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考志願自由談

    在現實生活中,誰家孩子能夠成為“李白式”或“杜甫式”的人物,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能夠形成一個派別領袖,形成一個主義,無論哪一個,都不得了哇,人中鳳凰!

    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出類拔萃的孩子就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他的成長需要有適合的環境、個人的天賦、後天的努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對孩子提出超出本人實際能力的期望,只會拔苗助長,於事無補。因此,個人認為你提的“李白式”或“杜甫式”都不切實際。在教育上,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建議家長是倚牆而立,靜待花開。

  • 2 # 寇和然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我們老百性更注重現實,所以孩子成

    為杜pu一樣詩人更好。

  • 3 # 白夜電影記錄

    李白活了61歲,最高任職六品翰林待詔,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杜甫活了58歲,最高做到左拾遺,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拋開兩位的文學成就不說,兩位在入世方面的成就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無法企及。

    在我看來,兩位都是入世心切的,也是抱負遠大的,但這並不影響二位的文學造詣。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現實和理想是時常矛盾的,但從二位大詩人身上我所看到的事實是:人完全可以一邊熱切的擁抱現實,一邊勇敢的追逐理想。

    李白狷狂灑脫,杜甫博愛憫人,這都是特質,是學不來的,對於孩子來講,唯有發現孩子獨有的特質,告訴孩子勇敢的發揮自己的特質,才是對其最現實的選擇。

    最後,我想用《爆裂鼓手》中安德魯的一段話作為結束:我寧願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34歲時壯烈犧牲成為人們飯後餐桌上的談資,也不願腰纏萬貫滿面紅光的活到90歲卻沒有人記得我。(原文有點極端,我改編了一下,但不影響大意)

  • 4 # 義哥說教育

    我覺得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最現實。為什麼孩子總要成為別人的樣子呢?為什麼要成為李白、杜甫呢?李白杜甫在現代社會是否合適?我想這些問題都要思考思考。

    第一,認清孩子是前提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性格不同、智商不同、興趣不同,我們不能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李白杜甫。我們不可否認李白杜甫是人才,但是,我們的孩子能夠成為他們這樣的人才嗎?李白杜甫的成才除了自己的天賦、努力,還有那樣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在盛唐時期,詩詞歌賦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是一個人才華的體現。但是,現在社會還需要詩詞歌賦嗎?能寫好詩歌的人是否就能夠流傳千古呢?不是的,我們一定要認清我們的孩子適合什麼。我們經常說,育兒不是一個商品生產線,大家可一個模子刻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教育和企業不同。企業可以制定一個標準之後,產品出來就是一個樣子,標準化。可是,學校雖然有教學目標,但是有哪一所學校畢業的孩子在學業水平、性格特診、興趣愛好是完全一樣的?沒有的,學校只是提供了一個氛圍,一些知識材料。每個人適應氛圍的能力不同,每個人消化知識的水平不一樣,所以,最後畢業的學生也是各式各樣。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讓他們一樣,因為社會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第二,社會不需要太多的李白杜甫

    李白杜甫是人才,但是社會並不需要太多的李白杜甫,更不能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李白杜甫,因為如果這樣,我們的社會不能發展。不可否認,李白杜甫在他們那個時代確實為社會做出過貢獻,但是現在社會的需求是不同的。從大道理上說,我們現在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為什麼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因為有些人才不夠,有些地區不夠。所以說,社會的需求是多樣的,不能讓所有人都去研究詩詞歌賦。反過來說,現在的詩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建設者嗎?

    總之,不要過早給孩子定性將來幹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的發展要遵循孩子自身的特點,適當的教育和引導時必須的,但是,從小就給孩子定型是不對的,每個孩子都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社會的需求制定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現在的絕大多數的孩子不管成為李白還是杜甫都是不現實的。

  • 5 # 孤竹國人1

    現實生活中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李白和李甫那樣的詩人那簡直是痴人說夢。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傑出人物,江山輩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幾百年才出李白和杜甫那樣的偉大詩人,你怎麼能人為的叫你的孩子成為李白和杜甫那樣的人物呢?時勢造英雄,不是人為造時勢。你有那樣的時代背景,那樣的政治環境和那樣的滋生沃土嗎?詩人向來就是時代的歌者,文化的靈魂,跨越時空,效仿李白和杜甫是萬萬辦不到的。一點淺見,有高明看法請任意噴。

  • 6 # 磊落故人

    李白是天縱詩才,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杜甫的詩以工整和強烈的家國情懷見長,人稱詩聖。如果老天給我一個機會,讓我的孩子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個,我會對老天說三個字:我放棄。因為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導致他們一生都難得快樂。

    李白的性格缺陷不夠紮實,總是想走終南捷徑

    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已經很完善,但被貴人舉薦進入仕途也很流行。李白有進入仕途報效國家的理想,但他不願意透過繁瑣的科舉考試來達到這個目標,於是在成年後遊學天下,到處拜謁高官權貴,以求進身之階。李白拜謁過的人裡面,為人們所熟知的就包括玉真公主、荊州長史韓朝宗、渝州刺史李邕等。李白雖然狂傲不羈,但在拜謁的詩文中,也不乏阿諛之詞,比如在《與韓荊州(韓朝宗)書》裡便有“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樣的句子。最終透過玉真公主的推薦,李白終於入了唐玄宗的眼,被召到宮中任翰林學士。

    對於我的孩子,不管他有多大的才華,我都不願意讓他不紮紮實實走自己的路,而是整天想著走什麼捷徑的。

    性格急躁,不夠堅忍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過:“古之立大事者, 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說一個人要作出一番事業,不僅要有出類拔萃的才能,還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李白的才華當然不用說,但在意志方面就差得太多了。他得了唐玄宗的賞識,成為翰林學士,天子近臣,有大把的機會影響朝廷的決策,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但李白卻認為自己只是一個陪皇帝吟風賞月的弄臣,一身才華得不到施展,他太急於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暫時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他不是堅定信心和耐心,等待機會,而是放棄了自己,漸漸變得放浪形骸,飲酒誤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終於惹得唐玄宗不快,將他“賜金放還”,變相逐出了長安。

    試想一下,如果李白不是那麼的“急功近利”,而是利用在皇帝身邊的機會,徐徐圖之,未嘗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所以我會教導我的孩子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為了理想絕不放棄。

    杜甫的性格缺陷褊躁傲誕

    這是《新唐書》的編纂者宋祁給杜甫的評語,意思是性格急躁,氣量狹小,又傲慢放肆。《新唐書》還記載了杜甫的一個故事:杜甫四十八歲的時候來到四川,當時他窮困潦倒,三餐不繼。當時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是杜甫朋友的兒子,對杜甫特別照顧,不但資助他建起浣花溪草堂,還上表朝廷,為杜甫謀得了一個“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但杜甫對嚴武是卻並不領情的。有時候見到嚴武,衣冠不整就不說了,連招呼都不打一個。有一次杜甫喝多了,發起了酒瘋,居然站到嚴武的衙門裡,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就算一個人脾氣再好,也會被這樣的行為氣得半死,更何況嚴武是一方封疆大吏,結果嚴武氣得差點兒殺了杜甫。

    試問誰願意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性格?

    自視過高

    杜甫還有一個和李白同樣的毛病,自視過高,不肯從低做起。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被朝廷任命為河西縣尉,主要職責是徵收賦稅,追捕盜賊。結果杜甫覺得河西荒涼偏僻,生活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他又得到別人幫忙,朝廷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官職不大,但處於京都長安附近,他這才接受了。後來,杜甫因為上書為打了敗仗的房綰鳴不平,被朝廷降了官職,杜甫就憤而離職了。

    如果我的孩子像杜甫這樣不能吃苦,工作動不動就拍屁股不幹了,那估計得把我愁死。

    綜上,李白和杜甫的才華縱然可以驚豔千年,但他們的性格缺陷導致了他們永遠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一生鬱鬱寡歡,所以我永遠不會讓孩子像李白和杜甫這樣。

  • 7 # 南京寧

    我有一個兒子,巧了,我曾問過他長大後你更想成為李白這樣的詩人,還是杜甫這樣的詩人。結果,他回了一句:“李白和杜甫太LOW,我要像賀知章那樣。”

    老實說,這個答案是超出我預料的,說起最偉大的詩人,我們一般會想到李杜。孩子為何會認為李杜LOW呢?聽了孩子下面的解釋,我有點被他說服了。

    在詩歌成就上,李白杜甫無疑是最成功的。但就整個人生來說,李白杜甫又都是失意落魄的,這就是孩子說他們LOW的原因。可能在一些人看來,詩人就是失意落魄的,不然沒有靈感寫不出好詩。

    其實不然,很多詩人同時也是身居高位的官員,他們官場、詩界並不相互影響。賀知章就是這樣的人,少年就出名,高考(科舉考試)時又成了浙江省第一個狀元,入朝當官後基本也是仕途順利,一路往上升遷。到年紀大了,辭個職還是皇帝親手題字留念,太子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踐行。回到老家又過了幾年晚年生活,一口氣活到了八十六歲。在古代詩人當中,確實算是人生贏家了。

    李白和杜甫的爸爸媽媽,當初應該是希望他們的兒子能成為賀知章這樣的人的。李白身世不淺,杜甫官宦世家,他們一個是道家一個儒家,都是講究入世濟世的。後來把人生活成了那些樣子,其實也是他們自己所不想要的。

    現實一點來說,李杜二人只是精神上的贏家,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把生活過的一團糟。一生失意,一生漂泊。我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上這樣的生活的。哪怕他沒有多大聲譽多大成就,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過一生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明知馬術驕傲自大可能會失街亭,為何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