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億星教育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貪玩,叛逆,家裡如果有幾個孩子,還總因為一些小事吵架等等,而且很多人都開玩笑講陪娃寫作業是高危職業,好像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似的。很多孩子一到放假窩在家裡,手機不離手,要麼就是看得電視都燙手,說多少遍了也不管用,吼一頓能好兩分鐘,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多說幾句,孩子就直接關門就不理你了。這些孩子們到底怎麼了呢?

    其實還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錯。這其中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一點,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東方教育裡幾乎沒有情緒教育,家長們自己是這樣長大的,也就這樣教育孩子,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一、家長常用的幾種錯誤溝通方式

    這幾種說話方式是家長們非常常用的:

    1、行了行了,別哭了就擦破點皮兒,沒有多疼。(否定情緒)

    2、你要學會面對困難,生活沒有一帆風順的。(哲學式反應)

    3、那他打你,你就不會躲著他嗎?(建議)

    4、你想一想你跟小兵為什麼會吵架呀?是不是你哪裡錯了?(疑問)

    5、你要從老師的角度想一想,你說你違反了秩序,那老師能不罰你嗎?(為他人辯護)

    6、我可憐的寶貝要抄這麼多篇課文,其實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老師也真是的,小題大做。(同情,庇護)

    7、你怎麼這麼笨呢?教你多少遍了?(指責,貼標籤)

    孩子聽到第一句的想法就是“我疼不疼,我自己不知道嗎”。當他聽到哲學式反應的時候,就會想說“你整天就知道講大道理”。當他聽到家長的建議時,他會覺得“你說的一點都不對,你知道什麼呀”。當孩子聽到這個疑問式的迴應時,那他就會想我得想盡一切辦法給我自己辯護。當孩子聽到父母為他人辯護時,他就會想“行行行,別人都對,就我不對,行了吧”。當父母包庇小孩時,他就會想“我真是太可憐了,都是老師不好”。當孩子聽到父母的指責時,他會想“我就是這麼笨,所以我也什麼都不用學了,反正我也學不會”。

    在以上這幾種父母常用的說話方式裡,孩子的感受是有話說不出,說了也會被否定、被拒絕、被貼標籤,覺得很委屈,生氣傷心,甚至他會感到絕望,會自暴自棄。我們經歷過的教育沒有教育我們如何去接納孩子的感受,這些話我們聽得很耳熟,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所以,現在我們就以這種方式去跟我們的孩子說話。也就是說,我們成長的環境造就了我們與孩子的這種無效溝通的方式。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經過學習去改變這種無效的溝通方式。

    孩子的感覺與行為是有著直接聯絡的,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他才會有意願去做得更好,會更願意去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如果當孩子表達他們感受的時候,我們就總是駁回,總是跟他們去爭論,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關上耳朵、閉上嘴,拒絕跟我們交流了。有了這些感受的孩子,怎麼可能願意聽取我們的意見呢?由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敵意就產生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迴應孩子,孩子他才願意聽呢?

    二、尊重孩子的感受,並正確地迴應孩子

    首先,父母愛孩子就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並且尊重這種感受,慢慢的孩子會因為被尊重而願意去合作。家長首先要對情緒有正確的認知,情緒是沒有對錯的,誰都會有開心,傷心、沮喪、生氣等等這些情緒。只有當情緒被接納的時候,孩子才會感覺受到了理解,這樣他們才會願意聽,聽得進去也就願意和父母交流,也就是我們這個時候才是幫助孩子面對了自己的情緒。舉個例子,一個孩子說“這破課文太難背了”,媽媽應該說“看來這篇課文沒有打劫你呀,而不是說“你專心一點啊,很快就能背下來了”。

    當孩子堆積的情緒被媽媽接納了之後,情緒就沒有了,就能夠平靜下來專注地背課文。反之,如果孩子帶著不良情緒,那這篇課文恐怕要很久才能背下來。但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知道媽媽允許他有情緒,也沒有否定他的情緒,所以以後他也會願意跟媽媽去交流。

    三、提意見要在接納情緒之後

    可是這樣一來,有的家長就會有疑問了,那是不是說就不能給孩子提意見、講道理了,那難道孩子說什麼就得順著他嗎?這樣會不會太溺愛孩子呢?其實溝通是有技巧的,給孩子提意見要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後。

    假如一個孩子把鑰匙給弄丟了,孩子說“爸爸,我把家裡的鑰匙弄丟了,我媽回來肯定會罵我一頓”,這個時候孩子就已經很懊悔了,如果爸爸說“告訴你,鑰匙要好好放在書包裡,這都丟幾把了,怎麼就這麼沒記性”,這樣一來,孩子的情緒就沒有得到消解,爸爸的意見他也沒聽進去。如果爸爸說“嗯,那怎麼辦呀”,孩子的情緒就被接納了,而且詢問孩子該怎麼辦,孩子就會自己想辦法,而且會想到下次不再丟鑰匙的辦法。

    當我們以一種關心的態度去迴應孩子的沮喪或者是悲傷的情緒,不需要太複雜的語言,簡單的“哦,是嗎?這樣啊”就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上,在孩子經過自己的思考之後,很可能不需要我們的建議,自己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甚至可能想到比我們的建議更好的辦法。

    結束語

    很多家長喜歡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馬上給孩子講道理,或者是想要給孩子一個教訓,目的就是想讓孩子記住,以後不要再這樣做,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雖然家長的意願是好的,但是卻忽略了孩子正沉浸在某種情緒當中,就像一個人都快要淹死了,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先把他救上來,而不是給他上游泳課,所以家長要講道理,需要等孩子冷靜下來,消化完了自己的情緒,願意跟家長交流了,再去講。

    實際上道理孩子其實都懂,他們只是需要實踐,建議家長們就用簡單的迴應去鼓勵孩子。家長永遠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因此我們的態度比言辭更重要。就是當孩子冷靜下來願意跟你交流的時候,再講道理會容易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閉症的孩子會跟父母要錢買東西嗎?