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亮朝西邊

    這是一個另類忌諱的話題。在唯物論占主導地位的現代社會,此題目一經示眾,多數朋友會持反對意見,不屑一顧的認為筆者在荒謬無稽的天方夜談!觸類旁通,望讀者以寬容和理性的心態把此文閱完!

    本人很小就對我國民間十二生肖中唯有龍是杜撰神化的動物產生過不解和疑慮,要解開這個迷團,請隨我從疑問開始談起......

    中國人

    自詡為龍的傳人。龍文化可以說涵蓋了整個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古時龍已被視為眾鱗蟲(爬行動物)之長,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首,十二生肖佔其一。漢朝成為皇權象徵,之後

    歷代帝王

    都自命為真龍天子,衣食住行無不以龍為裝飾。清代,龍被印在了國旗和貨幣之上,成為國家的象徵。如今,人類社會已步入現代文明,各類龍的典故和地名仍見於我們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遺憾的是,包括歷史學家、物種學者在內的多數人相信龍僅僅是古人想象或演化、拼湊出來的一種

    不存在

    ,能竄躍九霄、翻江倒海、吞雲吐霧、興雲降雨的圖騰聖物。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未知≠不存在。既然我們目前無法一睹龍這一神秘物種的真實面目,那我們只好到支離破碎、繁雜

    浩瀚

    的史料瓦礫中去窺探和蒐集龍存在的證據並還原和塑起“龍”本來真的面目了。

    本人四年前就已開始進行收集整理關於“龍”的資訊和資料,由於工作原因,雖不能一一到

    實地考察

    ,但所引用的資料多去粕留精,並經辯證分析後,所選用詳實且有說服力的證據。做到這點很難,必須披荊撥雲,資料、物證加人證,從以下八部分來進行考證。

    一、考究因何普遍認為“龍”是傳說杜撰出來的動物;

    二、分析近現代民間一些目睹現“龍”事件;

    三、收集

    中國古籍

    正史中關於記載龍的文獻;

    四、整理從古至今“龍”形象出土的實物;

    五、國內外儲存和發現一些“龍”的標本證據;

    六、

    追根溯源

    帶“龍”的典故及地名來歷;

    七、關於龍能騰雲駕霧,興風為雨的

    異能

    會有真實性嗎?

    八、科學界能認定“龍”真正存在過的有期限嗎?

    一、考究因何普遍認為“龍”是傳說杜撰出來的動物。

    現代科學界認為龍是虛幻出的、不存在的理由無非以下幾點:

    1、“權威人士”認定龍是虛構的;

    2、未找到龍化石和任何能體現它存在過的痕跡證據;

    3、未有

    活著

    實證龍被現代工具所載錄;

    4、龍能“騰雲從雨”不為現代科學認可;

    上述四條理由中,第2、3條如具其一,應可推翻。第1條需運用

    反推

    論來驗證,關於第4條“龍”常伴隨雲雨出現是個不好解釋且難以被多數人所理解的話題,將另行單章進行分析。其實要證明“龍”真正存在過並非想象的這樣簡單:舉例來說,即使在考古中找到遺存的龍骨或部分化石,

    依然

    ,那麼“龍”是否真是傳說杜撰出來的神物呢?

    1、“虛構之說”無任何實證手段支撐。

    “龍是虛構出來的”之說淵源應當不會很早,筆者反覆追根溯源,認為,虛構說是民國時期提出的。以

    聞一多

    先生(所著有《龍鳳》《伏羲考》兩文)為代表的近現代史學觀點一般認為,龍是多種動物形象想象組合的圖騰符號。其理論基礎的為現代西方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這幾乎已經成為學界通說。這類否定學說與現代舉證科學一樣,沒有證據就可以認同為虛構,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本身就是不科學、不嚴謹的。起碼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一但證據出現將徹底將之否定;二

    是非

    邏輯推論本身就源於僅憑個人猜想,無實證支撐。近些年,一些被人們認為是虛幻的東西,屢屢被證明了。恐龍化石在一百多年前被挖掘出來時,很多古生物學家看到這“恐怖的蜥蜴”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如果不是

    法門寺的倒塌,人們只是認為佛指骨和秘色瓷,只是美麗的傳說;李時珍《

    綱目

    》中記載的肉靈芝,也就是百姓所說的“太歲”也只是近幾年才被科學界所發現和認可;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夏商遺址近些年屢屢被發現驗證;恐怕過不了多久,“狽”這種動物也會被世人認定是不存在的動物了。

    現代科學視野是有限的。這世界上、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共生存過多少種動物,沒有人能考察清楚,只知道每天都有數十種物種在

    滅絕

    。那麼在人跡罕至的深山潭澗,大河深處,在某一歷史時期為什麼不能曾經存在過一種靈異的生物呢?根據古代和近代對龍目擊的描述看,龍多顯於潭澤湖河之中。試想一種數量稀少的生靈活動在大河中,它的化石應是很少留存並難以被發現的!時至今日,地球上諸多生物亦是隨著化石的出士方為人所認可。物種的滅絕,使龍骨(化石)存量稀少,即使部分出土也可能為人所混淆。你能說

    消失了

    就等於不存在嗎?

    對於龍主體原形的探討,近代學者作過一些“有益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聞一多先生認為,蛇氏族兼併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近現代更出現有:

    娃娃魚

    說、巨晰說、蛇說、馬說等等。但現代學者趨於一致的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鱷魚演化而來的。

    其它之說筆者不懈一駁、暫且放下不表。要否定鱷魚之說,只需尋求

    一方面

    的證據,即:古人能否區分鱷與龍?

    新華字典

    》中“鼉”的含義註解清晰明瞭:(鼉) tuó,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揚子鱷”、“鼉龍”、“豬婆龍”。

    本人對鼉一定解釋為

    揚子鱷

    有異議,應為廣義上的鱷魚。“黿鼉為梁”,那麼我們從溯源“鼉”(鱷)開始。

    上古時期

    黃河流域氣候比現在溫暖溼潤,沿河兩岸河、湖、沼澤密佈,很適合鱷的生長。在山西汾水流域曾出土很多鱷化石,被世界古生物界公認並定名為“汾河鱷”。在位於黃河下游的山東

    兗州

    王因新石器時期遺址和夏文化的發祥地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也都發現有不少鱷的殘骨。表明古時鱷魚在我國是廣泛分佈的。

    據史料推測,最早在

    氏族社會

    ,猶鳳氏族曾經飼養過鱷魚。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裡發現了兩幅揚子鱷堆塑畫,距今已有7000多年。山西臨汾地區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文物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約在公元前4300餘年,相當夏代。出土的隨葬品多達上百件,其中即有像龍紋盤、鼉鼓等貴重物品。

    我國的許多古籍曾記載鱷魚,古代對鱷魚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殷商

    甲骨文

    裡 “鼉”字,距今已有3500多年曆史。商周時期,都曾有記述,包括分佈、形態和生態諸方面。

    呂氏春秋·古樂

    》篇記載說:“帝顓頊乃命魚單先為樂倡,魚單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毛晉說:“按魚單字,本音鮀,與鼉同。 “魚單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反映了殺鼉取皮蒙鼓的事實。“偃寢”實即死亡”。說明傳說中的

    顓頊

    時期已製作鼉鼓。

    禮記·月令

    》記有:“季夏之日,……天子居明堂,……命漁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

    詩經

    》:中有“鼉鼓逢逢”的詩句,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用鱷魚皮來製作鼓。

    說文解字

    》雲:“鼉,小蟲,似蜥蜴,長大。”

    蜀本草圖經

    》:“鼉生湖畔土窟中,今江東諸州皆有之。”

    廣州異物志

    》:“鱷魚長者一丈餘,有四尺(足),啄長七尺,齒甚利,虎及鹿渡水,鱷擊之皆斷……”

    南州異物志

    》:“鱷魚似蜥蜴,長丈餘,四足,口生鋸齒,居水中,以食魚為本。”

    莊子

    》:“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千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不能遊也。”

    史記

    》:“少康之子,實質南海,文身斷髮,黿鼉與處。”

    爾雅翼

    》:“鼉狀如守宮而大,長一、二丈,灰黑色,背尾有鱗甲如鎧,能吐霧致雨。力尤遒健,善攻崎岸,夜則出邊岸,人甚畏之,聲亦可畏。性嗜睡,目常閉,大者自齧其尾,極難死。人於穴中掘之,百人掘則需百人牽,一人掘亦需一人牽,不然終不可出。其老者多能力魃。梁

    周興嗣

    ,常食其肉,後為鼉所噴,便為惡瘡。”

    唐朝,時“鱷滿為患”,當年主政潮州的刺史

    韓愈

    寫了一篇文章《祭鱷魚文》,說它“悍然不安溪潭”,聲稱“鱷魚不可與刺史雜居此土”,發動軍民將鱷族驅逐下海。

    李時珍

    的《本草綱目》:“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 更是將鱷魚歸入藥性,“鱗部-鱷魚- 釋名:土龍”並將藥性定為:“‘主治:心腹症瘕’‘溼氣邪氣’”。較為詳細地記載了鱷魚的形態、性情以及它的藥用價值。

    明清兩代諸多文篇中更是對“鱷”進行了詳盡描述。上述文獻舉證,表明古人是明確清晰

    鱷龍

    之分的。因而不存在龍鱷混淆,認為龍是從鱷魚轉變演化而來的謬論即可不攻自破。以此類推,可以推論龍亦非其它動物演變而來。

    3、龍”僅僅只是

    炎黃

    子孫先民的圖騰嗎?

    圖騰是能代表一個

    民族性格

    和觀念的東西,它們往往擁有一個民族嚮往得到的的能力。世界各國各民族均有屬於自己的圖騰,且多為現實中存在的物種。比如蒙古族的圖騰是鷹,熊和狼,鷹翱翔蒼穹代表自由,熊力大無窮代表勇敢,狼則擁有最優秀的團體合作精神。這些

    蒙古人

    身邊的動物擁有在草原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人類崇拜它們,所以將它們作為民族圖騰以鞭策自己。中國人普遍認為自古“龍”就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古時代,各種各樣的生物佔據著人們的信仰與精神的中心,對龍的崇拜就是從那個百獸共爭的時代開始的,到今天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了。但龍在那個時候並不是主流圖騰。

    先秦時期

    ,龜的地位遠高於龍。龜鼎代表國家政權,龜代表天子,以擁有龜的大小標識貴族等級:天子龜一尺二寸,諸侯一尺,大夫八寸。

    陶陽

    、鍾秀根據全國蒐集的神話編輯的《中國神話》一書中,在從開天闢地到大禹治水這一階段,有龜故事七個,龜都是善的,保護人類的。有龍的故事十七個,其中十五個龍是惡的,另一個是被龜降伏,改惡從善的。

    還有一個

    是幫黃帝滅蚩尤的應龍,它所到之處就發大水,所以滅蚩尤後,

    黃帝

    就叫他到南方去了。就是說,華夏氏可能都不是用龍作圖騰的部落。《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又云:“故黃帝為有熊。”《史記》集解引譙周曰:“黃帝,

    有熊國

    君,少典之子也。”又黃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又,集解徐廣曰:“號有熊。”班固《白虎通義·號章篇》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故黃帝部落的圖騰當為“有熊”即熊。

    炎黃子孫們當時還沒以龍作為保護神,用龍作為圖騰的,是一些被我們的祖先征服或者更早被遺忘了的部落。

    秦朝之前古籍中,沒記載任何帝王有“龍顏”,沒有任何帝王出生與龍有關。龍的出現往往伴隨災難。

    漢帝劉邦說,他是母親與龍交配所生。後世文人和方士就把前代帝王都改造成“龍顏”。

    對於未知的事物,人總是不斷做出假設然後不斷推翻,直到找到真相。4、“龍”形象有演變過程嗎?

    一些學術性文章認為,“龍”的形象是歷史演化的產物,經歷了雛形期、形成期、完善期、定型期、發展期等五個階段才發展成今天的模樣。比如從龍爪區分,就經歷了二爪夔龍期(新石器時代至秦漢)、三爪應龍期(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四爪黃龍期(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形象基礎)、到五爪迴歸期(盛於明清)的發展期。

    要否定上述說,需從文字記載和歷史文物是來認真分析判別真偽,把握歷史真相。

    首先,來看歷史文獻關於龍的描述。

    《論衡》:“龍之像,馬首蛇尾。”

    《爾雅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一說是(暫無法考證出處):“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

    《本草綱目》:“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項似蛇,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有逆鱗。”

    臺灣相傳的畫龍口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

    唐宋之後,龍的形象趨炎附向一致:虎鬚鬣尾、身體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

    “窺一斑而求全貌”。綜上所述,各階段的龍形象並無明顯變化,我們可以構畫出龍的大致輪廓:四足、附鱗、蛇形、有須、帶爪、泡眼、似蛇、依水而居;古至今無明顯變化,且不同於它獸。

    其次,從歷史文物中比較。

  • 2 # 大話逍遙遊

    透過很多人很多次的論證。中國龍確實存在,湖南衛視播出過青海湖龍吸水時的科研影片在天上的雲層中看到過龍,在現實中也神州大地也有好多處匪夷所思的鎖龍井的存在,但是為何現實中看不到龍這一生物,其實這個確實不好解釋,估計就像神話中所說,我們有一雙凡眼吧世人在世間受凡夫俗氣所染時風日下。如果真是聖人級別的不受世俗薰陶獨處世外,估計能見到凡人見不到的一片天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哪些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