一則短文,以期大家的評說。

    很久沒有與形而上的美學打交道了,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周啟光的《美的本質新論》、《揭開美神的面紗》,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揭示美的本質,他說:“‘顏色本質主觀論’是我的美學論著最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之一,是研究美的本質問題的最最關鍵的東西,是整座‘美學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而古今中外絕大多數美學家都缺少這個自然科學知識,誤以為顏色是光波本身具有的客觀屬性,這正是美的本質問題之所以成為‘千古之謎’的最根本的原因!許多著名哲學家經過複雜思辨和激烈爭辯之後得出的結論,居然與自然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簡單事實相矛盾,這種‘哲學’太糟糕了,它絕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難道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會糟糕到這種程度嗎?要破解美的本質這個千古之謎,就必須來一個類似於用‘日心說’代替‘地心說’的根本觀念的轉變,用‘顏色是人或者動物的主觀視覺屬性’的正確新觀念代替‘顏色是物體具有的客觀物理屬性’的錯誤舊觀念,進而用美的本質主觀論代替美的本質客觀論。”

    周啟光糾正了我的一個錯誤,即將顏色當作了客觀屬性。但是解決了這個問題,美的本質問題就真的解決了嗎?沒有,遠遠沒有。我的結論是是:如果不從主客體(包括主客觀)相統一的角度來論證美的本質,那麼這個“千古之謎”是永遠也打不開的。一個最為簡單的問題是:光波的長短決定了感官對事物顏色的感覺,這本身就是一個主客觀的關係,但這還遠遠不是對美的感覺,要上升到這一層的高度,還需要主客體辯證地走過漫長的道路。

    2002 年 5 月我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了題為《對一個老而又老命題的駁正——與曾簇林先生的“客觀論”商榷》論文,提要作了這樣的概括:馬克思在批判“異化”勞動將人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時,深刻地論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質特性。由於人類不像動物那樣只受肉體需要的支配進行生產,而是在社會實踐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體、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環境(社會、自然),創造著文明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創造著美,所以馬克思所說的“美的規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規律,而是指“人的創造活動的規律”,這樣就從根本上揭示了人類勞動的本質和美的本質。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可以分清物質生產所創造的現實美和精神生產所創造的藝術美是分屬存在和意識的兩種不同範疇的美,同時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質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屬兩種不同性質的美。

    我在拙著《美學基礎理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人的本質在客觀自然上展開的豐富性,也必然形成感受自然豐富性的感覺器官,從這個意義上說,美感也表象為人的本質力量,人的各種審美器官的形成,必然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揮其能動作用:人的本質力量物化為物件的質的規定(如“杯子”),人的審美感覺物化為物件的感性形式(如杯子的外形)。客觀物件的內在結構和它的外在形式總是人的思維和感官以實踐為中介轉化為物質的成果;人類創造的產品,總是人類在實踐中透過思維的調節,使人的視覺和聽覺(主要是這兩種器官)獲得相應的結構、形狀、色彩、聲音等感性形式。

    美就是在這種關係中發展起來的。美是什麼?還是沿用黑格爾的觀點為好:“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只要將“理念”內涵改為我們信奉的內容就可以了。

  • 12 # 南山書話

    美是是覺知、是感受、是領略。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這篇文章裡說到:“你說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醜的,這只是一種看法。”

    何意?山上有一棵古松,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學家,一位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棵古松,三人同時都可以知覺到這棵樹,可是三人所覺知到的確是三種不同的東西,木商覺知到的是可以用來做物件的木料,植物學家覺知到的是一棵植物,而畫家不管這些,只管審美,他覺知到的是一棵蒼翠挺拔、昂然高舉的古松,各人所見到的古松都是他們自己性格和意趣的返照。

    所以,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換句話說,美不是純粹客觀的,是含有主觀成分的,美不在物,不在自然,只有我們去領略了,美才會產生。

    就拿“自然美”來說,我們說自然美的時候,覺得美本來就存在自然中了,就算沒有被人領略,它也就在那裡,但當你感受到美的時候,已經不是自然了,就好像上面說的看到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學家、畫家各自所見到的已經不是它的本色,是經過人情化的,其他無論是高山、流水都是如此,我們在欣賞風景而覺得它很美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的心外射到風景裡去,把外境的風景加以人情化和藝術化了。

    阿爾卑斯的山谷裡有一條馬路,兩旁景色美極了,路邊卻插著一個標牌寫著:“慢慢走,欣賞啊!”如果美是本身就在那裡,無論我們看不看都在,何必要寫這個標語,因為只有我們去看了,去感受了,去領略了,美才會產生,“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所以,美不在別處,而在我們的心裡。

  • 13 # 夢中的自己

    美學的本質,每個人對理解美的定義不懂,本質也就不同。

    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人類關於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態及審美等問題的認識、判斷、應用的過程是美學。

      生活美學,簡單地來說,就是生活之道,對食物興味盎然,對外表用心經營,對文化悉心品味。

    生活美學是一種美感的生活享受,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人活得很沒趣,活得沒有質量,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對美的需求,沒有界定沒有公式。而從“五感六覺”出發,僅僅靠視覺是不夠的,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都要做進去,才能創造出有靈魂的舒適。

  • 14 # 遊戲每天看

    簡單地說,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係的學問。它既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也不單純是日常的美化活動。

    美學這門科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隸制社會。古代思想家對於美與藝術問題的哲學上的探討,對於藝術實踐經驗的研究、總結,可以看作是美學理論的萌芽和起點。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產物。在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和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部問開始確立起來。鮑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學”(Asthetik)這個術語(其含義是研究感覺和感情的理論),並把美學看作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後,康德、黑格爾等賦予美學以更進一步的系統的理論形態,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紀一些資產階級美學家在實證主義精神的支配下,力圖使美學擺脫哲學而成為所謂“經驗的科學”。當然,以所謂“經驗的科學”自命的實證美學,並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哲學的支配,但美學在這一時期是更加廣泛地和獨立地發展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變了美學研究的面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原則性的美學觀點,然而他們沒有來得及使之系統化。因此,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仍是一個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務。應該說,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研究美學,至今還處於探索階

    美學思想是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對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哲學概括。人類早期的美學思想散見於古代大量的文論、畫論、書論、樂論及哲學、歷史等著作中。這些不具備系統的理論體系的美學思想是美學產生的基礎,但還不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及美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日本遊玩但完全不會日語,會不會有很多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